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膨化浮性饲料

膨化浮性饲料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产饲料工业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而水产饲料工业是建立在鱼类营养研究基础上的。本章主要就鱼类的营养特点、配合饲料和使用技术进行介绍。饲料是鱼类维持生命和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鱼类获取并利用饲料的过程被称为鱼类营养。饲料是营养素的载体,含有鱼类所需的营养素,所谓营养素是指能在鱼类体内消化、供给能量、构成体质及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第四章 鱼类营养及配合饲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鱼类的能量营养学

◎了解鱼类的营养特性,掌握鱼类的营养需要

◎了解各种饲料的特点

◎掌握配合饲料的设计和加工技术

◎掌握对配合饲料质量的评价

技能目标

◎能正确识别各种饲料原料并能判断它们的优劣

◎能进行配合饲料的配方设计

◎能掌握颗粒饲料的粒径和鱼类口径的关系

◎对常见的青绿饲料能够识别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鱼用饲料的质量和投饲技术,而营养平衡食物饲料配方是保证饲料质量的前提。饲料是饲养动物的物质基础,凡是能为饲养动物提供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的天然物质或其加工产品,使它们能正常生长、繁殖和生产各种动物产品的物质被称为饲料。饲料的原料主要来自植物,部分来自动物、矿物质和微生物。

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中,鱼类的食物主要来自水体饵料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及各种水生、陆生青饲料。随着养殖生产方式的变革,放养密度大幅度提高,而且养殖对象多为“吃食性”鱼类,对投喂配合饲料的依赖性日益增加。水产养殖要获得高产,除了控制养殖水环境、选择优良的养殖品种、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外,还必须应用优质的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使用已经成为水产养殖四大要素(水、苗、饵、管)之一,可以说没有配合饲料的生产和发展,就没有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饲料工业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而水产饲料工业是建立在鱼类营养研究基础上的。鱼类营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的需求以及各营养元素间的代谢平衡,其次是鱼类对各种营养元素的消化吸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鱼类饲料配方,根据饲料配方,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出满足鱼类营养需求的配合饲料,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本章主要就鱼类的营养特点、配合饲料和使用技术进行介绍。

第一节 鱼类的能量营养学

持续能量提供对维持鱼类的生命活动是必要的,这些能量靠鱼体从食物中或鱼体储存的能量物质中获得。

有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以获得能量,维持生命活动。作为能量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和糖。鱼类在生命活动中消耗了这些营养物质,释放了其中的能量,摄取食物的另一部分营养物质则转换成机体的有用的产品,即可作为机体的能量储备或用于机体的生长。所以,就维持生命活动而言,有机体包括鱼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第一需要是供给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其次是作为原料供鱼体组织构建和能量储存。对于养殖生产来讲,其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使营养物质最大限度地用于鱼体的组织修复和生长。

鱼类能量学的术语。总能(goss energy,简称GE)。饲料或原料中所含有的全部能量,称为总能。即完全燃烧为CO2或H2O所释放出的能量,所以又称“燃烧热”,通常利用弹式测热器测定。

可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简称DE)。从饲料中摄入的总能(GE)减去粪能(FE)后所剩余的能量,称为可消化能。即已消化吸收养分所含总能量,或称之为已消化物质的能量。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简称ME)。摄入单位重量饲料的总能与粪、尿及鳃排出的能量之差,称为代谢能。也就是消化能在减除尿能和鳃能后所剩余的能量,即可被吸收供代谢的三大营养素所含的能量。

净能(Net energy,简称NE)。代谢能(ME)减去摄食后体增热量(HI),称为净能。即NE= ME- HI。体增热的意义是:当鱼类摄食后,会引起代谢能的增加。消化管的运动,酶的分泌以及脱氨基酸作用而产生的热能代谢,过去也称特殊动力作用。

第二节 鱼类营养特性与营养需要

饲料是鱼类维持生命和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鱼类获取并利用饲料的过程被称为鱼类营养。饲料是营养素的载体,含有鱼类所需的营养素,所谓营养素是指能在鱼类体内消化、供给能量、构成体质及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鱼类所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类。水对鱼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营养素,鱼类离开水在极短的时间内死亡,但鱼类生活在水环境中,一般不作为营养素来研究。其他五种营养素在体内具有三种功能:

供给能量。鱼类维持生命要不断消耗能量,能量被用来维持体温,做功,如机械功(肌肉收缩、呼吸活动等)、渗透功(体内的物质转运)、化学功(合成及分解代谢)。

构成机体。营养素是构成体质的原料,用以生长新组织,更新和修补旧组织。

调节生理机能。鱼类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需要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调节、控制和平衡,这些生物活性物质也要由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来供给。

各种营养素都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但不是所有的营养素都具有以上三种功能,有的只有一种功能,有的同时具备两种或三种功能。一般来说,蛋白质主要用以构成动物体,糖类和脂肪主要供给能量,维生素用以调节新陈代谢,矿物质则有的构成机体,有的调节生理活动。

一、鱼类的营养特性

鱼类作为变温动物,由于生活环境和生理特性与家禽、家畜等陆生动物有很大差别,所以对营养需要也具有特殊性。不同种类的鱼对营养的需要各不相同,但作为鱼类来讲又有共性。

(一)鱼类的能量需求较低

鱼类是变温的水生动物,体温随水环境温度而变化,不需要维护恒定的体温,因此在维持体温方面比畜、禽类消耗能量低得多。由于鱼类生活于水中,其密度与水相近,鱼类在运动和保持身体平衡方面消耗的能量也少于陆生动物。另外,鱼类的代谢产物是氨态氮,并可部分由鳃直接排入水中,比畜禽类代谢产生尿素尿酸消耗的能量少得多。如每生产1 kg牛肉需要有效能22983 kJ,生产1 kg鸡蛋需要有效能14144.3 kJ,而生产1 kg鱼只需要3716 kJ。

(二)鱼类需要的饲料较少

鱼类生活的水体无论是湖泊、水库还是池塘都具有一定量的天然饵料,鱼类可直接地利用这些天然饵料。因此,相对畜禽来说,无需消耗更多的饲料,尤其是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都属节粮型饲养对象。用配合饲料主要饲养杂食性、肉食性的质优价高的鱼类。

(三)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高

一方面是因为鱼体蛋白质含量高,鲜鱼肉的蛋白质含量为14%~22.6%,而鲜猪肉为9.5%,鲜牛肉为17.1%,鲜羊肉为11.1%;另一方面鱼类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首先来自蛋白质,对糖类的利用率较畜禽低。生产1 kg肉鸡需要蛋白质440~480 g,而生产1 kg鱼肉需要蛋白质500~600 g,较肉鸡高出20%。对糖类需要量较少,生产1 kg鱼饲料总用量仅为鸡的1/2、猪的1/3~1/4、牛的1/6~1/7。

(四)鱼类的消化

鱼类的消化道一般比较短,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较短。鱼类的消化腺不发达,特别是鲤科鱼类无胃,消化酶的活性也不高。消化道内的细菌种类少,数量亦少,因此细菌在消化中的作用很小。鱼类基本不能或很难消化纤维素,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不如畜禽类。除少数杂食性鱼类外,对糖类的利用能力也很差。但鱼类能很好利用脂肪作为能量的来源,对脂肪的消化率可达90%以上,并且要求饲料中有一定数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以保证鱼类合成所需的脂肪需要。

(五)鱼类吸收营养与自身生理特点和生态环境有关

鱼类生活于水中,大部分鱼类能通过鳃和皮肤直接由水中吸收钙等无机物。一般情况下鱼类不易发生钙的缺乏症。水体中一般较易缺磷,而且鱼类对磷的需要量相对比较高。鱼类对饲料中磷的吸收和利用受磷的形态影响,一般磷酸盐类的溶解度大,容易吸收;另外同种磷源,不同鱼类对其利用率也不同,鱼类对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利用率很低。总之,鱼类营养的特点是与本身的生理特点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

水温直接影响鱼类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水温低,鱼体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活动随之降低,因此鱼在冰下水体几乎不摄食情况下能生存很长的时间。当水温在鱼类生长的适温范围内时,也就是酶的活性最高的时候,代谢活动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大,增重最快。所以在养殖生产中,当适温季节充分满足鱼类的营养需要时才能获得满意的饲养效果。

鱼类的营养物质代谢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必然影响新陈代谢活动的进行,营养物质不能充分被利用,造成对饲料的浪费。养殖水域的水质控制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鱼类的营养需求

各类营养成分对鱼类的生存、生长有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种类的鱼对营养物质要求有显著的差异,如冷水性鱼、温水性鱼、肉食性鱼、草食性鱼等。另外,同一种鱼的不同发育阶段,生活水域的环境因素(水温、溶解氧、pH、氨氮、水流等)都影响其对营养素的要求。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

1.蛋白质的概念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大多数蛋白质的组成基本相似。一般糖类和脂肪不含氮,氮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相当接近,一般为14%~19%,所以测定蛋白质,只要测定样品中的氮,就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氮量×100/16=蛋白质含氮量×6.25

在动植物体内除蛋白质外还含有非蛋白氮,所以按上述测定的含氮量求得的蛋白质被称为粗蛋白。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鱼类生长主要依靠蛋白质在体内构成组织和器官。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较高,约为哺乳类和鸟类的2~4倍,由于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蛋白质和脂肪是鱼类能量的主要来源。鱼类从饲料中摄取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经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后被吸收利用,其生理功能如下:

(1)供体组织蛋白质更新、修复及维持体蛋白现状。

(2)用于生长(体蛋白质的增加)。

(3)作为部分能量来源。

(4)组成机体各种激素和酶类等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物质。

上述生理功能可以用以下模式表示:I=Im+Ig+Ie

公式中:I——代表吸收的氨基酸;Im——代表用于机体组织蛋白质更新、修复及维持体蛋白现状等的氨基酸;Ig——代表用于生长的氨基酸;Ie——代表分解后作为能源消耗的氨基酸。

需要指出的是:鱼类不同生长阶段,Ig值有所不同,一般随鱼类的生长逐渐变小。当达到最大生长,体重不再增加时,Ig则接近于零;随着鱼类生长,Im量也逐渐增加,但比Ig则要小得多。所以单位鱼体重的蛋白质需要量随鱼体重的增加而减少。

鱼类吸收的氨基酸用于Im、Ig、Ie,其比率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被利用的Im和Ig比例较高,用作Ie的比例则较低。所以,在配合饲料中用同一质量的蛋白饲料源,如果适量增加能量饲料时,则蛋白质用作Im和Ig的比例大,用作Ie比例小。因此,在配合饲料中适量搭配能量饲料,使蛋白质较多地用于鱼类生长,对提高饲料效率十分重要。

3.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

蛋白质是决定鱼类生长的最关键的营养物质,也是饲料成本中花费最大的部分。确定配合饲料中蛋白质最适需要量,对鱼类营养和饲料生产极为重要。确定鱼类蛋白质需要量有两个意义:

(1)维持体蛋白动态平衡所必需的蛋白量,即维持体内蛋白质现状所必需的蛋白质量。

(2)能使鱼类最大生长,或能使体内蛋白质蓄积达到最大量所需的最低蛋白质量,在鱼类养殖生产中通常考虑的是后者。

鱼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鱼类的种类、年龄、水温、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养殖方式等。在实际生产中还应考虑饲料成本因素以及能量饲料源的组成来确定饲料蛋白质最适量。

4.鱼类对氨基酸的需求

从本质上讲,鱼类不是需要蛋白质而是需要氨基酸,鱼类不能从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氨基酸,它必须依赖动植物,即它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从摄取动植物中获得氨基酸。氨基酸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因此,对鱼类饲料不仅要注意蛋白质数量,更要注意蛋白质质量。优质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比例适合,容易被鱼类吸收。

(1)必需氨基酸。有一部分氨基酸在鱼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远不能满足鱼类生长的需要。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生长,鱼类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些氨基酸,这一类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鱼类的必需氨基酸有10种:苏氨酸赖氨酸蛋氨酸丙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在10种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和蛋氨酸是最重要的。饲料蛋白质中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就会引起食欲减退,生长率下降。鱼类对必需氨基酸的定量需要是研制配合饲料的重要依据,而饲料提供的氨基酸含量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尺度。而酪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胱氨酸、天冬氨酸、羟谷氨酸和羟脯氨酸等10种氨基酸是体内能够合成的,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并非不重要,它也是体内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在体内的酪氨酸可由苯丙氨酸转变而来,胱氨酸可由蛋氨酸转变而来,因此,当饲料中酪氨酸、胱氨酸含量丰富时,在体内就不必耗用苯丙氨酸和蛋氨酸来合成这两种非必需氨基酸,因为其具有节省苯丙氨酸和蛋氨酸的功能,所以将酪氨酸、胱氨酸称为“半必需氨基酸”。

(2)氨基酸平衡。氨基酸平衡是指配合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例等于鱼类对氨基酸的需要量,这就是理想的氨基酸平衡饲料(如图4-1A)。鱼类摄取这样的饲料,吸收到体内的氨基酸才能有效地进行生物化学反应,合成新蛋白。但是任何饲料的必需氨基酸达到这种理想平衡是不可能的,总是某种必需氨基酸或多或少(如图4-1B、C)。饲料中无论哪一种必需氨基酸都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如果配合饲料中某一种必需氨基酸只能满足鱼类需要量的一半,那么,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再高,也要按这个必需氨基酸的半量为基准,按比例合成新的蛋白质。这一机理如同木桶盛水,一块桶板短缺,木桶就不能盛满水,长的桶板白白浪费,我们形象的把这一原理称为“木桶效应”。

(3)限制性氨基酸。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鱼类不同,其中相对不足的某种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如谷类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蛋氨酸,豆粕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苯丙氨酸。习惯上把饲料中最容易缺乏的氨基酸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称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各种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配比各不相同,将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在一起,使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鱼类的营养需要,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也可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就是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图4-1 氨基酸平衡
A.氨基酸平衡B.氨基酸短缺C.氨基酸过剩

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要求受鱼类种类、年龄、规格以及生活水域生态条件的影响,一些养殖鱼类对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见表4-1、4-2。

表4-1 几种鱼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氨基酸占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表4-2 主要养殖鱼类饲料蛋白质最适合量参考表(%)

(二)脂肪

脂类是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脂溶性化合物的总称,在饲料分析时所测的粗脂肪(乙醚浸出物)是指饲料中的脂类物质。它是鱼类正常生活中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鱼体组织细胞重要的组成成分。

1.脂类的营养学性质

(1)脂类一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根据这一性质,提取和测定饲料中的脂质含量。

(2)脂类的熔点与其结构密切相关,鱼类对脂肪的消化率与脂肪熔点有关,熔点越低,消化率越高。

(3)某些不饱和脂肪酸鱼类本身不能合成,为满足营养需求,需由饲料直接提供这类脂肪酸。

(4)油脂可在酸、碱的催化下发生水解,水解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鱼类消化道内的脂肪酶也可催化这一反应,这是脂肪消化时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

(5)油脂在储存期间,受湿、热、光和空气中氧等的作用,发生油脂的酸败。饲料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此类反应。

2.脂类的生理功能

脂类在鱼类生命代谢过程中具有多种生理作用,是鱼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1)脂肪是鱼类组织细胞的组成部分,一般组织细胞内都含有1%~2%的脂类物质。磷脂、糖脂和蛋白质参与构成细胞膜。蛋白质和类脂质的不同排列与结合构成功能各异的生物膜。鱼类组织器官都含有脂肪,鱼类组织的修补和新的组织生长都要求从饲料中摄取一定量的脂肪。脂肪还是体内绝大多数器官和神经组织的防护性隔离层,可以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

(2)脂肪是鱼类正常生活中能量的重要来源。脂肪是饲料中的高热量物质,其热量高于糖类和蛋白质,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释放37.656 kJ的能量。脂肪组织含水量低,储备脂肪是鱼类贮存能量、以备越冬利用的最好形式。

(3)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维生素A、D、E、K只有溶解于脂肪才能被吸收利用,脂肪不足或缺乏,则影响这类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投喂脂肪缺乏的饲料,鱼类一般都会并发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

(4)提供鱼类生长的必需脂肪酸。一些高不饱和脂肪酸是鱼类必需的,但鱼类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

(5)脂肪是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原料,胆固醇是合成型激素的重要原料。

(6)节省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鱼类对脂肪的利用率达90%以上。饲料中含有适量的脂肪,可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供能,节约蛋白质饲料。

3.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

必需脂肪酸是指鱼类必需的,鱼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在体内主要以磷脂形式出现在线粒体和细胞膜中。必需脂肪酸对胆固醇的代谢很重要,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在体内运转。此外,必需脂肪酸还与前列腺素的合成及脑、神经的活动密切相关。淡水鱼的必需脂肪酸有四种:亚油酸(18:2n-6)、亚麻酸(18:3n-3)、二十碳五烯酸(20:5n-3)、二十二碳六烯(22:6n-3)。对不同的鱼,这四种必需脂肪酸的添加效果有所不同。罗非鱼主要需要亚油酸(18:2n-6),鳗鱼、鲤鱼需要亚油酸(18:2n-6)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两类脂肪酸,淡水鱼对必需脂肪酸的要求比海水鱼类低得多。

4.鱼类对脂肪的需求

不同种类鱼对饲料中脂肪需要量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一般鱼饲料中应含4%~18%的脂肪,并且当水温高时脂肪含量要高一些,反之则低一些。如温度低于23℃,鲤鱼饲料脂肪含量为8%~10%,水温高于23℃时应为10%~15%。但脂肪过量,在肝脏中蓄积过多等也会引起鱼体不适。各种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草鱼宜控制在3%~8%,鲤鱼为4%~15%,团头鲂为2%~5%,罗非鱼为5%~9%,其他肉食性鱼类饲料中脂肪含量也在5%~8%。

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被氧化酸败,产生大量具有不良气味的醛或酮,不仅使脂肪营养价值和饲料适口性下降,同时对鱼体有毒害作用,使鱼体出现代谢障碍,如虹鳟鱼贫血,肝脏脂肪变性,鲤鱼产生瘦背病等。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十分重要。

(三)糖类

1.糖类的概念

或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在大多数植物体内,含量可达干重的80%。糖类根据其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1)单糖。化学名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它们是构成低聚糖、多糖的基本单元,其本身不能水解为更小的分子,如葡萄糖、果糖、木糖等。

