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

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最充分的保护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效果的关键。

5.3.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广,至1993年全世界已建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 619个,面积达79 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WRI等,1994)。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1956年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5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达6 607万hm2

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最充分的保护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效果的关键。随着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的崛起,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景观设计将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

总的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这可以说是最有效和最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①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胁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保护对象;②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性作用;③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

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综合利用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尽管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有所不同,但一些空间战略都被普遍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包括:

(1)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这是自然保护中最传统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保护对象(残遗斑块或濒危物种栖息地)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人类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

(2)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缓冲区或过渡带的功能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在保护核心区周围划一辅助性的保护和管理范围。

(3)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对抗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是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通过廊道将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连接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4)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实验观察和模拟研究都显示,景观异质性或时空的斑块特性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连续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许多物种需要两种或多种栖息地环境。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更替一样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但这种动态和交替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

(5)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这是一种代价很高的生物保护战略,恢复栖息地或在关键性的部位引进乡土栖息地斑块,作为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跳板”,或增加一个适宜于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