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泉小镇建设与经营

温泉小镇建设与经营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鉴于上述种种顾虑,很有必要探究温泉小镇的物理性机制要点。(二)研发对策1.利益共同体历史上的温泉小镇由多主体建设及经营,经多年磨合而形成地域上的有机体。
温泉小镇建设与经营_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

第三节 温泉小镇建设与经营

一、动机

(一)立论

目前在我们这个国度很流行温泉小镇概念,不仅许多温泉地的行政机构喜欢,一些企业家也大为赞赏温泉小镇,“我就要建设那样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开始之初,我们似乎很有独到见解地认为,温泉小镇阻止了规模攀比势头,不比大小比温馨具有认识上的拐点意义。但随后就要进入到底什么才是温泉小镇的阶段中,不然就无法开始建设。

类似于温泉乡的讨论,需要研究温泉小镇的前置情景(前一个环节),历史形成的温泉小镇与现代的环境又有所不同,当时可能是城镇化的前线,而如今的小镇可能只需定位于乡之头、城之尾。进而作为引进概念,它在本土的情形与移植到我们这里又会有怎样的差别,在他们那里可能代表着温馨,而到了我们这里可能就有了时髦成分。

(二)涌出量支撑小镇

现在有温泉之都、温泉之城、温泉小镇和温泉之乡等说法,地域领导人发展的胃口一般为求大不求小。都、城、镇、乡具有规模递减意境,重庆力图打造温泉之都,而贵阳提出要做温泉之城,全国也评出了十多个温泉之乡,更多的温泉地和温泉企业则提出要搞温泉小镇、温泉名镇。温泉聚落的大小与温泉涌出量要适配,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说教:温度决定成本,水量决定规模,服务决定品牌。每日涌出几万吨以上的温泉水方能擎起一座城镇,每日几千吨的温泉涌出只能建设温泉乡镇,由于生产方(政府和企业)希望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尽管温泉乡那种景观很受旅游者个体在语言表达上的喜欢,但实际行动上人们还是将更多的金钱花在了具有现代性的建设上,故而具有一定城市性、商业性的小镇概念很受开发商青睐。

(三)资本的限制

进入温泉开发领域的大资本比较有限,况且建设温泉之都,需要若干国家财政、大资本及与中小企业有结构的合力,那将是一个非常耗时并且十分艰苦的过程,这让千万、亿万级别的企业家和温泉地政府更喜欢首选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温泉小镇正当是这样的情景。

全国有几千个温泉地,将有开发意愿的资本分散到这些温泉地上,可能只有为数很少的地方可以获得温泉之都应有的资金量,多数的温泉地还是要把精力放在温泉小镇建设上。当然,温泉之乡对资本的要求量更低,但温泉之乡别有一番不同于城镇的文化味道,那就是可以利用既有的聚落作基础,生活和传统可以都不算做成本。

二、温泉小镇

(一)历史悠久、今非昔比

世界上现有温泉小镇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似乎从我们现在开始的建设若等到百年之后就会自然而成温泉小镇。若以我们现在的雄心,恐怕经过百年以上的建设早就成为温泉之都了,要么就是中途缺失生命力而夭折。在今非昔比的当代里,技术发达和资本雄厚,尤其是人们的建设热情很高,若不注意这些条件的差异,百年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起步于温泉小镇而终极于超级温泉主题公园,不仅规模远远超过了一个镇,而且也会让人们感觉到那就是一个幻觉世界,旅游者会因此失去把握和踏实,所有一切都得凭借路标系统与导游的关照。正是鉴于上述种种顾虑,很有必要探究温泉小镇的物理性机制要点。

(二)密集建设

人类从游牧到定居,或许是为了防御外来进攻或是便于内部各种合作,聚落建筑之间采取了最为紧密的形式,两个建筑单体之间共用一堵墙也是温泉小镇常有的形式。

经过百年以上的演变,温泉小镇在空间上十分紧凑,有限的共有空间也主要限定在狭窄的道路上,或者有规模不大的公有场所及宗祠设施,也就是在那样的时代里,才能出现类似安徽桐城六尺巷那样的故事,空间紧密团结与极强小农意识的矛盾,奠定了那个很长时期里履行温泉小镇建设行为的思想基础。

