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首任“档案馆馆长”

中国首任“档案馆馆长”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首任“档案馆馆长”老子:中国首任“档案馆馆长”老子是一位神秘人物。楚苦在楚国境内,是老子的出生地,他当了东周档案馆的史官。在列国并立的春秋时期,周不过只能算一个小国,因周之名尚存,周王还自称为天子,老子在名义上可以说是第一位国家“档案馆长”。老子继承和发展黄帝的思想,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让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在和平的环境中,“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首任“档案馆馆长”

老子:中国首任“档案馆馆长”

老子是一位神秘人物。他生于何时,死于何地,并无人知晓。有人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有人说他活了四百多岁,甚至有人说他骑青牛、出函谷,成了长生不老的活神仙。道家推他为创始祖师,尊称他为“太上老君”,神化为众仙之首。我们有必要把这位大人物请下神坛,还他个本来面貌。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楚苦在楚国境内,是老子的出生地,他当了东周档案馆的史官。在列国并立的春秋时期,周不过只能算一个小国,因周之名尚存,周王还自称为天子,老子在名义上可以说是第一位国家“档案馆长”。他在周当个小小的公务员有很长时间,虽博览群书却不显山露水,虽智慧超群却大智若愚,他耐得寂寞,坐惯了冷板凳,在平平凡凡的岗位上,为保存历史典籍默默无闻地作出贡献。

老子见东周日渐衰落,于是辞职而去,到函谷关时,守关的小官吏关尹喜请求他在隐居前留下一部著作,他才应邀写下五千多字的《老子》,给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部经典之作。郭洙若曾在20世纪30年代写了一篇名为《出关》的小说,描写老子带着关尹喜送给他作为稿费的十五个饽饽,就着清泉津津有味地啃着,带着几分留恋、几分苦涩。小说不无调侃之意,但有一点却是真实的:老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感谢善于约稿的尹喜,用几个饽饽给我们换来一部不朽的著作。

《老子》全书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37章论道,下篇44章说德,故又名为《道德经》。该书虽不过五千余言,但历代论述老子思想的著作连篇累牍,何止几十万言,几百万言!这里笔者无意也不能阐述老子思想的精义,仅就《道德经》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略谈一二。

一、《道德经》首开著书立说的历史先河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学术论著。不要说甲骨文文字难以辨认,且文句须颇费揣测才能弄懂大意;周公虽为制礼写过不少文书,但终于未能成书;《周易》的文字虽尚算通顺,也不过直书其意罢了。只有《道德经》才论述缜密,行文流畅,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文章水平也发展到相当高度,这是前人所难以比拟的。

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的高潮还没有形成,《道德经》犹如激起千层浪的第一块巨石,犹如划破长空的第一声鹤唳。老子虽已隐去,但他仍理所当然地成为诸子之首、百家之先,成为勇开先河的一代文化伟人。

二、《道德经》包含了古代中华丰厚的文化底蕴

老子之所以能写出《道德经》这样的著作,是由于他吸收了历史文化遗产和对现实社会有深刻的认识,从书中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形成有三个来源:

1.来自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伏羲氏画八卦,把八卦分为四阴四阳;《周易》把八卦两两配合,扩展为八八六十四卦。这些就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守藏史的老子,遍览古籍,见多识广,用辩证法的思维观察事物,思考国家大事,探索宇宙的奥秘,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俯拾即是,如以静制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等等,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2.来自黄帝使民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黄帝虽经过无数次战争才统一中国,成为各部族的共主。统一以后,他尽力维护和平安定的局面,让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并以身作则关怀民间疾苦。老子继承和发展黄帝的思想,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让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在和平的环境中,“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后人把这种治国理念称为“黄老之术”,把黄帝与老子联系起来,绝非牵强附会。

3.来自对社会历史的透辟认识

老子熟悉夏、商、周三代历史,对治乱兴衰了然于胸。尤其身处春秋末期,看惯了当权者勾心斗角、扰民害民的嘴脸,摸透了民众恶乱思静、惧危求安的心态。他提出清静无为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无异是对时弊的针砭。他还反复念叨“功遂身退”、“没身不殆”、“绝圣弃智”、“智者不言”的处世哲学,虽似乎有老奸巨猾之嫌,可是这不正是明哲保身于乱世的经验之谈吗?

