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划分标准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划分标准

时间:2022-1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机会成本包括显成本与隐成本两个部分。隐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投入物的价值。显成本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计成本,显成本加隐成本为总成本,销售总收益减总成本等于经济利润。不同的行业,隐成本包括的范围不一样。如果企业使用自己所拥有的专利进行生产,那么该项专利也应该列入隐成本之列。但从隐成本的角度看,该店主可能一点也没赚。企业的隐成本计算比较复杂。

第五章 成本与收益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等有关概念及原理;一般掌握各种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及其关系。

2.了解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及其关系。

3.明确各种成本分析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在生产中不仅要考虑物质技术关系,而且还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本章将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分析厂商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考察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第一节 成 本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必须得到的报酬或补偿。成本也叫生产费用。

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与会计中的成本概念是有区别的。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这些支出一般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经济学中的成本比会计成本的内涵丰富,它是企业为从事生产所投入的全部要素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上所获得的最大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是与资源的稀缺性紧密相连的。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当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影响企业决策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所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包括显成本与隐成本两个部分。显成本是企业购买所需投入物的实际支出。隐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投入物的价值。

显成本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计成本,显成本加隐成本为总成本,销售总收益减总成本等于经济利润。对于企业来说,所谓的利润最大化,是指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不仅要能够弥补显成本,还要能够弥补隐成本。否则,企业可以从事另一项更能盈利的经济活动。不同的行业,隐成本包括的范围不一样。有风险的行业通常把风险费也列入隐成本中,风险越大,所要考虑的隐成本越大。如果企业使用自己所拥有的专利进行生产,那么该项专利也应该列入隐成本之列。这是因为如果企业不是用自己所拥有的专利进行生产,而是购买别人的专利进行生产,那么它所支出的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成本。

假定某一店主每年花费40 000元的资金租赁商店设备。年终该店主从销售中所获毛利为50 000元。该店主赚了多少钱?从显成本的角度看,该店主赚了10 000元,因为厂商的显成本是40 000元。但从隐成本的角度看,该店主可能一点也没赚。企业的隐成本计算比较复杂。假定市场利率为10%,该店主从事其他职业所能获得的收入是20 000元,则该店主的隐成本是24 000(20 000+40 000×10%)。店主的机会成本是64 000元。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该店主不仅没有赚钱,反倒赔了钱。我们可以说该店主获得的会计利润是10 000元,但获得的经济利润是负的14 000元(50 000-64 000)。会计利润以会计成本为基础进行计算。经济利润以机会成本的计算为基础。

只有那些与企业决策有关的成本才列入机会成本之中,一些与企业决策无关的成本则不列入企业的机会成本中去。旁置成本就不列入机会成本之中,它是指已经花费而又无法补偿的成本。例如,某公司打算将公司总部从甲市迁往乙市,该公司已经花费80万元获得了在乙市购买某处写字楼的权利。这80万元支出属于旁置成本。假定该公司实际购买乙市的写字楼时还需要支付800万元。又假定该公司发现另一处同样的写字楼只需要花费820万元的总费用就可以买到。该公司究竟该购买哪一处写字楼?当然是前一处。尽管前一处写字楼的总费用为880万元。而后一处写字楼只需要花费820万元,但在进行决策前,公司已经在迁移办公场所上花费了80万元,公司再花费800万元就可以买到前一处写字楼。而公司要得到后一处写字楼,还需要花费820万元。所以,机会成本是与决策有关的成本。

某厂商有30万元,将这笔钱投资于某生产厂家,每年可获利6万元,将这笔钱投资商业每年可获利10万元。这笔钱只能投资于一处,投资于生产厂家获利6万元就要放弃投资于商业的获利10万元,经济学中就把所放弃的10万元称作获得6万元的机会成本;经过比较投资于生产和商业的机会成本就可以看出,投资于生产付出的机会成本大,投资于商业的机会成本小,还是投资于商业有利。这说明了厂商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比较,选择机会成本小、投资收益大的项目进行投资。

利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在考试后的每周比考试前的每周看电视的时间要多。在考试前,看电视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因为时间的另一种用途(学习)在提高成绩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考试以后,时间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运用机会成本这一概念的条件是一种资源有多种投资可能性,而且投资到任何方面都不受限制,资源在市场中自由配置。

