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生产就有可能存在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就得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事故即将发生前、发生期间和发生后立即采取的行动,即事故的应急处置。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是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的事故、故障、突发事件,能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尽快恢复正常运营秩序的相关组织机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项目9 应急管理

【项目描述】

有生产就有可能存在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就得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本项目就是从应急管理的概述、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演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3个任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做以初步的系统介绍,使学员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如何组织应急演练及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处置要点。

【学习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应急管理及应急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应急预警级别、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管理等。

2.掌握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

3.如何组织应急演练。

4.掌握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职能及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处置要点。

5.掌握应急处置的程序。

【能力目标】

1.具备编制应急预案的基本能力。

2.能处理一般的应急突发事件。

3.能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进行判断,并能正确地进行信息处置。

任务9.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活动场景】

使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和其他国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覆盖情况,简要介绍应急管理的内容。

【任务要求】

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了解预警体系的构成,掌握预警信息的级别,掌握应急信息的发布程序和对象。

9.1.1 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1)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事件。狭义的理解,突发事件是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广义的突发事件是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2)突发事件的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成因,可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等(见图9.1)。

图9.1

①自然灾害类。自然原因导致,如地震、龙卷风、海啸、洪水、暴风雪、酷热或寒冷、干旱或昆虫侵袭等。

②事故灾害类。主要由人为(包括人类活动和人类发展)原因造成,如矿难、化学品泄漏、核放射泄漏、设备故障、车祸、火灾等。

③公共卫生类。主要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大面积的疾病流行,如SARS、禽流感、H1N1流感、霍乱、多人食物中毒等。

④社会安全类。主要由人们主观意愿产生,如能源和物资紧缺导致的抢购、游行、暴乱、恐怖活动、战争等。

9.1.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1)应急管理的概念

应急管理是和突发事件紧密相连的,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是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乘客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应急管理的阶段划分

图9.2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及恢复4个阶段(见图9.2)。

1)预防阶段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事故对人类生命财产长期危害所采取的行动(无论事故是否发生,运营企业和社会都处于风险中)。

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风险的辨识、评价与控制;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规划、研究;依据安全法规、标准制订本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对危险源进行检测监控,参加事故灾害保险,减少事故灾害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预防阶段的工作内容在项目1、项目2中已做了详尽的叙述。

2)准备阶段

事故发生之前采取的各种行动,目的是提高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订本企业应急救援的方针与原则;建立完善应急救援的工作机制;组织编制本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筹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组织本企业员工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学习培训,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应急演练;与周边相关社会力量签订应急互助协议;建立应急救援信息库。本项目任务9.2主要叙述应急预案编制及应急演练。

3)响应阶段

事故即将发生前、发生期间和发生后立即采取的行动,即事故的应急处置。目的是保护人员生命、减少财产损失、控制和消除事故。

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启动相应的应急系统和组织;报告相关政府机构;实施现场指挥和救援;控制并消除造成事故扩大的因素;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和避难;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监测;实施现场搜寻和营救等。

4)恢复阶段

事故发生后,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恢复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组织进行损失评估、理赔;对事故现场进行废墟清理;开展灾后的重建工作;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复查;按照规定组织进行事故调查。

(3)应急管理遵循的原则

1)应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

应急管理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重叠的,但它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2)应急管理实行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尽量消除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3)运营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坚持“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动作协调”的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迅速准确地报告事件信息,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事发后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控制事态,减少影响,确保乘客生命安全,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优先组织人员疏散、伤员抢救,同时兼顾重点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积极调动人力、物力投入应急处置工作,尽快恢复运营。

贯彻抢险与运营并重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持地铁运营,在处理过程中应兼顾现场的保护工作,以利于公安、消防和事件调查部门的现场取证,向主管部门及时通报,员工不得擅自发布相关信息。

9.1.3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是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的事故、故障、突发事件,能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尽快恢复正常运营秩序的相关组织机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该机制包括反应和处理两方面。

(1)应急反应处理机制分析

事故故障应急反应处理机制指相关部门对事故故障的探测和判断、信息的传递和决策、对乘客及外界信息的发布等功能、技术手段及相互关系。事故故障应急处理机制是相关部门对事故故障现场的处理、乘客的疏散以及外界对处理提供支持的功能、技术手段和相互关系。反应机制要求建立运营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和发布系统。处理机制则要求建立相关的应急预案体系,保证一旦发生事故故障,能实现快速、有效的处理,使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最小化。反应机制和处理机制通过信息的传递和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城轨交通运营组织和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应结合运营企业的机构设置及其分工,确定在事故故障状态下,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2)运营各部门应急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中,调度部门主要负责列车运行计划的编制、调整及行车指挥工作;客运部门承担车站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票务管理等工作;各专业分公司主要负责运营系统中相关设施设备日常的运用、维护、维修以及突发事件的抢险、抢修。根据各自的职责,这些部门在运营和应急处置过程中分工协作,构成了应急处置机制的组织机构基础。在应急处置机制中,各个部门进行应急处置的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原则

作为一种大运量的城市客运交通,在事故故障状况下,保证乘客的安全和方便出行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的前提。

2)快速性原则

应急系统应能快速启动,快速运作,包括迅速地探测事故故障源、决策和执行方案、传输信息、下达和反馈指令等。

3)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主要包括应对事故故障有效、运行调控有效、手段措施有效等。

4)部门协作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涉及客运、行车、票务、车辆、设备设施等多个专业的业务部门,在事故故障发生时,各部门应根据其职责分工协作。

9.1.4 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预警及应急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预防相比突发事件的处理更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和准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决策领导层的职责并不仅仅在于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超前意识,加强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预案工作,把突发事件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突发事件的预防是对突发事件隐患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监测、诊断与预控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发生。

(1)预警概念

预警是指在事故(事件)征兆进行预先警告,即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的预报,提请相关当事人注意。预警机制则是指能灵敏、准确地告示危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使机构能采取有关措施的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事故(事件)发生对生命造成的侵害、对财产造成的损失。

(2)预警原则

预警的原则有4个方面,即及时性、全面性、高效性及引导性原则。

1)及时性原则

就是要“居安思危”,在事故还在孕育和萌芽的时期,就能够通过细致地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各种防范的准备。

2)全面性原则

对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各个领域的异常情况,尽最大努力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建立预警机制的宗旨。

3)高效性原则

鉴于事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预警机制必须以高效为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对各种事故进行及时预告,并制订合理适当的应急救援措施。

4)引导性原则

预警基本功能是预测事故的发生和警示,不能因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就隐匿有关信息,预警正是在某种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降临之前,提醒或引导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应对和处理,这样既减少了因盲从、跟风带来的被动和生命财产的损失,又尊重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3)预警目的

应急管理中的预警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告知人们可能出现的事件或事件的恶化状态,使人们可以提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可能恶化的事态扼杀在摇篮状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相关信息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可能出现的事件。通常预警的指标有多个,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发生故障后的影响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单指标的预警分析是考察该指标超过某一阈值的可能性,而多指标的预警分析是考察这些指标值所在的n维空间的点在某一曲面外的可能性。

