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珍稀濒危哺乳动物及特有类群简记

主要珍稀濒危哺乳动物及特有类群简记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猕猴是保护区周边地区常见的灵长类动物,为重要的医学实验动物和常见观赏动物,有较大经济价值,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大雪山资源数量不多,估计600~700只,应加以保护。保护区现有500只左右。穿山甲现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过度利用使其成为高度濒危物种,已引起国家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重视,拟将提高保护等级。数量稀少,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八、主要珍稀濒危哺乳动物及特有类群简记

鼩猬Neotetracus sinensis

外形似鼠,但上唇尖长。尾约为头体长的一半,被短毛。体背棕褐色,腹部茶褐色或灰白色。鼩猬为横断山区的特有种,仅分布于四川西部、贵州西北、云南和越南北部,本地区是鼩猬由北向南延伸分布的过渡地带。鼩猬是食虫目猬科中较原始的属种。

长吻鼩鼹Uropsilus gracilis

外形似鼩鼱,但具有由软骨形成的管状长吻,外耳壳发达。尾几与身体等长,具鳞片。体背暗棕色,腹部青石板色。为横断山区特有亚科、属、种,本地区为其分布的南缘。其是古老物种,对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研究有重要意义。

长尾鼹Scaptonyx fusicauda

外形似鼹,但体形较小,尾长而粗壮(几为头体长的一半)。毛被棕褐色。为横断山区的特有种,本地区为其分布区的南限。

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

适于地下掘土生活,体形粗壮,耳壳很小,隐于毛被下,尾短几与后足等长。体色呈暗灰褐色并带有光泽。微尾鼩为东喜马拉雅—南中国的特有属种,西起印度阿萨姆,东至我国台湾,北起秦岭—大巴山—武陵山,南至我国海南和泰国北部,是鼩鼱科中较为特化的类群。

喜马拉雅水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a

前后足掌趾外缘有发达的梳状毛,尾下面具有白色毛栉,适于生活在湍急的溪流中。体背黑褐色,腹部褐黄色,背腹毛色在体侧逐渐过渡,无明显分界。

蹼足鼩Nectogale elegans

蹼足鼩是鼩鼱科中特别适应水生生活的物种之一,在形态特征上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状。外耳壳退化中瓣状,全身被有柔软而浓密的绒毛,并杂有长的针毛。尾部中央及两侧有短毛构成的毛栉,前后足的指、趾间具蹼,前足掌部四周和后足趾缘均具毛栉。大雪山是继无量山之后发现有蹼足鼩分布的最南端分布区。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

腰臀部毛色深浓,橄榄褐黑色。腹部毛色比绿春标本深。此亚种为本地区的特有亚种。

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

蜂猴俗称懒猴,为懒猴科中最大的一种,成年一般超过1000g,头、颈部灰白色或白色。从枕后至腰部中央有一明显的暗褐色脊纹。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种,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雪山尚有一定的数量,估计在100只以上。在本次综考过程中,曼来有一村民甚至于夜晚回家途中捡到一只,后交给大雪山乡派出所。

猕猴Macaca mulatta

最常见的一种猴类。体形稍小,尾较长,约为体长之半。灰黄色,臀部多橘黄色,明显鲜亮于肩背部。猕猴是保护区周边地区常见的灵长类动物,为重要的医学实验动物和常见观赏动物,有较大经济价值,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大雪山资源数量不多,估计600~700只,应加以保护。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

面部多呈红色,又称红面猴。成体多为暗褐黑色,尾极短,呈短桩状。栖息于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为地栖性,常在林下或箐沟中行走,当地村民常称其为地猴。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现有500只左右。

熊猴Macaca assamensis

外形似猕猴,但体形较大,吻部突出,上背部及前肢外侧红棕褐色或锈褐色,下背部与后肢外侧灰黄褐色。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雪山主要分布于曼来一带,数量估计为100~150只。