(2)低聚糖。是由2~6个单糖分子失水而成。按其水解后生成单糖的数目,低聚糖又可分为双糖、三糖、四糖等,其中以双糖最为重要,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3)多糖。多糖是由许多单糖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多不溶于水,经酶或酸水解后可生成许多中间产物,直至最后生成单糖。多糖按其单糖种类可分为同型聚糖和异型聚糖。同型聚糖按其碳原子数又可分为戊聚糖(木聚糖)和己聚糖(葡聚糖、果聚糖、半乳糖、甘露聚糖),其中以葡聚糖最为多见,如淀粉、纤维素都是葡聚糖。饲料中的异型聚糖主要是果胶、树胶、半纤维、粘多糖等。

2.糖类的生理作用

根据其生理作用可分为可消化糖类或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两大类。可消化糖类包括单糖、低聚糖、糊精、淀粉等,主要作用为:

(1)糖类及其衍生物是鱼类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如戊糖是细胞核酸的组成成分,半乳糖是构成神经组织的必需物质。

(2)糖类可以为鱼类提供能量。

(3)糖类是合成体脂的重要原料。当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储存足量的糖原后,继续进入体内的糖类则合成脂肪,贮藏在体内。

(4)糖类可为鱼类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提供碳架。葡萄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如磷酸甘油酸、丙酮酸可用于合成一些非必需氨基酸。

(5)糖类可改善饲料蛋白质的利用。当饲料中含有适量的糖类时,可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同时ATP的大量合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木质素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粗纤维一般不能被消化和利用,但也是维持鱼类健康所必要的,饲料中适量的粗纤维具有刺激消化酶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的作用。

3.鱼类对糖类的需求

糖类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是三种可供给能量的营养物质中最经济的一种,摄入量不足,则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长期摄入不足还会导致鱼体代谢紊乱,鱼体消瘦,生长速度下降。但摄入量过多,超过了鱼虾类对糖类的利用能力限度,多余部分则用于合成脂肪;长期摄入过量糖,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和肠系膜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使肝脏功能削弱,肝解毒能力下降,鱼体呈病态型肥胖。

与畜禽相比,鱼饲料的特点之一是蛋白质含量高,而糖类含量低,鱼虾类饲料中糖类适宜,含量依鱼虾种类有较大差异,一般为20%~50%。

鱼类对糖类的利用因鱼的种类、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一般草食性、杂食性鱼类利用率高于肉食性鱼类。幼鱼利用率比成鱼差些。如草鱼由于长期摄食含糖类高的食物,因此它对饲料中糖类适应能力强,饲料中糖类含量高达40%以上;杂食性鱼类对饲料中糖类适应范围在30%~40%;肉食性鱼类对糖类的适应能力较差,一般要求饲料中糖类的含量在20%以下。在肉食鱼类中,糖类含量过高会影响代谢活动造成生长障碍。而草鱼、鲤鱼、鲂鱼、鲫鱼等温水鱼类对糖类能很好地利用。对于这类鱼来说,糖类是廉价的、资源丰富的能量来源,充分利用糖类能量可以节约昂贵的蛋白质和脂肪,使饲料成本下降。

鱼类对糖类的利用能力随糖类的种类而不同,以单糖最高,其次是麦芽糖、半乳糖、蔗糖、糊精和淀粉,利用率最差的是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由于大分子的纤维素几乎不能为大多数鱼类消化吸收,因此一般鱼类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限制在一定范固之内,草食性的草鱼及团头鲂,饲料中粗纤维的适宜含量为10%~15%,杂食性的鲤鱼不宜超过12%,而肉食性鱼类不宜超过8%。

(四)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鱼类正常生命代谢活动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在鱼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不能满足鱼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维生素很多,其理化性质各异,鱼体需要量很微少即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维生素虽不是构成动物体的主要成分,也不能提供能量,但它们对维持动物体的代谢过程和生理机能,有着极其重要且不能为其他营养物质所替代的作用。因此,当饲料中某种维生素长期缺乏或不足时,可引起鱼虾代谢紊乱及出现病理变化,产生维生素缺乏症,出现代谢障碍,产生营养缺乏性病变,生长迟缓,死亡率高。维生素缺乏的原因,除饲料含量不足外,还可能是由于维生素的吸收发生障碍,维生素在饲料贮藏、加工、投喂过程中的损失和破坏或生理需要量增加等引起。维生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四种。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代谢缓慢,可在机体内贮存积累,过多食用会产生中毒现象。另一类是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等。这些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代谢非常快,过多的摄入很快会排泄掉,不会在体内积累中毒。鱼缺乏维生素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繁殖,还会引起多种疾病,例如缺少维生素A,会降低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出现水肿、肾出血,影响生长等;缺少维生素D3,影响鱼类骨骼钙化,并引起维生素A、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导致其他疾病发生;缺少维生素K,容易产生内出血或皮下出血,不仅影响鱼生长,还会严重影响商品鱼的质量与销售;缺少维生素B1,造成鱼体畸形、神经炎、消化系统紊乱;缺少维生素B6,产生水肿、皮炎、眼球突出、运动失常、增重减慢;缺少维生素C影响骨骼发育及生长;等等。因此池塘养鱼必须在饵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

(五)矿物质

矿物质是构成鱼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尤其在骨骼等部分。矿物质又是维持鱼体内渗透压、调节pH的重要物质,对神经活动、内分泌活动、酶、辅酶、激素等生理活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矿物质对维护鱼类正常的代谢活动、促进鱼类生长等是必需的营养物质。

矿物质中钙、磷、钠、钾、镁、氯、硫这7种元素在鱼体内含量较多,占无机元素的60%~80%,称为常量元素。铁、铜、锰、锌、碘、铬、氟、硒、镍等在体内含量很少,不超过50mg/kg体重,称为微量元素。鱼类虽然能通过鳃、皮肤直接从水中获得部分离子态无机元素,但主要矿物质需要从食物中获得。

钙和磷是研究最多的矿物质元素。就重要性而言,磷对鱼是第一位重要的无机盐,因为鱼类可以从水环境中吸收相当数量的钙,而对水中的磷吸收量很少。缺磷可导致骨骼、鳃盖畸形,生长减慢,肝脏积累脂肪等多种病症;缺乏钙则骨骼发育受阻。在高产池塘养鱼时,在配合料中应按1∶1比例添加适量钙、磷。不同养殖鱼类对磷、钙的需要量不一致(见表4-3)。

表4-3 一些鱼类对钙、磷的需要

三、鱼类的能量代谢

鱼类为了维持生命和正常代谢活动,就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从摄食的饲料中获得营养素的同时也获得了能量。随着物质代谢的进行,能量在鱼虾体内被分配。鱼类摄入饲料的总能并不能全部被吸收利用,其中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被鱼体吸收的能量中,一部分作为体增热而消耗,一部分随鳃的排泄物和尿排出而损失。最后剩下的那部分称为净能的能量才真正用于鱼类的基本生命活动和生长繁殖的需求。鱼类摄入饲料能量的分配如图4-2。

图4-2 鱼虾体内能量转化过程示意图

鱼类体内的能量在转化、分配、积累过程中,获得的净能首先必须满足维持体能的需要,然后才能用于生长积累。维持净能的需要量是较恒定的和不可少的。配合合理、质量好的饲料可提高消化能、代谢能,减少粪能、尿能、鳃能、热增耗(营养物质代谢活动热能,包括消化、吸收、输送、排泄、增重等活动耗用能量),摄入饲料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净能。鱼类所需能量是由食物中的脂肪、糖类和蛋白质提供的,这类含有能量的营养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经酶的催化,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贮存的能量。

脂肪是很容易被鱼类消化和利用的物质,每克脂肪可提供73.5 kJ代谢能,可作为鱼类代谢的主要能源。

糖类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其中纤维素是不能被消化利用的能源,而易消化的糖类每克可提供15.8 kJ代谢能。生淀粉每克可提供5.0~8.4 kJ代谢能,熟淀粉每克可提供13.4 kJ代谢能。因此鱼类的能量来源若选用糖类时一定要注意其类型和加工方法。

蛋白质是鱼类,特别是肉食性鱼类有效利用能量的来源,也是最昂贵的能量来源。每克蛋白质可提供18.8 kJ代谢能,高于畜禽所能得到的能量。但从经济上考虑,在能保持鱼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养殖生产的目的是要提高生产净能和积累,养殖技术水平是发挥饲料能量用于积累、提高生长速度的条件,营养平衡的饲料是能量用于积累的物质保证。如适宜的养殖水温,对水质、溶解氧、排泄废物浓度的控制,选择放养量的合理密度和养殖产品的规格、适宜的投饲量等,都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渔用饲料及饲料原料种类

饲料是饲养水生动物的物质基础,凡是能为水生动物提供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的天然物质或其加工产品,使动物能正常生长、繁殖和生产各种动物产品的物质,都被称为饲料。农畜产品及其加工处理后的副产品、废弃物,含有水生动物需要的一定营养成分,有的可以直接饲喂水生动物,有的可以作为渔用饲料的原料。从饲料原料角度讲,可分为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粗饲料、青绿饲料及渔用饲料添加剂等。可以根据各种水生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选用,经过适当配比,制成适合某种水生动物需要的饲料。

一、蛋白质饲料

是指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少于18%而粗蛋白含量大于20%的饲料。由于鱼虾类饲料的特点是高蛋白低糖类,因而蛋白质饲料在鱼虾饲料配方中的用量一般都在40%以上。蛋白质饲料一般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微生物性三种类型。

