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篇第十八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子篇第十八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纣王淫乱无道,不听劝谏,于是微子出走。齐景公以二者之间的待遇来对待孔子,也是高贵隆重的礼遇。孔子下,欲与之言。子路回来报告给孔子。前者逃避整个社会,强调无为自保;后者逃避恶人,其实是逃避恶政,心中仍怀美政理想,并勇于为之。

微子篇第十八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解

①微子:商纣王的庶兄。纣王淫乱无道,不听劝谏,于是微子出走。②箕子:纣王的叔父,屡谏纣王而不被采纳,于是披发佯狂以避祸,被纣王囚为奴隶。③比干:纣王的叔父,强谏时纣王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孔,便剖开他的心而死。

译文

微子离开了,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因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代有三位仁人。”

感悟

此三人行为虽各不相同,但都是出于仁爱至诚之心,因此都称得上是仁者。孔子还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而仁德并不在于非要杀身、为奴或逃亡不可,关键在于是否出自忧国忧民之情,植根于赤胆忠诚之心,这才是成为仁者的关键所在。

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解

①士师:典狱官。②三黜(chù):三,多次地。三黜就是多次地被罢免。③去:离开。④焉往:到哪里去。

译文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地被撤职。有人说:“您不能离开鲁国吗?”他说:“以正直的行为来工作,到哪里去不都要多次被撤职?以不正直的行为来工作,又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感悟

柳下惠是儒家十分推崇的道德典范,《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本章表现了他执法不阿、坚守节操、不事逢迎的高洁品格。“焉往而不三黜”说明了当时世风日下,正道难行,在这种艰难的时势里,柳下惠于雍容平和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决不随波逐流的凛然正气。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注解

①以季孟之间待之:《集注》:“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卿。”齐景公以二者之间的待遇来对待孔子,也是高贵隆重的礼遇。

译文

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像鲁君重用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可以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又说道:“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离开了。

感悟

“吾老矣,不能用也”这句话大概并非齐君当面对孔子说的,而是孔子从朝臣那里听闻到的,因此钱穆说“此非面语孔子,盖以私告其臣,而孔子闻之。”(《论语新解》)可见齐君礼遇的高低贵贱,并不是孔子离开的主要原因,而不能被任用、无法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才是孔子离开齐国的根本缘由。贤才不仅应以高贵的待遇来对待、安抚,更要给其空间和机会,使其能真正的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否则贤才也就成了“闲才”。

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解

①归(kuì):通“馈”,馈赠。②季桓子:季孙斯,鲁国卿大夫。

译文

齐国人送来歌姬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感悟

知道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便尽力为之,明知不可为的时候也不逞强。鲁君沉溺于女色,耽误朝政,孔子看到了“不可为”的现实,选择了离开鲁国,这种可行可止、见机行事的作风,也便是中庸之道了。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解

①接舆:楚国隐士。孔安国注:“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②犹:还。③已:止,罢了。④殆:危险。⑤趋:快步走。辟:通“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经过孔子身边,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德行会如此衰落?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再补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者无可救药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说上话。

感悟

古时候传说凤鸟在世间有道、天下太平时出现,在乱世时便隐匿不出。接舆以凤鸟比孔子,指孔子在乱世之中还不隐退,还一心想着出仕,是德行衰落的体现。不过又说“来者犹可追”,劝孔子立即隐退还来得及。接舆歌凤的典故由此而来。这种思想极为接近道家,而孔子并不因志趣不投而置之不理,仍想同他交流,可见其宽广仁厚之心。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解

①长沮、桀溺:二人均为隐士。耦(ǒu):二人一起耕作。②津:渡口。③执舆:即执辔,拉马的缰绳。本来是子路执辔,因为子路下车问津,所以由孔子代替。④而:同“尔”,你。易:改变。⑤耰(yōu):播种之后,以器具耙土、盖土,使种深入土,鸟不能啄。辍:中途停止,废止。⑥怃(wǔ)然:怅然的样子。

译文

长沮、桀溺两人并头耕作,孔子路过,叫子路去问渡口。长沮问:“那位驾车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他又问:“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子路说:“是的。”他说:“那他早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问:“您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问:“您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答道:“是的。”他便问:“滔滔洪水,到处泛滥,谁能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躲避世事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报告给孔子。孔子怅惘地说:“我们是不可以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的呀,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感悟

同上一章一样,耕者长沮和桀溺显然也是隐者,他们认为天下无道,有才能的人就应当避世隐居。而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天下无道,他才要带领学生们游说各国,希望能实行改革以救民于水火。由此可见道、儒两家之分别。在“避”这一点上,两家行为也截然不同。道家避“世”,儒家避“人”。前者逃避整个社会,强调无为自保;后者逃避恶人,其实是逃避恶政,心中仍怀美政理想,并勇于为之。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解

①从:跟从。后:落后。②丈人:古时候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③荷(hè):肩担,负着。蓧(diào):古代锄草工具。④植:竖着,立着。芸:锄草。⑤拱而立:拱手站在一旁。《集注》:“知其隐者,敬之也。”⑥止子路宿:丈人让子路不要再前行了,留子路住在他家。⑦反:通“返”,返回。

译文

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落在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扶着拐杖径直去锄草。子路拱手站在一旁。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隐士。”叫子路再回去找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已经离开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乎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不可废弃,君臣间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洁身自好,却破坏了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感悟

古人所谓“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而君臣之间的“义”是不可废弃的。联系这一章可见,隐士洁身自好,孔子也表示尊敬,但生而不行“义”却是孔子所不认可的。所以即使知道主张不可行也必当倾心尽力履行义务。这又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它包含着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如康有为所说:“如亲戚有疾,虽知不愈,仍必奔走求药以救之。”诚然,儒学是“人学”,它表现出人性、人情之高贵自由,而不拘泥于理论现象的束缚,这也是它能流传千古,永葆生命力的原因。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解

①逸民:隐者。②中(zhòng):合乎。③权:权变。④是:代词,指代这些逸民。

译文

隐逸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身份,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屈辱了自己的身份,可是言谈合乎法度,举止经过思虑,也就这样罢了。”又说:“虞仲、夷逸,虽然避世隐遁,却放肆直言。行为廉洁,却废弃自我合乎权变。我和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感悟

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这便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了。孔子将自己与这些高尚的隐逸之士作比,指出自己和这些人都不一样,这些人都各守一种德行,而自己却更为灵活通达。

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注解

①大(tài)师挚:大师,鲁国的乐官之长。挚是他的名字。适:去,到,这里是逃到的意思。②播鼗(táo):摇小鼓。③少师:也是官名,乐官之辅佐。④磬(qìng):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

译文

太乐师挚逃到了齐国,二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去了黄河边,摇小鼓的武去了汉水,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去了海边。

感悟

本章记录了鲁国衰微,乐官四散逃逸,礼崩乐坏的情景,这大概是孔门弟子所记,这种情形令人叹息。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解

①周公:周公旦,是鲁公的父亲。②施:同“弛”,怠慢。③以:用。④故:过失。⑤备:完善齐备。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用。老臣故人没有严重过失,就不能舍弃。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感悟

知人善任,是治理天下的重要举措之一。春秋时代采取分封制,鲁国内部也是如此。为官者多为国君的亲族,故本章将亲属关系与君臣关系结合起来,从情义出发,指出不能过分苛求他人,而要宅心仁厚,通情达理,这样才能得人心。

注解

译文

感悟

孔子教学,常善举历史上贤者之事例启发学生。此章所记甚为简略,这八位贤士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