豚尾猴Macaca leonina

体形中等,成体体重10~15kg,较为粗壮,体色呈淡黄褐色。头顶被毛短,较为平坦,由前向后及两侧排列,故又名“平顶猴”。尾较细长,常呈“S”形上翘,端毛蓬松,形似猪尾或扫帚状,故名豚尾猴。大雪山主要见于四十八道河和曼来,数量在150只左右,是国内目前在野外尚能见到猴群活动的主要地区。永德县乌木龙乡扎摸村干河一村民,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四十八道河捕捉一只,带回家后逃脱。当时其捕捉地点海拔2350m左右,这是到目前为止豚尾猴被发现的最高栖息高度。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灰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

灰叶猴通体浅青灰色,尾长,接近或等于体长。栖息于常绿阔叶林,在本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但数量不多,不超过100只。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

雌雄成年个体异色,雌性灰黄褐色,头顶冠斑特别大,几遮盖整个头部,呈卵圆形并带有一尖削的尾部。雄性通体暗黑色,头顶冠毛不明显。因其在形态特征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黑长臂猿,而被描记为一新亚种H.concolor furvogaster(马世来等,1986)。尽管该亚种的模式产地在沧源勐来窝坎大山东坡,但就目前资料来看,该亚种最大的种群就在大雪山,估计在20群左右。保护好本地区的黑长臂猿对保护云南这一特有亚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其栖息于半湿润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因此对黑长臂猿的保护不仅要加强其种群数量的保护,更应重视对其栖息地的保护。黑长臂猿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身体狭长,全身被有鳞片。头呈圆锥状,口小略似管状,舌长达200mm,能自由伸出口外舔食白蚁和各种黑蚁。常在土质疏松的地方掘洞觅食和穴居。由于穿山甲是重要的药用动物(其甲片是常用的中药材),同时在近年来,一些地区吃野味之风盛行,致使其资源受到极大破坏,现在某些地区有时已很难见到穿山甲活动的踪迹,大雪山也不例外。穿山甲现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过度利用使其成为高度濒危物种,已引起国家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重视,拟将提高保护等级。

狼Canis lupus

犬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外形似家犬,但吻部较尖,尾从不卷起。毛被呈黄褐色或棕黄色,杂有灰黑色调。狼在北方较为普遍,在云南的分布过去仅报道至泸水一带。但在本次综考中,当地居民普遍称过去曾有狼(他们称之为“老灰”)活动,捕食家畜等。然而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不见其踪迹,可能已在该地区灭绝。因其在云南分布区较为狭小、数量少,而被列为云南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豺Cuon alpinus

外形似狼,但体形较小,吻略短,耳钝圆。尾较短,不及体长之半。毛被棕红色或灰棕红色,杂有黑毛。多结群生活。现数量不多,本地区在20只以下。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体形粗大而笨重,毛被丰厚而蓬松,躯体亮黑色,胸部具半月形的白斑。黑熊为本地林区的大型食肉类,经多年的保护,其种群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特别是每年都有黑熊伤人和危害牲畜的报道。该保护区现估计有150头左右。黑熊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

体型比黑熊小,一般40~50kg,毛被短密,吻部长而突出。上下唇均为淡棕色,胸斑马掌形,浅棕黄色或灰棕色。比黑熊行动敏捷,性情凶猛。是典型的亚洲热带动物,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原始常绿阔叶林中。数量稀少,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缅甸、中国云南西南部和南部至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云南是其分布的边缘。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马来熊又一主要分布区,数量估计在50头左右,对我国马来熊的保护将起着重要作用。

虎Panthera tigris

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色或棕黄色,全身布有黑色条纹。头圆、耳短,尾粗长,具黑色环纹。为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活动范围大,可达数十平方千米。虎在云南被分为两亚种:孟加拉虎(P.tigris tigris)和印支虎(P.tigris corbetti),该地区的虎从分布上来看可能属印支虎。但不管是何亚种,其数量都很少。大雪山因其毗邻边界及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为大象)作为过境地,虎有时出现于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丫口站一职工于2000年在进行日常巡护时,曾见到1只老虎。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豹Panthera pardus