(一)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种类很多,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可达40%~80%,氨基酸组成较为合理,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丰富,钙、磷比例适宜,是鱼饲料中优质蛋白质饲料原料。

1.鱼粉

是目前鱼饲料中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鱼粉所含蛋白质的氨基酸品质好,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齐全,营养价值较高,易消化,优质鱼粉消化率达80%以上,有较好的适口性,作为水生动物的蛋白质饲料,效果显著。鱼粉由于原料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营养价值也有差异。一般来说,蛋白质含量越高、水分和脂肪含量越低的鱼粉,其营养价值也就越高。鱼粉以日本产北洋鱼粉质量最佳,南美(秘鲁、智利等国)产鱼粉次之,但产量大,是目前我国进口鱼粉的主要货源,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国产鱼粉生产工艺落后,原料保鲜质量差,产品质量不稳定,含盐分高,蛋白含量低。

鱼粉在贮藏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发霉变质,防光照,防高温,防止因杂质过多或盐分太高造成水生动物中毒。

2.蚕蛹

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源,营养价值与鱼粉相似。蚕蛹蛋白质含量约为56%,氨基酸组成中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含量高,可在渔用饲料中起到氨基酸平衡的作用,并且还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不足之处是精氨酸含量偏低,脂肪含量高,若不经脱脂处理容易引起氧化酸败。长期利用蚕蛹来养鱼,会对鱼产品风味造成不良影响,降低食用价值。因此,蚕蛹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不宜过多(10%以下),在鱼起捕前半个月内应停止使用蚕蛹。

3.肉骨粉

肉骨粉是肉类加工厂、屠宰场的副产品,它是将可食部分去除后得到的残骨、皮、内脏及碎肉等经干燥、粉碎后的制成品。其来源广,价格低,但蛋白质的消化率较低。不同来源的肉骨粉营养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鱼饲料中应用比例不宜过高。

4.血粉

蛋白质含量较高,达80%左右,氨基酸组成中组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但蛋氨酸、异亮氦酸含量偏低,因此,在设计配方时应注意氨基酸的互补,尽量调整氨基酸平衡。血粉中主要是红血球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经发酵加工可提高消化率,在鱼饲料中不宜大量使用。其缺点是不易溶于水,不易消化,饲用价值低,容易变质,适口性较差。

5.羽毛粉

粗蛋白质高达80%以上,主要营养物质是角蛋白和纤维蛋白,不易消化吸收,且氨基酸不平衡,赖氨酸、蛋氨酸、组氨酸缺乏,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却很高。羽毛粉在营养价值上最大的优点是含有维生素B1和未知生长因子,对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有特殊营养作用,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补充饲料。不宜作为主要蛋白质源,经水解为复合氨基酸后可提高消化吸收率,但不如鱼粉,配合饲料中可添加2%~5%。

其他鲜活饵料,如蚯蚓、沙蚕、蝇蛆、福寿螺、面包虫等的营养价值与鱼粉相当或优于鱼粉,其中许多种类还有诱食作用。鲜活饵料生物的养殖工艺解决后,将会成为很有前途的动物蛋白质饲料,特别适用于养殖名贵水产品。

由于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只能根据市场行情和生产需要合理使用。首先,要根据养殖的种类、生长发育阶段及生产产品的需求和目的等对动物蛋白质的要求和营养需要确定使用量;其次,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能补充植物性饲料限制性营养物质的缺乏,两者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植物性蛋白源与动物性蛋白源相比,来源较广,价格便宜,是目前我国渔用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包括豆科籽实及其加工产品、籽实加工副产品、各种油料籽实及其油饼等,以饼粕类在配合饲料工业中最为重要。饼粕类的营养价值因原料种类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一般粗蛋白水平在30%~50%,粗脂肪含量在7%以下。植物性蛋白质的赖氨酸、蛋氨酸含量偏低是主要缺点,另外还不同程度地含有大量有毒物质。

(三)单细胞蛋白饲料

也称微生物饲料,是一些单细胞藻类、酵母菌、细菌等微型生物体的干制品,有酵母菌蛋白,如啤酒酵母、味精酵母、纸浆酵母以及固体发酵饲料酵母,有单细胞藻类,如螺旋藻、小球藻等,另外还有真菌类如白地霉,细菌类如光合细菌等。单细胞蛋白质是很有前途的一类饲料蛋白源,其蛋白质接近于动物蛋白质,特别是赖氨酸、亮氨酸含量丰富,但硫氨酸含量偏低。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一些生理活性物质。作为鱼虾饲料源,具有特殊的生理价值。更重要的是单细胞蛋白兼有处理废水、废渣的功效,占地少,可进行工业化大量生产。生产单细胞蛋白质的原料有工业产品的废液、食品和调味品工业的下脚料、制糖和制酒业的糟渣、农业的废弃物以及化工和制药工业的产品及残渣,其原料来源广泛,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使用时应注意适口性、消化性(选择薄壁品种及好的破壁工艺)、安全性(有些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易产生毒素,如石油酵母中含有致癌物质3,4-苯并芘,在动物产品残留会影响人类健康)。

二、能量饲料

能量饲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含一定量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其主要特点是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各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率高,一般可消化总养分在56%以上,有的高达90%左右,因此,这类渔用饲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容易消化,能值较高。

能量饲料种类较多,主要包括谷实、糠糟类、淀粉类等及含能量较高的饲用油脂。能量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是可消化糖类(淀粉),粗蛋白含量很低,在动物营养中主要起着供能作用。能量饲料对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如黏结性、密度等)有一定影响。

能量饲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是鱼虾配合饲料中仅次于蛋白饲料的重要原料,用量一般占配方的10%~45%,肉食性鱼和虾用量较低,而草食性、杂食性鱼类用量较高。但是这类饲料的能量丰富,营养物质不平衡,蛋白质低,单一使用效果不好。

谷实类饲料是指禾本植物成熟的种子,如玉米、大麦、高粱、燕麦等,其共同点是:糖类含量高(占干物质66%~80%),蛋白质含量较低(1%~13%);品质较差,必需氨基酸缺乏;粗纤维含量少,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比较高,一般也称精饲料。

糟糠类是粮食加工后的主要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目前主要的商品性饲料之一。与原粮籽实类相比,糖类含量较低,而其他营养物质含量相应较高,常见的糟糠类主要有米糠、小麦麸。

淀粉质块根茎类饲料主要有甘薯、马铃薯等,其鲜品水分较高,但干品的营养成分与谷实类籽实相比,含淀粉较多(80%),而其他成分均很低,粗纤维、粗蛋白含量一般在5%以下。在鱼配合饲料中使用,起到提供糖类和增强饲料黏合性的作用。

饲用油脂是一类成分较单一的物质,配合饲料中使用较多的是植物油和油脚。由于它比任何品种饲料源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因而在饲料中有独特的作用。生产渔用饲料时,由于养殖对象的不同,添加油脂的品种也要求不同,如淡水鱼饲料中一般需要添加含亚油酸和亚麻酸较多的油脂,而海水鱼饲料中则需要添加含多烯酸较多的油脂。在肉食性鱼虾饲料中常需添加油脂。油脂中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贮藏过程中需要添加抗氧化剂,防止氧化,已经严重酸败的油脂不能做饲料用。

三、粗饲料、青绿饲料

粗饲料主要包括干草类、干树叶类、稿秕类,干物质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上,消化率低,可利用养分较少,维生素含量较丰富,在草食性鱼类饲料中可少量添加。

青绿饲料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牧草、叶菜类等,含水分80%以上,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粗纤维含量较少,具有易消化、适口性好等特点。青饲料不仅直接为草食性鱼类提供营养,还通过草食鱼类的粪便肥水,为大量的滤食性鱼类(鳙鱼)间接地提供营养,更经济有效。几种陆生优质青饲料有黑麦草、苏丹草、象草和苦荬菜等,水生青饲料有芜萍、紫背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喜旱莲子草等,都可作为草食性鱼类的优良辅助饲料。

四、天然饲料

天然饲料在淡水养鱼业,尤其是塘堰养鱼中,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是青、草、鲢、鳙、鲤、鲫、鳊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它们赖以为基础的饲料。

(一)天然饲料的种类

1.浮游植物

包括硅藻、金藻、黄藻、甲藻、绿藻、蓝藻和裸藻,是鲢鱼的主要饵料。

2.浮游动物

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及其他甲壳动物的幼体。它们常被人们叫作“鱼虫”或“红虫”,是鳙鱼的主要饲料。

3.底栖动物

包括水生寡毛类、线虫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的幼虫等。底栖动物是青鱼和鲤鱼的主要饲料。

4.水生植物

包括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部分大型丝藻、轮藻,是草鱼喜食的饲料。

(二)天然饲料与水体施肥

施肥是培养浮游生物的主要手段。施肥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施肥后前期出现的浮游生物优势种类也不同。一般施肥后4天,浮游植物达到高峰期,5~7天浮游动物达到高峰。

五、人工培养饲料

用人工培养的方法来获得一些鱼喜食的动植物,以弥补天然饲料之不足,提高鱼产量。

(一)芜萍

芜萍又叫藻沙,是夏花草鱼的主要饵料,也是青、鲂鱼优良辅助饲料。芜萍的培植是在三月底,排干池水清塘,瘦池应施腐熟猪、羊粪300千克/亩做基肥,每亩施种15~20 kg,水温达27℃进入生长旺盛期,每次捕捞不宜超过6%。芜萍主要病害为铁锈病和水泛病。

