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出生至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规律

出生至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规律

时间:2022-1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速度减慢,平均每年增长约2kg。进入青春期后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第1年身长最快平均增长约25cm,6个月时为65cm,1周岁时身长约75cm,第2年增长速度减慢,到2周岁时身长约85cm。小儿进入青春期后,其增长速度加快,不能用此公式计算。出生到2岁前腹围与胸围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的营养不良等。

1.体重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体重是判断体格发育、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如肥胖症、营养不良;也是临床计算给药量、补液量和热量给予的主要依据。

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正常足月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kg,生后3个月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2个月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呈现第1个生长高峰。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速度减慢,平均每年增长约2kg。进入青春期后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

临床上计算用药量和补液量时应以小儿的实际体重为依据,当无条件测量体重时,为便于操作,可按以下公式来估算体重。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

小儿进入青春期后不能再按以上公式推算,临床上评价一般采用均值上下波动10%为正常范围。若体重过重超过均值20%为肥胖;若过轻低于均值15%为营养不良。

体重卧式测量见图2-3。

图2-3 体重卧式测量
注:操作方法见第5章第三节小儿体重测量法

2.身高(长) 身高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身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3岁以下婴幼儿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以后用立位测量,称为身高。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增长高峰。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第1年身长最快平均增长约25cm,6个月时为65cm,1周岁时身长约75cm,第2年增长速度减慢,到2周岁时身长约85cm。2岁后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5~7.5cm。2~12岁小儿身高可按下列公式粗略推算:身高(cm)=年龄(岁)×7+77(cm)。

小儿进入青春期后,其增长速度加快,不能用此公式计算。女孩青春期比男孩早2年,故10~13岁女孩身高常较同龄男孩高,但男孩到达青春期后身高加速增长,最终高于女孩。

由于头部、脊柱、下肢3部分的发育速度并不一致,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学龄期下肢生长加快。因此临床上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和下部量。上部量指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与脊柱的增长有关;下部量指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反映下肢长骨的发育;再计算出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新生儿上部量与下部量比例为60%∶40%,身长的中点在脐上;2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移至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图2-4)。

身高(长)的增长受遗传、体质、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影响身高的增长。身长超长多见于内分泌病,先天骨骼发育异常;身长低于均值30%以上为矮小,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软骨发育不全、呆小病、侏儒症等。

身长的测量见图2-5;身高的测量见图2-6。

图2-4 小儿不同年龄时期身体各部比例

图2-5 测量身长

图2-6 测量身高

注:具体见第5章第三节小儿身高(长)测量法

3.头围 头围是指自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1周的长度,它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程度。正常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3~34cm,6个月时为44cm,生后前3个月增长6cm,4~12个月再增长6cm,故1岁时头围约46cm;2岁时约48cm;5岁时平均50cm;15岁时头围接近成人,为54~58cm。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监测头围,以2岁以下监测最重要。头围过小多见于头小畸形、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多见于脑积水等。

重点提示重点提要

1.关于测量身高(长)意义,要记忆4个数值,灵活运用1个公式。

2.头围正常值及与胸围大致相等的年龄是1岁。

4.胸围 胸围是平乳头下缘绕胸1周的长度。胸围反映胸廓、皮下脂肪、胸背肌肉、肺的发育程度。小儿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以后则胸围逐渐超过头围,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超过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5.腹围 腹围是指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的中点为准)水平绕腹1周的长度。出生到2岁前腹围与胸围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

头围、胸围和腹围的测量见图2-7。

图2-7 头围、胸围、腹围测量

6.囟门 颅骨随脑的发育而长大,可根据头围、囟门大小和骨缝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新生儿出生时颅骨未闭合形成颅缝和囟门,颅骨缝最迟于3~4个月时闭合。前囟是顶骨与额骨边缘交界处形成的菱形间隙,对边中点连线的距离出生时为1.5~2.0cm,6个月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在1~1.5岁时闭合。后囟是顶骨与枕骨边缘交界处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部分婴儿已闭合或很小,最迟生后6~8周闭合。

前囟的检查对儿科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前囟早闭或过小多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或过大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多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前囟凹陷多见于脱水或重度营养不良。

7.牙齿 牙齿的发育与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关系。人一生有乳牙(20颗)和恒牙(32颗)两副牙齿,小儿乳牙一般于生后6个月左右(4~10个月)开始萌出,于2~2.5岁出齐,若12个月尚未出牙为乳牙萌出延迟。2岁以内小儿的牙齿数目等于月龄减4~6。乳牙萌出顺序见图2-8。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一磨牙,出在第二磨牙后方,6~12岁乳牙开始按萌出顺序逐个脱落被恒牙取代,12岁左右出第二恒磨牙,17~18岁以后出第三恒磨牙(又称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出此牙。恒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的营养不良等。

图2-8 乳牙萌出顺序

1.前囟正常值、闭合时间及前囟检查的临床意义。

2.乳牙萌出时间、出齐时间、个数、2岁内计算公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