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淡水养殖动物共性病害的防治

淡水养殖动物共性病害的防治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生氨中毒的淡水养殖动物轻则影响摄食,诱发细菌性出血、烂鳃等疾病,重则会造成急性死亡乃至全军覆没。亚硝态氮主要影响淡水养殖动物血液载氧能力,麻痹神经,表现为淡水养殖动物摄食不旺、上浮漫游、贴边等异常情况,严重时可造成急性死亡乃至全军覆没。pH值在养殖塘24小时的变化一般不宜超过2,否则说明水体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极易造成“倒水”、“倒藻”现象,诱发淡水养殖动物大量死亡。

一、淡水养殖动物共性病害的防治

(一)淡水养殖动物非病原性疾病的防治

1.氨氮(分子氨)过高

【病因及危害情况】氨氮主要是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

通过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形成,氨氮通过同化作用而直接被浮游植物利用,铵(又称离子氨)与分子氨(又称非离子氨)在水体形成动态平衡,可以互相转化:NH3+ H20→NH4+OH

离子氨自身无毒性,但分子氨因不带电荷,有较强的脂溶性,易透过细胞膜对水生动物有极强的毒性,主要影响淡水养殖动物的呼吸,同时破坏体表组织结构,包括鳃组织。发生氨中毒的淡水养殖动物轻则影响摄食,诱发细菌性出血、烂鳃等疾病,重则会造成急性死亡乃至全军覆没。pH值越高,分子氨在总氨态氮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分子氨的毒性也越大。高密度、投饵施肥强度大、淤泥丰富的养殖池,氨氮(分子氨)含量都较高。一般情况下,氮循环发生障碍或发生厌氧循环,氨氮、分子氨才会形成危害,分子氨的检出量不得超过0.02mg/L,分子氨根据水温、pH和总氨氮量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

【防治措施】常规有五种办法:①全池泼洒过氧化物颗粒消毒剂,如高铁酸钾、过硫酸氢钾等;②全池泼洒氨离子螯合剂,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本品后,采用水质分析盒检测不能正确反映氨态氮被螯合的情况;③全池泼洒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偏硅酸钠等促进氮循环;④全池泼洒芽孢杆菌、EM菌、光合菌、粪产碱杆菌等,加快对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对水体低级脂肪酸、低级胺类物质、吲哚类物质等的转化利用;⑤对于严重氨中毒的池塘,直接降低水位或排干水体后再加注新水的方式解毒,一般在甲鱼养殖池和乌鳢养殖塘采用此种办法居多。上述办法可单用也可配合使用。

2.亚硝酸氮过高

【病因及危害情况】亚硝态氮主要是由亚硝化细菌对氨氮的作用以及由反硝化细菌对硝态氮的作用生成,亚硝态氮同时又是铵态氮和硝酸态氮的一种中间氧化状态,可以作为铵态氮的氧化和硝酸态氮的还原的一种过渡形态。亚硝态氮主要影响淡水养殖动物血液载氧能力,麻痹神经,表现为淡水养殖动物摄食不旺、上浮漫游、贴边等异常情况,严重时可造成急性死亡乃至全军覆没。亚硝态氮过高同时也是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特别是氮循环效率不高的一种综合表现,养殖水体亚硝酸氮正常情况下一般控制在0.05mg/L以下,亚硝酸氮一旦达到0.2mg/L以上时就会引起淡水养殖动物的各种病疾发生,必须加以控制。

【防治措施】常规有四种办法:①全池泼洒强还原制剂,如硫代硫酸钠、水鲜等;②全池泼洒过氧化物颗粒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片、高铁酸钾颗粒剂等;③全池泼洒芽孢杆菌或硝化菌促进氮循环,并通过反硝化作用使亚硝酸氮转化为分子态氮释放于空气中;④对于有效磷缺乏的水体全池泼洒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利用以磷促氮的原理提高氮循环效率。上述办法可单用也可配合使用。

3.硫化氢过高

【病因及危害情况】硫化氢气体对各种淡水养殖动物极毒,出现硫化氢中毒的淡水养殖动物,体色暗淡发白,摄食不旺,严重时直接引起大量死亡。硫化氢气体一般在淤泥比较丰富的池塘、残饵粪便在底层积累过多、pH过低的中性或酸性水体以及底层缺氧时硫酸盐被还原生成。正常的养殖水体硫化氢一般很难检出。