理解机会成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机会成本是指选择的成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2)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3)机会成本并不都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例如,当你在夜晚享受“卡拉OK”时,你所放弃的宁静就是这种享受的机会成本;这时,你还会使别人得不到宁静,别人放弃的宁静就是你这种选择给别人带去的机会成本。当然,我们一般听说的机会成本都是从个人作出某项投资或其他决策的角度出发的。

二、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

社会成本是指对整个社会来说所发生的成本,它反映了社会可获得的资源的最好替换用途。

私人成本是指对生产者来说所发生的成本,它反映了生产者可以得到的资源的最好替换用途。

私人成本通常是按照企业所使用的资源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的。如果资源的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了资源的最好替换用途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价值,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就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两者并不一致。例如,一个钢厂可能会向附近的河流排放废水,对于工厂来说,排放废水的成本仅仅是把废水从工厂输送到河流里所发生的费用。然而,河流被污染后,它使人们生活、娱乐的用途就被破坏了,河水也不再适宜于饮用,这样,对其他人,对社会就发生了额外的成本,此时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就不一致。

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常常不一致,这就要求通过公共政策措施来补救。

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短期与长期的区分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是以生产要素能否根据产量目标全部调整为依据划分的。在短期中,企业不能根据自己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这就是说它只能调整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力、原材料等),而不能调整固定生产要素(厂房、设备等)。短期成本分为用于这些可变生产要素的支出和用于固定生产要素的支出两大类。

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长期中企业没有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之分,一切投入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长期成本就是企业用于投入生产要素支出的所有费用。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有不同的变动规律,在企业决策中有不同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分别分析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一)短期总成本

短期总成本是指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由于在短期内,有些生产要素可以调整,而有些生产要素不可以调整,因此,短期总成本又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类。

固定成本(FC)指短期内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也就是厂商即使暂时关闭其工厂,什么也不生产也会承担的费用,包括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折旧费、维修费、各种保险费、一些税金,以及即使在暂时停产期间也要继续雇用的人员的工资和薪金。即使产量为零,这部分成本仍存在。

可变成本(VC)指短期内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这类成本包括工人的工资,厂商为购进原料以及其他物品而发生的支出,以及电力费、营业税和短期借款的利息等。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产量为零时,可变成本为零。

如果用STC代表短期总成本,FC代表固定成本,VC代表可变成本,则有:

STC= FC+VC

(二)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指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是由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构成的。

平均固定成本指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是逐渐减少的。用公式表示为:

AFC= FC/Q

平均可变成本指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是先递减,到达最低点以后再递增的。用公式表示为:

AVC= VC/Q

如果用SAC代表短期平均成本,则有:

SAC= STC/Q

SAC= FC/Q+VC/Q= AFC+AVC

(三)短期边际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指短期内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如果用SMC代表短期边际成本,以△Q代表增加的产量,则有:

SMC=△STC/△Q

值得注意的是,当产品成本由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构成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无关,而只与可变成本有联系。这是由于固定成本是始终固定不变的,而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可变成本,所以边际成本,即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实际上等于增加该单位产品所增加的可变成本,故:

SMC=△STC/△Q=△VC/△Q

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无关,而取决于可变成本的变化。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我们先从表5-1说明厂商在短期内的各种成本项目之间的关系。

表5-1 短期成本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固定成本(FC)在产量为零时仍有成本,并且不因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固定在1 200,其曲线也应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与横轴的距离为固定成本的金额。

可变成本(VC)随产量逐渐增加而递增。其曲线应是从原点出发,随产量递增而递增。

短期总成本(STC)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由于FC之值固定不变,所以短期总成本曲线与VC曲线的任一点垂直距离等于成本FC。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的逐渐增加而减少。平均总成本(SA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短期边际成本(SMC)都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的。其曲线为“U”,先下降而后上升。

从表中不仅能反映出各成本之间的量化关系,而且也能反映出它们各自的变动规律和相互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关系

用图5-1来说明这三种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关系。

在图5-1中,横轴OQ代表产量,纵轴OC代表成本,FC为固定成本曲线,与横轴平行,它表示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是不变的。VC为可变成本曲线,它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正,而且是逐步地由递减变化为递增的,表示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它最初比较陡峭,表示这时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大于产量的增加率。然后较为平坦,表示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小于产量的增加率,最后又比较陡峭,表示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又大于产量增加率。STC为短期总成本曲线,它不从原点出发,而从固定成本出发,表示没有产量也不为零,其值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该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也表明了总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形状与VC曲线相同,也说明短期总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相同。