(三)巷路交错、店立面凹凸

走在古镇里,你会发现街道不仅狭小,街道走向大致呈直线,也会沿着地形地物做些曲折,或摆出更趋向闹市的姿态,要空间效率也要经济利益。

温泉古街的建筑一般为二层的木质建筑,楼上会向街路上探出较多,空中不能走人因而可以占些便宜,而一楼店铺却要向里收缩但却将房檐伸出去,方便路人行走和允许路人从房檐下行走以遮蔽阳光或风雨,但同时也暗示着房檐下的公共空间基本属于店主。在客人不多的时候,房主人会将可移动的临时性摊位推出店铺,甚至占用了一部分道路。既要尽可能哪怕是临时性占据共有空间,这样可以更多地面对客人,但又要遵守约定俗成,矛盾的心理决定了店铺立面凹凸及街道的总体为直线,这种建筑格局正好吻合了我们心目中的温泉小镇意象。

(四)建高与道宽的比值

小镇的街道狭窄,那既是相对行人尺度(1.6~1.7m)的度量结果,比如社区里平时并排行走顶多也就是3~5人,我们很惊诧于古人关于空间相对人尺度的把握能力。古街的那种狭窄其实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房屋高度与街路之宽的比值。如果二层建筑配上行人街道,那么相对于必要时可以走汽车的欧洲小镇,其较宽的道路就要配合三四层以上的建筑。无论是中国古镇还是欧洲小镇,景观风格虽然完全不一样,但能够笼罩住温馨的机理是一样的。

三、没有历史的对策

温泉建设快速发展,没有百年积累的物质性历史也是现实,没有既存的实物决定了我们土生土长的温泉小镇数量很少。当下的人们还是选择了温泉小镇这样的概念,在这种情形下,为市场服务的前提下不是要否定资本者或行政长官业已决定的设想,要研究怎样建设才能赋予新建以文化。

(一)常规对策

1.复制

可以找到已有的温泉小镇和旅游古镇,然后做形状及内容上的复制,进而将建筑分让出租给业者,这是一种很常规的做法。由于历史上的温泉小镇是一家一户自己设计并建设的房子,那种建设为按照空间设置最有效率、交通和生活等最便利等原则权衡的结果,而如今统一的温泉小镇建设唯有诉求于多主体的磨合运作。

2.移植及挖掘文化

既然历史不很长而且谁也不能编造历史,那就采取移植的手段,移植后再磨合与整合,主题建设也只是开始阶段的一个台阶,主题之后应该进入故事阶段。所谓没有历史也不是绝对没有,进行文化挖掘还是可以找到闪光的遗存,一个地方在自然、生活等方面,多少还存在着自己独有的符号,抽出并放大,进而在观光的基础上(观赏符号)制造出可以历时的产品(功能)。

(二)研发对策

1.利益共同体

历史上的温泉小镇由多主体建设及经营,经多年磨合而形成地域上的有机体。或许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实现我们的期望,但目前我们知道可以按照历史的经验慢慢做起。在资源经济学、景区管理等领域里,存在着利益关系者(stockholder)的概念,地域成员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但也有矛盾冲突,那样就会产生出发展的活力来。

温泉地产开发者也即产权人,他们可将某些单元的房产卖给或租借给业主,也可以度假方式出卖一时,当地人购买了房产可谓更新的居民,外地人购买后则成为新居民,原聚落的住户为原住民。如此,便有产权人、业主、度假者、旅游者、原住民、更新居民、政府官员、从业居民、通勤管理者、临街摊贩、外来务工者等,要尽可能地识别并确定这些身份的合法性,比如将房产出售给有意经营的人们,倘若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居住功能,那样就容易实现前店后厂、下店上居的居住兼生产与销售的活力模式。

2.分区顺次建设

对一块规划地在同一时间段全面铺开建设,无论空间各部分的项目是怎样的不同,建成后的情景虽然形态相异但神态是一样的,因为一个规划师在一定时段的思考基本一样。为了明确这一现象,笔者曾提出文化密度概念,也即局部地段到底可以容纳多少资本和智慧,假如这里还有潜力,就无须再开一块空地以求空间上的占地规模。