(二)浮萍

有紫背萍和小浮萍两种,是养殖草鱼、团头鲂等鱼种的好饲料。三月清塘后,每亩放种草7000 kg左右,施畜粪250千克/亩,用麦草辫分格培养,春、秋两季为快繁期。水清,浮萍根多时应追肥,气温高时少施。长满即可收获1次,每次收获不超过总量的50%。

(三)蚯蚓

是青鱼、鲤鱼的好饲料。培养蚯蚓要注意:土要肥;不能直接接触发高热的肥料,土壤保湿;分层控,土和肥分堆放。

(四)枝角类

以水蚤(红虫)为代表。在深1 m的土质或水泥池中注入堆肥水以繁殖大量藻类和菌类,再移入水蚤,在20℃~25℃时,3~4天即可繁殖出大量枝角类,一周可捞出“红虫”做鱼饲料。

六、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是指为了某种特殊需要而添加于饲料内的某种或某些微量物质。其主要作用是:补充配合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口味,提高适口性;促进水产养殖动物正常发育和加速生长;改进产品品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改善饲料的加工性能,减少饲料贮藏和加工运输过程中营养成分损失。饲料添加剂是全价配合饲料的核心部分,添加量小,作用大。

使用添加剂应根据养殖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要和生产目标,按照饲养标准来确定其种类数量。由于添加剂用量较微或极微,在添加时必须与饲料充分拌匀,才能确保饲料安全、有效。因此,一般均使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预混合饲料是指一种或多种饲料添加剂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又称添加剂预混料。预混合饲料分为单项预混合饲料和综合性预混合饲料。前者如维生素预混料、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等,后者是将两类以上的微量添加剂如维生素、促生长剂及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的预混合饲料。

一般根据添加的目的和作用机理,把饲料添加剂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将多种饲料原料配合在一起以互补余缺,仍会有某种营养成分不足;不能满足水产动物生长的需要,必须另外补充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这些物质对主体物质成分的补充,即为营养性添加剂。复合维生素、矿物质为最常用的添加剂预混料。

在饲料主体物质成分之外,添加一些其他物质,以帮助消化吸收,促进生长发育,保持饲料质量,改善饲料结构等,这些物质是非营养性添加剂。如保持饲料效价的添加剂、抗氧化剂、防霉剂等,促进生长剂,促进摄食、消化吸收的添加剂,酶制剂等,改善品质的添加剂如着色剂等,保持饲料结构稳定性的添加剂、黏合剂等,防治疾病的药用添加剂,如各种抗菌素等。

第四节 渔用配合饲料设计和加工

配合饲料是指根据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多种原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经加工而成一定形状的饲料产品。配方科学合理,营养全面,完全符合动物生长需要的配合饲料,称为全价配合饲料。由于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所需要的配合饲料,从营养成分到饲料形状和规格都会有所不同。在鱼虾养殖成本中,配合饲料的费用占总成本的60%~70%。

配合饲料与生鲜饵料和单一饲料相比有如下优点:

配合饲料是按照鱼虾类营养需要和消化生理特点而配制,营养平衡,易于消化,适口性好,质量可控制在要求标准内。

配合饲料通过加热,使淀粉糊化,增强黏结性,提高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减少水质污染。

原料来源广,可合理开发各种饲料源。

可做到预贮原料和常年制备,不受季节和气候的限制,从而保障供应。

配合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防霉剂等各种饲料添加剂,可延长保存期,运输方便。

一、配合饲料的种类

渔用配合饲料依照其物理性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粉状饲料

将各种饲料原料粉碎到规定粒度,再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饲料。针对不同鱼类对饵料物理性状要求不同,饲料中含水量也不同,而有粉末状、浆状、糜状、面团状等区别。粉状饲料适用于饲养鱼苗、小鱼种以及摄食浮游生物的鱼类。粉状饲料经过加工,加黏合剂、淀粉或油脂喷雾等加工工艺,揉压而成面团状或糜状,适用于鳗鱼、虾、蟹、鳖及其他名贵肉食性鱼类。

(二)颗粒饲料

饲料原料先经粉碎,再充分搅拌混匀,再加水和添加剂预混料,在颗粒机中加工成形的颗粒状饲料总称为颗粒饲料。其优点是增加了饲料的密度,运输方便,减少了自然的损失;增加了适口性和营养成分的均匀性。颗粒饲料呈短棒状,颗粒直径根据所喂水产动物的大小而定,一般范围为:鱼饲料粒径2~8mm,虾饲料粒径0.5~2.5mm,长度为直径的1~2倍。

根据加工工艺和成品物理性状,又分为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和膨化颗粒饲料三种类型。

1.软颗粒饲料

含水量20%~30%,颗粒密度1 g/cm3~1.3 g/cm3,质地松软,水中稳定性较差。一般采用螺杆式颗粒饲料机生产。我国养殖的现有品种,尤其是草食性、肉食性或偏肉食的杂食性鱼都喜食这种饲料,如青鱼、草鱼、鲢、鳙、鲤鱼、鲫、团头鲂、罗非鱼、鳗鱼、鲈鱼等。软颗粒饲料的缺点是含水量大,易生霉变质,不易贮藏及运输。故只适合鱼场就地生产现加工现用。

2.硬颗粒饲料

成形饲料含水量低于12%,颗粒密度大于1.3 g/cm3,结构致密,在水中稳定性好,营养成分不易溶失,属沉性饲料。目前大多采用环模或平模制粒机生产,适宜大规模生产。实践证明,许多养殖鱼类,包括鲤科鱼类、鲑鳟鱼类、鲶鱼、罗非鱼、鲻鱼等都适宜投喂硬颗粒饲料。而虾的摄食为小口小口地噬食,饲料从投入水中到被摄食完毕的时间较长,要特别注意虾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3.膨化饲料

是把混合好的粉状饲料在压制成颗粒的过程中加温加压,温度升高至120℃~180℃,蒸汽压力很大,颗粒压出时由于迅速减压而膨化,形成结构疏松、结粒牢固的发泡颗料。这种饲料适口性好,在水中呈漂浮状,便于观察和控制摄食量,故其饲料利用率较高,主要用于饲养观赏鱼等名贵鱼类。配方要求淀粉含量30%以上,脂肪6%以下,而且加工时电耗大。

4.微型颗粒饲料

微型颗粒饲料是直径在500μm以下、小至8μm的新型饲料的总称。主要是针对鱼虾等幼体的饲料,也称为人工模拟浮游生物饲料。对鱼类来说,主要作为鱼苗开口饲料。微粒饲料按制造方法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微囊饲料、微黏饲料和微膜饲料。

另外,为适应喂养鱼类苗种的摄食需要的破碎颗粒状配合饲料,经过冷却后的大颗粒饲料用有波纹的轴辊碾压,可筛分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碎粒或粗屑,以满足饲养各种规格幼、稚鱼的需要。主要是由于由大颗粒破碎成小颗粒比直接挤压加工成小颗粒容易,且成本低。另外,碎粒和粗屑呈多面体的表面反射光线,对靠视力寻找食物的鱼来讲是一种诱惑,有利于提高饲料效率。

二、配方设计

只有通过各种原料科学搭配,才能得到营养物质数量足够、营养平衡、适口性好的配合饲料。科学设计饲料配方的目的是:合理地选用营养好、成本低的原料,科学地生产出优质配合饲料,以便进行养殖生产,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一)配合饲料的配制原则与要求

1.符合养殖鱼类营养需要

设计饲料配方必须以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和饲料营养标准为根据,这是首要原则。养殖鱼类品种、年龄、体重、习性、生理状况及水质环境不同,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与质量的要求也不同,配方设计应适时进行调整。配方设计要充分考虑满足鱼类对饲料能量的要求,保持能量与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关系,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关系,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注意适口性和可消化性

根据不同鱼类的消化生理特点、摄食习性和嗜好,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原料,合理控制粗纤维含量。如菜籽饼的适口性差,可能会导致摄食量不足,造成饲料浪费等,故应作好饲料原料的选择。

3.平衡配方中蛋白质与氨基酸

设计鱼用饲料配方要考虑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尤其是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注意选择不同蛋白饲料的配搭。

4.降低成本

所选原料除考虑饲料来源的可靠性和营养特性外,还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价格因素,以降低配合料生产成本。目前在鱼虾类养殖生产上饲料成本占60%~70%,合理降低饲料价格,是提高养殖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

5.选用适当的添加剂

配合饲料的原料主要是动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为了改善营养成分和提高饲料效率,还要考虑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引诱物质、黏合剂等添加剂。

6.多种原料的合理搭配与安全性

饲料的合理搭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各种饲料之间的配比,二是各种饲料营养物质之间的配比,三是各种饲料营养物质之间的互补作用和制约作用。饲粮中各种原料的配比量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饲料的适口性、消化性和经济性。饲料的安全性指鱼虾摄食后无中毒和疾病发生,对人类不产生潜在危害。饲料原料和饲养标准虽然是制定饲料配方的重要依据,但适用条件不同,任一条件改变都可能引起动物对营养需要量的改变。