亦为大型猫科动物,但体形较虎小。毛被呈黄色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和古钱状的黑环,故又称为金钱豹。栖息于森林和林缘,善攀爬。在本地区数量不多,估计20只左右。豹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云豹Neofelis marmorata

中型猫科动物。全身黄褐色,体侧有大型云块状深色斑纹,边缘黑色,而中心暗黄色,状如龟背饰纹,故又称为龟纹豹。典型的林栖动物,极善攀爬。在大雪山尚有一定数量,估计100只左右。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毛色呈暗褐色,臀部更深,颈下纹明显。无角。尾短,隐于毛丛中,不外露。成年雄性香腺的分泌物即为著名的麝香。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在该地区数量较少,仅偶尔能见到其留下的粪便。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外形似麂类,额部具1簇黑色的毛冠。成年雄性具短小而不分叉的角,几乎为额部冠毛所遮盖。泪窝大,甚至大于眼眶。毛被暗褐色。大雪山现存数量较大,在600头以上。为云南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地区尚有另一种外形似毛冠鹿的动物,因其被毛完全黑色(当地称之为黑麂)不同于毛冠鹿(青麂)。

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

为麂类中体形最大者。全身毛色赤黄,体背毛色较深。活动范围较大,如阔叶林、次生林、较稀疏的灌丛、草坡等。在大雪山现存数量较大,估计不少于800头。进入林区后,常可听到来自不同方位的叫声。2000年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派出所曾破获一起盗猎赤麂的大案:云县大朝山7名偷猎者10天内在四十八道河、中胶厂一带猎杀的赤麂和毛冠鹿即有30余头。由于赤麂繁殖能力较强,在该地区有一定的数量,估计在500头以上,属国家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重要保护野生动物。在种群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可考虑有组织的猎捕。该地区也有另外一种外形、毛色似赤麂,但体形较小,角也较小的麂类动物。

豚鹿Axis porcinus

体形中等的鹿类。四肢粗短,体背、体侧淡褐色或暗黄褐色。成体体背两侧具纵行排列的黄白色斑点,体下侧斑点不规则。四肢外则也有两列较模糊的斑点。额、喉灰白色,尾背暗褐色,尾下白色。豚鹿在我国的分布最早是在云南耿马孟定四方井及后来的西盟,但由于这些地区已被开垦种植橡胶等经济作物,现已绝迹。在本次综考中,通过访问调查发现,在曼来忙旧河、嘎哪河(南汀河支流)有小种群在活动,估计在6~7头左右。这是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有豚鹿后的又一重要分布点。因豚鹿的主要适生栖息地大多已开发殆尽,应大力加强保护。豚鹿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水鹿Cervus unicolor

体形粗壮高大。雄性具角,主干角一叉,眉枝与主干角成锐角。尾粗短,被毛蓬松。体毛较为粗硬,多栗棕色或灰褐色调。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山地草坡等。大雪山现估计有200头以上,并会成群出现(3~4头或6~7头),这是在云南其他保护区中少有的现象。从这一角度可以说还有一定的数量,并且干扰程度相对较小。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鬣羚Nemorhaedus sumatraensis

体形中等。雌雄均具角。头后、颈背具长鬣毛,体背灰褐色。栖息于常绿阔叶林中。大雪山现有250头左右,尚有一定数量,宜加强保护。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

体形较小,雌雄均具角。体背灰褐色,喉斑灰白色。典型的林栖种类,常出没于陡峭崖坡地段。在大雪山常2~3只成群,有人甚至见到有10只的群体,这也是其他保护区难得一见的现象,大雪山现有200头左右。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巨松鼠Ratufa bicolor

大型松鼠,体长可达400mm,尾较身体更长。被毛蓬松,体背黑色,腹部橙黄白色。栖息于常绿阔叶林中,常在高树上活动。在大雪山尚有一定的数量,在海拔1800m的原始林中常能见到其踪迹。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马世来,王应祥.中国南部长臂猿的分类与分布——附三个新亚种的描记[J].动物学研究,1986,7(4):393~410.