【防治措施】常规有六种办法:①全池泼洒生石灰15~20kg/亩·米,催化硫化物氧化成无害物质,同时提高pH值;②全池泼洒硫酸亚铁,催化硫化物氧化成无害物质;③全池泼洒过氧化物颗粒消毒剂,如高铁酸钾、过硫酸氢钾,直接将硫化物氧化成无害物质,同时增加底部溶氧;④全池泼洒强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水鲜直接将硫化物还原成无害物质;⑤全池泼洒芽孢杆菌或粪产碱杆菌降解硫化物;⑥加强增氧机的开动,促进水体垂直流转,打破水体分层状态,丰富底层溶氧,避免厌气分解。上述办法可单用也可配合使用。

4. pH值过高或过低

【病因及危害情况】pH是一个重要的水化学指标,是评价水体酸碱性强弱的指标。一般pH值6.5~8.0视为中性、pH值5.0~6.5视为弱酸性、pH值8.0~9.5视为弱碱性。淡水养殖动物的活动、浮游植物的繁殖、水温、含盐量的变化、碱度、硬度、水中二氧化碳平衡系统的变化及底质中有机物的分解效率都会影响到水体pH值的变化。一般池塘养殖水体pH值以6.5~8.0的中性偏碱为宜,pH值过低,在酸性条件下有益微生物繁殖受阻,有机物矿化速度降低,物质代谢速率下降,使得浮游植物难以大量增殖,池水不易培肥,同时硫化物更多的以硫化氢分子形式存在,水体金属离子浓度增大、重金属的毒性加强,直接对淡水养殖动物形成毒性,而且酸性水体淡水养殖动物血液载氧能力差,形成隐性浮头现象,pH值过低往往与酸性土质以及水体浮游植物量过小等因素有关。pH值过高,说明碱性大,影响到氨氮、分子氨的动态平衡,使得分子氨浓度过高危害水生动物,同时过高的pH值极易形成蓝藻水华,pH值过高往往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二氧化碳以及水体碱度、硬度不足等因素有关。pH值在养殖塘24小时的变化一般不宜超过2,否则说明水体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极易造成“倒水”、“倒藻”现象,诱发淡水养殖动物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pH值过低时主要使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每次一般按15~20kg/亩·米使用。pH值过高时有四种办法:①全池泼洒多元有机酸调节;②全池泼洒高聚磷酸盐调节;③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或硫酸铜适当控制藻类繁殖;④换注新水。

5.蓝藻水华

【病因及危害情况】蓝藻(Blue-green algae)水华形成的水色为蓝色(图1)。蓝藻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定型群体,以丝状体为主;另一大类为不定型群体,以不规则体为主;前者藻体无胶被或胶被很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容易被鲢鳙鱼消化;后者有厚厚的胶被,不易被鱼类消化,而且通过影响鱼类肠道消化酶导致肠道对其他饵料也无法消化吸收,代表种有微囊藻、色球藻等。蓝藻水一旦形成,会产生藻毒素,对鱼类的肝脏有极强的毒害作用,而且对人体也会产生肝脏癌变,同时在微囊藻大量繁殖和死亡后大量消耗溶氧,形成毁灭性的泛塘死亡,也会使水产品产生土腥味,影响商品价值。蓝藻又具有极强的集磷作用,所以蓝藻水华一旦形成,其他单细胞藻类和浮游动物很难生存,形成蓝藻水华的池塘一般亚硝酸氮含量较高,极易诱发细菌性败血症。蓝藻水的生成一般与高有机负荷、高含氮量、高含磷量、高pH值、高温以及水体藻类营养盐含量不平衡等因素有关,池塘养殖中更多的是与碳、氮、磷营养不平衡有关,少数情况也与中量元素或微量元素缺乏有关。

【防治措施】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主要以调节单细胞藻类营养需求平衡、加速氮循环,促进其他单细胞藻类的生长繁衍的方式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利用以磷促氮的原理,以全池泼洒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加芽孢杆菌的方式为主,必要时利用以碳促氮的原理,配合使用多元有机酸并视情况补充中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同时可在下风区使用铜铁合剂杀灭,然后再使用过氧化物消毒剂氧化分解蓝藻毒素和蓝藻尸体,也可全池泼洒聚丙烯酰胺絮凝沉淀蓝藻,然后再使用过氧化物颗粒消毒剂氧化分解沉淀的蓝藻。