将这样的思想转化为规划术语,那就是要在空间上做滚动开发,在全域做大模样的布设后,最好集中一个子区做加密深度开发,当该子区已现温馨时方可在来年及以后转入下个子区做加密建设。一气全面铺开建设,带来了俯视的美感,但景景之间距离较远,客人滞留的时间越长越感觉到乏味,因为那是一个人一时的设计而不是历史沉淀。

四、蜗牛发展

这里以蜗牛发展来表明温泉小镇在空间规模上的扩张速度特征,在初衷所决定的规划地内,尽可能地加密文化和发展品牌,要尽量克制向外的空间扩张,那样才是温泉小镇强劲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如同瑞士达沃斯一样,虽然已经是世界闻名,但还是一座小镇那样的空间规模,这样以不急躁的心态和小小占地规模来获取并承受举世闻名。温泉小镇建设如同做人,张狂和疯狂扩张不是温泉小镇的性格,谦虚、俭约、规模低调而耐得住被人鉴赏,那才是温泉小镇的品格特质。

五、温泉小镇的内容

(一)有汤户

除建筑物紧密形成结构、街道狭窄外,温泉小镇还应该有许多可以建设的内容。乍看温泉加小镇便是温泉小镇,温泉加小镇一定要创生出新概念——有汤户,不然那只可谓一种机械组合,居民没有温泉及对温泉没有任何权益,温泉小镇便缺少灵魂,温泉节虽然重要但只能作为一时的热闹,国际化、高标准也不过是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温泉小镇要有民心。

(二)泉源地

温泉小镇是旅游小(古)镇的一种,古镇之所以成为旅游者的青睐,是因为那里的居民为了自我生存与生活的需要而做了匠心般的文化建设与温馨运营,旅游者作为外来者发现了那个业已存在的客观美并深入其中体验氛围。同样道理,温泉小镇的形成与温泉对聚落的作用分不开。首先,温泉要为居民个体的洗浴与治疗疾病、消除疲劳做奉献;其次,温泉要为居民利用温泉做商业运营提供凭借;最后,要考虑由温泉引发的居民利益冲突等。

因温泉而形成了温泉小镇,是将温泉摆在小镇的一头还是放在街道的中心,这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日本的温泉小镇多围绕泉源(大汤、总汤)并留有一定空地而建设,那是历史演化的结果。温泉小镇要围绕着泉源建设,居民既要靠近温泉以求便利也要避免温泉带来潮气,平衡的结果便有了历史温泉小镇的形成。而如今是为了旅游而建设温泉小镇,企业家最初都会极力靠近交通要道而将泉水引过来,随着文化口味的提高,也会出现争抢泉源地带现象,由原来的曾不屑一顾到可能发生侵蚀泉源,现代技术可以很好地防潮与除湿。

以接近泉源为真为本,以接近交通要道为便利,以接近风景为愉悦,温泉小镇需要考虑泉源的位置。温泉居中表示小镇有核心,位于边缘表示小镇有渊源,老街偏安意味着小镇有老街、新街,位于民宅社区中表明有历史。泉源在小镇中的位置并不唯一,加入供水方便考虑,泉源倒也可以放在小镇的一端或高地上。其实泉源是不能动的,能够动的是小镇的规划,或者说考虑温泉储水罐(塔、池、窖)的位置,温泉储水罐可算作温泉代源。不管怎样,都不应该忽视泉源并任泉源荒芜。

(三)管线铺设

温泉小镇的管线多沿街铺设,管线地上走好还是埋在地下为佳,不管怎样决定都要将水输送到位并保持温度,但也不能失去温泉应有的景观符号意义。将管道埋设于地下,街面虽不杂乱,但也掩藏了温泉从哪里来的事实,过去温泉资源非常丰富,温泉废水明渠排放而散发着热蒸汽,让你直觉到这就是温泉小镇而不是其他普通的乡镇。为了保温及不破坏环境景观而将管线埋入地下,并要在地面上要做标志,提示旅游者温泉管线就在此处地下几米。效率、景观、符号,诸多的因子影响管道铺设,考虑这样的矛盾机制并决策地域自身的偏好,将决定及权衡过程公布于社区中,那是在展示温泉小镇的真实性。

