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森林资源各地类面积与蓄积变化原因分析

森林资源各地类面积与蓄积变化原因分析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变化的原因无外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所致。总之,贺兰山林地面积逐步增加,森林资源正朝着有力的方向发展。从各类林地面积变化来看,贺兰山林地面积经过由减少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1980年以前,贺兰山林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致使林地面积得不到有效恢复。

第五节 森林资源各地类面积与蓄积变化原因分析

贺兰山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变化的原因无外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所致。由于贺兰山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后,加强了森林的封育和管护,大力开展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营林措施,使各林地面积和蓄积沿着正向发展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本区气候干旱、放牧和人为破坏以及前期调查粗放等原因造成各林地面积和蓄积向逆向发展,造成阶段变化不明显或比较不合理。总之,贺兰山林地面积逐步增加,森林资源正朝着有力的方向发展。

1.贺兰山保护力度逐步加大

从各类林地面积变化来看,贺兰山林地面积经过由减少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1980年以前,贺兰山林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致使林地面积得不到有效恢复。自1980年以后,政府加强了对贺兰山林地的管理,保护本地区生态环境,同时1982年被列为省级保护区,到198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清理贺兰山上的羊只,加大了保护力度,使得贺兰山有林地得到自然恢复,特别是外围得到保护后,没有人为的破坏和羊只的啃食,使贺兰山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得到迅速恢复,灌木林恢复到1964年的面积以上,而外围的灰榆由零星分布,快速转化为疏林地,到1998年以后,呈自然恢复状态,恢复速度有所减缓。

2.贺兰山天然植被的正常演替变化

由应用统计参考数据可知,自1964~1986年,无论是活立木总蓄积,还是乔木林蓄积都是一个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趋势明显,1986年以后,自然保护区的蓄积却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走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贺兰山的自身森林特点所决定。贺兰山森林资源全部由天然林组成,在1980年以后,保护力度逐步加强,森林资源经历由缓慢增长到加速增长的过程,但当原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后,森林资源的恢复性增长停止,转为一种自然增长状态,森林资源增长又由快速转入一种缓慢而正常的增长趋势,这无论是从面积变化上,还是蓄积变化上都能说明此点。但到本次调查森林蓄积为什么呈现减少的现象,这一是由于贺兰山山杨林的自然更新所致,天然山杨林由于天然更新蓄积减少21.9万m3,而更新的云杉油松幼林又没有蓄积,如果消除这种自然更新演替过程,那么贺兰山森林资源活立木蓄积自1986~2006年增长10.8万m3,增长8.9%;乔木林蓄积增长21.9万m3,增长17.1%。二是本次森林资源调查中灰榆蓄积没有计算,而上次调查蓄积计算在内,由于数据不能收集,本次不作详细分析。

3.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东麓封山育林(草)项目。中德合作宁夏防护林项目,是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大型林业建设工程。贺兰山东麓封山育林(草)项目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项目区位于贺兰山中部,南起大水渠,北到汝箕沟,西到贺兰山分水岭与内蒙古交界处,东到贺兰山山脚,总面积10.2万hm2。在此范围内规划封山育林育草面积3万hm2,项目执行期为5年,即1996~2000年。通过5年的封育,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1996年的35%提高到2000年的44.2%,代表性植物高度平均增长62%。

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开始实施。2000年规划保护区南起三关,北至苦水沟,西到分水岭,东沿山脚下,总面积15.8万hm2,均纳入工程实施范围。截至目前,已在榆树沟、山嘴庙沟、大石头沟、甘沟、苏峪口沟、黄旗口沟、小口子沟共实施封育面积2.28万hm2。经过多年的封育管护,封育区内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0%提高到目前的60%,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植被涵养水源、蓄水保土、调节气候等多种效益功能明显增强。

4.森林资源调查标准发生变化

从乔木林和疏林地单位蓄积变化趋势看,其单位蓄积都是减少的,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林地和疏林地技术标准发生了变化,1986年,有林地郁闭度要求在大于等于0.3以上,乔木林质量要求比较高,而本次调查有林地郁闭度要求大于等于0.2以上,乔木林质量要求相对较低。同时,疏林地郁闭度要求也相应降低,造成单位蓄积量降低;二是由于山杨林天然更新,使山杨乔木林蓄积突然减少,造成乔木林蓄积减少。若除去标准变化和山杨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由树种的蓄积变化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质量所改善,森林资源蓄积略有提高,单位面积蓄积持续增加,这与贺兰山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措施是相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