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崔氏一门传千秋

崔氏一门传千秋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十二年办一次,农历二月举行,名为“皇京会”。最后一次办皇京会是在1926年,承办者是南简良村。2000年,东简良村建华北食品城时,在崔家坟的原址地下挖出一块石碑,文物部门看后认为极具价值,它是崔应麒父母受封赠的“制文”抄录,是我国封建时代封荫制的实物资料。这座碑成为让崔氏后人以及简良村民引以为傲的历史见证。说到崔应麒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任潍县县令时,因为宽待拖欠赋税







御赐寺名,简良村一座古老寺庙有着怎样的传奇?恩荣三代,当年获鹿县城高大的石牌楼是为简良村何人所立?清廉爱民,崔氏家族中又是谁位居高官深受百姓爱戴?


今天咱们就说说桥西区西二环边的一个城中村。这个村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说它是一个村,其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村子早就分成了三个村子。这里有一座皇帝御赐寺名的古老寺庙,千余年来香火不断;这里有一个家族曾经三代受封,其中的一个人百年之后,朝廷拨款御赐祭葬;现如今,这里还利用临近西二环的交通优势以及产业集群优势,出地、投资,先后建起了桥西蔬菜批发市场、华北食品城等多个大的市场。说到这里,这个村子是哪里,可能您已经想到了,它就是简良。


简良名字有来头


三简路,顾名思义,就是把东简良、南简良、西简良串了起来。那么简良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简良村一分为三了呢?在南简良村出土的一个瓷片上面,清晰地刻有“简量”二字。另外,明弘治十八年重修上京毗卢寺碑记有东、西简量村名。而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获鹿县志》中已经有了“简良”这个村名。

历史上,三村原为一村,因太平河洪水将村落冲毁,村民迁居三处,分为东排、南排、西排,取名东简良、南简良、西简良。

这三个村原属获鹿县,东简良、南简良于1941年划入市郊,西简良于1955年划入市郊。现在,东简良有村民两千多人,南简良有一千九百余人,西简良不超过一千人。

⊙ 真像寺遗物

⊙ 复建后的真像寺

⊙ 简良村出土的南北朝佛像残件

今天三个简良村的村民,都说祖上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其实这个村的历史比明代大移民要早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真像寺是最近两三年在它的原址上复建起来的,西墙根有一组长长的玻璃柜,里边放着许多复建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原真像寺遗物。这些文物,无言地诉说着简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荣耀。

一通石碑上的字迹“其名则唐显庆元年高宗之赐也”,充分说明了真像寺的历史至少始于唐代。里面还有许多缺损的石雕佛像,其中有一尊,市文物局派人来看过,还没鉴定,同行的一位佛教美术专家说,根据衣饰特点,分析可能是北齐。

很难想象,一座远离唐朝都城的寺庙,名字竟然是当时的皇帝唐高宗御赐的,御赐寺名,这是一份怎样的荣耀啊。

这也充分说明了真像寺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一般古代的寺庙都建在村边,靠近人烟稠密之处,先有村后有寺是通常的规律。所以说简良村的历史肯定还要久远。


简良二月皇京会


简良村不但寺庙声名远播,这里的庙会也相当有名。每十二年办一次,农历二月举行,名为“皇京会”。三个简良村轮流当“庙头”,也就是庙会组织者。因庙会承载着敬天敬神的功能,因此,村民都愿意尽力捐款捐物。搭戏台需要木料,庙会组织者看上谁家的树了,不用通知户主,往树上贴块纸,写上庙会要用,就可以刨走,户主绝不反对。

最后一次办皇京会是在1926年,承办者是南简良村。据村里的老人讲:当年三个村子十二岁以上的男孩儿都派了活儿,动用了两千余人。主会场设在今天三简路以北,原来三个村中间的大片麦田里。过庙时,同时开唱十二台大戏,周围各村都有社火参加,如高柱村的耍大叉、技术高超的留营花灯等届时前来助兴。参加庙会的人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数以万计。简良“皇京会”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有个情况可以证明它的声势之大,影响之远。

