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指标体系上我们主要从生态影响指标体系和管理影响指标体系来反映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生态影响评估的国家之一,在生态影响评价方面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因此我们将选择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来分析,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

第一节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保护区的管理影响。在指标体系上我们主要从生态影响指标体系和管理影响指标体系来反映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其中对生态的影响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反映,一方面是资源利用造成的生态后果,另一方面是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我们要探讨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自然主要关注的是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但是生态后果有累计影响和需要持续的观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使用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作为主要指标的同时,我们也会采用一些居民对保护区资源依赖作为间接的指标来反映资源利用对生态的影响,从指标体系上来说对保护区的影响和社区居民对资源的依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往关于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研究较少,不存在成熟的指标体系,甚至鲜有这方面的指标体系。不过关于项目和社会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已经存在大量的研究,而且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推广和立法的保护,因此我们所研究这里的指标体系主要是指借鉴生态影响评估方面的指标并结合对保护区的调查研究,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建立的指标体系。

生态影响评价(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EcIA)是识别、量化和评价某项活动对生态系统或组分潜在影响的过程。EcIA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方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生态影响评估的国家之一,在生态影响评价方面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研究者创建了一些生态影响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对物种和生境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生态影响评价,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生态影响类型

尽管到目前为止对于生态影响类型的区分及其定义仍存有争议。但是一般来说,生态影响的类型可划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包括滞后效应)、关联影响(直接的和间接的)、累积影响(时间和空间的拥挤效应)、协同影响。

(二)分析影响路径

生态影响路径的分析,是指从生态系统经过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成另一状态的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生态影响是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将社区居民的资源利用活动和生态反应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影响涉及的主要生态目标,从而做出生态评价。分析影响路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识别: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对象识别以及影响效应识别。

影响因素的识别包括以下内容:作用主体之别,影响发生方式及作用时间分析等。影响对象的识别是指对影响受体因子的识别。具体包括识别受影响的生态系统、识别受影响的自然资源、识别受影响的景观、识别敏感保护目标。最后是影响效应的识别。影响效应的识别主要需要判别三个方面的内容:影响的性质、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可能性。

(三)影响结果分析

影响结果分析,是对生态的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做出具体判别,并按照生态评估标准对影响的具体效应做出评估。

1.识别生态影响的性质

影响性质是一个不易进行判断的问题。如果将生态影响的性质建立在生态系统结构的可逆与不可逆变化标准上,任何涉及资源利用方式改变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项目都属于不可逆变化性质。因此,应该将识别生态影响的性质建立在生态环境功能变化的基础上。

2.判别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的判别一方面需要考虑开发建设项目的组成、性质、规模、持续时间、施工作业与营运方式及影响所及范围等因素,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特征。

从整个评估工作我们可以看到生态评估其实是一个过程,但是由于项目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对项目生态影响的评估一般只是一次性的,社区资源利用则不同,它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因此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评估不应该是一个线性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持续、循环过程,不应该仅仅是基于单次的评估,应该有后续的观测和评估。另外,生境评价方法目前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生境评价方法,不论其具体方法如何,都是一种质量指标法,对于确定动植物的生境面积、生境质量和生境单位价值的计算都存在种种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做了两方面的调整:

第一,不仅从生境或者说生态的方面来说明社区居民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也通过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及保护敏感度来说明社区居民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因为社区居民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和保护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第二,引入了一些定性的指标体系。从方法学角度说,指标体系包括定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的指标体系,现在一般注重以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进行分析,普遍认为定量分析客观,更具说服力。但是我们认为定量分析也存在其自身不可超越的缺陷,而且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目前对于定量化的批评主要包括研究人员往往会忽略不计那些用货币或实物予以衡量的指标。例如,如果我们需要分析某一自然保护区的外部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首先表现在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方面,这些都是可以用货币测度和衡量的,但是自然保护区的外部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会表现在当地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很显然同样是外部经济效益,以货物或者是实物标准去衡量这种结构方面的优化是很困难的,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调查者对数据的选择、权重的确定存在很大人为操作空间,调查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导受访者,影响受访者的判断。调查者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结论的数据,排斥那些不适合自己结论的数据,对于不同的影响因子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权重。因此定量分析并不比定性分析更价值中立。另外,对一些指标的量化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灭绝风险的衡量,我们需要确定灭绝可能性、引发的事件和灭绝速度时存在着许多具有相互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我们不可能把它单独提取出来衡量它对灭绝风险的影响。因此我们将选择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来分析,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影响。

二、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代表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因子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并且众多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复杂关系。然而,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含构成生态环境的所有因子,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众多指标中选择那些对生态环境有控制、指示作用的指标。

(二)全面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范畴,在选取指标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反映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指标,保持指标体系之间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一原则并不与上一原则冲突,因为我们是在全面考虑各方面影响的前提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原则,如全面的考虑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和管理影响,然后再在这两个层次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评估影响。

(三)独立性原则

构成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复杂关系,因此在进行指标选取时按照该原则所选取的指标间不应该出现因果关系,指标之间的界限应尽可能分明,以避免重复评价;

(四)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信息应容易获取并进行量化处理,另一方面指标体系不应过于庞杂,应该易于理解和应用。另外我们并不仅仅为了数据的便于取得而舍弃一些我们认为重要和研究价值较高的指标体系。我们会在本章中列出,以便以后研究使用,虽然我们在目前阶段未得到这方面的数据加以分析。

一个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该是影响因素的识别→排除干扰因素→确定二者间的因果或关联关系→确定主要利用方式和关键影响→建立指标体系,因此在本节中我们也根据这个认知过程来建立说明我们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指出其中的不足。

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内,经过人类开发利用,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且能通过人类劳动创造出价值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的集合。人类生活与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对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某一区域内资源的类型与分布也会影响到社区中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人类的活动会在多个层次和范畴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我们以人类活动的性质作为区分,人类活动可以区分为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可以从生产层次、生活层次以及文化层次来识别社区资源利用影响的类型。目前保护区内对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木材、柴薪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土地资源利用、林间采摘、捕猎等。其中生产生活木材柴薪利用是保护区的主要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林线的缩减,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大,林间采摘和捕猎虽然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木材利用那么频繁,但是由于保护内存在的很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因此这些直接影响物种的活动带来的损害自然也不亚于对木材的利用。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采趋势上升,已经成为保护区的主要压力所在。最后参照EcIA评估,结合保护区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以下生态影响评估指标:灭绝风险、森林依赖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敏感度、能源结构系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生境破碎化、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生态价值影响、管理影响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