(4)预警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为最高级别。

1)红色预警

预计将要发生Ⅰ级以上突发事件,表示安全状态特别严重,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不断蔓延。

2)橙色预警

预计将要发生Ⅱ级以上突发事件,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3)黄色预警

预计将要发生Ⅲ级以上突发事件,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4)蓝色预警

预计将要发生Ⅳ级以上突发事件,表示生产生活处于正常状态,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5)预警机制

完善的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是建立在预警系统基础之上的,而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两部分组成。

①构建预警机制需要遵循及时、全面、高效和引导的原则。由于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的缺陷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实现对事故的预警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从安全管理战略的角度出发,应针对事故的特点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预警管理体系。各种安全生产事故类型预警的管理过程可能不同,但预警的模式具有一致性。在构建预警管理体系时,需遵循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以及体系论的思想和方法,科学建立标准化的预警体系,保证预警的上下统一和协调。

②一个完整的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应由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管理不良的预警体系、预警信息管理体系和事故预警系统构成。

③预警分析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组成。检测系统是预警系统主要的硬件部分,其功能是采用各种检测手段获得有关信息和运行数据;预警信息系统负责对信息的储存、处理、识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主要完成指标的选取、预警准则的确定;预测评价系统主要是完成评价对象的选择,根据预警准则选择预警评价方法,给出评价结果,再根据危险级别状态,进行报警。

④预控对策系统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

⑤检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警评价系统完成预警功能,预控对策系统完成对事故的控制功能。

(6)应急信息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信息处置的原则

①运营企业应规范信息的报告与处置。按照国家和城市的有关规定,明晰事故信息的报告与处置办法。

②信息发布。运营企业应明确突发事件的发布部门、发布原则。应急信息应由现场抢险指挥及时准确地向新闻媒体通报信息。

③信息报告与通知。运营企业应明确24h应急值守电话、突发事件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④信息上报。运营企业应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段。

⑤信息传递。运营企业应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向行车调度指挥部门、技术安全管理部门、客运服务部门、设备设施维修部门等相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并明确方法和程序。

2)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的信息管理

①为使事故故障发生时,运营管理部门能迅速作出反应,应建立由高技术支持的轨道交通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和发布系统。这样的系统既包含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内部在事故故障发生时的信息管理,也包含了与外部单位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供电设备、环控设备、车站客运设备、行车设备、列车运行状况以及客运组织情况等的全方位监控;实现对各种应用系统的有机集成,建立空间信息与共享平台机制,便于各种信息直观表达、综合利用与快速反应;以助于将轨道交通内部和外部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以及轨道交通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加强基于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办公管理系统建设,使得能够在事件发生地点通过文字和多媒体信息记录事件发生过程,存入计算机,并通过局域网将信息发布到控制中心,存储和用于事后分析。

②当轨道交通网络发生重大事件,其影响超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的范围时,轨道交通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市级其他相关部门,如地面公交、公安、消防、救护、抢险等部门全面配合。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a.实现日常运营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共享,做好应急处置的信息储备。由轨道交通运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向城市其他部门或中心,如公安应急联动中心、综合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支队、地震局、气象局、城市防灾中心、供电局、急救中心、公安防暴中心等,提供轨道交通主要运营信息,如运营状况、供电系统状况、客流状况等。轨道交通运营主体也接收城市其他中心的相关信息,如气象、地面交通等综合性信息,制作轨道交通网络的各类公共信息。

b.处置重大事件时迅速综合和传递各方信息,实现信息快速通畅。实现与外界联合处置的各相关指挥部门之间、各相关执行部门之间、各指挥部门和所属执行部门之间、现场与执行部门之间、现场与指挥部门之间的信息综合和传递。

9.1.5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突发事件,政府城市轨道交通主管部门、运营企业应依据应急预案进行处理。虽然各种突发事件表现各一,但在处理时应遵照以下要求:

①发生地震、火灾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工作人员应当立即报警和疏散人员,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救援措施。

②遇有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激增危及安全运营的紧急情况,运营企业应当采取限制客流的临时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③停运公告。遇有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发生突发事件等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情形,并且无法采取措施保证安全运营时,运营企业可以停止线路运营或者部分区段的运营,但是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并报告政府城市轨道主管部门。

④人员伤亡处理。城市轨道运营中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应当按照先抢救伤者、及时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后处理事故的原则处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政府轨道交通主管部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当配合公安部门及时对现场进行勘察、检验,依法进行现场处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发生乘客伤亡的,运营企业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能够证明伤亡人员故意或者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除外。

⑤按照突发事件种类及造成的社会后果,运营企业应组织或配合上级安全部门,对突发事件涉及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和登记造册,制订安置方案,妥善进行安置或监控。

⑥在处置突发事件期间,应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环境、消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和相关专业的处置意见进行善后防护工作。

9.1.6 突发事件应急保障

(1)完善应急运行机制

运营企业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应急部门管理机制等。

(2)完善应急法制

运营企业应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预案,依法实施应急处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3)完善保障措施

根据运营企业应急工作需求,运营企业还需明确通信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设备保障、经费保障及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保障措施。具体详见本项目任务9.2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

【任务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对于地铁应急处理做了许多尝试,地方政府分别出台了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条例,将应急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应急管理工作至此也有了法律的依据和支持。以广东广州为例,其不但成立了相应的地铁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同时还下发各类各级应急方案,从而使其对地铁运营突发事件应对自如。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和安全,因此,轨道交通的运营与地面应急处理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本任务总结了轨道交通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管理原则、应急处置原则,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了概述。

对应急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完善和提高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流程。在预警信息发布后能够及时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收集各种资料,实现设备自动化维护和检修,同时给应急管理机构提供决策的依据。负责信息管理的机构应组织编制、修订、上报、实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制订、实施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推进信息标准化工作,协助和指导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

【效果评价】

评价表

任务9.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应急演练

【活动场景】

教室或现场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

【任务要求】

了解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分类分级,掌握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编制内容,了解应急演练的类型、基本内容,掌握演练计划的编制、实施、评估及总结。

【知识准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处置各类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提炼,就形成了也制订了许多相应的预案,为使单项预案纳入整体预案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应建立完整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预案体系应符合以下要求:分类清楚,便于预案的管理和查询;格式规范,便于预案的修订和阅读;内容科学,能够对现场操作进行实际可行的指导;体系完整,能够满足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各部门在事件处置各阶段的协同工作需要。

9.2.1 应急预案的编制

(1)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①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③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④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⑤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应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⑥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够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⑦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⑧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2)应急预案的分级与种类

1)应急预案的分级

应急救援预案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以下5级:

Ⅴ级:国家级应急预案。

Ⅳ级:省级应急预案。

Ⅲ级:地区、市级应急预案。

Ⅱ级:区(县)/社区及应急预案。

Ⅰ级:企业级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的种类

应急预案按时间特征可划分为常备预案和临时预案(如偶尔组织的大型集会等),按事故灾害或紧急情况的类型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预案。而最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应急预案文本体系的分类方式是按预案的适用对象范围进行分类,即将运营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划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以保证预案文本体系的层次清晰和开放性。