6.混浊水

【病因及危害情况】混浊水(图2)的形成有四种原因,一是大型浮游动物过多使得藻类无法形成种群数量,二是大分子有机物质过多未被分解无法被藻类利用,三是暴雨过后泥浆水胶体粒子过多形成,四是淡水养殖动物饥饿状态下窜游搅动底泥形成。混浊水形成后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低,溶氧差,有害物质增多,施肥无效,严重时散发出浓烈的腥臭,并诱发细菌性出血病。在河蟹、小龙虾养殖塘浑浊水会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致使水草泥化、腐烂,使水质进入恶性循环。

【防治措施】首先选用阿维菌素类杀虫剂杀灭大型浮游动物,然后使用一次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或二氧化氯)分解有机物及其他有害物质,最后使用一次絮凝剂沉降有机物。必要时可适时补充磷肥和芽孢杆菌。

7.红色水

【病因及危害情况】红色水(图3)主要以大量的隐藻、甲藻、硅藻等有益藻类为主,在天气晴好时适宜滤食性鱼类的生长,但这些藻类在气候变化时又极易形成倒藻现象,会突然之间造成水体急剧缺氧,形成泛塘死亡。一般出现红色水的鱼塘有效氮含量高,有效磷缺乏,抗逆性能强的绿藻及有益定型类群体蓝藻数量少。

【防治措施】先使用苯扎溴铵或净水剂后再配合使用芽孢杆菌和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

8.黑色水

【病因及危害情况】黑色水(图4)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隐藻大量繁殖形成的黑水,这类水质属于良好水质,但容易形成倒藻现象;另外一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分解的中间产物导致黑色水质,这类水质溶氧不高、透明度低,严重时散发腥臭味,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淡水养殖动物的泛塘死亡。

【防治措施】先使用氧化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或多元有机酸水质改良剂,然后再配合使用芽孢杆菌和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

9.藻毒素

【病因及危害情况】藻毒素常见的有蓝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毒素、甲藻(主要是多甲藻和祼甲藻)毒素、舞三毛金藻毒素。有时有益藻类因天气突变时因倒藻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藻毒素引起的危害,轻则诱发细菌性及病毒疾病的继发感染,重则直接对鱼体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大量死亡,或通过影响溶氧的急剧下降,引起泛塘死亡。

【防治措施】①蓝藻及甲藻毒素:主要选用过氧化物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钾、高碘酸铁等进行全池泼洒;②舞三毛金藻毒素:水体含氮量不超过0.3mg/L时,按每亩·米投放碳酸氢铵1~2kg,水体含氮量高又发生舞三毛金藻水华时,可全池泼洒铜铁合剂,然后在4h后泼洒一次多元有机酸;③倒藻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选用多元有机酸并配合使用芽孢杆菌和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调节水质。

10.用药中毒症

【病因及危害情况】用药中毒主要与菊酯类、有机磷类、重金属类如硫酸铜的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有关,也与其他药物未遵守配伍禁忌有关,或在使用药物过程中使水体中溶氧急剧降低,氨氮、亚硝酸氮的急剧升高有关。发生中毒现象的鱼类表现出痉挛现象、躁动不安、窜游、埋边,体色暗淡,鳃丝发白或发紫,体表出血,肝脏发紫等现象。如抢救不及时或中毒过深都会引起泛塘事故。

【防治措施】①凡发生中毒现象的淡水养殖动物及鱼塘首先开动增氧机和加注新水;②菊酯类与有机磷类中毒,选用强还原剂如水鲜、硫代硫酸钠等解毒;③重金属盐类中毒选用酶合电解多维和EDTA二钠解毒;④其他类型的中毒,首先选用过氧化物改水制剂如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钾等消除应急,然后根据中毒药物的种类进行后期处理;⑤凡发生药物中毒的养殖塘需要重新培肥水质。

11.泛塘症

【病因及危害情况】主要与水体溶氧不足有关,多发生在气压低的时候以及气候突变和正常养殖阶段的凌晨后,与水体溶氧能力不足、耗氧物质过多、水体垂直对流不畅、水体溶氧向空气溢出过多等情况有关。发生浮头现象的水生动物呈头上尾下、口腔剧烈张合呼吸。轻微浮头时成群活动,情况严重时全塘鱼类散开活动、反应迟钝,长期浮头的鱼塘鱼类下颌部肥厚。