图5-1 短期总成本曲线

由图5-1可以得出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是:首先,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可变成本的增加率要大于产量的增长率。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小于产量的增加率。最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又大于产量增加率。

(二)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关系用图5-2来说明这三种成本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图5-2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在图5-2中,AFC为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它最初比较陡峭,说明在产量开始增加时,它下降的幅度很大;以后越来越平坦,说明随着产量的增加,它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

AVC为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它是先下降而后上升,呈“U”形,表明随着产量的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

SAC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表明随产量的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但它开始时比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陡峭,说明下降的幅度比平均可变成本大,以后的形状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基本相同。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三种成本的变动规律。

平均固定成本的变动规律是:最初减少的幅度很大,以后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固定成本总量不变,随着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一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就减少了。

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是:最初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效率逐渐得到发挥,因此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平均可变成本又开始增加。

短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决定的。当产量开始增加时,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变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以后,随着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时短期平均成本主要随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而变动,即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三)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关系

用图5-3来说明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和这三个成本的相互关系。

图5-3 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在图5-3中,SMC为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它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它的变动取决于可变成本,因为在短期中所增加的成本只是可变成本。所以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开始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从图5-3中不仅可以看出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而且可以看出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在图5-3中,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A。在A点,SMC= SAC,即短期边际成本等于短期平均成本。在A点左侧,短期平均成本在短期边际成本之上,并且一直在递减,这时SAC﹥SMC,即短期边际成本小于短期平均成本。在A点右侧,短期平均成本在短期边际成本之下,并且一直在递增,这时,SAC﹤SMC,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短期平均成本。A点称为收支相抵点,这时的价格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生产者的成本与收益相等,即:P= SMC= SAC。

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和上述平均成本的关系相同。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相交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B,在B点上,SMC= AVC,即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在B点左侧,平均可变成本在短期边际成本之上,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一直递减。在B点右侧,平均可变成本在短期边际成本之下,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一直在递增。B点称为停止营业点,即在这一点上,价格只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不生产也要支付的固定成本。如低于这一点,不能弥补可变成本,则生产者就应停止生产。

案例分析

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业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保龄球场门庭冷落,但仍然在营业。这时打保龄球的价格相当低,甚至低于成本,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对企业短期成本的分析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同时也可以说明短期成本分析对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意义。

在短期中,保龄球场经营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保龄球场的场地、设备、管理人员是短期中无法改变的固定投入,用于场地租金、设备折旧和管理人员工资的支出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也称为沉没成本。保龄球场营业所支出的各种费用是可变成本,如电费、服务员的工资等。如果不营业,这种成本就不存在,营业量增加,这种成本增加。由于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所以,保龄球场在决定短期是否营业时,考虑的是可变成本。假设每场保龄球的平均成本为20元,其中固定成本为15元,可变成本为5元。当每场保龄球价格为20元以上时,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经营当然有利。当价格为20元时,收益等于成本,这时收支相抵,仍然可以经营。当价格低于20元时,收益低于成本。乍一看,保龄球场应该停止营业。但我们知道短期中的成本有不可收回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时,决策就不同了。

假设现在每场保龄球价格为10元,是否应该经营呢?可变成本为5元,当价格为10元时,在弥补可变成本5元之后,仍可剩下5元,这5元可用于弥补固定成本。固定成本15元是无论经营与否都要支出的,能弥补5元,当然比一点也弥补不了好。因此,这时仍然要坚持营业。这时考虑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能弥补多少固定成本算多少。

当价格下降到与可变成本相等的5元时,保龄球场经营不经营是一样的。经营正好弥补可变成本,不经营这笔可变成本不用支出。因此,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之点称为停止营业点,意思是在这两点时,经营与不经营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之上,只要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就要经营,在这一点之下,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无论如何不能经营。

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仍在营业,说明这是价格仍然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就是这种保龄球不停业的原因。

