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水困境

中国水困境

时间:2022-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中国气候的特点是北起寒温带,南止热带,跨越纬度达50多度,降水地区差异大。中国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面积约占中国的30%,其中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面积约占中国的8%。而目前,中国有18个省份低于这个标准,其中有10个省份低于联合国审议的维持生存的最低保障线,即人均低于500立方米,这也是国际上严重缺水的警戒线。长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湖泊面积大幅减少,部分地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7年,从我国西南的滇池到中部的太湖,水面上要么滋生着蓝藻,要么都要漂着一种叫水葫芦的东西;也是这一年,北方的黄河、中部的淮河到南方的长江,几乎是全流域的洪水警报,有人把这一年叫做洪灾年;也是这一年,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经历了50年不遇的大旱,而陕西、山西、山东则陷入了无雨的困境,国家气象局把这一年形容为50年来最干旱的一年。

2009年至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五省区(自治区、直辖市)遭遇特大干旱,其中云南和贵州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干旱达到了百年未遇的严重程度。严重的干旱灾害造成云南和贵州两省秋冬播种农作物受旱面积占全部播种面积的80%以上,而且还使得许多耕地无法播种。由于长达半年无有效降水,个别地区无有效降水持续时间超过200天,众多中小型水库、山塘、水窖干涸,山泉枯竭,导致大量居民和大牲畜饮水困难。在旱情最为严重的2010年4月初,西南五省区共有2088万人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严重的干旱灾害给西南五省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我们的水到底怎么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着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如果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中国气候的特点是北起寒温带,南止热带,跨越纬度达50多度,降水地区差异大。中国东南部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属于典型的季风性气候;西北部由于伸入欧亚次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就形成了东南部和西北部降水的明显差异。

长城,中国古代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长城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打开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一条几乎与长城完全吻合的线条斜穿过中国北部,从东北的大兴安岭经过阴山和贺兰山脉,延伸到西北内陆,这就是400度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就是说,长城内降水多,长城外降水较少,这一大陆性气候造成的降水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也影响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

该线以西地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除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等山地年降水量较多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其中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面积约占中国的26%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地区面积约占中国的58%。8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位于秦岭、淮河一带,该线以南和以东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该区长江以南的湘赣山区、浙江、福建、广东大部、广西东部、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四川西部山区等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其中海南山区年降水量可超过2000毫米。中国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面积约占中国的30%,其中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面积约占中国的8%。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中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而发生显著变化,夏季盛行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冬季则盛行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冬季风,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占全年的45%—65%,各地最大最小月降水量相差比较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年来降水资源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对地表水资源已经或正在发生影响,这导致未来中国的旱涝形势更加复杂、区域特征更加明显、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中国陆上水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江河湖泊众多。中国是河川之国,据统计,河流总长度达42万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有79条。其中长江和黄河,不仅是亚洲两条最长的河流,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巨川大河。中国天然湖泊也很多,湖面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湖就有13个。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等,都是闻名全国的大湖。二是水资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是中国河川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河川水量丰枯相差悬殊。汛期和丰水年水量大,且来水集中,容易泛滥成灾;枯水季节和少雨年份水量不足,常常出现供水紧张的局面。三是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由于降水量地区分布的不均匀,带来地表、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逐渐减少。长江和珠江流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地表径流量却占全国的1/2,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1/7 ,而地表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25 。

中国不仅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空间分布严重失衡。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极度贫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七大河流总量的84%,而北方的黄淮海流域只占9.9%!北方人均水资源不足1000立方米,是南方人均量的1/3,是全国平均水量的15%,是世界平均水量的1/16。

联合国审议人与水资源短缺标准为: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国家,人均水量不足1000立方米,即为严重缺水国,人均等于或小于500立方米,为生存极限缺水。而目前,中国有18个省份低于这个标准,其中有10个省份低于联合国审议的维持生存的最低保障线,即人均低于500立方米,这也是国际上严重缺水的警戒线。比如: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285立方米,天津165立方米,上海201立方米,河北不足385立方米,山东394立方米,河南471立方米,宁夏210立方米,等等。

据统计,到20世纪末,我国每年缺水500多亿立方米,全国600多座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最大范围的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发生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特大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抗灾之急,历史罕见。长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湖泊面积大幅减少,部分地区出现了饮水困难。洪湖、洞庭湖干涸见底。洪湖水面减少了四分之一,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尽现死鱼。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大片湖面变成“草原”,郁郁葱葱的芦苇和杂草一眼望不到边,零星散落的水滩边有不少人在放牛;大量干死的鱼虾躺在龟裂的湖底,无数条搁浅的渔船被烈日炙烤开裂。

昔日的“鱼米之乡”遭遇如此严重的旱情,其他地区更难幸免,“贫水症”正在漫延,我们正步入缺水时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百姓,支持不了一方经济发展。

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这就是说,中国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从轻度缺水转换到中度缺水。

2013年3月,国家水利部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经济社会年度用水量为6213.2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473.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4168.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203.0亿立方米,建筑业用水19.9亿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242.1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106.4亿立方米。

我国缺水,但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利用效率与效益远低于发达国家,有些指标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平均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浪费也十分严重。生活中用水不关水龙头放任自流,生产中常流水、大水漫灌随处可见。

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2011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1,灌溉供水近一半没有被作物有效利用。全国每年3600亿立方米左右的农业灌溉取用水量中,未有效利用的水量相当于几条黄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7—0.8,如果我们提高10%至15%,每年可减少取水量400亿至500亿立方米,相当于再造一条黄河。

我国缺水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有关,比如工业用水,2000年比1949年增长了46倍,达1000多亿吨,但与我们的工业用水效率很低有很大关系,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只有4至8吨,而我国平均要用70至100吨!一些费水企业高达四五百吨,甚至600余吨。

用水量高于我们4倍的美国,工业水重复利用已达18次之多,一些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已高达80%到90%还多,而我国平均只在20%左右徘徊,而许多城市和企业根本无重复利用之说。

缺水导致中国西北、华北和中部广大地区水生态失衡,引发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壤沙化、森林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而形成了约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国际公认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警戒线为30%—40%,而中国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利用率均已经超过该警戒线,如淮河为60%、辽河为65%、黄河为62%、海河高达90%。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目前都已处于不堪重负的状态。

粗放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也导致洪水调蓄能力、污染物净化能力、水生生物的生产能力等不断下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众多珍稀的水生生物数量锐减。城镇水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多数城镇因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超过了当地水系统生态自我修复的临界点,不仅引发了大量水生物种的消失,而且导致蓝藻暴发,水质不断恶化。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广为传诵的歌曲,2007年无锡市民听来却另有一番滋味。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席卷无锡,其罪魁祸首就是太湖蓝藻,根源为水污染。100多万无锡市民只能望水兴叹,散发浓浓腥臭味的水,令人食欲全无,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监测,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水利部统计,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了792亿吨,造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丧失利用价值的劣Ⅴ类水质河长占20%。水污染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的趋势。

最令人痛心的是,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威胁。“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一流传已久的顺口溜反映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不断恶化。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全国城市水域大部分受到污染,突发性污染事故增多,如2010年大连新港溢油事故,2012年广西龙江发生镉污染事件,2014年兰州水厂发生苯污染事件,等等。

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水安全事故频发、水生态系统破坏等水安全危机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水安全危机的一个缩影。

保障水安全就是保卫国家安全。2014年10月,第二届中国“水与国家安全”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呼吁,国家应当把水安全作为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把水安全问题提至国家战略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