7.配方原料及营养指标要适时调整

鱼类对饲料营养的需要随生长阶段、年龄、个体大小而变化,根据不同条件随时调整营养指标中有关养分的含量,或调整某些原料的配比是十分必要的。如幼鱼和对虾幼体阶段,新陈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对蛋白质需要量较高,应适当调高饲料蛋白质的含量。不同的养殖类型及天然饵料的多寡等也是设计配方的一个重要依据,鱼虾类发病期间也要适当调整饲料配方中有关原料的配合比例或某一营养指标的含量。对饲料配方适时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所设计的饲料配方能配制出在营养方面可满足需要,在价格方面比较低廉,且适口性和消化利用率均佳的配合饲料。

(二)饲料配方的设计方法

饲料配方设计的方法可分为手工设计法和线性规划法。

1.手工设计法

常用的方法有方块设计法和试差法,在此主要简单介绍试差法。试差法是计算配方最常用、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简单易学,但计算繁琐,往往费时很长。

试差法是先根据本地饲料源、经济能力、养殖经验或其他参考配方,将各种原料试定一个大概的比例,然后计算营养成分与要达到的营养标准进行对照,当某营养指标不足或多余时,再调整含量比例,再计算,反复进行,直到基本达到预定的营养标准为止。因此涉及的饲料种类、营养指标越多,计算的工作量越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试差法的基本步骤:首先确定配方欲达到的营养指标,初步拟出各种原料的比例(即初配配方),计算初配配方中各营养成分之和,与目标营养指标相比较,出现的差额再用调整原料配比的方法,直至基本达到或接近目标营养指标。

例:用鱼粉、豆粕、菜籽粕、棉仁粕、血粉、次粉、麦麸为主要原料,设计一种鲤鱼鱼种饲料配方。

第一步,查鲤鱼配合饲料营养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配方营养指标如下:CP(粗蛋白质)35%、EE(粗脂肪)5.2%、Lys(赖氨酸)2.0%、总磷1.15%。

第二步,查饲料营养成分表,将各原料营养成分含量列于表4-4。

表4-4 所用原料的营养成分含量(%)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营养指标要求,根据生产实践和经验,初步确定各原料的用量,计算其营养成分总量,并与目标值进行比较,见表4-5。

表4-5 鲤鱼鱼种饲料初配配方营养成分表(%)

试配结果表明,CP、Lys、总磷较指标偏高,而EE较接近,需进行调整。第四步,调整配方中原料的用量,使各成分与目标值基本一致。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拟减少鱼粉用量,增加次粉用量。以1%次粉代替1%鱼粉,其CP可下降0.484(0.62-0.136=0.484),则替代量为1.730÷0.484=3.568,即增加次粉3.57%,减少鱼粉3.57%,即可满足CP的要求。此时总磷含量已由1.346降为1.260,仍偏高,需减少磷酸二氢钙的添加量[(1.260-1.5)÷0.23=0.477],即磷酸二氢钙的添加量由1.5%降为1.02%,相应增加次粉或麦麸或其他成分用量(本例增加棉仁粕用量),不会对营养指标产生大的影响。按此调整后重新计算,结果见表4-6。

表4-6 调整后的饲料配方营养成分表(%)

从表4-6中可知,调整后的配方各指标与目标值基本一致,可不再进行调整(若配方各营养指标与目标值仍相差较大,需进行若干次调整)。

第五步,整理配方。最后确定鲤鱼鱼种饲料配方,见表4-7。

表4-7 鲤鱼鱼种饲料配方组成及主要营养指标表

在实际生产中,选用的原料较多,需考察的营养指标也多,计算过程相对繁琐。但若借助于电脑编程处理计算过程,则尤为便捷。

2.线性规划法

这种方法属于数学中最优化选择的范畴,它是根据原料价格,所含营养成分与鱼类对营养需要作为已知条件,以满足鱼类营养需要为约束条件,再把饲料成本最低作为设计配方的目标,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养殖对象的营养标准、饲料原料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有关养殖对象的一般饲料配方都贮存于软件中,使用软件设计配方更为简便。使用计算机线性规划法设计饲料配方应与对饲料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所显示的配方可满足对饲料最低成本的要求,但并不一定是最优配方。是否最优还要根据实践经验来进行判断、调整和计算,直至满意为止。

三、配合饲料的加工

(一)饲料加工的重要性

高质量鱼用配合饲料的生产不仅要有营养全面和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还必须要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和精良的加工设备。通过加工不仅使饲料的混合均匀度、粒度、形状、硬度等物理性状符合饲料要求,而且使饲料的理化性状在粉碎、混合、挤压成形等加工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作用而改性,如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脂肪乳化、有毒害物质失活等,从而使蛋白质、脂肪、糖类变得容易被消化吸收,适口性增强,饲料转化率提高,达到节约饲料、降低成本的目的。若加工工艺不当,饲料在水中散失容易,营养成分发生拮抗或被破坏、造成饲料品质下降,影响养殖效益。因此,饲料加工过程是保证生产优质饲料的重要一环。

(二)配合饲料加工工序

1.原料的清理

主要是清除原料中的杂质,如铁屑和石块等杂物,以保证机器运转正常。

2.原料粉碎

原料粒度直接关系到配合饲料的质量、产量、电耗和成本。原料经粉碎后,表面积增大,便于消化吸收,可提高饲料的混合均匀性及颗粒成形的能力,并直接影响配合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用筛分法表示饲料粒度,一般鱼用配合饲料原料要求全部通过40目筛,60目筛上物不大于20%,而对虾饲料原料的粉料要求全部通过60目筛。

3.配料与混合

饲料混合是指饲料配方中的各种成分,按规定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匀。准确的称重是保证配方比例准确的重要环节。添加剂用量少,但有效成分含量高,添加时须将添加剂稀释后再加入饲料基础原料中。一般用添加剂量10倍的基础原料做载体均匀混合,然后再混入基础饲料中,添加剂混合不均匀会造成成品颗粒中含量差异,发生添加剂中毒现象。因此添加剂预混合是饲料加工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4.制粒

从粉状的饲料制成坚硬的颗粒要通过挤压和黏合才能完成。一般将饲料混合物添加4%~6%的水(通常用蒸汽调节,适宜温度在98℃左右),在挤压时水分起到润滑作用。在产生热量时,使植物饲料成分表面的生淀粉产生胶化作用,当进入制粒机后,饲料含水量从在环境温度下的风干状态(含水量为10%~12%)增至80℃~90℃的15%~16%。饲料随后从环模出料口挤出时,摩擦进一步使饲料的温度提高到将近90℃以上,经空气冷却10分钟左右,至略高于环境温度,干燥至含水量12%以下。

5.干燥包装

颗粒饲料经饲料机挤压出来时,水分含量在18%~22%,大型饲料机一般采用蒸汽加水,加水量5%左右,温度80℃~90℃。经过冷风干燥机,水分可降低到12%以下,而小型饲料机往往采用直接加冷水,加量8%~10%,需晾晒,最好采用阴干,避免阳光直晒将VA、Vc等破坏。

饲料仓库要求通风、防潮,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喂鱼。饲料干燥,要求水分含量在13%以下,高于13%则很容易霉变,不宜装袋贮存。

第五节 渔用配合饲料质量评价

一、配合饲料质量所包含的内容

渔用配合饲料质量包括营养质量、加工质量、卫生质量三个方面,主要通过感官指标、物理指标、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四项指标来体现。

(一)感官指标

要求色泽一致,具有该饲料固有气味,无异味,无发霉、变质、结块现象,无鸟、鼠、虫污染,无杂质。虾和鱼饲料呈颗粒状,表面光滑,颗粒大小必须与养殖鱼虾类的口径相适应,某些特种水产饲料在加水搅拌后应具有良好的伸展性和黏弹性。

(二)物理指标

要求粉料粒度98%通过40目(0.425 mm)筛孔,80%通过60目(0.250 mm)筛孔。粉碎粒度是个重要指标,粒度太大,饲料表面积小,接触胃液面积小,胃液不易渗透,不利于动物消化吸收。此外,粉料粒度大还影响颗粒饲料的黏合性能,水稳定性差。但粒度太细,则使粉尘增加,污染环境,电耗增加,成本升高。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对虾及一般鱼饲料要求≤10%,鳗鱼饲料要求在8%以下。混合均匀度是指同一批饲料各组分之间的差异,用变异系数表示,变异系数越小,说明饲料混合越均匀。饲料混合不均匀,可影响动物的生长和饲料效益降低,甚至有使养殖鱼虾中毒死亡的危险。颗粒密度(g/cm3)在1.025~1.035。水稳定性:虾饲料在海水中浸泡不溃散,时间越长,对水的污染越小,虾饲料一般要求海水浸泡3小时不溃散即可。鱼饲料对水稳定性要求较低,10分钟不溃散即可。虾饲料散失率要求小于10%,鳗鱼饲料散失率要求小于3.0%。

(三)营养指标(化学指标)

饲料的营养指标主要指饲料中的能量、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粗脂肪、粗纤维、钙、磷、粗灰分、砂分等含量。饲料企业都应有自己的企业标准,如有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饲料标准是从事饲料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的技术依据。作为现代饲料工业主要产品的配合饲料,必须制定质量标准,以作为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质量管理的依据。