因为简良“皇京会”赶庙会的人太多,当时的石太铁路不得不专门为庙会加开了一趟列车。这个事到现在还被村里的老人们津津乐道。

当时在咱们石家庄流传着一句俗语,说“留营的灯,简良的庙,云南贵州都知道”,说的就是简良的“皇京会”。


一代廉吏崔应麒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什么庙会呀,还云南贵州的都知道,那里的士民会不远千里来到简良?太夸张了吧。

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他们来赶庙会是为一个人上香,这个人是简良村的一个人,这个人他是谁呢?云南贵州的老百姓又为什么会不远千里来给他上香呢?咱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这张图片(见下页)是一个石牌楼,“文革”前它就立在获鹿城向阳街南端紧邻南城门附近,说起它,上点岁数的获鹿人大都有很深的印象。这个不幸毁于“文革”初期的高大牌楼,足足在获鹿县城伫立了四百年。

这个石牌楼就是为了纪念东简良村的这个人而建造的。上书“恩荣三代”四个大字,全称“恩荣三代坊”。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修建牌楼的人却不是咱们获鹿人,而是陕西人。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东简良村的这个人。

⊙ “恩荣三代”石牌楼

明朝万历皇帝御赐崔阁老功德碑

他叫崔应麒,明代官至陕西巡抚、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因其官职,老百姓尊称他为崔巡抚、崔侍郎、崔阁老、崔督堂。

据《获鹿县志》封荫篇记载:“崔鸾,以孙应麒贵赠通奉大夫,妻李氏封夫人”;“崔珍,以子应麒贵赠通奉大夫,妻范氏封夫人”。

在东简良村东,“文革”以前,崔应麒及其先人的坟茔占地规模曾一度超过了真像寺,堪称古时候这一带的地标,简良的老百姓都称呼它为崔家坟。据考证,崔应麒的墓是清康熙年间由朝廷拨款御赐祭葬的。

后来光绪年间法国人修正太铁路,强行穿过墓地,将其一分为二。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坟茔被平,树木被刨,所有石像石碑石牌楼等全都被砸毁,崔家坟彻底消失。

2000年,东简良村建华北食品城时,在崔家坟的原址地下挖出一块石碑,文物部门看后认为极具价值,它是崔应麒父母受封赠的“制文”抄录,是我国封建时代封荫制的实物资料。

为此,村里建了一座亭子,将石碑立在中间,就地保护了起来。今天,从华北食品城最西边一个门进去,走到南头,铁栅栏围起来的一个角落,那就是碑亭所在地。

这块功德碑是当年明朝万历皇帝为了奖赏崔应麒的功绩,在他死后御赐的功德碑,碑面上镌刻了明朝封赠崔应麒家人的制文,里面详细记录了崔应麒为官时清廉爱民的故事以及万历皇帝对他的褒奖。这座碑成为让崔氏后人以及简良村民引以为傲的历史见证。

那么,御赐祭葬、三代受封的崔应麒,到底做过些什么,让后人如此纪念?

据《获鹿县志》记载:少司马崔公,讳应麒,字献可。隆庆五年(1571年)举进士。历任五台县、潍县、汲县知县,官声显赫。后迁户部主事、济南知府、河南按察副使、陕西巡抚,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

说到崔应麒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崔应麒的母亲在婚后的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女子带着一只神兽麒麟,上面坐着一个白胖小子,来到她的家里,对她说“奉送子观音之命,特将此小儿送与你,日后定能显赫”,言毕不见。时隔不久,她就怀了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看着呱呱坠地的婴儿,想起梦中麒麟送子,应了梦兆,遂与其父商定,起名应麒。

少年时的崔应麒机敏睿智,酷爱读书青年时代曾与同代名相赵南星同学于恒山讲堂。后来中了进士,当官后他的口碑特别好。

崔应麒性格沉默寡言、秉性耿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任劳任怨。义所当为,毅然为之,深受百姓爱戴。任潍县县令时,因为宽待拖欠赋税钱粮的老百姓,而被朝廷罚俸三年,以至于只能赊卖家产养活自家;清理藩镇侵占的田地改交给老百姓耕种,被执掌监察的推官屡次弹劾,面临丢官的风险却始终没有屈服;管辖浔阳关时,探听到充任官吏、衙役的都是地方上的劣绅、土棍,往任的官员谁都不敢得罪,崔应麒上任伊始就斥退百余人。

