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贺兰山森林资源变迁的主要原因

贺兰山森林资源变迁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有历史记载,贺兰山森林一直是由多变少,由优变劣,由原始的天然林变成天然次生林,然后变成荒山荒地。贺兰山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唐、宋、元3代,尤其将近200年的西夏,是贺兰山森林第二次历史性大破坏时期。长城修好后,调遣重兵把守,用材烧柴,全要仰仗贺兰山。加上常年不断的樵牧采伐,更加剧了贺兰山林木的消耗,清代更迫于人口压力,残余森林进一步受到摧残。

第四节 贺兰山森林资源变迁的主要原因

从有历史记载,贺兰山森林一直是由多变少,由优变劣,由原始的天然林变成天然次生林,然后变成荒山荒地。贺兰山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开垦农田

贺兰山周边从原始农业发展到现在,开垦农田一般多是毁林开垦,且从未终止。由平原开垦到丘陵岗地,由低山开垦到高山,既有原始的“刀耕火种”,也有现代的“机械开垦”,许多森林就是这样被毁掉。

二、战争

在战争中,需要修建营寨、堡垒等工事,还需制造大批战车、战船、滚木、弓箭、云梯、兵器等。战争中,森林常常作为双方进攻和防御的对象而受到摧残。为了胜利,不惜采用火攻,有时还要“伐山开道”或“伐木塞道”,必然毁掉大面积森林。

唐、宋、元3代,尤其将近200年的西夏,是贺兰山森林第二次历史性大破坏时期。对此历史上不乏有识之士以各种形式发出过保护森林的呼吁,如宋代张舜民《西征》诗曰“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砍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灵州距贺兰山如此之近,灵州城下千株柳都难保,贺兰山上万株松更难幸免于难。

到了明代,对贺兰山产生严重消极影响的,莫过于长城的修建。数万兵丁役夫涌来,建造营房、炊事取暖、施工架木、箩筐扁担,无一不用木材。长城修好后,调遣重兵把守,用材烧柴,全要仰仗贺兰山。加上常年不断的樵牧采伐,更加剧了贺兰山林木的消耗,清代更迫于人口压力,残余森林进一步受到摧残。乾隆盛世“百余年来外番宾服,贺兰山进一步成了“人榱桷薪蘸之用,实取材焉”的地方。晚清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发,烧毁和砍伐林木在所难免。《朔方道志》卷九载:“清初,宁夏户口最为繁盛,道咸以降,迭遭兵燹,同治之变,十室九空”。“同治之变”即清统治者镇压回民起义的战争。这次战争波及范围广,投入兵力多,持续时间长,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包括自然生态的破坏,是特别严重的。宁夏是重灾区,战火波及到贺兰山下的每一个县。

三、统治阶级大兴土木,滥伐森林

历代帝王为修建宫殿而滥伐森林。西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建造了逶迤数里、富丽堂皇的殿宇,又在贺兰山之东营造规模宏伟的离宫,滥伐了贺兰山及西北林区的大面积森林。到明清时期,朝廷大兴土木的规模更是盛况空前,其工程重点是皇宫建筑群以及坛、殿、楼、府、离宫等,为此,派官吏大肆采伐林木。此外,民间滥伐森林日益严重,各地伐木商人在山场砍伐,伐区无人管理,因而许多森林遭到乱砍滥伐而被破坏。

四、森林火灾

各历史时期,因刀耕火种及采用火猎法狩猎引起的森林火灾相当普遍。乾隆时期,吏治腐败,失于管理,也酿成森林的重大损失。据宁夏林业部门调查,清朝末年,在苏峪口发生过一次森林大火,火势从南向北,“殃及九条山沟,直烧到鬼头沟,历时两月余,遇暴雨方息”。苏峪口的火烧坡和裸露的大面积阳坡,就是那次火灾的遗迹。这九条沟,正当今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带。又据张古1964年访问一位80多岁的贺兰山老砍手在60多年前,黄旗口沟一带起火,也是延烧数月,因雨自然熄灭。此外,在森林附近冶矿、烧炭、烧砖瓦以及其他野外用火等,都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五、伐木为薪

唐宋时期以后,各种手工业大发展。当时银川城里不仅有米市、猎市、骡马市,同时还有木市、柴炭市。征税中也就有木税这一项,可见伐禁一开,难以节制。至于民间因炊事和取暖,消耗的森林资源数量更是惊人,每户每年至少要消耗一亩的森林。先是居民点附近的森林被砍光,然后向周围林区蔓延,导致森林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在备战备荒时期,贺兰山归属军马场管辖时,在贺兰山天然林最集中的苏峪口进行大量砍伐林木,使贺兰山森林遭到很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