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企股前文

国企股前文

时间:2024-1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港上市的国企股数目有115家,占香港上市公司10%以上,H股市值高达5000亿港元,占大盘总市值约10%,连同即将挂牌的中国建设银行,H股总市值达1万亿港元。交投方面,国企股的成交亦相当活跃,每日成交占大盘约20%—30%,每日十大成交榜中更有1/3至一半来自国企股,反映H股深受一众基金和广大散户的欢迎,今天国企股成为港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

国企股前文——国企股,港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企股,又称H股,自1993年7月15日首家国企青岛啤酒(0168)来香港上市之后,其地位与日俱增,特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来港上市的国企股不但数量愈来愈多,而且素质亦愈来愈好,公司规模愈来愈大。事实上,从H股指成份股中已可以反映这一点,本章介绍的40家成份股中有27家是回归后才上市的(附录3),占67.5%,市值涵盖率达94.6%,其中十大市值股份全部都是回归后上市的(附录5),包括2005年9月5日新加上的交通银行(3328)、中国神华(1088)、上海电气(2727)和中国远洋(1919)。

目前在港上市的国企股数目有115家,占香港上市公司10%以上,H股市值高达5000亿港元,占大盘总市值约10%,连同即将挂牌的中国建设银行(0939),H股总市值达1万亿港元。事实上,部分国企股的市值相当庞大,特别是中石油(0857),单是以占总股份11.8%在港上市的H股计,其市值已近1300亿港元,即是说该公司总市值超过1万亿港元,为港股第二大市值公司,仅次于汇丰控股(0005)。若非恒指服务公司不将H股作成份股考虑之列,以中石油、交通银行及中石化(0386)等龙头H股的市值计,相信是绝对可以成为恒指成份股的,即使单计其H股市值,亦足以入选蓝筹股。交投方面,国企股的成交亦相当活跃,每日成交占大盘约20%—30%,每日十大成交榜中更有1/3至一半来自国企股,反映H股深受一众基金和广大散户的欢迎,今天国企股成为港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内地进行股权分置,日后国有股或实现全流通,即将来港上市(2005年10月27日)的中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将是首家以全流通形式上市,而余下3家国有银行未来到港挂牌相信亦极可能以同样形式挂牌,届时将可逐步消除H股加入恒生指数的阻碍,而国企股被纳入恒生指数已是时间问题,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恒生指数才能真正全面反映香港股市大盘的走势,而国企股的影响力亦会进一步被强化。

总结2005年上半年国企股中期业绩,整体表现不俗,但个股表现却较为分歧,40家国指成份股中有25家录得增长,连同1家转亏为盈,上半年有65%国企业绩优于2004年同期,期内盈利出现倒退有11家,另3家转盈为亏。最赚钱3家国企股依次序是中石油、中石化及中电信(0728)(如表:国企股2005年中期业绩,以盈利多至少排列),受油价急升刺激,中石油半年劲涨超过616亿元,而中国人寿(2628)纯利则激增85%,是增幅最劲的H股。航空股受燃油成本大涨影响,南方航空(1055)和东方航空(0670)中期业绩“见红”,半年劲蚀9亿元和4.7亿元,是表现最差的H股。

展望下半年国企股业绩,除仪征化纤(1033)下游业务因油价高企经营仍然困难,较难扭转上半年劣势外,东航及南航在内地允许征收燃油附加费令收入增加及人民币升值2%降低借贷成本下,特别是前者,全年业绩预料有极大机会扭亏为盈,整体H股将平稳发展。

国企股2005年中期业绩

续表

整体而言,随着国民工资的不断提升,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沿海地区持续富裕,有利消费和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除各行业龙头股如中石油、国寿外,消费类股份如在华东地区超市领先的联华超市(0980)及以北京为基地的物美超市(8277)都值得憧憬,中电信则因几乎可以肯定夺得一个3G牌照,亦同样有投资价值。但由于预期油价在未来一两年仍然难以大幅回落,国企股中较受影响的相信仍然是航空、汽车化工航运股,估计油价升10%将令航空股成本每年增加5亿元,而中国远洋、中海发展(1138)和比亚迪(1211)盈利亦可能受到侵蚀,相反最受惠的仍然是能源股,特别是从事上游的中石油,而中电信和拥有大量现金流的公路股影响亦较小。

国企指数走势图(周线)

长远来说,国企股在2006年和2007年前景依然乐观,主要是基于中国经济增长预料保持8%—9%的增长,有助国企股整体盈利平稳向上,未来H股仍有上升空间,特别是受惠铜价和金价持续攀升的江西铜业和紫金矿业等。由于5大重磅指数成份股中石油、交通银行、中石化、中国人寿和中国电信在各自行业都占有优势,业绩预料有不俗表现,对国企大盘带来实质支持,所以H股指数在未来一两年仍然处于反复向上格局,增长类股份以石油、保险、运输,以及电力设备股占优,前景可以看高一线。加上社会保障基金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到境外投资有望在一年内落实,对国企股一定带来刺激,而憧憬人民币升值的资金亦将持续流入,内地再加息机会减低,以及中国经济和消费持续强劲,H股估值偏低等因素都足以支撑国企指数在2006年反复向上挑战6000点或更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