【防治措施】①使用过碳酸钠或过氧化尿素粉剂和颗粒剂在淡水养殖动物浮头集中区泼洒或抛撒;②使用过氧化物水质改良剂如过氧化氢或过硫酸氢钾颗粒剂等全池泼洒,消除耗氧物质;③开动增氧机。

12.气泡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气泡病比较多见的是鱼苗培育阶段因水体肥度大、水位浅、水温高、藻类繁殖旺盛、溶解气体多、溶氧饱和度高,使得鱼体体表、鳃、肠道、血管含有大量的气泡,鱼体失去平衡、上浮,血液载氧能力差,造成鱼苗大批急性死亡。同时,也有在鱼种及成鱼养殖阶段因藻类繁殖旺盛、水体粘度大、水体表面张力大、气液界面交换障碍、溶解气体多(主要是氧气和氮气),鱼体内外渗透压失调,造成鱼体血液粘度大、载氧能力差等也会造成隐性气泡病。发生气泡病的淡水养殖动物个体越小患病机率越大。

【防治措施】①增加水体矿化度,可以投入钙镁离子肥或食盐;②使用强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水鲜等;③加注新水;④鱼种及成鱼养殖阶段,定期使用正离子铜或芽孢杆菌与过磷酸钙调节水体。

13.肝损伤综合症

【病因及危害情况】发生肝损伤情况的淡水养殖动物,肝脏肿大,脂肪化(图5)或坏死,肝脏充血发紫(图6)或发白(图7)或色泽不均匀,肝脏易碎、有时也会出现因胆汁浸润而形成绿肝(图8);发生肝损伤综合症的鱼体色暗淡、尾鳍生长圈大;发生肝损伤综合症的淡水养殖动物在喂食半小时后,有“上窜”的现象。肝损伤综合症一般不造成淡水养殖动物的直接死亡,但是发生肝损伤综合症的淡水养殖动物因解毒功能差、鱼的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细菌及病毒性疾病,加大病原性疾病死亡量。肝损伤综合症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差、细菌及病毒性疾病的感染、药物滥用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全价饲料的投喂有关,主要因为淡水养殖动物的身体机能适应不了其生长速度需要,同时与配合饲料所含有的反营养物质、毒物蛋白、霉菌毒素等有关。因此,良好的水质条件、慎用刺激性药物、合理的营养结构是预防肝损伤综合症的关键措施。

【防治措施】选用肝胆利康散或葡醛内酯、氯化胆碱、肌醇、多维和各种能提供糖原的物质,口服5~7次,每天1次。同时注意改良水质。

(二)淡水养殖动物共性病原性疾病

1.车轮虫病、斜管虫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车轮虫(Trichodina)(图9)、斜管虫(Chiodonella)(图10)以及聚缩虫(Zoothamnium sp.)、杯体虫(Apiosoma)、半眉虫(Hemiophrys)等属于原生动物纤毛虫类。危害水生动物比较严重和多见的主要是车轮虫、斜管虫,主要与养殖密度过高、水体有机物过多、淡水养殖动物营养条件差等有关,主要危害苗种。近几年因气候恶劣和养殖水环境差、品种退化等原因,对成鱼危害也日趋严重,以鳜鱼、草鱼鲫鱼、鳊鱼、鲤鱼、黄颡鱼、叉尾鮰、大口鲶等品种为主。发生这类疾病的淡水养殖动物,往往表现出食欲差、体色发黑、粘液增多、鳃部附着淤泥,在水温20~28℃多发,尤其是在持续阴雨低温天气高发。几乎对所有的淡水养殖鱼类均有危害,严重时直接引起水生动物急性大量死亡,或继发细菌、真菌、病毒性疾病,增加发病死亡量和治疗难度,车轮虫、斜管虫疾病的确诊需要靠镜检。车轮虫、斜管虫在防治过程中极易产生耐药性,用常规铜铁合剂的办法已不能有效杀灭,尤其是鳜鱼养殖及无鳞鱼类的养殖受这类疾病的危害最大,而且车轮虫与斜管虫还存在着生态位的竞争现象,目前国标药物对此类疾病的防治效果尚不尽人意。