饲料质量标准中的营养指标和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的涵义是不相同的,营养需要量是指养殖动物所需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的定额,它为制定配合饲料质量标准中的营养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包括四五十种营养指标在内的鱼虾全面的营养需要,而饲料质量标准中的营养指标只能规定一些最重要但又容易测定的客观检验项目。考虑到原料成分的变异性及加工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饲料质量标准中列出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为保证值(即最低值或最高值),与一般营养需要量不同。更为重要的区别是,饲料质量标准不仅要考虑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还要考虑当地的饲料资源、加工技术、成本和经济效益。饲料质量标准和营养需要量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但却不能相互取代或混淆。

水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指标,水分太高,会引起饲料霉变,而水分太低,虽有利于贮藏,但会相应地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一般鱼虾饲料要求水分在12%以下,鳗鱼饲料水分要求在9%以下。

(四)卫生指标要求

饲料的卫生质量很重要,它不仅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和饲料转化率,而且还危及人类健康。影响饲料卫生质量的各种有害物质有:有害微生物,如霉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有害重金属元素,如汞、铅、镉、铬及砷等;有毒的有机物如棉酚、硫葡萄糖苷、农药残留物等;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有害物质可由饲料通过养殖动物进入人类食物。

二、影响配合饲料质量的因素

影响配合饲料质量的因素有多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是保证饲料质量的重要环节,劣质原料不可能加工出优质配合饲料,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而采购价廉而质次的原料是不可取的。

(二)配合饲料配方

饲料配方的科学设计是保证饲料质量的关键。配方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不可能生产出质量好的配合饲料。

(三)饲料加工

配合饲料的加工与质量关系极为密切。仅有好的配方、好的原料,如加工过程不合理也不能生产出好的配合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影响饲料质量的因素有:粉碎细度,称量准确度,混合均匀度,除杂是否完全,蒸汽调质的温度、压力,颗粒的密度和大小,熟化温度和时间等。

(四)饲料原料和成品的贮藏

饲料原料和成品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如管理不善,导致霉变、生虫、腐败变质,都会影响饲料的质量,因此,对饲料的运输贮藏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以保证其质量。

三、配合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

配合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包括:饲料配方的管理、饲料原料质量的管理、加工过程质量的管理、成品质量的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营质量的管理等。

(一)饲料配方的管理

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应符合下列要求:达到规定的营养指标,符合卫生标准,价格合理,原料质优价廉,符合工艺要求,在进行批量生产前,要对配方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给予论证审核,在配方确定后,不得任意更改。

(二)饲料原料的管理

首先要求饲料原料来源稳定可靠。其次是进厂原料的质量要有保证,饲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配合饲料的质量。同一种饲料原料由于来源不同,生长环境、收获方式、加工方法、贮藏条件不同,其营养成分相差很大。如棉籽饼,由于棉花品种、制油方式不同,质量有显著差别。无毒棉品种加工出的棉籽饼蛋白质品质显著优于有毒棉籽饼,直接浸出粕的蛋白质一般优于螺旋压榨饼。由于取油的技术参数不同,所加工出的饼粕品质也不同。另外有些饲料原料由于贮藏不当,有霉变、腐败现象,饲料品质也显著下降。所以在进料时,一定要调查原料来源,进行感官鉴定,以确定原料的品质及其大概成分含量。有条件的厂家最好对每批进料进行概略养分分析,为计算配方提供数据。另外,进厂的饲料若一次加工不完,也要妥为贮藏。饲料原料来源应定点定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原料供应和质量的稳定。

(三)加工过程质量的管理

配合饲料加工质量与工艺流程、设备质量、安装质量、操作技术等有关。首先要选用合理的工艺流程,配备先进的加工设备,精心安装,否则生产出的配合饲料达不到质量要求。在饲料厂正式生产后,配合饲料的质量主要决定于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如清理除杂、粉碎、配料、混合、制粒、熟化、包装等,操作人员都应层层把关,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质量管理,不让不合格的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

清理除杂工序要保证除杂效果,对大于2 mm的金属杂质,除净率要达到100%,小于2mm的金属杂质,除净率要达98%以上。粉碎工序要保证粉碎粒度达到要求并要均匀。配料工序要准确按配方要求配料,特别注意添加剂等微量成分的量要准确。混合工序要掌握好添加物料的顺序和最佳搅拌时间,确保混合均匀度在要求范围以内。制粒工序要控制好蒸汽压力、蒸汽水分,调节温度和时间。熟化工序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控制好冷却时间、水分含量和料温。

(四)实行岗位责任制和人员培训

对操作工人、车间管理干部和质量监测人员要进行专门培训,认真挑选,把产品质量和企业的信誉、个人的收入牢牢挂钩,把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层层负责。

(五)产品质量管理

饲料厂在产品出厂前应进行定期检验和不定期抽样检验,每批产品都应有化验记录。经检验确认饲料变质或卫生检验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每个车间有专职检验员,全厂有专业化验室。要提高包装质量,标明注册商标,注上产品标签及产品成分保证值,注明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日期与产品有效期。

第六节 投饲技术

水产动物养殖生产过程中,合理地选用优质饲料,采用科学的投饲技术,可保证其正常生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渔业科技的进步,新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不断出现,这样不仅要求优质饲料,而且对投饲技术要求也高。投饲技术包括确定投饲量、投饲次数、场所、时间及投饲方法等内容。我国传统养鱼生产中提倡的“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和“三看”(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情)的投饲原则,是对投饲技术的高度概括。

一、投饵量的确定

日投饵量一般以占鱼体重百分率表示,称为投饵率。投饵率受饲料的质量、鱼的种类、鱼体的大小和水温、溶氧量、水质等环境因子以及养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中溶氧含量高,鱼虾的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也高。以鲤鱼为例,溶氧4mg/L时摄食量减少13%,3mg/L时减少36%,2mg/L时减少50%。1mg/L时基本不摄食。可见鱼类的摄食率随水体中的溶氧增加而增加。

投饲率可根据鱼类对饲料蛋白质需要量、对饲料的消化率以及饲料蛋白质含量进行推算,计算方法如下:

日投饵量的计算:池塘放养量、放养规格可作为基础数据。根据饲养池水温和鱼规格可由日投饲率表中查出日投饲率值。

日投饲量=池塘中鱼重量×日投饵率值。

或日投饲量=(已投饲料总量/饲料系数+放养量)×日投饵率值。

饲料系数=(出塘鱼重量-池塘放养鱼重量)/投喂饲料量。

每天的实际投饲量主要根据季节、水色、天气和鱼类的吃食情况而定,按经验当鱼吃到八成饱时饲料利用率最高。

二、饲料颗粒的适口性

训练鱼集中抢食,要求投入水中的饲料立即被鱼吞食,减少饲料在水中停留的时间,避免水溶性营养物质损失。因此,要求颗粒饲料的粒径要与喂养的规格相适应。颗粒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吞食效果,以鲤鱼规格与饲料粒径关系为例,见表4-8。

表4-8 颗粒饲料粒径与鲤鱼规格的关系

三、投喂方法

开食后,要精心对养殖鱼类的摄食行为进行训练,细心地观察鱼类的摄食状态。采用条件反射原理,投饲时同时发出音响信号,如敲水筒、吹哨等,将鱼训练到一听见音响即会集中到投饲台周围抢食饲料为止。一般情况下养殖鱼类经过一段时间(7~10天)的摄食训练,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诱集食场集中摄食。鲤鱼较容易训练,草鱼、鲂鱼次之,青鱼较难,幼鱼较成鱼容易训练。鱼训练到集中抢食后仍要保持投饲时发出音响信号,巩固抢食条件反射。配合饲料养鱼的投饲方式有人工手撒投饲和使用投饵机械投饲两种,投饲不可过快。只要饲喂人员责任心强,人工撒投饵料和投饵机投饲的喂养效果相同。但投饵机可节省人力,提高劳动效率,应该提倡推广。

养鱼水体水温5℃~6℃即可开始投饲。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水温上升到10℃~15℃或超过10℃~15℃时可以增加到日投3~4次。两次投饲间隔3小时左右。养鱼种由水花到夏花阶段应提倡采用我国池塘养鱼发塘技术,肥水下塘,以利用天然饵料为主,补充部分粉状饲料。夏花以后采用配合颗粒饲料,并驯化抢食饲料,每天投喂次数以3~4次为宜。

四、日常管理

颗粒饲料养鱼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调节水质,保持池水肥活嫩爽。一般颗粒饲料养鱼只用基肥,整个饲养期不宜再施肥。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机以调节水质为主,每天下午2~3点钟开增氧机1~2小时。另外,每10~15天泼洒一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并按池塘养鱼防病措施严格掌握。

第七节 膨化浮性饲料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水产配合饲料的研究和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研发能力的增强,饲料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加上国外先进饲料加工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引进,膨化水产饲料异军突起,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青睐,大有取代传统颗粒饲料的趋势。下面就膨化的概念、膨化饲料的生产工艺流程、膨化设备、膨化饲料的优缺点及其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建议等做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一、膨化的概念

膨化是挤压(Extrusion)的俗称,是一种集混合、剪切、加热、糅合、冷却和成形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的加工过程,这种加工工艺先对物料进行高温高压处理后减压,利用水分瞬时蒸发或物料自身的膨胀特性使物料的某些性能改变。早期挤压膨化技术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行业,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饲料工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膨化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高档饲料的生产基本都采用了膨化工艺。

