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光电效应及常数的测定

光电效应及常数的测定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光电效应是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1905年, Einstein依据Planck的能量子假说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使光电效应所有的实验结果得以圆满解释。用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用“减速电位法”测定阴极发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对于不同的光电管,应根据I-U曲线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确定截止电压。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光电效应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了解。

(2) 验证Einstein方程,并测定Planck常数。

二、主要实验仪器

GD-27型光电管,GGQ-50高压Hg灯,NG滤色片(365nm、405nm、436nm、546nm、577nm五片),GD-Ⅲ型微电流测量放大器。

三、实验原理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是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1905年, Einstein依据Planck的能量子假说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使光电效应所有的实验结果得以圆满解释。他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即光子),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能量E =hν,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时,便获得能量hν,如果该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约束所需要的逸出功A,电子就会从金属中逸出。根据能量导恒定律有:

对于Einstein的假说,R.A.密立根从1905年Einstein的论文问世后经过十年左右艰苦卓绝的工作,1916年发表详细的实验论文,证实了Einstein方程,并精确测出了Planck常数。A. Einstein和R.A.密立根都因光电效应等方面的贡献,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奖。

按照R.A.密立根实验思路,要求精确测定光电子最大动能和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关系。实验原理图如图23-1所示。用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用“减速电位法”测定阴极发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当阳极A的负电位较小时,光电子损失一部分功能后,仍然可以达到阳极,形成的光电流由微电流测试仪G测出。阳极的负电位逐渐增大,光电流会随之变小;当阳极A的负电位增大到某一值时,使动能最大的光电子刚好不能克服减速电场到达阳极,光电流降为零,如图23-2所示,这时有关系式:

图23-1 实验原理图

图23-2 一定频率光下I-U曲线

这个使光电流刚刚降为零的电压Uc称为截止电压。由此,方程(23-1) 可改写成:

e Uc=hν-A

式(23-3)表示Uc与ν间存在线性关系,其斜率等于h/e,因而可以从对Uc与ν的数据分析中求出Planck常数。

光电效应实验验证Einstein方程,测定Planck常数,原理比较简单,但实际工作需要排除一些干扰,才能获得具有一定精度并且可以重复的结果。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1) 暗电流:光电管在没有受到光照时也会产生电流,称为暗电流,主要来自光电管极的热电子发射。

(2) 反向电流:光电管的两极材料不同,在工业制作过程时,阳极A往往溅有阴极材料。当光射到A上时,阳极A往往也有电子发射;此外,来自阴极的电子也有被阳极表面反射的可能。当对阴极电子加负压使之减速时,对来自阳极的电子却起了加速的作用,从而使之到达阳极,形成反向电流。

由于上述因素的干扰,实测光电效应为阴极电流、暗电流和反射电流之和,如图23-3所示。由于反向电流和暗电流的存在,使得截止电压的测定变得困难。对于不同的光电管,应根据I-U曲线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确定截止电压。

图23-3 实测I-U曲线

本实验选取的GD-27型光电管,在截止电压附近阳极光电流上升很快,从I-U曲线中找出电流开始变化的“抬头点”,用来确定截止电压Uc

四、实验内容

(1) 预备:将光源、光电管暗盒、微电流放大器安放在适当位置,暂不连线,并将微电流测量放大器面板上的开关旋钮置于下列位置:“电流调节”开关置于短路,“电压调节”反时针调到底。将光电管暗盒A(红),接地(黑) 两端由导线接入实验仪背板的“电压输出”,将暗盒的K端按入背板的“电流输入”,用遮光罩盖住暗盒的光窗;将实验仪与电流接通,打开微电流放大器电源开关,预热约20分钟,调节光阑转盘,使光不能入射到光电管,打开光源开关,使汞灯预热。

(2) 待微电流测量放大器充分预热后,“调零、校准测量”转换开关置调零校准档,“电流调节”开关置短路档,调节“调零”旋钮使电流表指示为零,置“电流调节”开关于校准档,调“校准”旋钮使电流指示100,调零和校准反复调整,使之都能满足要求。然后置“调零、校准、测量”开关于测量档,旋动“电流调节”开关于各档,电流表指示都应为零(10-7档由于零漂而除外)。仪器已调整好,可以开始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若零点漂移,可随时进行调零和校准操作,这时要断开电流输入。调好后,“调零、校准、测量”开关仍置于测量档进行测量。

(3) 连接好光电管暗盒与微电流测量放大器,测量放大器“电流调节”旋钮置于10-7或10-6档,顺时针旋转“电压调节”旋钮读出相应的电压、电流值,此即光电管的暗电流值。

(4) 让光源出射孔对准暗盒窗口,并让暗盒距离光源约20 ~30cm,调节光阑转盘更换滤色片调节光波长,测量放大器“电流调节”置10-6或10-5,“电压调节”从最小(-3V)调起,滤色片从短波长逐次更换,每一枚滤色片读出一组I-U值。测出不同光频率的I-U值之后,在坐标纸上作出I-U曲线,认真审视曲线的拐折处,找出拐折处的电压Uc,求出普朗克常数h,h=e Uc/γ。

五、数据处理

(1) 将每种波长的光对应的数据记录在表23-1中。

表23-1 光电效应数据记录表

(2)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在精度合适的方格纸(如25cm×20cm,画I-U曲线时频率轴不要过宽) 上,仔细作出不同波长的I-U曲线。从曲线中认真找出电流开始变化的“抬头点”,确定截止电压U0,并列表记下不同波长(频率) 下的Uc值。

(3) 用最小二乘法求出Planck常数。

六、注意事项

(1) 对于每种波长的光,其I-U数据点要满足作图要求,并不要求所有数据均匀取值,可在电流变化抬头点周围多取数据点,而在其他偏离抬头点的位置取代表性的几个点即可。

(2) 各种光的截止电压U0是随着光波波长的增加而变小的,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例外,则要重新实验操作,以免后面数据处理时出现问题。

(3) 本仪器是精密测量仪器,使用时应小心轻放,不要在靠近仪器的地方走动,避免入射到光电管的光强有变化。

(4) 仪器不用时,调节光阑转盘,使光不能入射到光电管,以免光电管长期受光照而老化。

七、思考题

(1) 改变暗盒离光源的距离,使光电管的照度变化,对I-U曲线有何影响?

(2) 光电管阴极上均涂有脱出功小的光敏材料,而阳极则选用脱出功大的金属制造,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