首页 百科知识 南海公司的股票

南海公司的股票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消息不过是英国人的一相情愿而已,南海公司的股价急转而下。可是,南海公司远远达不到为英国政府还债的要求。南海公司希望扩大股票发行,帮助政府解决债务问题,以此获得增发股票的特许权。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携手“晋级”。南海公司俨然成为英格兰第一大金融公司,无论是高官显宦还是贩夫走卒无不追捧南海公司的股票。一地鸡毛1720年,随着南海公司股价的飙升,股票成为炙手可热的财富。

当约翰· 劳在法国制造财富神话的时候,海峡对岸的英国也忙着制造一夜暴富的奇迹。当约翰· 劳的财富神话破灭的时候,英国也被爆炸的泡沫震得晕头转向。英国人最先踏上资本主义狂飙猛进的列车,也最先尝到了翻车的痛苦。

南海公司:债转股

18世纪的欧洲是在硝烟中拉开帷幕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成为欧洲大战,欧洲及其殖民地都卷入其中,战火烧遍了大西洋两岸。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也考验着各国的财政能力。

英国在1694年成立了中央银行,即英格兰银行。这个银行使得英国政府能够筹集更多的军费,以维持漫长而痛苦的战争。到1710年,英国政府已经债台高筑,累积债务达1000万英镑。即便英国在战场上赢得了胜利,它也要面对这如山的债务。同时,辉格党政府的解散对公共信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新上台的托利党人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威信便要着手解决政府债务问题。

1710年,牛津的哈利伯爵提出了一个“债转股”的建议:由政府授权建立一个新公司,发行价值1000万英镑的股票,将政府的债务承担起来,一方面重建公共信用;另一方面要为陆海军将士筹集战费。作为回报,政府保证给予年利率不超过6%的贷款优惠,这在当时是非常诱人的条件。由于信贷环境并不好,各国的贷款利率动辄百分之几十,与高利贷无异。除此之外,政府还非常“感激”这个商业公司帮助政府排忧解难,永久性减免这家公司所经营的烟酒糖茶之类的货物的税收。

哈利伯爵的建议很快变成现实,一家商业公司横空出世,只是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一出生便带着一屁股债,以还债为业的公司已经失去了公司的本质功能:盈利。为了盈利,为了还债,除了经营实业之外,还可以投机。英国政府将南美大陆的东海岸的贸易权赏给了这家公司,于是公司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南海公司。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南海可不是浩渺无边的海洋,而是通向财富的通衢大道。南美大陆是个遍地黄金白银的宝库,秘鲁、墨西哥的矿山勾起了人们无尽的遐想,那里的人们愿意拿着满山遍野的金银换取英国的商品。正当人们幻想之际,一条“利好”消息传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愿意将南美大陆的四个港口转让给英国,如此一来,南海公司便可以独霸南美大陆的贸易。一时之间,南海公司的股票成为一棵潜力无限的摇钱树。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消息不过是英国人的一相情愿而已,南海公司的股价急转而下。

作为南海公司之父的哈利伯爵当然不愿意看到南海公司“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也看到依靠一些无端的“利好”,能使南海公司的股票维持在高价位,于是阴谋便像鬼魂附体一般缠上南海公司了。

大家一起吹泡泡

南海公司成立之后便开始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吊起公众的胃口,为人们描绘光辉灿烂的前景,否则,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是废纸一张。虽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并没有将南美的贸易权利都转移给英国,但是南海公司却可以在南美大陆及加勒比地区进行贸易,尤其是贩奴贸易。南海公司的贸易权利可不是菲利普无偿赠送的,西班牙不但规定了往返于英国与南美之间的货船的数量和吨位,而且南海公司每年要向西班牙国王缴纳数量不小的“贡税”。

乔治一世像乔治一世1714年继承英国王位,成为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称乔治一世。南海公司即成立于乔治一世统治时期。

牛顿炒股

在南海公司炙手可热之际,英国百姓无论高低贵贱都卷入其中,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连科学家牛顿也未能免俗,结果这位大科学家损失了2万英镑。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对经济领域中的规律茫然无知。投机的真谛在于全民的狂热与贪欲,身在其中的牛顿当然难见“庐山真面目”了。

