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历史地位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历史地位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历史地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他明确提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批判盲目排外主义情绪,并将其作为民族主义理论的历史前提。我国从贫弱走向富强,必须经历一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历史过程。孙中山把民族主义提升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控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时代高度。采取团结各民族,尊重各族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平等互利地共同建立民族统一国家的原则。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历史地位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

要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民族主义及其历史贡献,需要研究者以开放的视野来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批判盲目排外主义,使孙中山民族主义彻底摆脱封建愚昧主义影响,打破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树立了面对现实,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的新观念。根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特殊国情,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奴役;要建立一个真正独立与主权完整的现代国家,必须认真学习并汲取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有益的科学技术,实现国家的经济政治现代化,才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之路。

孙中山对此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他明确提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批判盲目排外主义情绪,并将其作为民族主义理论的历史前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国家。封建王朝同西北少数民族和亚洲、欧洲及非洲地区,在不同时期都有过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的丝绸之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等都与欧、亚及非洲部分地区有过频繁联系和往来。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吸收中亚、西方的天文历算、科学技术、音乐舞蹈以及印度佛教来充实自己。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众所周知,盲目排外主义是封建蒙昧主义的派生物。它是对外部世界和国际形势愚昧无知的表现。从根本上说,盲目排外主义更是封建地主阶级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落后意识。近代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以及政治上建立的平等外交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奴役,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苦难,事实上则不可能同西方国家建立平等的经济、政治关系。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根源,除了西方列强的宰割外,也是以国内封建统治势力存在为条件的。我国从贫弱走向富强,必须经历一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历史过程。历史的要求是:中国要建设成富强文明的国家,既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奴役和控制,又不能排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要振兴中华,同欧美强国并驾齐驱,就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因此,划清反对列强侵略同盲目排外主义的思想界线,克服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才能真正提高民族主义的认识和觉醒。孙中山说:“西方人中有一种普遍的误会,以为中国人本性是闭关自守的民族,不愿意与外界的人有所往来,只是武力压迫下,才在沿海开放了几个对外贸易的口岸。这种误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历史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从远古直到清朝的建立,中国人一直与邻国保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外国商人与教士从没有丝毫恶意歧视。西安府的景教碑提供我们一个绝妙的记录,说明早在公元七世纪外国传教士在当地人民间所进行的传播福音的工作。”〔108〕孙中山为论证自己观点,进一步指出:“再者,佛教乃是汉朝皇帝传入中国的。人民以很大热情欢迎这个新宗教,此后它日渐繁盛,现在已成为中国三大主要宗教中的一种,天主教也是这样。不仅教士,而且商人都自由纵横游历。甚至晚至明朝时,中国人中没有丝毫排外精神迹象,当时大学士徐光启,其本人皈依了天主教,而他的密友,即在北京传教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意大利人——引者),曾深得人民的尊敬。”〔109〕他说,只是到了后来,“随着满清王朝的建立,政策便逐渐改变:全国禁止对外贸易;驱除传教士,屠杀本国教民,不许中国人向国外移民,违者即予处死。”“这只是因为满洲人立意要由其管辖范围内将外国人排斥出去,并唆使中国人憎恨外国人,以免中国人因与外国人接触而受其启迪并唤醒自己的民族意识。”他强调“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乃是满洲人自私自满的后果,并不能代表多数中国人民的意志”。〔110〕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伟大革命家。他的蓬勃朝气和无穷锐力,受到全世界进步人士的高度瞩目。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使亚洲觉醒过来了,在那里到处都激起了民族运动。这些运动的趋势就是在亚洲建立民族国家,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保证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最好的条件。”〔111〕

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后国内政治形势巨变的新条件下,走出民族主义旧的模式,把民族革命置于战略的新起点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民主革命战略思想上新的转移,以完成民族独立和建立国内民族平等的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民族主义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思想和路线走向成熟期。他的光辉思想,不但照亮了中国民族革命前进道路,同时也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把民族主义提升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控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时代高度。这雄辩地表明:孙中山在长期的民族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统治压迫中国人民的严重现实,特别是认清了辛亥革命后,国际列强同反动军阀沆瀣一气,互为表里地共同破坏共和及奴役中国罪恶活动的丑恶嘴脸,明确地形成自觉的反帝意识并觉醒,进而抛弃了过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提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原则,是建立各民族平等自由联合的统一的中华民国。采取团结各民族,尊重各族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平等互利地共同建立民族统一国家的原则。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运动,我们看到:从农民自发地反侵略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反帝爱国运动;从低水平的循环,提升到全民族反帝斗争的战略高度,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大贡献。

20世纪初,震惊世界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革命联合镇压下走向失败。

1901年清政府以丧权辱国的极大代价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动,产生了新的政治格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矛盾,随着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这个重大政治演变,终于促进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在新的条件下更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近代中国历史中相当扑朔迷离的时期。在这个历史全新格局和起点上,革命民主派以新的理论武装,导演出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武装起义,把民主革命推向新的高潮,显示出革命民主派的青春活力和惊人魄力。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旗帜,他以惊人胆识和气派借取欧美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高擎民族革命大旗,把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推向历史的崭新阶段。

孙中山在甲午战争后和义和团运动时期,曾两次发动冲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他从起义遭受挫折的困境中,坚持革命立场,发扬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以新的战斗雄姿活跃在20世纪舞台上,成为叱咤风云的时代骄子,继往开来的民族精英。

孙中山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理性思考,继承了农民反侵略、反瓜分的反帝爱国的革命传统;批判了笼统的排外主义与种族复仇主义情绪,为民族主义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继承了维新派为发展民族主义经济,维护民族独立尊严而掀起“救亡图存”的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否定其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进一步为中国的民族革命增添时代内涵,发扬了崭新的斗争精神。

孙中山作为我国民族革命的伟大旗帜,一生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奋斗不息。后来又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顺应历史潮流,明确提出反对民族分裂,加强团结和实现国家统一的主张,特别是“联俄”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伟大战略思想,更为其民族主义增添了不朽光辉。孙中山为此以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和革命斗士,载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光荣史册。

【注释】

〔108〕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0页。

〔109〕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1页。

〔110〕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1页。

〔111〕《列宁选集》第2卷,第511页。

民权主义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理论建设,是站在人类政治文明的时代高度,在现代民本主义指导下,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为借鉴和参照,以历史进步潮流为导向,提出的关于中国民主制度、体制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总体上考察,是一个构建相当完整的民权主义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民权的科学理念、范畴与民权的运作过程、步骤、方法和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政党、政权与治权的相互制约以及民主制度、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方向等丰富思想内涵。

孙中山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民权问题的深入执着的探索及其理论建设,不仅对中国民主共和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