①综合预案

综合预案是生产经营企业的整体预案,从总体上阐述生产经营企业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等。通过综合预案,可以清晰地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的应急体系、运行机制及预案的文件体系。更重要的是,综合预案可以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和“底线”,对尚没有预案的紧急情况也能起到一般性的应急指导作用。

综合预案由运营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从运营企业整体应急管理层面明确应急常设机构设置和职责,明确其他相关救援单位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公司内部相关部门承担应急救援工作的职责和权利。

②专项预案

专项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在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某特定危险的特点,对应急的形式、组织机构、应急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具有较强针对性。突出事件的原发性,且影响行车安全、行车组织、客运服务、涉及多部门配合处置的突发事件。

专项预案应制订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专项预案由运营企业标准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修订、审议,明确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程序,包括各类常见运营突发事件的基本及通用处置原则和方法,重点划分清楚某种特定突发事件各部门的处置内容及配合项目。

③现场预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而编制的。它是以现场为目标,针对具体装置、场所、岗位所制订的应急处置预案。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中的各个方面作出具体、周密和细致的安排,因而现场处置方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对现场具体救援活动的指导性。如供电系统故障应急预案专项预案下编制的接触网故障应急处理指南等。

现场预案是运营企业内各相关部门在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后,根据其专业岗位职责,对突发事件作出响应的具体应急处置程序或故障应急处理指南,主要包括控制中心、车站、乘务、票务、供电及线路、通信及信号等各专业的预案。现场预案突出专业性,由运营各专业负责编制,公司备案。

(3)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一般包括以下6个步骤:

1)成立工作组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运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的任务、职责分工,制订工作计划。

①由于应急预案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工艺过程方面的危害辨识、设备维护管理及风险评价、作业场所环境、危险化学品、应急劳动防护品的选用、医疗救护、消防与治安等多个方面,单靠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编制应急预案,首先要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并由相当层次的领导担任负责人,以便调用各方力量,保证编制小组的建立、资料的搜集、资源的评估等方方面面难以保证或困难较大的工作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②由编制小组牵头部门,代表应急编制小组编制员编制计划及所需的各项保证措施,报小组负责人,经管理层讨论通过,最终获得最高管理者的明文授权。

③小组负责人根据领导授权发布任务书,任务书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原则;编制应急预案的对象;应急预案的功能目标;编制应急预案的人员;编制应急预案的进度;编制应急预案的经费;编制应急预案的要求。

④编制应急预案要明确任务的优先顺序,要根据基本步骤和运营企业危险特性及人员素质、相关资料、物力、财力等资源情况,将各项工作进行优化排序。同时,根据工作优先顺序,编制各项工作的时间进度表,时间分配可参考几个阶段进行:人员培训、资料收集、初始评估、预案编制、预案评审与改进、预案发布。

2)资料收集

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

①资料收集是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将为下一步预案的编制进度与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应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地多采集相关资料。

②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技术标准;相应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国内外同行业应急救援成败案例;国内外同行业应急预案救援经验与成果;本单位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流程等相关资料;本单位总体规划图纸、装置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

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①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源,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确定应急预防与应急救援对象的基础。

②当潜在的危险成为实际时,生命、财产和环境易受伤害或破坏。因此,在运营企业危险辨识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即每一紧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

③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就是在危险因素辨识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④具体分析,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采用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指数评价、预先危险分析、故障类型及危险分析等。建立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使危险分析工作规范化。

4)应急资源及能力评估

①应急救援所需要的组织机构、救援队伍、救援人员、物资装备、专家、信息、人力、物力等资源统称为应急资源。应急资源既包括运营企业内部的,也包括运营企业外部的应急资源,在评估时都要考虑到。

②应急能力评估及应急资源评估。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不断强化应急能力建设。运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初始评估,对企业现有的应急能力、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紧急情况,掌握有关的信息,并对企业目前的处理紧急事件时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估。

初始评估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识别企业现有的风险,确定哪些是重大风险,对现有的或计划中的作业环境和作业组织中存在的重大危险和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b.确定现有的应急措施和计划,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能够消除危险和控制风险,确定企业在事故突发时的应急能力。

c.找出现有的使用的法律和法规,确定适用于企业和地方应急方面的相关法规。

d.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找出问题与不足。

e.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f.初始评估的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决策基础。

5)应急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的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风险大小、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编写过程如下:

①确定应急对象。

②确定行动的优先顺序。

③按照任务书列出任务清单、工作人员清单和时间表。

④编写分工。按任务清单与工作人员清单,进行合理分工。

⑤集体讨论。定期不定期组织讨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⑥初稿完成,征求意见,初步评审。

⑦创造条件,进行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验证。

⑧评审定稿。

6)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发布

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运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4)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

1)总则

①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②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③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使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

④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⑤应急工作原则

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2)运营企业的危险性分析

①运营企业的概况

它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②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它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

③资源分析

针对危险分析确定主要危险,明确应急救援所需资源,列出应急力量和资源。

3)组织机构及职责

①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形式表示出来。

②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4)预防与预警

①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检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②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发布程序。

③信息报告与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包括以下内容:

a.信息报告与通知。明确24h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b.信息上报。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c.信息传递。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报告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应急响应

①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②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物资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③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以下内容:

a.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b.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c.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6)信息发布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的部门、发布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7)后期处置

后期处置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8)保障措施

①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②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③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④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适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运营企业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⑤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9)培训与演练

①培训

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应急培训的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②演练

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10)奖惩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11)附则

①术语和定义

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

②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本单位预案的报备部门。

③维护和更新

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④制订与解释

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订与解释的部门。

⑤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

9.2.2 应急演练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是指针对情景事件,按照应急预案而组织实施的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评估总结等活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应急演练,可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息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应急演练程序如图9.3所示。

图9.3 应急演练程序图

(1)应急演练的类型

按照应急演练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按照演练的形式,可分为现场演练和桌面演练;按照演练的目的,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研究性演练。

1)综合演练

根据情景事件要素,按照应急预案检验包括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保障与恢复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全部应急功能的演练活动。

2)专项演练

根据情景事件要素,按照应急预案检验某项或数项应对措施或应急行动部分应急功能的演练活动。

3)现场演练

选择(或模拟)作业流程或场所,现场设置情景事件要素,并按照应急预案组织实施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4)桌面演练

设置情景事件要素,在室内会议桌面(图纸、沙盘、计算机系统)上,按照应急预案模拟实施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5)检验性演练

不预先告知情景事件,由应急演练的组织者随机控制,参演人员根据演练设置的突发事件信息,按照应急预案组织实施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6)研究性演练

为验证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波及范围、风险水平以及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等而进行的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2)应急演练的基本内容

一次完整的应急演练活动要包括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及改进5个阶段。

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明确演练需求,提出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初步安排。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完成演练策划,编制演练总体方案及其附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预演,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安排。

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按照演练总体方案完成各项演练活动,为演练评估总结收集信息。

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内容:评估总结演练参与单位在应急准备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的重点,提出改进计划。

改进阶段的主要任务:按照改进计划,由相关单位实施落实,并对改进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1)计划

