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模型

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模型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对我国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进行有效的、准确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引导我国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绩效,有效地衡量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

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模型

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依据。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对我国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进行有效的、准确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引导我国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绩效,有效地衡量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选取上应遵循系统性(systematic)原则、科学性(scientific)原则、可行性(controllable)原则、可比性(comparable)原则,简称“2S2C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按系统性要求综合反映企业行为对经济文化、法规、社会、环境的作用效果,而在指标体系内各类指标也应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能全面并综合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和状况。

科学性原则,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所选取的指标必须概念清晰、含义明确,且有具体的科学内涵,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

可行性原则,要求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所涉及的指标在实践中便于获取,能够进行测算、统计和汇总。也就是说,确保指标度量在技术、投资和时间要求上可行,能够采用准确可信的测算方法;同时,指标的数据采集应尽量节省成本,讲究成本效益比,要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可比性原则,要求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该具有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纵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可比性,不同时点上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比较,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自身进步的情况;横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不同企业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其目的是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对比来客观评价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

(二)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

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各级指标的选择与设计应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框架。而按照通常的方法,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一级指标——中间层级指标——末级指标的构建思路。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常可以采取利益相关方维度、内容维度、功能维度、组织层级维度、作用属性维度五维逻辑框架模型。

从一级指标来看,逻辑框架构建可以依据维度的不同而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按照利益相关者维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投资者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商业伙伴责任等;第二类是按照责任内容维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经济、法规、文化建设、伦理道德、社会公益等责任,具体包括的指标依据不同内容结构模型而有所差别;第三类是按照指标功能维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社会责任管理指标、社会责任沟通指标和社会责任考核指标等;第四类是按照组织层级维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岗位社会责任指标等。

从中间层级指标来看,逻辑框架构建可以采用套用模式,即某一中间层级指标可以采用前几级指标尚没有使用的维度,比如: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按照组织层级划分为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岗位社会责任指标,那么其二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利益相关者维度、内容维度和功能维度三种方法进行划分,假如采用功能维度,那么其三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利益相关者维度和内容维度两种方法进行划分,假如采用利益相关者维度,那么其四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内容维度进行划分。

从末级指标来看,要全面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现,既要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也要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绩效,同时还要衡量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制度建设情况。因此,设计和选择社会责任末级指标时,必须根据作用属性这一维度进行全面考虑,衡量指标既要包括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性指标,还应包括过程性指标以及制度保障性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