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动物疾病的药物防治

水生动物疾病的药物防治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用于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对水生动物发病初期,也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和前趋期使用,有较好的疗效。此法适用于水生动物疫苗的接种防病,清除水生动物体表和鳃部寄生原虫。同时药物的有效浓度必须低于水生动物的回避浓度,药物最高应该在水生动物能承受的药物浓度范围内,而且药物浓度必须保持在一定的用药时间之内。

一、药物泼洒方法

泼洒药物就是将药物溶解后均匀地泼洒在池塘中,使池水中的病原体和水生动物体表、鳃部的病原体,充分与药物接触,而被抑制或杀灭。适宜泼洒的药物主要有消毒剂、驱杀虫剂等外用药物。

泼洒药物是水生动物疾病防治较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水生软体动物、水生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水生哺乳类动物等。主要用于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对水生动物发病初期,也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和前趋期使用,有较好的疗效。当疾病扩展到充分发展期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彻底治愈率较低,容易复发,往往要结合体内给药法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泼洒的药物除了能直接清除寄生在体表的病原生物外,还能通过患病部位、鳃、侧线等组织被机体吸收。而水体的理化因子(如溶氧、p H值、水温、盐度、硬度、有机物等)的含量都会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

该方法的缺点是用药量大,治疗成本较高,在大型水体中使用操作困难。同时对环境及环境生物也有不利影响,有时因作用时间过长而影响鱼体的免疫功能。

使用药物泼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测量和计算水体。用药量计算不准,轻则达不到治疗目的,重则池鱼中毒死亡。准确计算养殖水域的体积,才能保证用量的准确,安全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避免药物中毒而造成损失。

(2)必须将药物充分溶解和搅拌均匀后,再进行全池均匀泼洒,避免造成局部药物浓度过高或药物颗粒被养殖对象误吞而导致死亡。

(3)药物应随时配制随时使用,以免长期存放影响药效。盛装药物的容器最好选用木制或塑料容器,避免药物与容器产生反应而降低药效。

(4)操作时要细心,应戴上口罩、乳胶手套、穿长衣裤等防护服。操作人员要站在上风处向下风处泼洒药物,注意避免药物溅洒,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泼洒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或傍晚,雨天和雷雨天或气压较低时不宜使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杀虫剂及活菌制剂,水体溶氧较低并有浮头现象时不宜用药。

(6)泼洒药物后应现场观察2~4小时,注意是否有异常现象,以便进行必要的急救

二、药物浸泡方法

浸泡法是指将患病的养殖对象捕捞到配有一定药物浓度的容器内浸洗一段时间,使其强制受药,以杀灭水生动物体外表、鳃、鳍等部位的病原生物。浸泡法药物的方法主要有药浴和浸洗。主要适用于鱼苗、鱼种,以及亲鱼的运输、养殖鱼换池的用药等。

根据药液浸泡的浓度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将浸泡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瞬间浸泡法

将水生动物放养在盛有药液的容器中,浸泡数10秒至1分钟时间的浸泡方法。此法适用于水生动物疫苗的接种防病,清除水生动物体表和鳃部寄生原虫。

2.短时间浸泡法

短时间浸泡法一般是在流水饲养池中应用,首先是控制进水阀停止注水,将定量的药物溶解后均匀泼洒到池水中。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药液的均匀泼洒,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开阀流水;出现池水中缺氧时,应注意及时向池水中充气补充池水中的溶氧量。从治疗水生动物的疾病而言,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对于浸泡后的药液如何处理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3.流水浸泡法

一般在流水饲养及苗种繁殖过程中使用。首先测量水体体积,计算用药量,溶解药物,关闭进出水水闸,将药液均匀地泼洒到池中。待浸洗时间达到后,立即打开进出水水闸,恢复流水。要求在2~6小时内将池内含药物的水全部换出。

浸泡法的优点是,用药量少,不影响池水中浮游生物及其它非靶水生生物的生长、不污染养殖环境,对鱼体体表、鳃上的病原体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主要缺点是无法控制和杀灭养殖水体的病原生物。短时间内使用的药物浓度较高,对鱼的刺激性大,能够引起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摄食,降低抗病力。操作过程中需要起网捕捞,易使水生动物受到机械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将鱼放在较高浓度的药物里,浸洗的时间长短与鱼体大小、体质强弱,药物浓度和水温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控制好药物的浸泡浓度和时间,高浓度强制受药时一定要充氧。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放到清水中。

三、药物挂篓(袋)方法

挂篓(袋)法就是在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篓(袋)或微孔容器,使药物在水中缓慢溶解,形成一个消毒区,当水生动物来摄食时对体表、鳃、鳍等进行消毒,以达到消灭或驱除体外病原体的目的。

此法有用药量小、方法简便、副作用小,一般仅作为疾病预防和辅助治疗的方法。对一些对药物敏感性较强的水生动物(如黄鳝、甲鱼等)有一定局限性。

同时药物的有效浓度必须低于水生动物的回避浓度,药物最高应该在水生动物能承受的药物浓度范围内,而且药物浓度必须保持在一定的用药时间之内。一般挂药时间持续3~4天,每个食场挂袋2~4只。

四、药饵制作方法

水生动物的某些疾病,需要通过口服药物来防治,将药物添加到饵料中进行给药,是口服法中的一种方法。

1.药饵的制作方法

颗粒药饵是将药物、饲料、粘合剂按比例均匀混合,手工或机械制成药面或颗粒饵料。饲料可以用日常投喂的饲料,经粉碎成粉状饲料。粘合剂可选择淀粉或羟甲基纤维素等水产用粘合剂。药饵颗粒的大小应根据养殖品种和鱼体大小确定。药饵的投饲量是日投饲量的1/2左右。

采用商品颗粒饲料制备药饵时,先称取药饵量5%的面粉,加水煮成稀糊状,冷却备用。将药物用少量清水充分溶解,将药液与稀面糊充分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含药的面糊与颗粒饲料均匀搅伴,置通风阴凉处晾干,粘牢即成。

2.药饵制作和使用注意事项

(1)药饵应现配现喂,不应放置过久,以免降低药效。投喂药饵时,结合全池遍洒药物进行,防治效果更佳。

(2)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性不好,药饲投入水中后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

(3)药饵的投喂量要计算正确,一般要求在投喂后30~45分钟内吃完。如不到20分钟就吃光,说明投喂量太少,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量。如1小时后还未吃完,则说明投喂量过多,一般药饵投喂量为日投喂量的1/2左右。

(4)药饵必须连续投喂3~5天,或待鱼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不能过早停药。过早停药,鱼体内的病原体未被全部消灭,容易复发。同时药饵最好每天分上午、下午2次投喂,以保持鱼体内的有效浓度。

(5)注意投喂方法,确保病鱼能吃到足够的药饵,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第一天用药时,投饲量应比平时减少些,以保证病鱼第二天来吃药饵。药饵要撒得均匀、撒得开,保证病体能吃到足够的药饵。投喂药饵时,应先喂鱼正常食量的1/3~1/2没有拌药的同种饲料,避免出现健康鱼抢食过多药饵,而病弱鱼又吃不到药饵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