有许多行业是固定成本高而可变成本低,如旅游、饭店、游乐场所等。所以,在现实中,这些行业的价格可以降得相当低。但这种低价格实际上仍然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经营仍然比不经营有利——至少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长期中企业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长期成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均可调整的时期内所发生的成本。它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它的种类有三种: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可分别简写为:LTC、LAC和LMC。

一、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它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各种产量都在最优生产规模上生产,也就是说,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进行生产,则由此而支付的总成本便是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的变动规律可用图5-4来说明。

在图5-4中,LTC为长期总成本曲线。该曲线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C表示长期总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在OA段,长期总成本曲线比较陡峭,表明成本的增加比率大于产量的增加比率;在AB段,长期总成本曲线比较平坦,表明成本的增加比率小于产量的增加比率;在B点后,长期总成本曲线比较陡峭,表明成本的增加比率又大于产量的增加比率。

图5-4 长期总成本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期总成本的变动规律是:在开始生产时,需要投入大量生产要素,但当产量较低时,这些生产要素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成本增加的比率大于产量增加的比率。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生产要素开始得到充分利用,这时成本增加的比率小于产量增加的比率,这也是规模经济的效益。最后,由于规模收益递减,成本的增加比率又开始大于产量增加的比率。所以,长期总成本是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二、长期平均成本

(一)长期平均成本及其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LAC= LTC/Q

可用图5-5来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及变动规律。

由于在长期中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企业就能够建立它所需要的任何规模或类型的工厂,能够在各个时期内改变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其他要素的数量。所以理解长期的有效方法是从计划的角度来考虑它的。

假设某厂商在短期内有三种不同的生产规模可供选择,这三种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图5-5中的SAC1,SAC2,SAC3

图5-5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LAC与SAC1、SAC2在左侧相切,与SAC3在最低点相切,与SAC4在右侧相切。

厂商要根据产量的大小决定生产规模,其目标是使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预期的产量是OQ1,厂商应该选择最小的企业规模,因为最小的企业规模生产OQ1单位的产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是OC1,这一平均成本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其单位产品的成本为OC4)和最大规模的企业的产品平均成本低,但是,如果预期的产量是OQ3,厂商就应该选择规模最大的企业,即SAC3这一规模,这时的平均成本最低。在长期中,厂商要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生产规模,以使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我们放弃厂商只有三种规模选择的简化假设,而根据实际可以有许多规模选择,这样,厂商就会有许多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如果对应于每一产量,都能找到一个平均成本最低的生产规模,那么,这个规模就是最优的生产状态,这个点就是最优的生产决策点。长期中把这些最优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长期平均成本。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是把许多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SAC3,SAC4……的最优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曲线,是许多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许多短期平均成本相切,把许多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各条短期平均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各有一个切点。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这一点相切;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左侧,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左侧与其相切;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侧,双方相切于最低点的右侧。在长期中,厂商按照这条曲线作出生产计划,确定生产规模,因此,这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称为计划曲线。

从图5-5中可以看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其变动规律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这也是由于随着产量的增加,规模收益递增,平均成本减少;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平均成本增加。这与短期平均成本相同。但是这两条曲线是有区别的,即在二者背后,起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在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背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上升,是由于平均固定成本的下降最终被平均可变成本的上升所抵消,而平均可变成本的上升又是由于可变要素平均产量的下降造成的。但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不决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因为在长期,没有一种要素是固定的。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形状的决定因素是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这是由于:第一,较大的企业规模使采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成为可能;第二,较大的生产单位更有效率;第三,较大的企业中更有利于实行劳动力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这些都导致随着产量的增加,在达到某一点以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当然,到底在多大的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曲线下降,这在不同的产业中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即使在一个给定的产业中,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产量范围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到一定程度又会上升。这是因为随着单个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把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交给其下级,企业内部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处理问题的程序就更繁琐,灵活性在减少,从而导致管理效率的降低和长期平均成本的上升。要具体确定究竟在哪一点上会出现规模不经济而抵消规模经济是困难的。实际上,在不少产业中,长期平均成本在最初阶段下降之后,在相当大的产量范围内是保持不变的,但最终还会上升。

(二)不同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如果将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考虑进去,则各行业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特点就不相同。一般可根据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情况把不同的行业分为三种情况。