二、膨化水产饲料生产的简单工艺流程及膨化设备

生产膨化水产饲料一般流程是把清理过的原料经过初粉碎,然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再进一步微粉碎后进入调制器加蒸汽或水调制3~5分钟,通过预调制使物料达到初步熟化,再进入挤压机,物料在加热、加压和机械剪切的作用下,从颗粒变成一种黏稠无定形物,通过螺杆旋转将物料向前推进,在出料压模后形成一定压力,从而将物料挤压出机,通过模孔出机的制品进入到压力较低的大气环境中,高温物料中的水分迅即蒸发并导致物料膨胀,压模尾端的外置旋转切刀将挤压加工的制品按预定长度切段,再通过烘干使最终制成品的水分降到9%~12%,再进一步通过分级、外涂后进行成品打包。除了采用这些基本加工工艺外,还有在膨化饲料加工过程中对热敏性成分采用包埋、衍生化、载体吸附和后添加等工艺来减少其损失。

挤压膨化工艺在上述膨化饲料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饲料的品质、生产效率等都有较大影响,完成挤压膨化过程的主要设备就是挤压膨化机,其主要由一个机筒和在机筒内旋转的螺杆等部件组成,在实际生产中有单螺杆挤压膨化机和双螺杆挤压膨化机两大类。单螺杆挤压膨化机结构相对简单,价格也相对较低,其发展较早,技术比较成熟,主要应用于低档饲料的生产中。双螺杆挤压膨化机是多螺杆挤压膨化机中的一种,是在单螺杆挤压膨化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适应性强、滑移输送及自洁等优点,但结构复杂,投资成本高,相应的维修和操作成本也比较高,一般用于那些高附加值的水产动物和宠物饲料的生产中,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对水产饲料要求的提高,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三、水产饲料沉浮性与密度的关系

在水产养殖中,根据不同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需要选用不同沉浮特性的膨化饲料,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养殖对象的摄食需要。控制沉浮性对保证养殖动物营养、维护好水环境、提高水产饲料利用率等具有重要意义。而水产饲料的沉浮性是由其密度决定,这里所说的密度与饲料颗粒的容重是不同的,是指饲料产品的实际密度。根据陶健芳(2006)等报道,一般饲料颗粒的密度和饲料产品的容重有下列大致关系:饲料颗粒密度=饲料产品容重/(1-孔隙率)。影响饲料密度的因素很多,如加工工艺、设备、加工参数、过程控制、饲料原料、配方等。根据刘雄伟(2007)等报道,水产饲料产品可分为快沉饲料、慢沉饲料、悬浮饲料和漂浮饲料,其沉浮特性与密度的具体关系见表4-9。

表4-9 水产饲料密度和沉浮性的关系(g/L)

另据谢富弘(1998)报道,利用膨化技术制成反复沉浮的颗粒饲料,能在水中先漂浮,然后下沉,短时间后又上浮,这是由于饲料的高度多孔性和充分发展的蛋白质型间质结构所致,这种形状可以兜住优质和可溶性糖,又从颗粒的不同层次将它们释放。

四、膨化水产饲料的优缺点

(一)膨化水产饲料的优点

1.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

饲料原料经过膨化后体积膨胀,质地疏松,纤维结构的细胞壁被破坏和软化,原料中的β淀粉转化为α淀粉,淀粉糊化度提高,糊精和还原糖增多,蛋白质尤其是植物蛋白质的肽键被打断,蛋白质变性降解,氨基酸含量增多,使营养成分处于极易被鱼类体内酶水解利用的状态,而且膨化工艺要求原料粉碎更细,因而鱼类营养转化吸率自然提高,各种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脂肪从颗粒内部渗至表面,使饲料具有特殊的香味,提高了适口性。据房英春(2001)报道,对于未熟化的玉米,斑点叉尾和罗非鱼只能利用其总能的26%和45%,而熟化的玉米可分别达到58%和72%。谢信桐(2005)报道,饲料经膨化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可提高11%、5%、6%,吸收更容易。

2.节约饲料,减少水质污染

膨化水产饲料在水中稳定性好,不易溶散,尤其浮性膨化饲料能悬浮于水面,鱼采食时需要浮出水面,饲养者能直接观察鱼的采食状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并能及时了解鱼类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因此有助于科学的饲养管理。同时避免饲料在水中溶解散失和饲料沉入底泥中而造成浪费,即使鱼吃不完,也可捞起晒干,能最大限度地防止饲料浪费,并能避免饲料在水中残留产生腐败发酵,降低水中有机物的耗氧量,有效地减少水质污染。

3.破坏饲料原料中的部分有害物质,提高廉价原料的使用量

膨化过程中的高温、高湿和高压作用,可有效破坏菜籽粕、棉籽粕、肉骨粉等较廉价原料中的芥子酸、单宁、棉酚等抑制生长的有害物质,因此可提高这些廉价原料的使用量,还能减少黏合剂、防霉剂的用量,并可利用部分植物性蛋白原料替代部分鱼粉或其他优质动物性蛋白。

4.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

高温瞬时处理后,饲料中的大肠杆菌、霉菌、沙氏杆菌等有害细菌被彻底杀灭,极大减少了鱼类肠道的感染几率,减少了鱼类疾病。同时,饲喂膨化浮性饲料消化利用率高,可减少鱼类粪便中氨氮等有机物对水质的污染,使鱼塘保持良好的水质,也减少了鱼类疾病的发生。

5.节约能源,减少废水排放

膨化饲料在水中性能稳定,避免了散失、溶解而引起的水体污染,减少了由于水质问题而需要的注、排水,减少了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水电、防病等的支出。

(二)膨化水产饲料的缺点

1.加工过程容易造成部分营养成分损失

膨化过程中的高温对饲料中热敏性成分有一定破坏作用,如维生素、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故一般在膨化饲料配方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成分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或者考虑后添加等其他工艺来添加热敏成分。高温还会引起蛋白分子与还原糖间的美拉德反应,使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降低。

2.限制了部分原料的使用量

由于挤压工序限制了菜籽粕和棉籽粕等粗纤维含量高的原料的使用量,因过多纤维会导致饲料不易切断。

3.膨化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

膨化饲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要求较高,设备价格也较高,但一般可从饲料报酬中收回。还由于饲料质地蓬松,相同重量体积增大,饲料的运输费用也有所增加,增加了运输成本。

五、膨化水产饲料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尽管膨化水产饲料的价格高,但由于饵料系数低、饲料报酬高等优点,越来越被广大养殖者采用。据彭志东(2007)报道,膨化水产饲料已被用于罗非鱼、海鲈、黄鳍鲷、金鲳鱼、翘嘴红鲌、太阳鱼、月鳢、塘虱鱼、斑点叉尾、牛蛙、虎纹蛙、虱目鱼、草鱼等的养殖。张士罡等(2005)报道膨化饲料还用于鲑鱼、虹鳟、鳗鱼、龙虾、乌鳢、观赏鱼、鳖、龟等名特优品种及常规养殖的鲤鱼、鲫鱼等品种。李行先等(2003)用美国大豆协会提供的饲料配方制成膨化浮性饲料,进行三角鲂鱼种饲养试验(放养密度为7.5尾/米2)。结果,平均出塘率为78.6%,饲料系数1.24,投入产出比为1∶1.28,表明豆粕型膨化饲料具有使用方便、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李力等(2008)报道,同等条件下,使用膨化浮性饲料的池塘亩产比使用硬质饲料增加104 kg,饵料系数降低0.25,试验池的水质明显好于对照池,最低溶氧差值为2.5mg/L,最高氨氮值差异为0.3mg/L,使用浮性饲料平均亩产量比硬质饲料提高14.8%,虽然平均亩投入增加6.4%,但亩平均净利润增加44%,使用浮性饲料比硬质饲料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膨化水产饲料的使用,不仅能扩大水产饲料资源的利用,提高饲料报酬,改善水质,而且在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方面可以发挥更大潜力,符合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但其在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我国饲料企业的生产层次良莠不齐,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一时的利润导致膨化饲料的品质不高,但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完善,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膨化饲料市场必然会经历一个品质提高的过程,逐渐步入良性竞争的发展轨道。

其次,膨化饲料的加工工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善,尤其是针对不同的养殖对象,其加工工艺应该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特点和要求进行设计,以更好地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报酬。

还有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很多养殖对象的膨化饲料生产仍然是空白,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型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既要有适合特种养殖的高档品种,也要有适合四大家鱼、罗非鱼等中低档品种的膨化饲料。

尽管目前已经开发了很多品种的膨化饲料,但由于对膨化饲料不能全面认识,再加上养殖习惯的影响,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养殖户仍然在使用硬颗粒料、粉状料和饵料鱼等,如何引导这部分潜在养殖者使用膨化饲料,也是今后膨化水产饲料市场推广工作的重点,建议饲料生产企业和广大推广机构要广泛对膨化饲料与颗粒饲料进行对比试验,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养殖户真正认识到膨化饲料的应用既能促进增收,又能改善养殖环境,更重要的是随着膨化饲料的广泛使用,能够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向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型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复习题

1.简述蛋白质概念及其功能。

2.简述鱼类的营养特性。

3.简述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平衡、半必需氨基酸的概念。

4.鱼类所需要的10种必需氨基酸是哪些?限制性氨基酸是哪些?

5.简述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的特点。

6.简述脂类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7.简述糖类的生理功能。

8.简述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功能。

9.简述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及其作用。

10.如何对渔用配合饲料质量进行评价?

11.影响配合饲料的因素有哪些?

12.配合饲料的配制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13.膨化浮性饲料有何优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