(四)兼顾距离收费用

用一吨温泉水就收一吨水钱,各温泉地都是这样。一吨温泉水的费用也由过去的免费到现在几元、十几元。作为宝贵资源应尽量少用温泉,但少用温泉水会不会让旅游者浸泡得不舒服,原汤洗浴平均每人需要一吨水。一个温泉一般拥有自然涌出量与允许开采量两个指标,不超出量值的开发为可持续利用。一个温泉地变得有名了,大家都会慕名而来,后续的开发商就会接踵而至,已在的业者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建设规模,那么温泉使用很快就会超出允许开采容量。怎么样才能让人们不是越建越大而过大?如果超过了允许规模,还不如去开发其他的温泉地,聚集不过度才好,不能竭泽而渔。

规模大了就得靠管道向远距离输送温泉水,那也必将提高温泉提供成本。按距离收费,多少也具有限制温泉做大、保持温泉小镇应有规模的意义。此前,笔者在重庆温泉名家大讲堂上(2009)提出了限于温泉小池实施量贩原汤的收费设想,现实中也存在着温泉民用、产业用和商业用的分类收费做法(北京),此次作者又提出兼顾距离收费考虑,意在要对温泉收费展开深入、有趣的研究。

(五)温泉出口

水性的温泉世界有进有出,作为废水的温泉出口在哪里?也需要给旅游者一个交代,以致使一次旅游善始善终。论及温泉废水出口,实际也即在谈资源的生态利用,设计旅游后台的建设,不然我们的温泉旅游可谓有表无里而经不住旅游者转为度假者的仔细推敲。

img81

图8-9 兼顾距离的温泉收费

历史性温泉小镇旁边必有一条温泉小河,由于来洗浴的人数并不很多,洗浴后温泉废水自然排到河里,既是自然而为也没有超出河流自然的纳污能力。若温泉小镇已经成为著名旅游地,大量的温泉废水要么经过污水处理,要么做回灌工程,总得有所考虑并付诸工程。现代化社会已经很难看到自头至尾的过程,难得温泉小镇给我们提供一个自泉源到废水排放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展示。

(六)温泉民生

如前所述,温泉小镇不是温泉与小镇摆在一起即可,要将民生精神弥漫在物质性温泉小镇之中,那样小镇才能具有活力而有血性。除有汤户概念外,汤宿、村汤、农家汤大院、村汤日等,要找到和设计这样的概念并落实村民关于温泉的权益。居民为什么要那样?因为温泉给予他们生活便利和温馨,温泉给予他们利益,也只有这样,村民才会很诚实且不做作地展示生活于旅游者。转到具体建设上,那就是允许温泉入户,方便居民开设汤宿(有汤旅馆),居民可以保有洗浴温泉、在温泉里交流的权力。

笔者曾向湖南郴州汝城温泉建议,将温泉镇纳入度假村规划中来,也即将企业理论上的边扩大到可以囊括温泉聚落的范畴,那样不仅可以让度假村拥有活力,也让村民的生活氛围成为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样看似在增加成本而实际上在降低产品的单价成本,将交易成本转变为内部成本,让居民依托自己的居住和聚落空间,成为度假村松散性组织成员。笔者也曾发现广东清远聚龙湾温泉里的服务员面相各异,尽管他们都穿着统一服装,但怎么看都觉得她们长相不同,旅游者一般见惯了个头统一、服装统一和漂亮统一的温泉服务员,但在这里让人感觉到温馨。不经过严格的身体尺寸过滤便采取当地雇佣的方式,企业有风险但也创造了特色,聚龙湾温泉的经营状况非常出色,那种做法也体现了雇用当地、造福一方的决心。

2009年,我有幸前往峨眉山温泉实施考察,同行者一致认为温泉小镇要有居民,作者首次体会到了一种欣慰——个人想法得到了来自其他人的同感,这也让那次考察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非常幸运,考察接待方也就是度假村资本方,也有建成后将居民请进来的考虑。