三、《道德经》闪烁着精深博大的哲理睿智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道”。全书虽分上下两篇,论道论德,但道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全篇的精髓。所谓道,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是可以了解可以探索的。按通俗说法,道就是道路、道理,是人们所追求的真理。《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前一“道”字作名词,后一“道”字作动词,是说道是可以解说的,尽管并非平常的道理。怎样探求“道”呢?《道德经》中提出异名同出于一源,即:“同谓之元,元之又元,众妙之门。”认为只有找到源头的源头,不断深入下去,才能进入观测大千世界的门径。这种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不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吗?现代科学家不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精神,发现了分子、原子、中子、质子……一步步揭开物质的奥秘吗?

《道德经》中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以水作比喻,认为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水的善是对万物都有利,但它本身并不张扬,并不争名利。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心甘情愿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处,这就接近于“道”了。在老子看来,道像水一样平凡,不必故作高深莫测,不必居高临下地惠世济民,不必宣扬夸张以沽名钓誉。也即我们说的,真理是平凡的。当然老子所说的“道”未必已达到真理的境界,但他的认识却具有真知灼见,这不是比一些人的故弄玄虚高明得多吗?

《道德经》把“道”的运用作了生动的比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是车轮上的辐条,“毂”是车轮上的轴心,许多辐条共有一个轴心,车轮转动而轴心并不转动,人们把它当做可有可无一样,但正是有了这个轴心,才使车轮转动,让大车滚滚向前。把轴心比做“道”,认为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以静制动,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道德经》正是从这个普遍适用的“道”生发开来,阐述了为政之道、用兵之道、安民之道、处世之道等等,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宝库。

四、《道德经》具有继往开来的深远影响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广泛影响,而且源远流长,至今不衰。

庄周被公认为老子思想的后继人,《庄子》一书有《渔父》、《盗跖》、《胠箧》、《逍遥游》多篇,行文气势磅礴,个性鲜明,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一面,形成老庄学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讲了庄周的一则故事:楚威王用重金聘庄周为相,庄周对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孤豚不可得也。子亟去,无污我。”他打了个比方,说作为祭祀牺牲的牛,喂养了几年,让它穿上绣花衣服,牵进太庙里。当这个时候,它虽然想做头肮脏的小猪也办不到。以此为喻,拒绝了重利高位的诱惑,把清静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另一个发挥老子学说的人是韩非,《史记》将他与老子合传,说他“喜刑名法术之事,而其归本于黄老”。他主张法制,是本于黄帝的治国之道和老子的学说。不过他与庄周相反,是从“无不为”方面运用老子的为政之道。韩非子口吃不善于言辞,但却长于写作,著作有《孤愤》、《五蠢》、《说难》等多篇,计十余万字,在当时写作工具和出书不便的情况下,可算是一个高产作家了。他还著有《解老》、《喻老》二篇,足见他对老子的崇拜。但也许他却未学会老子的处世之道,最后没有逃脱被害死于秦国的命运。

“黄老之术”也成为历代帝王巩固统治地位的选择之一。一些历经战乱的开国君王采用黄老之术,使民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如西汉初,高祖刘邦接过楚汉长期战争留下的烂摊子:农民流亡、经济萧条、物价腾飞、民不聊生、财政困窘,采取了罢兵归田、安民归土、减轻田租等一系列政策,使生产逐步恢复。高祖又命陆贾著书,总结秦亡的教训,陆贾著《新语》一书中有《无为》一篇,宣扬“黄老无为”的政治理念,提出轻徭、薄赋、缓刑的政策主张,为汉初几代所遵循,才迎来史家所赞誉的“文景之治”。在太平盛世,一些君主往往不用“黄老之术”,而采用“周公之礼”,以巩固封建统治的王权。而骄奢淫逸的君主却往往两者皆抛,从而导致亡国丧命的可耻下场。

当今,《道德经》已跨越国界,被翻译成许多不同的语言,成为古籍中最畅销书之一。一些人在研究它的哲理,一些人在解析它的智慧,一些人把《道德经》作为政论,一些人把它看做兵书,还有人把老子称为“智慧老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