1.成本不变的行业:这种行业中各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不受整个行业产量变化的影响,无论产量如何变化,长期平均成本是基本不变的。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一行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即与其他行业相比,它是非常微小的。这样,它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在全部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也很小,从而它的产量变化不会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因此,这一行业中各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二是这一行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数量与其他行业成反方向变动。一般来说,这种行业并不多见,只是一些小商品生产或特殊行业。

2.成本递增的行业:这种行业中各个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行业属于普遍情况。这种行业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生产要素是有限的,所以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就会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从而引起各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增加。这种情况在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行业,如农业、渔业、矿业中更为突出。

3.成本递减的行业:这种行业中各个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即前面讲过的规模经济中的外在经济。形成这种行业的原因是,外在经济对这种行业特别重要。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捕渔业发展时,就有可能设立专门培养训练捕鱼工人的学校,更可能设计出使效率大大提高的捕鱼设施。这些显然会使每个厂商的捕鱼成本大大降低。再如,在同一地区建立若干个汽车制造厂,各厂商就会由于在交通、辅助服务等方面的节约而使成本递减。但是,这种现象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长期中,外在经济必然会变成外在不经济。

三、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LMC=△LTC/△Q

可用图5-6来说明长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图5-6 长期边际成本,长期平均成本

在图5-6中,LMC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相交于LAC的最低点,相交之前,LAC在LMC之上,说明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在相交之后,LAC在LMC之下,说明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

从图5-6中可以看出,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和短期边际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一样,即在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可见,如果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那么每增加一单位产量,单位平均成本就比以前小些,所以长期平均成本是下降的;反之,如果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那么,每增加一单位产量,单位平均成本比以前大一些,所以,长期平均成本是上升的。这样,就不可能发生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时,长期平均成本反而下降;或者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时,长期平均成本反而上升的情况。所以,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只能通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B点。

由此可见,长期边际成本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的,其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但它要比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平坦。

案例分析

王永庆与台塑的成功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明了长期中平均成本随产量变动的规律。从这条“U”形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产量增加到一定量才能实现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最低才能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率。因此,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企业的适度规模。企业只有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产量才能成功。中国台湾企业家王永庆经营台塑成功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台塑是王永庆成功经营的第一个大企业,这个企业生产聚氯乙烯(PVC)塑胶粉。开始时,该企业规模仅为月产量100吨,尽管产量低,仍供大于求,台湾的需求量仅为每月20吨。产量低,平均成本无法实现最低,价格降不下来,台湾仅有的20吨的市场需求也被日本产品占领。扩大产量,产品销路又成问题。王永庆处于两难处境。这时台塑的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王永庆毅然卖掉自己的大部分企业,买断了台塑的产权,独资经营。

王永庆知道,企业困难的关键在于产量上不去,平均成本降不下来。如果只考虑需求,减少产量,平均成本更高,更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扩大产量使平均成本降到最低是转败为胜的关键。于是,他决定把产量扩大到平均成本最低的月产1 200吨。这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而且,由于当时台湾是当时世界烧碱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烧碱中被弃置不用的氯气可用于生产PVC。这样,在实现了最低成本时,其货币成本还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有了这种优势就可以打入世界市场。结果王永庆成功了。

王永庆的成功说明,在确定企业规模时一定要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即实现规模经济。其实,我国汽车等行业的产品之所以价格高就在于企业规模小,没有实现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世界汽车公司的最低规模在400万辆以上,说明在这个规模时,平均成本才能最低。但我国最大的上海汽车厂(生产桑塔纳汽车)产量也不过20多万辆(1998年),这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别说走向世界了,能保住国内市场也不易。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厂商进行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呢?这就需要对收益与利润进行分析。

一、收益分析

收益是指厂商出售产品时所得到的收入。它一般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可分别用TR、AR和MR表示。

总收益(TR)是指厂商出售一定量产品所获得的全部收益。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益,即AR= TR/Q,其中Q为销售量。边际收益(MR)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所获得的收益增量,即MR=△TR/△Q,△TR为总收益的增量,△Q为增加的销售量。

可见,三种收益的关系为:

TR= AR·Q

AR= TR/Q

MR=△TR/△Q

从上述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定义出发,如果厂商能够顺利地出售自己的全部产品,这时的产量就是成交额,就是销售量。当然,收益就是产量和售价的乘积。从前面章节已知,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是以实物计量的产量形式,如果产品的售价为P,那么,以价值形式对应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就可以表示为:

