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的挂名作者吕不韦,阳翟人,是一个从事长途贩运的大富商。当时,相府僮仆达万人,又广招门客三千为他著书立说,写成“八览”、“六论”、“十一纪”,长达二十余万言,书名为《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真的那么完美吗?可以明显看出,这是墨家弟子硬把墨子学说塞进《吕氏春秋》中。在《吕氏春秋》附考中,还记载了秦王政和吕不韦的一段对话。

“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挂名作者吕不韦,阳翟(在今河南省)人,是一个从事长途贩运的大富商。当他到邯郸(在今河北省)经商时,结识了秦昭王的孙子、在楚国做人质的子楚。战国时各诸侯国在外交活动中常互换人质。子楚的父亲是秦昭王所立太子,他所喜爱的华阳夫人无子,二十多个儿子都是姬妾所生,子楚是其中之一,并不受到重视。这个可有可无的人质在赵国也受到冷遇,衣食不周,穷困潦倒。但吕不韦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商机,认为“奇货可居”,是可以一本万利的特殊商品,把大注资金投到这位落难王孙身上。吕不韦赠送他白银五百万两,让他广交各国宾客;又用白银五百万两购买奇珍异宝,亲到秦都咸阳活动。他先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以子楚的名义把珍宝献给华阳夫人,夸赞子楚贤孝聪明,又说动夫人把子楚收为亲儿子。吕不韦挑选了邯郸的一位貌美善舞的姑娘同居,让她怀上身孕,又让她勾搭上子楚,生下嬴政,成为正夫人。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0年)逝世,太子安国君立为秦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立为太子,赵为巴结秦把子楚一家三口送回秦都。次年,新立的秦王又病逝了,子楚名正言顺地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吕不韦当上了国相,封为文信侯,受赏赐十万户封地,达到权力的顶峰。当时,相府僮仆达万人,又广招门客三千为他著书立说,写成“八览”、“六论”、“十一纪”,长达二十余万言,书名为《吕氏春秋》。书成后,公布于咸阳城门,宣布谁能改动一字,给予千两白银的重赏,但却始终没有人改动一字,这成为“一字千金”成语的由来。《吕氏春秋》真的那么完美吗?不见得。当时虽有人私议,却畏于权势怎敢擅改?在著述如林的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并不那么出类拔萃,人们也说不出该书出于哪家哪派,因此称之为杂家。一个“杂”字,道出了该书的特点,由于撰稿人中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使之成为杂色纷呈的“大拼盘”。

《吕氏春秋》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如何当好皇帝,这大概就是吕不韦出的一个大题目吧。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其中,十二纪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划分,计61篇,说明天子应该怎样顺应天时;八览计63篇,阐述天子应该怎样明察秋毫,纵览八方;六论计36篇,对六个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书中所表述的思想十分庞杂,但尚条理分明,连成一体。这里笔者不对《吕氏春秋》作全面评述,仅略举数例,看看这个“大拼盘”是怎样拼凑起来的。

一、礼乐说

在《吕氏春秋》的“十二纪”各篇中,讲的就是君臣之礼,有许多条条框框,认为春不能行夏令,秋不能行冬令,如有丝毫紊乱就会天降灾祸,有“非礼勿动”的许多规矩。对于乐就更加重视了,在《仲春纪》、《季夏纪》中,就有八篇专讲音乐:《大军》谈音乐的由来;《大乐》说音乐的情感;《俊乐》讲音乐的欲念;《适音》论音乐的作用;《古乐》述音乐的历史;《音律》析音乐的格律;《音初》分析道德与音乐的关系;《制乐》论述音乐与治乱的因果;《明理》断言,只有太平盛世才能产生尽善尽美的音乐。由此可见,这些篇章出自儒家信徒的手笔,是儒家礼乐治国学说的阐述和发挥。

二、当染说

《墨子》中有《有染》篇,《吕氏春秋》中有《当染》篇,一字之差,后者显得更加肯定罢了。从内容看,后者简直是前者的翻版,大部分文字可以说是照抄不误,不过例证多些而已。可以明显看出,这是墨家弟子硬把墨子学说塞进《吕氏春秋》中。其中节丧、安死等观点有一定新意,但也可看出来源于墨家的痕迹。

三、察今说

《察今》篇中指出:“治国无法则乱,守法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认为国家没有法律会乱,墨守成法不变会违背国情,不能保持国家安定。随着世界的变迁和时代的推移,变法最为合宜。文中还讲了一个“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对泥古不化、反对变法的陈腐观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显然是在宣扬法家理论。这个寓言发人深省,流传至今。

四、上农说

《务大》、《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各篇,集中阐述了农业、农民和农作问题。按各业的排序是农、工、商,把农业看做本,把商业看做末,必须以农为上,决不能本末倒置。还强调指出,国家要“导其民先务农”,要从三个方面抓农业、抓耕作:一是“任地”,即整治土地,提出深耕有度、燥湿相济、肥沃适当、五耕五耨(除草)的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草荒和虫害。二是“辨土”,即辨别土壤。强调要除去“三窃”:高地土坚要深耕保湿,低地要排尽水涝,避免“地窃”;种植要有行距,防止苗密争肥,避免“苗窃”;要松地除草而不伤苗,避免“草窃”。还提出要根据土壤的厚薄决定密植或疏苗。三是“审时”,即考察农时。文中总结种植过早或过晚造成歉收的教训,都称为“失时”;认为只有合乎时令才能获得丰收,称之为“得时”。文中说:“得时者稼兴,失时者稼约”,并以庄稼长势的茂盛或稀疏来判断得失。关于农业生产的论述,体现了农家的思想,其中农耕的论述尤为全面详尽,达到当时农业技术的最高的水平,是《吕氏春秋》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在《吕氏春秋》附考中,还记载了秦王政和吕不韦的一段对话。秦王政八年(前239)秋七月初一,嬴政请问“十二纪”,文信侯回答说:“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这大概出自史官的记录,吕不韦的话还很长,俨然是老子教训儿子、老师教训学生的口吻,还把“十二纪”夸得神乎其神,说它经得起天、地、人的验证,是非得失都逃不出它的判断。吕不韦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的神态暴露无遗。

嬴政是吕不韦一手扶上去的小国君,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位八年不过二十几岁。吕不韦一门心思要把嬴政扶上皇帝的宝座,让他乖乖地做个循规蹈矩的儿皇帝。然而,事与愿违。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风流寡妇皇太后和吕府舍人嫪毐的桃色丑闻曝光,他和她在宫外已养育了两个儿子,秦王政杀了这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嫪毐被灭了三族。吕不韦也因为被牵连丢了官,服毒而亡,是自杀还是赐死谁也说不清,这个精明一世的奸商最后赔个精光。秦王政并没有按照“十二纪”指引的路子走,他摆脱了吕不韦的控制,以铁腕推行法家路线,富国强兵,吞并六国,终于一统天下。吕不韦署名的《吕氏春秋》不过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后一声哀鸣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