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经营理论

国际经营理论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际经营理论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和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用一些理论作为指导。其中,常见的国际经营理论包括:①比较优势理论;②不完全市场理论;③内部化理论;④产品周期理论。各国生产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最终将引致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国际经营理论

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和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用一些理论作为指导。其中,常见的国际经营理论包括:①比较优势理论;②不完全市场理论;③内部化理论;④产品周期理论。这四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重叠,并在形成国际经营演进的基本原理中互为补充。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理论,是由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此前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理论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间发生贸易的根本原因是各国产品的绝对成本差异,各国应出口本国价格(或生产成本)低于别国的产品,进口本国价格(或生产成本)高于别国的产品。而比较优势理论则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具体来说,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调整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它是世界各国进出口行业生产不断调整以及国内生产要素不断转移的动态过程。各国往往基于比较优势基础形成对外贸易,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各国就会扩大出口产品生产行业的生产规模,缩小进口产品生产行业的生产规模,同时把主要生产要素从进口竞争行业转向出口行业。

【例1-1】A国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服装的比较优势,而B国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A国出口服装,进口钢铁;B国出口钢铁,进口服装。A国将因此而扩大服装的生产规模,而缩小钢铁的生产规模,这样劳动和资本都将从钢铁行业向服装行业转移,对于生产服装需求较多的劳动,可能全部从钢铁行业转向服装行业也满足不了服装生产的需要,而还必须从其他行业引入。各国生产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最终将引致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产品转到生产条件最优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生产,各种生产要素转向需求能力最强、投入产出率最高的产品投放,整个世界的生产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而使得世界产品增加,各国均能消费更多的产品。

在当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各自都存在着不同的比较优势。像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而像中国、越南、墨西哥、牙买加、多数非洲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则具有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由于这些优势不能轻易转移,这些国家就愿意利用其优势专门生产那些自己能更高效生产的产品。因此,发达国家更适合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则更适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二、不完全市场理论

在生产产品的可用资源方面,因国家不同而异。即使有比较优势,如果所有的资源可以在国家之间轻易转移,国际贸易的数量也很有限。如果市场是完全的,生产要素(不包括土地)会很灵活和可以自由转移。这些要素不加限制的移动,造成了成本和收益的均等,并消除了比较成本优势这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本原理。然而,现实世界处于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移动的。对劳动力和有关生产资源的转移要花费成本,而且可能存在限制,国家间还可能有资金和其他资源转移的一些限制。因为对于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的市场是不完全的,公司要经常利用外国资源。不完全市场为公司寻求国外机会提供了动机。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rk C.Casson)提出,由加拿大学者鲁格曼(Alan M.Rugman)等加以发展形成的。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①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②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四、产品周期理论

公司如何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给出了较流行的解释。由弗农(Vernon)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了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揭示了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的过程、动因和条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①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家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②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③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④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在国内市场建立公司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他们比其他竞争者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市场至少还需要有这样一个产品供应商。因为在国内,市场和竞争的信息更容易取得,所以公司会在国内先建立起来。该国内公司生产的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外市场,以满足其需求。但随时间推移,该公司为了减少运输成本,更方便、更快捷地向国外供应产品,就会考虑在国外直接生产该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当其他厂商熟悉了该公司的产品后,国外市场的竞争就会更激烈。这样,这家公司会制定一些能够延长其产品国外需求的策略。一个通常使用的办法是对其产品更新换代,使竞争者们不能供应相同的产品。图1-3显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现举一例,比如3M公司利用一种新产品打入国外市场,在进入市场之后,它又扩展了其生产线。

图1-3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