演练组织单位在开展演练准备工作之前应先制订演练计划。演练计划是有关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对演练准备活动的初步安排,一般包括演练的目的、方式、时间、地点、日程安排、演练策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构成、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在制订演练计划过程中需要确定演练目的、分析演练需求、确定演练内容和范围、安排演练准备日程、编制演练经费预算等。

①梳理需求

演练组织单位根据自身应急演练年度规划和实际情况需求,提出初步演练目标、类型、范围,确定可能的演练参与单位,并于这些单位的相关人员充分沟通,进一步确定演练需求、目标、类型和范围。

a.确定演练目的,归纳提炼举办应急演练活动的原因、演练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等。

b.分析演练需求,首先是在对所面临的风险及应急预案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需加强演练的人员、需锻炼提高的技能、需测试的实施装备、需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和需进一步明确的职责等。

然后仔细了解过去的演练情况:哪些人参与了演练,演练目标实现的程度,有什么经验与教训,有什么改进,是否进行了验证。

c.确定演练范围,是根据演练需求及经费、资源和事件等条件的限制,确定演练事件类型、等级、地域、参与演练机构及人数和适合的演练方式。

事件类型、等级: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确定需要演练的事件。

地域:选择一个现实可行的地点,并考虑交通和安全等因素。

演练方式:考虑法律法规的规定、实际的需要、人员具有的经验、需要的压力水平等因素,确定最适合的演练形式。

参与演练的机构和人数:根据需要演练的事件和演练方式,列出需要参与演练的机构和人员,以及确认是否涉及社会公众。

②明确任务

演练组织单位根据演练需求、目标、类型、范围和其他相关需求,明确细化演练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安排日程计划,包括各种演练文件编写与审定的期限、物资器材准备的期限、演练实施的日期等。

③编制计划

演练组织单位负责起草演练计划文本,计划内容应包括:演练目的需求、目标、类型、时间、地点、演练准备实施进程安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构成、预算等。

④计划审批

演练计划编制完成后,应按相关管理要求,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演练计划获准后,按计划开展具体演练准备工作。

2)准备

演练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演练计划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设计演练总体方案,并根据需求针对演练方案进行培训和预演,为演练实施奠定基础。

演练准备的核心工作是设计演练总体方案。演练总体方案是对演练活动的详细安排。

演练总体方案的设计一般包括确定演练目的、设计演练情景与演练流程、设计技术保障方案、设计评估标准与方法、编写演练方案文件等内容。

①成立演练组织机构

演练应在相关预案确定的应急领导机构或指挥机构领导下组织开展。演练组织单位要成立由相关单位领导组成的演练领导小组,通常下设策划部、保障部和评估组;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演练活动,其组织机构和职能可以适当调整。演练组织机构的成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演练准备过程中,演练组织机构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及分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在演练方案审批通过之后,最终的演练组织机构才得以确立。

A.演练领导小组

演练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演练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审批决定演练的重大事项。演练领导小组组织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其上级单位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只要协办单位负责人担任;小组其他成员一般由各演练参与单位相关负责人担任。

B.策划部

策划部负责应急演练策划、演练方案设计、演练实施的组织协调、演练评估总结等工作。策划部设总策划、副总策划、下设文案组、协调组、控制组、宣传组等。

C.保障部

保障部负责调集演练所需物资装备,购置和制作演练模型、道具、场景,准备演练场地,维持演练现场秩序,保障运输车辆,保障人员生活和安全保卫等。其成员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及参与单位后勤、财务、办公等部门人员,常称为后勤保障人员。

D.评估组

评估组负责设计演练评估方案和编写演练评估报告,对演练准备、组织、实施及其安全事项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估,及时向演练领导小组、策划部和保障部提出意见、建议。其成员一般由应急管理专家、具有一定演练评估经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专业人员,常称为演练评估人员。评估组可由上级部门组织,也可由演练组织单位自行组织,或由受邀承担评估工作的第三方机构组织。

E.参演队伍和人员

参演队伍包括应预案规定的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各类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队伍等。参演人员承担具体演练任务,针对模拟事件场景做出应急响应行动。有时也可使用模拟人员代替未参加现场演练的单位人员,或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泄漏等。

演练组织机构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及分工可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在演练方案审批通过之后,最终的演练组织就才能得以确立。

②确定演练目标

演练目标是为实现演练目的而需完成的主要演练任务及其效果。演练目标的一般需说明“由谁在说明条件下完成什么任务,依据什么标准或取得说明效果”。

演练组织机构召集有关方面和人员,商讨确认范围、演练目的需求、演练目标以及各参与机构的目标,并进一步商讨,为确保演练目标实现而在演练场景、评估标准和方法、技术保障及对演练场地等方面应满足的要求。

演练目标应简洁、具体、可量化、可实现。一次演练一般由若干演练目标、每项演练目标都要在演练方案中由相应的事件和演练活动予以实现,并在演练评估中有相应的评估项目判断该目标的实现情况。

③演练情景事件设计

演练情景事件是为演练而假设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为演练活动提供了初始条件并通过一系列的情景事件,引导演练活动继续直至演练完成。

其设计过程包括:确定原生突发事件类型、请专家讨论、收集相关素材、结合演练目标、设计备选情景事件、研讨修改确认可用的情景事件、各情景事件细节确认。

演练情景事件设计必须做到真实合理,在演练组织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演练情景可通过《演练情景说明书》和《演练情景事件清单》加以描述。

④演练流程设计

演练流程设计是按照事件发展的科学规律,将所有情景事件及相应应急处置行动按照事件顺序有机衔接的过程。其设计过程包括:确定时间之间的演化衔接关系;确定各事件发生与持续时间;确定各参与单位和角色在各场景中的期望行动以及期望行动之间的衔接关系;确定所需注入的信息注入形式。

⑤技术保障方案设计

为保障演练活动顺利实施,演练组织机构应安排专人根据演练目标、演练情景事件和演练流程的要求,预先进行技术保障方案设计。当技术保障因客观原因确难实现时,可及时向演练组织机构相关负责人反映,提出对演练情景事件和演练流程的相应修改建议。当演练情景事件和演练流程发生变化时,技术保障方案必须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⑥评估标准和方法选择

演练评估组召集有关方面和人员,根据演练总体目标和各参与机构的目标及演练的具体情景事件、演练流程和演练技术保障方案,商讨确定演练评估标准和方法。

演练评估应以演练目标位基础。每项演练目标都要设计合理的评估项目方法、标准。根据演练目标的不同,可以用选择项(如:是/否判断,多项选择)、主观评分(如:1—差、3—合格、5—优秀)、定量测量(如响应时间、被困人员、获救人数)等方法进行评估。

为便于演练评估操作,通常事先设计好评估表格,包括演练目标、评估方法、评估标准和相关记录项等。有条件时还可以采用专业评估软件等工具。

⑦编写演练方案文件

文案组负责起草演练方案相关文件。演练方案文件主要包括演练总体方案及其相关附件。根据演练类别和规模的不同,演练总体方案的附件一般有演练人员手册、演练控制指南、技术保障方案和脚本、演练评估指南、演练脚本和解说词等。

