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处于转折旋涡中的“三代”

处于转折旋涡中的“三代”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处于转折旋涡中的“三代”处于转折旋涡中的“三代”在中华文明史的长河中,夏、商、周(西周)三代总计约一千二百余年,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氏族制—奴隶制—封建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充满了激烈而血腥的斗争,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在激流的旋涡中发展进步。这终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列国分立的局面。

处于转折旋涡中的“三代”

处于转折旋涡中的“三代”

在中华文明史的长河中,夏、商、周(西周)三代总计约一千二百余年,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氏族制—奴隶制—封建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充满了激烈而血腥的斗争,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在激流的旋涡中发展进步。

夏原本是夏氏部族的名称,这个部族所辖地区位于河南、山西的伊、洛、汝、颍诸水流域,其势力曾扩展到黄河下游。大禹治水成功后,夏部族势力进一步扩张,禹顺理成章地通过“禅让”形式继承王位,他临死时按照传统授位于益,但遭儿子启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启杀了益继承王位,“天下为公”的氏族制传统为“家天下”的父子相传所取代,国家主要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那时,已打破了血缘为纽带的国别划分,按地域划分“九州”行政区域;夏王被尊称为天子,下设“百吏”,实行官僚统治;建立称为“禹刑”、“赎刑”等法律,还设有叫做“夏台”和“钧台”的监狱。这些都说明夏代的国家机器已粗具规模。然而父传子的“家天下”并不太平,传至第三代,经过“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的波折,有过几代的稳定发展,但终因统治阶级的日趋腐败而趋于灭亡。

商族是河南商丘一带的古老部族,始祖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契。在夏王朝统治期间,完成了由部族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趁夏王朝政权不稳之机,将势力扩张到渤海沿岸各地。在商汤当部族首领时,趁夏桀众叛亲离之机,举兵推翻了夏王朝统治,建立了商王朝,把奴隶制推向顶峰。商朝国家组织更趋严密,商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下设百官,建立了庞杂的官僚机构;建立了多达一万多人的庞大军队,对内镇压奴隶,对外扩张疆土;完备了法律上的“汤刑”,有“刑三百”之说,实行砍头、剖腹、刖足、炮烙等多种酷刑;还有被称为“囹圄”或“囹圉”的监狱。在夏代五百余年间,为避开突出的阶级矛盾,曾六次迁都,至“盘庚迁殷”,从山东曲阜迁至河南安阳后才定都下来,但也难以阻遏统治者日益腐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趋势,奴隶制国家也走到了尽头,独夫纣辛落得自焚鹿台的可耻下场。

周族也是个古老部族,夏、商、周三大部族同时存在和发展。周族最早活动于渭水中游的黄土高原,后迁于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凭借肥沃土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由奴隶制发展为相对剥削较轻的封建领主制。经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势力扩张,到武王联合诸侯伐纣灭殷,终于建立了周王朝。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武王在位不到一年,还来不及清除奴隶主阶级的东方的庞大势力就病逝了。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摄政。其间,周公做了几件大事:镇压奴隶主势力的反叛,取得三年东征的胜利,巩固了封建制国家政权;分土封疆,按血缘亲疏分封诸侯,形成众星拱月式的藩卫屏障;建立封建等级制度,划分王、公、大夫、士等各级,形成对民众统治的贵族集团;实行井田制度,方里九百亩,划为九份,八百亩由农奴分种,共养中央公田;制定“九刑”,有墨、劓、荆、宫、大辟、鞭、流放等,“刑不上大夫”,贵族犯罪可得特赦、权宜、赎等宽大处理。封建制优越于奴隶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随着王位的更替,封建制的致命弱点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帝王和贵族的特权成为腐败根源;二是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张形成尾大不掉的分裂局面。这终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列国分立的局面。

“三代”在激流的回旋中前进,中华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人民创造的文字越来越多,夏代未留下什么文字记录,商、周二代就留下越来越多的时代印记,这些记录者就是“三代”的史官,他们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世人所知晓,但却给我们留下珍贵的“史官文化”,给文明古国增添了一层历史的积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