总收益=总产量×价格

TR= TP·P

平均收益=平均产量×价格

AR= AP·P

边际收益=边际产量×价格

MR=MP·P

这表明,TR、AR和MR是作为TP、AP和MP三个实物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厂商更关心的不是实物形式的产量,而是以货币形式实现的收益。

二、利润分析

(一)利润

这里所分析的利润是指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是指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以π代表利润,TR代表总收益,TC代表总成本,则公式为: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π= TR-TC

如果TR﹥TC,则π﹥0,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如果TR= TC,则π= 0。厂商获得正常利润,各项生产要素都获得了各自应得的报酬;如果TR﹤TC,则π﹤0,厂商发生亏损。由于总收益(TR)和总成本(TC)都是产销量的函数,利润(π)自然也是产销量的函数,则上式可写成:

π=π(Q)=R(Q)-C(Q)

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就必须使R(Q)与C(Q)之差最大,也就是要求出利润函数的极大值。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也可以简单地说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为什么只有当MR=MC时,厂商才能实现最大的利润呢?

如果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厂商还没有得到其所能得到的全部利润,还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

如果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对厂商来说造成了收益或利润的流失,也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

所以,无论厂商增加产量,还是减少产量,厂商必须要寻找一个最佳产量。在这个产量点上,他既能得到由产量变动所可能带来的总利润增加的全部好处,又能避免由产量变动所可能带来的总利润减少的全部损失。这个最佳的产量点,必然只能是MR=MC的均衡点。所以,MR=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根据这一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产量。

也可用表5-2,说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表5-2 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实例表

从表5-2中可以看到,在第5、第6单位产量之间利润最大(265),这时,边际成本恰好等于边际收益。可见,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时的产量,也是实现最大利润时的产量。低于第5、第6单位的产量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说明增加一个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比为此消耗的成本要大,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此厂商将会继续扩大生产。但如果产量高于第5、第6单位时,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最后增加的一个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不如为生产这一产品消耗的成本大,说明厂商得不偿失,于是厂商便会缩减生产,直到生产第5、第6单位的产量时为止,这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利润最大。

然而,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收益变动的规律不同,厂商对最大利润的追求就会受到不同市场条件的限制。

案例分析

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数学证明

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数学工具来证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也可以通过数学工具得到进一步验证。

从数学原理可知,任何函数有极值的必要条件是一阶导数等于零,对于利润函数π(Q)=R(Q)-C(Q)来说,即π′(Q)= 0。于是,求π(Q)=R(Q)-C(Q)对于产销量Q的一阶导数,并令其所得结果为零,则有:

π′(Q)=R′(Q)-C′(Q)= 0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

R′(Q)=C′(Q)

dR/dQ= dC/dQ

dR/dQ为边际收益,dC/dQ边际成本,所以,上式也可写成:

MR=MC

利润最大的充分条件是π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即:

π″(Q)﹤0

dMR/dQ﹤dMC/dQ

本章小结

经济学中的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必须得到的报酬或补偿。经济分析中的成本和财务会计分析中的成本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会计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而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生产所投入的全部要素的成本。

成本函数反映了企业的成本与其所生产的产品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厂商的成本函数分为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包括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长期成本包括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收益函数反映了各种价格条件下企业的收益与其所生产的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收益也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企业生产所追求的利润即经济利润(也叫超额利润),是指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差额。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主要概念

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 社会成本 长期成本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

3.社会成本

4.长期成本

二、单项选择题

1.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 )。

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B.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C.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D.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2.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成本(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先增后减

3.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是( )。

A.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B.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平均成本曲线下降阶段的任何一点

D.边际成本曲线的最高点

4.固定成本是指( )。

A.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B.厂商要增加产量所要增加的费用

C.厂商购进生产要素时所要支付的费用

D.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5.收益是指( )。

A.成本加利润  B.成本  C.利润  D.利润减成本

三、判断题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一定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接。  ( )

2.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变动成本就是平均成本。  ( )

3.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都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

4.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是依据具体时间的长短划分的。  ( )

5.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 )

四、问答题

1.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与长期的含义是什么?

2.短期成本的种类有哪些?

3.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什么?它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如何?

4.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如何构成的?其特征是什么?

5.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