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字的语境困惑

中国字的语境困惑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说汉字的基本特点。形声字的不断增多,是汉字发展的自觉选择,是汉字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的重要原因。读音一错,就有可能牵连到书写,因为形声字是音和形结合最紧密的汉字。一定是用中国话思考,除非你从小在外国生长,先学外文,后学中文。中国人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取决于中文水平。一方面错别字和胡编乱造的口语满天飞,另一方面为加强我国软实力,花很多钱去教外国人学中文。

中国字的语境困惑

媒体上越来越多的错别字已经到了令人十分烦恼甚至深恶痛绝的地步。一方面许多新闻单位不断强化奖惩措施,一方面错别字还是经常见诸报纸、电视。中央电视台抓错别字算认真的,发现一个扣50元,而且是层层扣上去,从编导、制片人,到副主任、主任,一路处罚,可还是一路出错,严重误导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文字的认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司长曾在去年的一次大会上讲,一些中学生给商务印书馆写信,说新版汉语字典上有错别字,因为电视屏幕上不是这么写的。

按理说,媒体是文化的引领者,对语言和文字最具示范性,出现语法、逻辑和文字上的毛病是最不应该也是最有危害的。媒体如此,难怪满街的招牌、广告差错百出,“没有错别字就不成其为书”,一句讽语竟成了铁律。

影视、出版物及各种公共场合中出现的错别字,或许不是一个单纯的是否重视的问题,也不只是奖惩是否严厉的问题,仔细想来,恐怕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有关,更与当前社会的浮躁心态和观念误导有关。

先说汉字的基本特点。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具体又可分为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这三类字中,表意字在表现极相似、极复杂的事物或者极抽象的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假借字借音同音近的字来记录另一个词,理论上讲是可以扩展开去的,但假借太多会造成大量同音字,给识读带来困难。因此,假借字也有明显的局限。只有形声字几乎可以为任何词造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兼具表意字、假借字的优点,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字形和字意同时联系起来,比起单纯表意和表音的字来,形声字与语言的关系更紧密,更能够多方位地表现语言。这样,形声字便从表意字和假借字里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汉字主要的构形方式。

一部汉字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形声字不断壮大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里,形声字的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二十以上;在《说文》小篆里,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十;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已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了。形声字的不断增多,是汉字发展的自觉选择,是汉字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的重要原因。虽然西方的拼音文字曾无情地冲击汉字,新中国建立初期许多人也跃跃欲试,有专家甚至向毛主席建议要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但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至今依然活跃着,成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字。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汉字也不例外。因为形声字是声旁和形旁的结合体,这就给文字功底不深或马虎的人提供了出错的可能。所谓“认不了的字读半边”,就是一条虽不科学却有缘由的草根识字规律。比如,“误”、“蜈”均读“wu”,而偏偏“娱”读yu”;“唔”、“捂”、“焐”、“牾”、“鼯”、“痦”、“浯”均读“wu”,而恰恰“圄”、读“yu”。表音的形旁同人开了一个不规则的玩笑。读音一错,就有可能牵连到书写,因为形声字是音和形结合最紧密的汉字。尤其是当代人喜欢电脑打字,用五笔的容易错在形似,比如把“处”打成“外”;用拼音的容易错在声近,比如把“糊涂”打成“湖途”。汉字的这种特性,加上现代人的电脑输录方式,更加提醒我们要小心加小心,仔细再仔细,才能有效防止错别字。

再看当今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更是让人担忧。这种担忧主要不是来自许多人对语言的不求甚解,对文字的轻视敷衍,而是来自主流社会的某些误导。比如,上海几所名牌大学自主招考,招理工科学生居然不考中文了,真是很荒唐。谁都知道,讲文字,母语最重要,文盲跟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识字、识字多少。中国人靠什么思考?一定是用中国话思考,除非你从小在外国生长,先学外文,后学中文。你中文学到什么程度,中文字识多少,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识,就决定了你思维的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现在我们讲这个人文化水平较高,那个人文化水平较低,实际上是指他的中文水平较高或较低。中国人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取决于中文水平。

一个国家的母语是它文化的载体,掌握母语越多,文化修养就越高,某些名牌大学居然认为学理工科的学生可以不考中文,难道他们只想培养高级工匠?理工科、自然科学哲学是相通的,连母语都不要掌握,怎么可能培养出发明家来?取消语文考试(哪怕是部分取消)的做法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是很有害的,因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本质上依旧是应试教育,各地国民教育都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取消语文考试,就会让学生觉得用不着好好学中文了,老师也觉得用不着认真教了。与此同时,外文是非学不可的,因为不学外文是没有前途的——据说做这个决定的校长们也是这样说的。

现在的事情有些乱套。一方面错别字和胡编乱造的口语满天飞,另一方面为加强我国软实力,花很多钱去教外国人学中文。我们的确应该有文化上的危机感,应该向美国一样输出文化。问题是我们拿什么东西输出,仅仅是“申遗”吗?申的“遗”都是祖宗留下的,不是我们新创造的。如果我们连语言环境都净化不了,将来能给后代留下什么“遗”。所以,与其一天到晚地弘扬这个“文化”、弘扬那个“文化”,不如首先把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少写最好不写错别字,少说最好不说“请到我贵府上来”、“您的家父”、“我的令妹”,不要大学毕业了连“的”、“地”、“得”还摆不好,“几率”与“机率”不分,“权利”与“权力”混用。在语言文字干净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资格谈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

把好文字质量关,避免以讹传讹,绝非寻常小事。要对语言文字怀有敬畏之心、尊重之情。平时功夫要真,用心要诚。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时时处处“咬文嚼字”。

(2010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