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无法逾越的困境

中国教育无法逾越的困境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出台的新方案同样没有跳出一直以来高考改革的怪圈,这些改革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实质性的改变。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之所以无法从本质上改变的原因就是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诚信社会,任何一个人性化的选拔标准都可能变成弄虚作假现象的温床。这也就是中国的教育难以摆脱应试轨迹的根本所在。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应寄希望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当下民众对教育最不满的是,学生学业负担太重、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脱不开应试的痕迹,而首当其冲,备受指责的正是中国的高考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没有停止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但每次改革,似乎都在“人性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在“公平化”的道路上退后了一步。

比如曾经实施的高考加分政策。政策规定把学生在学科竞赛、体育或音乐方面的成就和才华作为高考录取的标准之一。这项政策的本意是降低“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权重,以更为合理的方式来评价一名考生的成绩。但实施后大家却发现这些加分项目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孩子们不仅要拼学业,还要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可以加分的项目。与此同时,高考加分舞弊事件也被媒体频频曝光。于是不少教育学家建议取消加分,让教育变得更公平。随后,又尝试了校长实名推荐制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等策略,试图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多方面地进行人才的考量和选拔。

每项看似非常不错的政策,都没有达到其制定政策的初衷,也没有让教育变得更公平,更没有让选拔人才的方式变得人性化,高考制度就是这么不断进进退退地改革着。今年出台的新方案同样没有跳出一直以来高考改革的怪圈,这些改革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实质性的改变。

诚信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能力几何级地放大,也可以使社会治理成本呈几何级降低。

中国教育的改革之路为什么走得那么艰难?

(一) 非诚信社会中,高考指挥棒的“合理存在”

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之所以无法从本质上改变的原因就是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诚信社会,任何一个人性化的选拔标准都可能变成弄虚作假现象的温床。人性化的选拔制度,需要建立在一个公民们坚守道德诚信底线的基础上,但中国目前还做不到。诚信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能力几何级地放大,也可以使社会治理成本呈几何级地降低。

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为了保持选拔机制的公平性,唯有考试和考试的分数相对而言是无法弄虚作假的。所以全社会,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都在为“诚信”二字买单。而中国要变成一个诚信社会,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果有一天,中国不再是一个关系社会,不再是一个人情社会,而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人人都自觉遵守诚信的道德底线,高考制度才可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大学选拔机制决定了高中、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办学目标。由于高考完全以考试成绩为人才选拔的标准,学校当然就得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目标。

如果学校不应试,不出成绩,学生就很难上“好大学”,即便学校其他方面做得再好,还是会被家长和社会责难。一旦这个目标被老师和家长接受并认可,学校就很难实施所谓的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中国的教育难以摆脱应试轨迹的根本所在。于是大家也就这么情愿或不情愿,认可或不认可,或不知不觉,或百般无奈地跟着高考这个指挥棒继续前行着。

(二) 家长们的“名校情结”

实际上,英国和美国高等教育录取机制也是优点和弊端共存的,可以说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制度总是有导向、有取舍的。但为什么英国的“唯分数论”没有使得他们的中等教育变得像中国这样应试?深层的原因是源于社会文化、价值观、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同。

我在英国生活和学习了十年,都不知道还有大学排名这回事。大家择校很少参考大学的排名,况且英国除了几所顶尖的名校外,其他大学也可以提供很好的高等教育服务。毕业出来后,无论是做什么工作,收入差别也不是很大。孩子进入好大学,值得庆贺,去了一般的大学,只要适合孩子,父母也很高兴。在这些方面,英国父母之间很少攀比。

但在中国,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均,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加上所谓的攀比心态,大家都希望得到大众认可的“最好的”而非“最适合的”。孩子如果考取“好大学”,父母脸上似乎就显得很有光彩一样。

于是从学前班起,父母就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少有中国的学生没有周末补课的经历。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因此孩子上学的压力多半来自父母和学校。虽说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但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把全部的精力花在读书、做作业上,心里还是非常恐慌。

所以家长的名校情结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了学生本应如鲜花一样绚烂的校园生活变得十分艰难,也间接阻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三) 教育缺乏改革的“倒逼”机制和力量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教育的改革也像经济改革一样改了三十余年。可为什么经济发展了,而教育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落后了呢?

这其中的原因一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政府在经济改革中的步伐迈得比较大,让经济市场化了,引进了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教育没有,体制内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的国营、公办类学校仍然垄断着主要的教育资源。

虽然目前一些家长希望给孩子选择一些宽松一点的学校,但选择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仅有的一些实施“快乐教育”的学校,根本不是一般老百姓有能力享受到的。

改革是痛苦的,没有人会主动来改变一些自己已经习惯的方式,但如果没有“倒逼”的力量和机制,中国教育就没有改革的动力,教育也难有实质性的改变。

教育是社会有机整体的一个构成,教育的进步受制于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应寄希望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小步慢跑、开放包容,教育也要铺设沟通全球的丝绸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