⑧方案审批

演练方案文件编制完成后,应按相关管理要求,报有关部门审批。对综合性较强或风险较大的应急演练,在方案报批之前,要求评估组组织相关专家对应急演练方案进行评审,确保方案科学可行。

演练总体方案获批后,演练组织机构应根据领导出席情况,细化演练日程,拟定领导出席演练活动安排。

⑨落实各项保障工作

为了按照演练方案顺利安全实施演练活动,应切实做好人员、经费、场地、物资器材、技术和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

A.人员保障

演练参与人员一般包括演练领导小组、演练总指挥、总策划、文案人员、控制人员、评估人员、保障人员、参演人员、模拟人员等,有时还会有观摩人员等其他人员。在演练的准备过程中,演练组织单位和参与单位应合理安排工作,保证相关人员参与演练活动的时间;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和培训,提高演练人员素质和技能。

B.经费保障

演练组织单位每年要根据具体应急演练方案规划编制应急演练经费预算,纳入该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预算,并按照演练需要及时拨付经费。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演练经费专款专用、节约高效。

C.场地保障

根据演练方式和内容,经现场勘察后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桌面演练一般可选择会议室或应急指挥中心等;实战演练应选择与实际情况相似的地点,并根据需要设置指挥部、集结点、接待点、供应站、救护站、停车场等设施。演练场地应有足够的空间,良好的交通、生活、卫生和安全条件,尽量避免干扰公众生产生活。

D.物资和器材保障

根据需要,准备必要的演练材料、物资和器材,制作必要的模型设施等,主要包括信息材料、物资设备、通信器材及演练情景模型等。

E.技术保障

根据技术保障方案具体需要,保障应急演练所涉及的有限通信、无线调度、异地会商、移动指挥、社会面监控、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转。

F.安全保障

应急演练组织单位要高度重视应急演练组织与实施全过程的安全保障工作。在应急演练方案编制中,应充分考虑应急演练实施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制订必要的应急演练安全保障措施和方案。大型或高风险应急演练活动要按规定制定专门应急预案,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⑩培训

为了使演练相关策划人员及参演人员熟悉演练方案和相关应急预案,明确其在演练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在演练准备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培训。

在演练方案获准后至演练开始前,所有演练参与人员都要经过演练应急基本知识、演练基本概念、演练现场规则、应急预案、应急技能及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对控制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过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对评估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评估方法、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对参演人员要进行应急预案、应急技能及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预演

对大型综合型演练,为保证演练活动顺利实施,可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在演练正式实施前,进行一次或多次预演。预演遵循先易后难、先分解后合练、循序渐进的原则。预演可以采取与正式演练不同的形式,演练正式演练的某些或全部环节。大型或高风险演练活动,要结合预先制定的专门应急预案,对关键部位和环节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演练。

3)实施

演练实施是对演练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整个演练程序中核心环节。

①演练前检查

演练实施当天,演练组织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在演练开始前提前到达现场,对演练所用的设备设施等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按照演练安全保障工作安排,对进入演练场所的人员进行登记和身份核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②演练前情况说明和动员

演练组织部门完成事故应急演练准备,以及对演练方案、演练场地、演练设施、演练保障措施的最后调整后,应在演练前夕分别召开控制人口、评估人员、演练人员的情况介绍会,确保所有演练参与人员了解演练现场规则以及演练情景和演练计划中与各自工作相关的内容。演练模拟人员和观摩人员一般参加控制人员情况介绍会。

组织部门可向演练人员分发演练人员手册,说明演练使用范围、演练大致日期(不说明具体时间)、参与演练的应急组织、演练目标的大致情况、演练现场规则、采取模拟方式进行演练的行动等信息。演练过程中,如果某些应急组织的应急行为由控制人员或模拟人员以模拟方式进行演示,则演练人员应了解这些情况,并掌握相关控制人员或模拟人员的通讯联系方式,以免演练时与实际应急组织发生联系。

③演练启动

演练目的和作用不同,演练启动形式也有所差异。

示范性演练一般由演练总指挥或演练组织机构相关成员宣布演练开始并启动演练活动。检验性和研究性演练,一般在达到演练事件节点,演练场景出现后,自动启动。

④演练执行

演练组织形式不同,其演练执行程序也有差异。

A.实战演练

应急演练活动一般始于报警消息,在此过程中,参演应急组织和人员应尽可能按实际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响应要求进行演示,即“自由演示”,由参演应急组织和人员根据自己关于最佳解决办法的理解,对情景事件作出响应行动。

演练过程中参与应急组织和人员应遵守当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演练现场规则,确保演练安全进行,如果演练偏离正确方向,控制人员可以采取“刺激行动”以纠正错误。“刺激行动”包括终止演练过程,使用“刺激行动”时应尽可能平缓,以诱导方法纠偏,只有对背离演练目标的“自由演示”才能使用强刺激的方法使其中断反应。

B.桌面演练

桌面演练的执行通常有五个环节的循环往复:

演练信息注入、问题提出、决策分析、决策结果表达和点评。

C.演练解说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演练组织单位可安排专人对演练过程进行解说。解说内容一般包括演练背景描述。进程讲解、案例介绍、环境渲染等。对于演练脚本的大型综合性示范演练,可按照脚本中的解说词进行讲解。

D.演练记录

演练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安排专门人员,采用文字、照片和音像等手段记录演练过程。文字记录一般可由评估人员完成,主要包括演练实际开始与结束时间、演练过程控制情况、各项演练活动中参演人员表现、意外情况及其处置等内容,尤其要详细记录可能发现的人员“伤亡”(如进入“危险”场所而无安全防护,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疏散等)及财产“损失”等情况。

照片和音像记录可安排专门人员和宣传人员在不同现场、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尽可能全方位反映演练实施过程。

E.演练宣传报道

演练宣传组按照演练宣传方案作好演练宣传报道工作。认真做好信息采集、媒体组织、广播电视节目现场采编和播报等工作,扩大演练的宣传教育效果。对涉密应急演练要做好相关保密工作。

⑤演练结束与意外终止

演练完毕,由总策划发出结束信号,演练总指挥或总策划宣布演练结束。演练结束后所有人员停止演练活动,按预定方案集合进行现场总结讲评或者组织疏散。保障部负责组织人员对演练场所进行清理和恢复。

演练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经演练领导小组决定,由演练总指挥或总策划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和指令终止演练:出现真实突发事件,需要参演人员参与应急处置时,要终止演练,使参演人员迅速回归其工作岗位,履行应急处置职责;出现特殊或意外情况,短时间内不能妥善处理或解决时,可提前终止演练。

⑥现场点评会

演练组织单位在演练活动结束后,应组织针对本次演练现场点评会。其中,包括专家点评、领导点评、演练参与人员的现场信息反馈等。

4)评估总结

①评估

演练评估是指观察和记录演练活动、比较演练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并提出演练发现问题的过程。演练评估目的是确定演练是否已经达到演练目标的要求,检验个应急组织指挥人员及应急响应人员完成任务的能力。要全面、正确地评估演练效果,必须在演练地域的关键地点和各参与应急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派驻公正的评估人员。评估人员的作用主要是观察演练的进程,记录演练人员采取每一项关键行动及其实施时间,访谈演练人员,要求参演应急组织提供文件资料,评估参演应急组织和演练人员表现并反馈演练发现。