六、面向度假旅游者的考虑

(一)布局上的迎面

10多年前,十分震惊于日本温泉宾馆“欢迎某某一行下榻本酒店”的条幅或立式看板,现在我们的温泉度假村也做到了这一点。接待旅游度假者当然需要礼仪,但除了接和送两个阶段外,度假者滞留期间基本上是自理的。这里并非要讨论礼仪管理,而是要讨论温泉小镇面向度假旅游者在布局上的调整,这里的讨论内容未必正确和唯一,只是为了提示一个创新方向。

温泉小镇经常的做法是在入口处设置一个牌楼作为进入景区的标志,在客人还没有到达但距离已经不远时,已经感觉到了一丝欢迎元素映入眼帘,那么能不能将这个一丝欢迎元素换成扑面而来的情景?不仅可以在度假村大厅前站立迎接,也可以迎上前去在客人进入小镇的第一处迎接,甚至是在大交通工具到达点迎上。如此分析让我们感觉到,以前的迎接似乎是迎等,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前往并接迎和等迎,前往为主而等候为辅。在面向客人来的方向上的温泉小镇之外,可设立迎接图文、旅游者迎候中心、手汤等。在温泉小镇牌楼入口之后,可以布设繁华商店街,购物区要放在视觉很容易捕捉到的地段,不仅吸引镇外旅游者的眼球,也会让住下来的度假者凭着进入时的一瞬记忆,安顿好住宿后还会摸索回来仔细游览。

(二)住宿可临繁华街

山区里的声响沿着谷地传播,温泉小镇的声音走街巷。繁华街是嘈杂的,嘈杂的声音沿着街道分布而不是垂直于街道传播。按照一般的常理,规划者喜欢将宾馆居住区放在相对于入口的另一端之深处或者放在小镇外围,那样便于获得安静的环境。简单逻辑下的思考必然导致有一利且有一弊的对策,繁华街与宾馆区相距太远,也让度假者的昼间生活显得不太方便,在闹市区构建寂静才具有挑战性。

(三)遗产界石

入口指向的尽头或走到街路中段而转向两侧,在温泉小镇的深处、核心地段和外围,应该分布着反映地域特色的存在,特质的地标建筑、典型民宅、泉源区、自然山水等,应该分布着这些遗产性景观。在温泉老街,应该让旅游者发现寺院、祠堂、废旧的镇公所、古树、枯井、原镇口等,这些地方是住下来的度假者获得惬意和宁静的地方。这些重要存在可以统称为界石,圈点界石并让它们之间有线路连接,界石的分布本身就是一种空间文化。

为了方便度假者游览和给予他们好的印象,这些要点所在不仅要干净、整洁,而且要做解说系统建设。在小镇建设的初期阶段,人们一般重点建设入口处,这让深处的一些地段依然保持着原有的脏乱状态,其实这类工作并不怎么耗费时间和占用资金,可以通过居民参与方式让小镇面貌焕然一新。

(四)温泉洗浴位置

面向居民的温泉洗浴场所自有位置,那是历史的传承,在开发建设中不要侵犯居民的利益,改动了历史也让文化受到了破坏。面向度假者的温泉洗浴建设在哪里为好,这是一个需要琢磨的课题。洗浴不应该被路人随意看到,至少不应该建设在路人较多的地方,规划者喜欢面向山水设计或提出建设有遮蔽的露天浴场。从方便度假者的角度考虑,似乎应该建设在宾馆区附近,当然大型的温泉宾馆也都有自己的温泉设施。另外,温泉小镇中多家温泉度假村并存,度假者可能在居住期间也有遍历其他温泉酒店之洗浴设施的欲望,那么连接各个温泉酒店的通路该怎样设置?虽然可以从地面上行走,但穿行于观光者与逛街者之中,一身浴袍总会让人感觉有些不自在,温泉度假要讲究干湿区分离,干区与湿区的重叠要有道理,浴袍中或洗浴后的人们总是喜欢多少离尘土远一些,这样是否可以考虑过街天桥的设计问题,也即温泉小镇是否可以考虑建设楼宇之间的上层联系,那种联系不要与素装世界发生交叉,但空间上各自又是围城倒也有点浪费空间,垂直分层倒可以作为思考的方向。

img82

图8-10 温泉小镇面向旅游度假者的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