[2]马世来,王应祥,李崇云,刘国才.云南红河地区的兽类区系和动物地理区划.见:王应祥主编.云南南部江河地区生物资源科学考察报告:陆栖脊椎动物(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33~40.

[3]王应祥.动物——哺乳类.见:云南省林业厅,等编.怒江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329~354.

[4]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王应祥,靳板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及其区系概貌.见:徐永椿,姜汉桥主编.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87:289~310.

[6]王应祥,蒋学龙,冯庆,陈志平.云南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的哺乳类.见:云南省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云南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内部资料,1994:94~110.

[7]王应祥,蒋学龙,冯庆,林苏.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集.内部资料,1998:183~211.

[8]王应祥,冯庆,蒋学龙,林苏.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哺乳类.见: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内部资料,1999:225~252.

[9]王应祥,王为民,旃勇,杨灿林,周云生.野生动物资源——兽类.见:西南林学院,云南省林业调查设计院,云南省林业厅主编.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77~299.

[10]王酉之,胡锦矗.四川兽类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78.

[1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353.

[1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21.

[13]郑作新,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66.

[14]张荣祖.试论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特征——以哺乳动物为主[J].地理学报,1979,33(2):85~101.

[15]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502.

[16]张荣祖,赵肯堂.关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修改[J].动物学报,1978,24(2):196~202.

[17]陆长坤,全国强,金善科,马德惠,杨德华.云南西部临沧地区兽类的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1965,2(4):279~295.

[18]赵体恭,吴德林,邓向福.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见:徐永椿,等主编.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194~205.

[19]段兴德,龚正达,冯锡光,杨贵荣,罗大文,李义和,吴厚永.云南临沧地区小型兽类的群落生态学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2,17:61~66.

[20]龚正达,吴厚永,段兴德,冯锡光,张云智,刘泉.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J].生物多样性,2001,9:73~79.

[21]蒋学龙.景东无量山哺乳动物及区系地理学研究[D].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209.

[22]彭华.景东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D].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5:58.

[23]彭华.滇中南无量山种子植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170.

[24]Allen GM.1938~1940.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of the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New York.11:pt.1~2:1~1350.

[25]Anthony HE.Mammals Collected by the Vernay- Cutting Burma Expedition.Field Mus.Nat.Hist.,Zool.Ser.,27:37~123.

[26]Corbet GB,Hill JE.Mammals of the Indomalyan region:A systematic review.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1992:488pp.

[27]Ellerman JR,Morrison- Scott TCS.Checklist of Palaearctic and Indian Mammals 1758~1946.British Museum(Natural History),London,1951:810pp.

[28]Fooden J.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liontail and pigtail macaques(Primates:Cercopithecidae).Field.Zool.1975:67:1~169.

[29]Honacki JH,Kinman KE,Koeppl JW.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Allen Press,Inc.And the Association of Systematics Collection,Lawrence,Kansas,1982:694pp.

[30]Osgood WH.Mammals of the Kelley- Roosevelts and Delacour Asiatic Expeditions.Field Mus.Nat.Hist.Zool.Ser.,1932:18(10):193~339.

[31]Wilson DE,Reeder DM.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Smithsonian Instituion Press.1993:1206pp.

附表1 云南大雪山哺乳动物、垂直分布、栖息地类型及区系从属*

img110

续附表1

img111

续附表1

img112

续附表1

img113

续附表1

img114

续附表1

img115

续附表1

img116

续附表1

img117

续附表1

img118

续附表1

img119

*翼手类不包括海拔与栖息地类型;▲北美洲也有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