无论贸易条件多么苛刻,南海公司总算找到一个“差事”干干,不至于成为毫无实际业务内容的“皮包公司”。可是,南海公司远远达不到为英国政府还债的要求。英国政府的债务不断攀升,1717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发表讲话,希望解决日渐吃紧的财政困境。

南海公司希望扩大股票发行,帮助政府解决债务问题,以此获得增发股票的特许权。当时,发行股票必须通过国王批准,南海公司提出一个方案:增发200万英镑股票,年利率5%,公开向公众出售。正当南海公司的董事们踌躇满志之时,没想到英格兰银行也给出了同样的优惠政策,与南海公司竞争。

虽然南海公司捏了一把汗,但是结果还是比较满意。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携手“晋级”。从此,南海公司的名号便在英国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南海公司俨然是一匹商业黑马,短短几年便可以与英格兰银行并驾齐驱。此时的英格兰人约翰·劳正在法国掀起发行纸币的高潮,英国人很快也进入迷狂的状态了。18世纪20年代,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商业资本经过几百年的运行,利润空间已经微乎其微,资本需要一种新的形态来完成盈利的使命。此时无论欧洲大陆还是英伦三岛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无处可去的资本就变成带着巨大风险的游资。四处乱窜的游资就像阳光下五彩缤纷的气泡一样,光彩耀眼,但是终归会破灭。

1720年,英国政府的债务已经增加到5000万英镑,南海公司又一次主动请缨,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南海公司拥有英国政府1170万的债务而成为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南海公司愿意将超过3000万英镑的国债揽在自己身上,而他们提出的年利率是5%,这一利率要持续到1727年。其实这是一个大蛋糕,英格兰银行不愿意让南海公司一家独吞这个大蛋糕,而且下议院很多人与英格兰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也想在这个金钱游戏中捞取一杯羹。于是,英格兰银行也提出了与之竞争的方案,并宣称,英格兰银行在国家危难之际频频施以援手,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最后,南海公司胜出,也正是这次败北使英格兰银行能够躲过一劫。南海公司俨然成为英格兰第一大金融公司,无论是高官显宦还是贩夫走卒无不追捧南海公司的股票。一向谨言慎行的英国人也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为了一夜暴富的美梦而奔波。南海公司的股票一路飙升,原始股价不过100多英镑,到了3月则升到330英镑,6月升到550英镑,7月则跃居950英镑,此后达到了1050英镑的峰值,短短半年便升值10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地鸡毛

1720年,随着南海公司股价的飙升,股票成为炙手可热的财富。一些皮包公司应运而生,他们以各种名号发行股票,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成为发股票的理由,比如替清洁女工打官司的、修建牧师的房屋……千奇百怪,乱象横生。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皮包公司分流了南海公司的“客源”。为了排除竞争,在南海公司的鼓动之下,英国议会还通过了《禁止泡沫公司法案》,一大批有名无实的公司被扫地出门。

虽然这些公司从公众的视线中淡出,但是人们已经开始预感到一场金融风暴即将来临,有些人便开始悄悄地出售手中的股票,包括南海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初,南海的股票已经跌至700英镑,与此同时,南海公司的真面目也渐渐浮出水面,公众得知这家公司并无真正的盈利能力之后,便开始狂抛股票。抛售就如同狂泻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而股价也应声而落,到12月,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跌至120英镑左右。成千上万的财富化为乌有,点石成金的美梦破碎之后,许多人选择了自杀。

昔日为公众所追捧谄媚的南海公司的董事们成为罪不可赦的人,他们如同过街的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政府任命会计师史内尔对南海公司的财务进行彻底地清查,此人后来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为了平息民愤,南海公司的董事们的财产被没收,以此来弥补公众的损失。一些与这场巨大的金融泡沫有牵连的官员被革职查办,不少人被关入伦敦塔,还有些人则服毒自杀。

一场金融投机的闹剧落幕了,留给这个国家的是持久的创伤,为了防止金融投机,英国政府在未来的100年中禁止成立合股公司,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18世纪绘画:英国贵族正在品饮来自殖民地的茶、咖啡和巧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