【防治措施】首次作预防用途时可选用铜铁合剂。第二次作治疗用途时,可选用苯扎溴铵、戊二醛合剂在24h之内连用2次。对于鳜鱼和无鳞鱼类选用新杀车灵配合硫酸铜使用,为确保疗效可在使用主体药物前使用过氧化物消毒剂如过氧化氢、高铁酸钾等全池泼洒分解有机质,之后再使用一次芽孢杆菌降解有机质,避免复发。

2.小瓜虫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小爪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图11)属于原生动物纤毛虫类,有明显的成虫期、幼虫期及孢囊期,无需中间寄主。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图12),故叫“白点病”,但注意与粘孢子虫病及打粉病区分。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等处都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发生小瓜虫病的淡水养殖动物可直接引起大量死亡,也极易继发感染细菌和真菌性疾病,造成毁灭性损失。小瓜虫病主要与养殖密度过高、水体有机物过多、淡水养殖动物营养条件差等有关,对宿主无选择性,主要危害苗种,特别是对叉尾鮰、蒙古红鲌、黑尾近红鲌、金鱼、锦鲤、麦鲮等养殖品种的苗种危害更为严重;流行于秋冬春末,在水温15~20℃多发。发生小瓜虫的水生动物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的办法。感染过小瓜虫的水生动物,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抵抗力。

【防治措施】发生小瓜虫病后可首先采取分稀密度、加深水位的办法,然后选用聚维酮碘或高碘酸铁、辣椒生姜水合剂或医用级亚甲基兰、戊二醛交替全池泼洒1~2次,然后再使用一次芽孢杆菌降解有机质。

3.孢子虫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孢子虫主要危害鲫鱼、鲤鱼、鲮鱼等,寄生部位主要以体表、鳃丝(图13)、鳍条、口咽腔(图14)、腹腔等部位,孢子虫可在寄生部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孢囊。发生孢子虫的水生动物体色加深、鱼体瘦弱、摄食不旺、寄生在鳃部及口咽腔部位的孢子虫同时影响淡水养殖动物的呼吸,严重时可诱发细菌性疾病,寄生在体表的孢子虫主要影响商品鱼的价值。

【防治措施】外泼聚维酮碘或环烷酸铜1~2次,内服盐酸氯苯胍或地克珠利预混剂2~3次。同时加强口服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和青蒿末5~7次,每天1次。

4.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指环虫(图15)与三代虫包括拟指环虫、锚首吸虫等都属于蠕虫类单殖吸虫类寄生虫,寄生部位主要以鳃、皮肤和鳍条为主,主要危害品种有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鳊鱼、鳜鱼、鲌鱼、鳗鱼、乌鳢、加州鲈及绝大多数无鳞养殖鱼类。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在鱼苗、鱼种、成鱼各个养殖阶段都能寄生,在水温20~25℃时高发,尤其持续阴雨天气后更为常见,既可靠虫卵传播,也可靠幼虫传播。发生该病的淡水养殖动物体质消瘦、体色发黑,体表及鳃部粘液增多、鳃丝肿胀、贫血,经常表现一种“暗浮头”现象。这类疾病主要通过破坏淡水养殖动物的鳃组织、表皮组织继发细菌性烂鳃、赤皮病而引起淡水养殖动物大量死亡。其中,苗种阶段往往表现出急性大量死亡,成鱼阶段往往表现持续不间断死亡现象。主要在水温20~28℃多见,水质老化池塘多发,鱼苗、鱼种及成鱼池都可发生。此类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在养殖季节一般9~15d。这类寄生虫极易形成耐药性,绝大数常规杀虫剂目前已无法控制。需要靠镜检确诊此类疾病,该类寄生虫在显微镜下有“群居”现象,凡发生细菌性烂鳃、蛀鳍等病症的一般都与指环虫、三代虫、拟指环虫、锚首吸虫等单殖吸虫的寄生有关,不一定考虑一个显微镜视野下感染数量的多少,特别是水质恶化的养殖塘。

【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种办法①甲苯咪唑溶液全池泼洒(主要用于常规养殖鱼类,无鳞鱼类、贝类、胭脂鱼禁用);②新车指净配合硫酸铜使用(适用于所有养殖鱼类,尤其是名优养殖鱼类);③生物碱制剂全池泼洒(适用于常规养殖鱼类,鳜鱼、无鳞鱼类及苗种慎用)。使用过程中配合硫酸亚铁可增效。

