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发展

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发展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乌江流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投入地区,十余年的集中建设,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的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三线建设时期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以几大铁路干线建成为标志的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初步建立。区域交通与工矿建设带动了乌江流域的城镇发展,这一时期,乌江流域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经济实力增强。

2.5.1 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和三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中国的经济有了复苏,依据当时的国家安全局势,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一、二、三线的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决定。1965年,中共中央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以国防建设为中心,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西南、西北成为粗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的指导思想。

乌江流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投入地区,十余年的集中建设,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的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一方面,国家的建设项目与资金投入力度空前巨大;另一方面,随企业配备、迁入的工矿职工与技术人员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宝贵的经验。

三线建设时期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以几大铁路干线建成为标志的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初步建立。1965年7月,川黔铁路建成通车,1966年3月贵昆铁路建成,1972年湘黔铁路建成通车,乌江流域的几大铁路干线承西启东,带动了整个西部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的较大改变。

另一项重要成果是散布在流域的各个城镇与乡村的国防、工矿企业的大规模建设,逐步奠定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基础。自1964年起进行筹备,从1966开始,采用迁建、包建、援建和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建、扩建等形式,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一大批工业企业内迁到乌江流域,这一段时间,大批建设项目在乌江流域各地定点并开工建设,其布局以贵阳为中心,以六盘水、遵义、安顺、涪陵等城镇为重点,沿铁路干线向两侧展开,航空、航天、电子、煤炭、冶金等大型工业基地和一批大中型项目陆续建成,如贵州六盘水统配煤矿区、贵阳铝厂等工业企业(图2.29)。还有一些项目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藏在崇山峻岭中鲜为人知。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对三线建设方针进行调整,这些三线建设企业才逐渐开始转产、转轨、改制。

区域交通与工矿建设带动了乌江流域的城镇发展,这一时期,乌江流域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经济实力增强。有的厂矿建于集镇附近,促进了集镇的发展;有的厂矿建于荒山野岭,形成新的独立工矿区。尤其是由于铁路和公路干线的布局与能矿资源分布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依托交通和能源格局的城镇体系布局。这一时期,安顺等城镇重新设市,1978年,因大规模的工矿开发建设需要,新设六盘水市,成为乌江流域除贵阳外唯一的地级市。

三线建设时期城镇的建筑风貌也有较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因受经济、材料、技术条件的限制,农村新建房普遍地采用传统方式,城镇建房则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或三层以下房屋,还有部分土木、石木结构房屋。三线建设时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与厂矿建设,厂房、办公楼、职工住宅建筑等开始采用砖混结构,各种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构件得到广泛使用。三线建设后期,一般的民用建筑开始向多层砖混结构发展。大量新建建筑中现代结构技术的采用,很快使地域的传统建筑特色消失,迅速而广泛地改变了乌江流域的建筑风貌特征。

img50

图2.29 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贵阳铝厂

资料来源:贵阳市规划管理局.贵阳规划历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城市规划工作历经曲折,但在三线建设后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75年后,安顺市、遵义县、思南县、清镇县率先编制出总体规划,并召开论证会。

由上述情况综合得知,三线建设的巨大投入初步改变了乌江流域交通落后、基础工业薄弱和资源开发程度低下的历史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内地与沿海的差距逐步缩小。三线地区的综合开发,为内地的长远建设打下了基础,其规划战略方针对流域人居环境的后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