应急演练评估方法是指演练评估过程中的程序和策略,包括评估组组成方式、评估目标与评估标准。评估人员较少时可仅成立一个评估小组并任命一名负责人。还应分别任命小组负责人。评估目标是指在演练过程中要求演练人员展示的活动和功能。评估标准是指供评估人员对演练人员各个主要行动及关键技巧的评判指标,这些指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或力求定量化,但是根据演练的特点,评判标准中可能出现相当数量的定性指标。

情景设计时,策划人员应编制评估计划,应列出必须进行评估的演练目标及相应的评估准则,并按演练目标进行分组,分别提供给相应的评估人员,同时给评估人员提供评估指标。

②总结报告

A.召开演练评估总结会议

在演练结束后一个月内,由演练组织单位召集评估组合所有演练参与单位,讨论本次演练的评估报告,并从各自的角度总结本次演练的经验教训,讨论确认评估报告内容,并讨论提出总结报告内容,拟订改进计划,落实改进责任和时限。

B.编写演练总结报告

在演练评估总结会议结束后,由文案组根据演练记录、演练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现场总结等材料,对演练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并形成演练总结报告。演练参与单位也可对本单位的演练情况进行总结。

演练总结报告的内容包括: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改进计划、落实改进责任和时限等。

③文件归档与备案

演练组织单位在演练结束后应将演练计划、演练方案、各种演练记录(包括各种音像资料)、演练评估报告、演练总结报告等资料归档保存。

对于由上级有关部门布置或参与组织的演练,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要求备案的演练,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将相关资料报有关部门备案。

5)改进

①改进行动

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组织单位和参与单位应按照改进计划中规定的责任和时限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包括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地更新等。

②跟踪检查与反馈

演练总结与讲评过程结束后,演练组织单位和参与单位应指派专人,按规定时间对改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本单位对自身暴露出的问题做出改进。

【任务实施】

迅速的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应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而应急处置则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工作,也是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它主要包括指挥系统组织构成、应急装备的设置和事故处理与恢复正常运行。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订有效的应急预案,要加强日常的培训和演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而且还可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预案演练时,可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等系统的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演练,以增加演练的实战性,更好地掌握演练技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多种多样,对应急预案合理地划分层次,是将各种类型应急预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效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预案一般有特殊气象及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突发治安事件应急预案,疫情爆发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爆炸、毒气、化学品泄漏事件应急预案,地铁(车站、区间)火灾应急预案,车站发生伤亡事件应急预案,突发性大客流应急预案,地铁应急公交接驳应急预案,车辆段(停车场)火灾应急预案,车辆故障救援应急预案,列车行车事故应急预案,供电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轨道故障应急预案,信号系统设备故障应急预案,通信系统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屏蔽门故障应急预案,隧道拱顶渗漏水应急预案,AFC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等,这些属于专项预案的范畴。

【效果评价】

评价表

任务9.3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活动场景】

教室或现场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

【任务要求】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响应的各种基本类型,了解应急响应的不同级别,了解应急处置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内容。

9.3.1 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根据《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分为3个层次:一是国家应急机构,即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国家相关部委设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联络组和专家组;二是省级、市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机构,该机构比照国家应急机构的组成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三是运营企业应急机构,运营企业应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有关部门参加的应急机构。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急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机构设置的原则

①成立独立的常设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②应急机构的成员,应涵盖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下可能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

③由市级的行政领导出任该应急机构的指挥,必要时以强力的行政手段保障应急措施的执行效力。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指挥机构的一般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当依法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责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采用行车应急系统化管理,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①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提出要求。

②应急处置实施系统:是对“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

③应急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是应急资源的储存、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的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物资调度等。

④应急信息管理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是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更新、维护等。

⑤应急决策辅助系统:在“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之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和方案,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主要工作是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3)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

①制订、审核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②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指定现场总指挥,统一指挥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援,防止事故和事件的蔓延和扩大。

③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善后处理的工作。

④检查督促各部门做好各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每年组织进行不少于一次应急救援的演练。

⑤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平息误传或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2)应急处置小组的设置

根据突发应急事件的响应级别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各级管理机构成员自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现场立即成立抢险领导小组,各小组应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1)应急处置小组的划分原则

运营企业应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固化管理流程和资源分配。从管理结构上,一是应急组织机构应有明确的疆界划分,即各自的管辖范围和职能所在,不同的专业应专注于控制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以达到组织效力最大化的目的。二是应急组织机构应具有集权与分权的统一。权力是组织机构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应急机构的管理者应位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其权力的集中是组织正常运转的保证。组织结构中高层对低层有控制的权力,而低层对高层同样有分担的权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员工参与意识,应保证将权力授予知识、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员工,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沟通系统。三是应急组织机构应由适合的部门组合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应急组织的架构由一成不变的集权化、等级制的组织架构,转向由不同业务和不同目标的部门组合,并形成分权化且富有弹性的架构。

2)应急处置小组的职责

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别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应急救援工作小组的设置是为了产生组织的功能,实现应急处置的目标,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指挥机构应因应急处置的目标设事,因事设岗,因职责定权力。这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应急处置结束后随即解散,因此,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应精干高效,力求一专多能,一人多职,应着眼于使用和学习锻炼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素质。

(3)应急救援组织结构的类型

常见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型组织结构、参谋型组织结构、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基于应急救援与运营企业组织一体化原则,运营企业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常用的也是这几种形式。

1)直线型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也称为单线型组织结构,是最早使用、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类型。“直线”是指在这种组织结构中,职权从组织上层“流向”组织的基层,如图9.4所示。

图9.4 直线型组织结构图

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每个主管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每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的职权。

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与职权明确,作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其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的管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来承担,这是比较困难的,而当该“全能”管理者离职时,难以找到替代者,部门间协调差。

2)参谋型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按组织职能来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并实行统一负责人,将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负责人部门和人员,另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实行高度集权,如图9.5所示。

图9.5 参谋型组织结构图

图9.6 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图

其优点是:各级直线主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对本部门进行有效管理,而每个部门都由直线人员统一负责,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需要统一负责人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要求。

其缺点是: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不利于集体决策,各参谋部门和直线负责人部门之间不统一,易产生矛盾,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大,难以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者,整个组织的适应性较差,反应不灵敏。

3)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它结合了参谋型组织及直线型组织的特点,是在某些特殊的任务上授予职能参谋人员一定的权力,这些权力由非直线人员来行使,负责人下属直线人员,并对他们的直线主管负责。当参谋部门与下属直线部门产生矛盾时,由上层直线主管协调解决。这种应急组织结构是目前运营企业的常见形式,如图9.6所示。

9.3.2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级别

(1)应急响应模式

应急响应模式有以下3种基本类型:

1)水平响应型

政府中没有常设的应急机构。城市轨道交通发生紧急事件后,一般情况下,运营企业是应急处置的主体,运营企业与其他相关应急单位或机构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模式。

2)垂直响应型

政府设立有专门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机构。专业常设应急指挥机构,作为紧急事态下的处理中枢,担负着指挥协调的任务,运用政府强制力保障应急措施的到位。

3)混合响应型

有常设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并协调工作,但是运营企业突发事件下的地面交通紧急接驳,由运营企业与公交公司自行联系,或交由自营巴士进行。

(2)应急响应等级

运营企业针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影响范围和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将突发事件分为不同的等级,相应地明确事故的通报范围、应急中心的启动程序、应急力量的出动和设备、物资的调集规模、疏散的范围、应急总指挥的职责等。典型的响应等级通常分为以下3级:

1)一级紧急情况

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的紧急情况,或者需要各个部门同外部机构联合处理的各种紧急情况,通常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二级紧急情况

需要两个或者多个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该事故的救援需要有关部门的协作,并且提供人员、设备或其他资源。该等级需要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来统一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3)三级紧急情况

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正常可利用的资源指在该部门权力范围内通常可以利用的紧急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必要时,该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现场指挥部,所需的后勤支持、人员或其他物资增援由本部门负责解决。

(3)应急响应的级别

不同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响应的级别有所不同,以西安地铁为例,将突发事件按危害程度、发展情况由高到低分为以下4级(即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Ⅰ级突发事件

Ⅰ级突发事件包括一般及其以上事故;在地铁运营范围内发生爆炸、恐怖袭击、火势较大需要公安消防队灭火的事件;5人以上聚众闹事或群殴打斗严重影响地铁运营的事件;发生地震、水灾及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红色预警信息等严重影响地铁运营的事件;传染病疫情、生化、毒气和放射性污染等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影响地铁运营的突发事件。

2)Ⅱ级突发事件

Ⅱ级突发事件包括险性事件;地铁运营范围内收到爆炸、恐怖袭击等恐吓信息、火势较小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灭火;5人以上聚众闹事或群殴打斗影响地铁运营但可以依靠自身或地铁公安力量控制处理的事件;发生地震、水灾及气象台发布的气象橙色预警信息等较为严重影响地铁运营的事件;传染病疫情、生化、毒气和放射性污染等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影响地铁运营的突发事件。

3)Ⅲ级突发事件

Ⅲ级突发事件包括一般事件;地铁运营范围内收到各类恐吓信息、发生火灾隐患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控制处理;发生地震、水灾及气象台发布的气象黄色预警信息等未直接影响地铁运营的事件;5人以下聚众闹事或群殴打斗对地铁运营影响较小的事件;传染病疫情、生化、毒气和放射性污染等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影响地铁运营较小的突发事件。

4)Ⅳ级突发事件

Ⅳ级突发事件包括一般事件以下的所有事件苗头;在地铁运营范围内有意扩散谣言、恐怖等信息,造成社会骚动但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控制处理的突发事件;发生地震、水灾及气象台发布的气象蓝色预警信息等未影响地铁运营的事件;个别人闹事或打架斗殴对地铁运营影响较小的事件;个别的传染、生化、放射性或有毒物质等未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影响地铁运营较小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控制处理的事件。

9.3.3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程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过程。

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

接到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作出判断,初步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如果突发事件不足以启动应急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响应关闭。

2)应急启动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应急中心有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信网络、通知调配所需的应急物资、成立现场指挥部等。

3)救援行动

有关应急队伍进入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事件)的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作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

4)应急恢复

该阶段主要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事件)调查等。

5)应急结束

执行应急关闭程序,由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9.3.4 突发事件应急抢险组织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运营企业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①运营企业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应进一步明确其成员及其候补人,同时对小组内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②应急事件发生后由事发地所在部门设立事故处理主任,车站及区间正线一般由当班的值班站长担任,车辆段/停车场的事故处理主任由所在地部门的负责人或值班维修工程师担任。

③运营企业应根据需要成立以主管运营安全的副总经理为队长的应急抢险队伍,下设供电、信号、车辆、结构、线路、车站维护、通信等专业应急抢险小队,负责具体的现场处置业务。

9.3.5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种大型载客交通工具,因设备故障或人的行为等因素,可能会发生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有效地应急处置可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并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下面简单介绍常见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处置要点。

(1)大面积停电的应急处置

①地铁线路发生停电时,应沉着镇静,稳定乘客情绪,维持秩序,尽力保证乘客安全。控制中心根据停电影响情况,组织抢修抢险,发布列车停运、急救和车站关闭命令,并及时将灾情向上级报告。

②车站工作人员应加强检查紧急照明的启动情况,巡查各部位如升降电梯中是否有人员被困等,根据控制中心命令清站和关闭车站。

③列车司机负责维持列车进站停车后,组织车上乘客向车站疏散。如果列车在区间停车,则利用列车广播安抚乘客,要求乘客不擅自操作车上设备,并立即报告行车调度员,按行车调度员指令操作。

(2)火灾的应急处置

1)车站发生火灾时的应急处置

①车站立即向乘客广播发生火灾情况,暂停客运服务,并指引车站乘客有序地进行疏散、撤离车站。同时,向控制中心报告,视火灾情况报119和120。

②组织人员进行灭火和关闭车站的各类电梯,救助受伤的乘客。

③列车司机接到车站火灾通知后,按照行车调度员的指挥,并通过列车广播做好乘客安抚工作。

④控制中心接报后,立即执行相关应急预案,扣住列车不能进入火灾车站,保持与司机和车站的联系,并视情况报119和120。

2)列车在站台发生火灾的应急处置

①司机开启客室(屏蔽门),并通过列车广播安抚乘客,引导乘客疏散和使用列车灭火器进行灭火自救,并确认火灾位置向车站和控制中心报告。

②车站接报后,立即广播通知乘客列车发生火灾情况,暂停客运服务。同时,组织人员进行灭火和引导乘客有序进行疏散,并视火灾情况报119和120。

③控制中心接报后,立即执行相关应急预案,控制好列车间的距离,保持与司机和车站的联系,并视火灾情况报119和120。

3)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的应急处置

①司机尽可能保持列车运行至前方车站后,开门疏散乘客。在运行途中通过列车广播安抚乘客,指导乘客使用车厢内的灭火器自救,并确认火灾位置向前方车站和控制中心报告。

②如列车在区间(隧道)不能运行,则应打开列车的逃生装置,引导乘客有序地往就近车站方向疏散。

③车站接报后,立即广播通知乘客,引导乘客进行紧急疏散,并安排人员前往事故列车接应司机,组织乘客进行疏散。

④控制中心接报后,立即执行相关应急预案,控制好列车间的距离,保持与司机和车站的联系,并视火灾情况报119和120。

(3)特殊气象应急处置

①特殊气象应急分类较多,一般情况分为雷雨大风,暴雨,高温,大雾、灰霾,冰雹、道路结冰,低温寒冷6个类别。

②启动特殊气象应急预案的原则应以当地气象台发布的气象预警信号为准,一般由控制中心在受影响的线路范围内启动相应的特殊气象应急预案。

(4)正线车辆脱轨的应急处置

①确定脱轨后,控制中心立即扣停开往受影响区域的列车,对已进入该区间的列车,组织其退回上一始发车站。

②控制中心通知电力调度做好关闭脱轨区段的牵引电流和挂接地线准备。

③行调通知相关线路的车辆段检调派出救援队起复车辆,启动轨道交通公交接驳应急预案。

④控制中心、司机和车站组织乘客疏散。确认具备停电条件后,控制中心组织停电。

⑤如在隧道内脱轨,控制中心环调组织隧道送风,风向与疏散方向相反。

⑥组织好抢修期间的降级运营工作,如小交路等。

⑦维修调度在接到车辆脱轨事故的明确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车辆、线路、供电等相关专业抢险前往事故现场。