在任河南按察副使期间,河南汝州、洛阳地区连年天灾,人民饥馑,食草木殆尽,发生暴动。崔应麒恩威并施,一方面率军镇压饥民劫掠,另一方面如实上报灾情,甚至把贫苦饥民所食鸟粪装袋呈上,说服朝廷开仓赈济灾民。又组织饥民修治汝水,改造盐碱地,开出良田数千顷。当地民众纷纷为崔应麒建生祠以感谢他,也就是人未去世即建祠。

由按察副使转任陕西督粮参政后,纠正了饷银徇私之弊,边民皆大欢喜。明万历二十八年,崔应麒出任四川右布政使。当时遵义地区的人民暴动刚刚平息,官民矛盾极深,而地方州县长官以建城置舍之名肆意摊派,对百姓额外征敛,激起新的民愤,愤怒百姓数千人再次暴动。总督授权崔应麒来处理这个棘手的事儿,崔应麒单骑奔赴出事地区,不动一刀一枪,将事端平息下去,并严惩贪官,清除一切额外强征,使这一地区的统治稳定下来。

遵义地区问题复杂,众官多望而却步,崔应麒却不畏艰难,他修筑城堡,增置驿舍,广设学校,大兴屯田,招抚流民,并提供耕牛和种子,大力开发这一地区。为了解民情,崔应麒巡视辖区,“穷山鸟道,足迹皆至。”但不久,“为瘴所侵”,病倒在任上。

后来崔应麒调任陇西,负责平息矿工暴动。不久,升右副都御使,巡抚陕西。鉴于陕西矿税太重,连年灾荒,饥民遍地,上疏请朝廷罢税赈饥,使矿税得减免三分之一,秦中矿事渐息。前边咱们提到的获鹿县城南城门“恩荣三代”石牌楼,就是当时陕西人感恩出资修建的。其后,崔应麒升兵部右侍郎,但进京不久,因瘴毒复发,辞官归里。明史之《明神宗实录》屡次评价崔应麒,说他“清望素著”、“所至俱以惠闻”、“为卓异最”。

回乡之后的崔应麒很是低调,从不炫耀。有一次要去老友家拜访,老友村中妇孺在所经道路两旁迎候观望,都觉得崔应麒前来必定是车马喧哗、排场非常。不久,一位头戴角巾、身穿布衣的老者自己驾着牛车朝村里徐徐而来。人们上前去问这位老者,有没有见到崔大人的车队?这时有认识崔应麒的人就告诉大家说:他就是崔应麒崔大人。老百姓听见了,都感叹曾身为显爵的崔应麒节俭朴素,殊为难得。

不仅如此,崔应麒的文采也很出众,打小就会吟诗作对,当时号称“鬼才”。

现如今,在泰山经石峪西侧的巨石上,还刻有崔应麒在济南任知府时游历泰山作的一首诗。诗云:“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暮疑烟。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泰安市政府门户网站是这样介绍这首诗的:“该诗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似龙飞凤舞,为泰山增辉加色。”

因他的功劳,他父亲、爷爷都得到了封赏,因此称作“恩荣三代”。整个明代,获鹿人得到朝廷阖家封赏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崔应麒。崔应麒亡故后葬在家乡获鹿县东简良村,墓地系朝廷御赐祭葬。

崔应麒的后人亦不乏文采出众之士,他的儿子崔一淳,孙子崔元裕以及重孙崔如岱等等崔家后人都载入了《获鹿县志》,渐渐地崔氏家族在明朝年间就成了名门望族。

崔家后代分布很广,市区张营村、鹿泉大李庄、栾城苏邱村都有分布。其中,苏邱村大部分村民姓崔。

今天,东简良村七八成的村民姓崔,在崔姓人之中,又有七八成的人是崔应麒的后代。这让东简良村人特别自豪。

改革开放以后,东简良村发展有一定特色,利用临近西二环的交通优势以及产业集群优势,先后建起了桥西蔬菜批发市场、华北食品城等九家大型企业,市场涵盖辐射周边省市及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逐步深入,南简良村也在致力于打造省会西部的商贸中心新亮点。

这正是:

太平河畔简良村,显赫崔氏一名门。

应麒荣耀照千古,古寺遗存追盛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