5.中华鳋病、锚头鳋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都属于甲壳类动物寄生虫。中华鳋是常规养殖鱼类常见多发的一种寄生虫疾病,中华鳋主要寄生于鳃部(图16),肉眼可见,严重时鳃部末端附着大量白色虫体,形同白色蝇蛆。感染中华鳋的鱼类表现出鳃部肿胀、缺失、鳃丝末端肿胀,苍白无血色,使得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表层表现强烈的弄水现象,摄食差,极易诱发鱼类发生细菌性败血症。

锚头鳋病也是常规养殖鱼类常见多发的一种甲壳类寄生虫疾病,主要寄生于体表、鳃部、口腔,锚头鳋肉眼可见。主要通过对鱼体组织形成机械损伤,引起寄生部位红肿、发炎,寄生锚头鳋的鱼表现出摄食不旺、窜游、水面不平静等现象。锚头鳋对鱼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水生动物摄食与生长,严重时诱发细菌性出血病。锚头鳋根据其生活史分为四个阶段即童虫、壮虫、老虫、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其中童虫、壮虫阶段虫体透明,无法用药物杀灭;老虫虫体混浊,使用药物可促其脱落加速其排卵、孵化;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在水中营自由生活。因此对锚头鳋的防治应在无节幼体阶段使用,这个阶段鱼体表很少见到成虫,而出现大量的红色点状或斑块状(图17)的病症。

【防治措施】选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或高效氯氰菊酯或辛硫磷(或敌百虫)全池泼洒,配合硫酸亚铁使用可增效。多次使用时注意更换药物品种,避免耐药性的产生。注意在杀灭锚头鳋、中华鳋时,在一次药物使用后极易复发,所以建议在杀灭锚头鳋时可选择3种不同杀虫剂,间隔2~3d分别使用一次,杜绝复发。

6.绦虫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由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双线绦虫(Digramma sp.)的裂头蚴引起。

患九江头槽绦虫病的鱼体消瘦,口常张开,主要感染草鱼、鲤鱼,其中草鱼主要感染鱼种,发病季节主要在5~6月,感染严重时吃食下降或停食。剖开鱼体,前肠膨大成棒状,肠道内充满白色带状的虫体(图18),严重时虫体破肠而出,肠道充血而发炎。其中间寄主为剑水蚤。发病鱼塘底泥丰富,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域性,东北地区鲤鱼以及江西鄱阳湖地区草鱼感染情况最为普遍,在湖北黄冈、武汉东西湖等地区的精养塘也时有发生。

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俗称“面条虫”。虫体肉质肥厚,呈白色长带状。成虫寄生在食鱼鸟类的肠道,第一中间寄主为细镖水蚤,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病鱼腹部膨大,严重时失去平衡,鱼侧游上浮或腹部朝上。解剖时可见前肠内充满大量白色带状虫体(图19)。主要感染鲤鱼、草鱼、鲫鱼、斑点叉尾鮰等养殖鱼类。

【防治措施】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以杀灭中间寄主以切断其生活史,并同时口服阿苯达唑或别丁、吡喹酮一个疗程。

7.烂鳃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鳃是淡水养殖动物主要的呼吸器官,鳃组织病变是引起淡水养殖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鳃病发生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由原生动物纤毛虫引起的烂鳃病。主要表现出鳃丝肿胀、出血(图20),富含粘液,严重时表现出鳃丝末端腐烂、着泥,病鱼表现出体色发黑、伏边、食欲减退,对部分品种可引起大量死亡。②由蠕虫类单殖吸虫(包括指环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烂鳃病。主要表现在鳃组织呈斑块状腐烂(图21),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呈“暗浮头”现象。③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er)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图22)往往都是由蠕虫或纤毛虫类寄生虫寄生后继发感染,严重时表现出“开天窗”的现象。细菌性烂鳃同时与水质不良,特别是平常消毒工作不到位,pH值过高或过低有密切关系。④由鳃霉菌(Branchiomyces spp.)引起的烂鳃病。鳃丝充血发紫或失血发白,呈花斑状,部分鳃丝呈泥化现象。真菌性烂鳃往往是由细菌性烂鳃继发感染引起,同时鳃霉病与水体有机物过多,长期低温阴雨天气也有密切关系。⑤病毒性烂鳃病。主要表现症状为花斑鳃(图23)或白鳃(图24),其中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主要表现出花斑鳃症状,鳜鱼、叉尾鮰病毒性疾病主要表现出白鳃或粉红色鳃症状。病毒性鳃病同时也表现出鳃丝末端腐烂和斑块状腐烂的特点,这是典型的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毒混合感染症的特点。