⑧在专业应急抢修队人员未到达事故现场前,应由车站当班人员自动成立现场抢险指挥小组,待专业抢险队人员到达后,将指挥权移交。现场抢险指挥负责人应观察现场情况并及时向控制中心汇报,作出有利于抢险工作的人员和设备安排。

⑨车辆起复后,控制中心应组织一列电客车清客或工程车前往救援,连挂脱轨列车限速运行进入就近存车线,待运营结束后再安排事故列车回段检修。

⑩必须确认接地线拆除,线路出清,再通知电力调度送电,做好恢复正常运营的准备工作。

控制中心组织备用客车上线服务。

(5)大客流应急处置

①因节日、重大活动或地铁周边环境影响或因设备故障导致设备能力不足等不可预见的情况造成突发性进、出站客流增大,超过车站设备承受能力时,车站应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②车站发生突发性大客流时,由站长或值班站长负责现场客运组织,安排、监督各岗位的职责实施情况。

③车站可按照“三级客流控制”的原则,站长或值班站长在车站出入口、入闸机组、站厅与站台的楼梯、扶梯处进行客流控制。

④站长或值班站长及时了解产生突发大客流的原因、规模及有可能持续的时间,合理安排岗位,车站行车值班员及时播放相应的广播疏导乘客。

⑤值班站长及时组织人员维持购票秩序,增设兑零点,对乘客做好疏导、服务工作。票亭减缓兑零速度。

⑥车站行车值班员监控15min进站客流变化情况,如车站发生无法应对的突发性大客流时,通知值班站长组织驻站人员参与客流控制,同时通知公安部门协助,报告行车调度员请求支援。

⑦出现特大客流时,立即请示控制中心,要求增开上线列车,其他部门增援组织客流疏导等工作。

⑧站台拥挤时,值班站长立即安排其他岗位员工或支援人员到站台维持候车秩序,对站厅与站台的楼梯、电梯处进行第一级客流控制,优先让到达乘客出站,再放行乘车的乘客进入站台,控制进站的乘客人数。行车值班员及站台员工利用广播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同时加强对站台乘客候车状态机站台屏蔽门工作状态的监控。

⑨若因设备故障,造成列车晚点,车站乘客拥挤时,车站及时通知公安部门协助,安排员工在出入口、票亭及进站闸机前摆放告示,告知购票进站乘客客车延误信息,同时做好退票和公交接驳的准备工作。

⑩由于特殊气象导致突发性大客流时,车站及时做好滞留乘客的疏导。

(6)区间疏散的应急处置

1)司机的应急处置

①列车在区间停车后,应立即播放广播安抚乘客,提醒乘客保持镇定,切勿打开车门跳下,并将列车具体位置及现场情况报告控制中心或就近车站。

②接到行车调度员通知疏散后,确认疏散方向,并作好疏散准备。

③待车站工作人员到达后,打开司机室与客室的间壁门,组织乘客从司机室内的紧急疏散门下车,向就近车站疏散。

④广播引导乘客疏散,并协助车站工作人员维持疏散的秩序。

2)控制中心的应急处置

①控制中心接报后,确认需进行乘客疏散后,按就近车站疏散的原则组织乘客疏散。

②通知就近车站安排人员进入区间组织乘客疏散。

③通知邻线列车在疏散的区间限速运行,并注意加强区间瞭望。

④按规定开启区间照明和隧道通风系统。

3)车站的应急处置

①接到行车调度员要组织区间乘客疏散的命令后,确认疏散方向。

②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得到行车调度员的同意后,值班站长带领人员进入区间。

③车站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安排人员在列车头部或尾部引导,在正线与入段线连接处、联络通道等关键地点安排人员引导乘客。

(7)列车故障的应急处置

①出现列车故障时,控制中心应及时组织备用车上线并调整运行。

②若故障车在车站内,故障车在清客后再与救援列车连挂;若故障车在区间,故障车与救援列车连挂后运行到前方车站清客。担任救援任务的客车,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和相关行车组织的规定组织行车。

③列车发生故障时,行车调度员视情况及时扣停后续第二列或第三列客车,作好小交路运行准备。

④发生客车故障救援时,运营遵循有限度列车服务的原则,列车的运行间隔由行车调度员组织调整。

⑤在故障明确、可以进行准确判断后,行车调度员应严格按行车组织方案组织行车,在故障不明确、判断存在偏误的情况下,应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进行行车组织。

⑥列车救援时,按规定速度推进运行。

9.3.6 突发事件的后期处置

运营企业在应急处置完毕后要迅速采取措施,妥善安置受灾人员,清理受灾现场,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应对污染物的处理、后果影响的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进行综合完善。

运营企业应配合组织专业队伍实施对突发事件事发地的后期现场清理和污染物清除(包括核、化学、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止次生、衍生、耦合事件的发生。

【任务实施】

对应急基础数据收集、整理与入库后,按照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各响应部门依次执行响应任务。应急管理机构应利用各种响应平台(如短信平台)进行管理,承担与城市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的互联互通任务,同时进行视频、电话或现场会议进行联调应急任务,加强应急值班,对应急响应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掌握处置的进度,负责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行管理和评估工作。

【效果评价】

评价表

项目小结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由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机构负责。人民政府城市轨道交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当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制订自然灾害类(地震、火灾、浸水等)、事故灾害类(停电、断轨、车辆事故等)、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反恐、防爆等)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当发生地震、火灾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和工作人员应当立即报警和疏散人员,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援措施。

应急机制是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安排和制度。它通常包括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反应机制、控制机制、恢复机制5个主要部分。

应急管理的整体结构分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应急处置实施系统、应急资源保障系统、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决策辅助系统。应急机构启动的前提是分析判断事件的性质、类型及影响,如涉及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即启动应急机制。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组成应急小组,制订工作计划;确定联络方案,保障信息畅通;开设热线电话,搜集各方资讯;协调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工作。应急机制的启动,并非一种单纯的技术操作,它是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它更代表处理突发事件的观念转变,危机意识的不断加强。

思考与练习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2.应急管理包括哪几个阶段?

3.突发事件的定义是什么?

4.突发事件预警的级别有哪些?

5.应急管理的概念是什么?

6.运营企业应急预案文本体系一般分为哪些层次?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运营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对运营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相应的程序及步骤进行叙述。

9.举例说明运营企业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要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