【防治措施】鳃病的治疗首先要分清发病原因,同时从,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病毒性鳃病——纤毛虫及蠕虫类引起的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鳃霉病。其中:①病毒性鳃病重点要加强的是水质改良,适当选用聚维酮碘或以大黄末为主的中药泼洒剂,然后主要以口服芪参散、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等为主,一般口服5~7次,每天一次,②原生动物纤毛虫鳃病:参照“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防治方法;③蠕虫类单殖吸虫鳃病:参照“指环虫病、三代虫病”防治方法;④细菌性烂鳃且水体有机质过多可选用强氧化剂如三氯异氰脲酸、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消毒1~2次;藻类过多,水质老化的水体发生细菌性烂鳃时可选用季铵盐和戊二醛的复配制剂全池泼洒消毒1~2次;细菌性鳃病治疗时可同时口服氟苯尼考、穿梅三黄散、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一个疗程;⑤真菌性烂鳃可选用氧化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一次,然后选用季铵盐和戊二醛的复配制剂1~2次,也可选用五倍子或大黄末全池泼洒一次。

8.细菌性败血病(俗称暴发性出血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细菌性败血症是除草鱼以外,几乎所有的海淡水品种,包括贝类、两栖类、爬行类都有可能发生的一种疾病。发生的频率高、死亡量大、地域性广、季节性长、而且容易复发。其典型症状就是鱼的体表、鳃盖表现出明显的出血现象(图25),体腔内有腹水和血腹水(图26)。在淡水鱼类养殖塘可通过如下方法进行确诊:①除草鱼外,只要有2种以上的品种同时发生死亡,基本可判定为细菌性败血症;②野杂鱼提前死亡,基本可判定为细菌性败血症;③春季鲤鲫鳊鱼产卵期发生死亡,基本可判定为细菌性败血症;④夏季高温季节因气温突变造成鲢、鳙、鲤、鲫、鳊的死亡,也可判定为细菌性败血症;⑤因强排灌水及夏季捕捞造成鲢鳙鱼的死亡,也可判定为应激性出血性败血症。⑥鳜鱼、叉尾鮰、黄颡鱼、鳝鱼、乌鳢、加州鲈、大口鲶、鲌鱼等品种,发生细菌性败血症时都有明显的典型出血病症状,但要注意与部分品种病毒性出血病区分。

该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因为水质不良、气候突变、环境应激和寄生虫的感染造成鱼的抵抗力下降,导致以气单胞菌为主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有关。

【防治措施】①以花白鲢死亡为主时。首先选用菊酯类或有机磷杀虫剂以及铜铁合剂配合杀虫一次;同时选用氧化消毒剂如三氯异氰脲酸、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如苯扎溴铵、苯扎氯铵等各一次;最后可选用芽孢杆菌和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改水一次。病情严重时可用粉状料配合恩诺沙星口服1次。②以鲤、鲫、鳊死亡为主时。使用甲苯咪唑配合硫酸亚铁使用一次,然后选用氧化消毒剂和季铵盐消毒剂各一次;同时联合口服恩诺沙星、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病情好转后再使用芽孢杆菌和磷肥改水。③其他品种的细菌性败血症。选用过氧化物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钾等全池泼洒1~2次,然后选用大黄末或戊二醛全池泼洒一次,同时口服(鳜鱼除外)恩诺沙星、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一个疗程,最后视寄生虫感染情况,选用专杀虫剂1次,然后使用芽孢杆菌和磷肥改水。④环境突变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首先是停止进水,必要时选用强氧化剂或强还原剂改良水质一次;最后选用芽孢杆菌或EM菌与磷肥改良水质一次。

9.水霉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水霉病又叫肤霉病,我国绝大多数淡水养殖品种及鱼卵都可以感染,主要由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感染引起。水霉一端像根一样附着在淡水养殖动物的损伤区,另一端渗入损伤、坏死皮肤及肌肉,称为内菌丝,并具有吸收营养的作用。感染水霉病的淡水养殖动物,在水中观察可见感染部位像棉絮一样的附着物(图27),故俗称“白毛病”。感染早期看不出什么异状,感染水霉的淡水养殖动物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水霉发生严重时,往往同时感染各种阴性致病菌和阳性致病菌,在感染部位呈现溃烂性损伤,形成大量死亡。水霉病的发生与水质清瘦、鱼体瘦弱,尤其是在锚头鳋、中华鳋寄生以及捕捞、转运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形成的机械性损伤有关。所以水霉对于淡水养殖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一般在冬春季和春夏之交季节高发,鱼卵一般在繁殖季节因受精率不高、气候条件差、孵化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生。

【防治措施】①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合剂;②全池泼洒亚甲基蓝(医用级);③全池泼洒五倍子;④全池泼洒季铵盐与戊二醛合剂;⑤全池泼洒大蒜素;⑥全池泼洒霉瘟停或新杀灵1次。上述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联用。

10.溃疡病(烂肉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溃疡病在加州鲈、黄颡鱼、大口鲶、乌鳢、罗非鱼、鳝鱼等品种比较常见,甲鱼的腐皮、烂甲、烂爪综合症也是溃疡病的一种表现。溃疡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最明显的是,感染初期体色呈斑块状褪色,感染中后期肌肉呈斑块状腐烂或溃疡性出血(图28)。溃疡病发生原因往往与水质不良、营养不平衡、原生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的寄生以及多种阴性致病菌(弧菌、爱德华氏菌、假单体色胞菌等)和各种丝囊霉菌以及多种阳性致病菌的混合感染有关。溃疡病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溃疡病在水质条件差、持续阴雨低温天气时表现出急性大量死亡现象,一般情况下表现出慢性死亡现象,死亡时间有时甚至高达45d以上。

【防治措施】①按顺序分别选用季铵盐与戊二醛的复配制剂或新杀车灵、二硫氰基甲烷等;过氧化物消毒剂如高铁酸钾、过硫酸氢钾等;大黄末中药泼洒剂各1~2次,每天间隔1次;②内服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或青霉素G)分别先后使用2~3次,每天1次。肝胆利康散和酶合电解多维口服5~7次,每天1次;③如发现大型浮游动物过多,可先使用敌百虫溶液一次。

在上述外用药按程序使用完毕后,可配合使用1次芽孢杆菌和多元有机酸和磷酸二氢钾。

11.肠炎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细菌性肠炎有三类情况,一类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 punotataf. instestinalis)引起,属于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急性大量死亡;二类是由肠道寄生虫寄生继发感染引起,鱼体摄食能力差,并表现出不间断的死亡现象;三类是由于底质不良,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甲烷、分子氨等有害物质,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既能直接引起急性大量死亡,又能通过诱发细菌性败血症加大死亡量。肠炎病的主要表现特征是,肠道膨大、肠壁变薄,肠内容物稀薄、充气,严重时会形成肛门红肿和“拖便”的现象。肠炎病的发生一般与赤皮、烂鳃、出血等细菌性疾病形成并发感染现象。

【防治措施】一般情况下联合口服硫酸新霉素、酶合电解多维、肝胆利康散3~4次,每天1次即可痊愈。在有肠道寄生虫寄生时可提前口服阿苯达唑2~3次,每天1次。病愈后可加强口服复合酶微生态制剂,预防肠炎病的复发。对于投喂配合饲料的养殖塘应加强酶合电解多维、复合酶微生态制剂和矿物质添加剂的经常性口服预防,并注意选用芽孢杆菌和过磷酸钙进行日常性水质改良。

12.白头白嘴病

【病因及危害情况】白头白嘴病与黏性菌的感染有关,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区的一段皮肤颜色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周围的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池边观察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的明显症状,但将病鱼取出水面,症状又不明显。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常规养殖品种的夏花鱼种,发病快、来势猛、死亡量大。白头白嘴病的发生与养殖密度大、营养条件差、水环境条件差以及原生动物的感染有关。

【防治措施】①加注新水,分稀密度,加强营养;②分别选用过氧化物消毒剂如过氧化氢、高碘酸铁等及季铵盐和戊二醛的复合制剂1~2次全池泼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