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农业投入的对策

加强农业投入的对策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改革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农力度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金融部门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服务农业为宗旨,以方便农民为目标,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要提高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融资水平。二是建立多种所有制适宜“三农”需要的金融组织,形成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明确责任,共同投入。
加强农业投入的对策_2008甘肃发展报告

三、加强农业投入的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也对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调整财政对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增加投入总量,改革补贴方式,加强综合服务,不断培育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稳定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

农业投入是农业产出的前提,财政部《关于做好“十一五”时期农业财政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尽快提高财政支出用于“三农”的比重,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从甘肃农业资金与总产值增长变化的规律分析,资金投入对总产值的增长具有比较稳定的推动作用,所以要逐渐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

1.加快农业投入立法

农业投入政策法制化,有利于保证国家农业投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农业投入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立法。一方面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政策,强化法律意识,摒弃行政行为的随意性,保障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的农业投入职责、方式、管理体制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使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并建立起依法正常增长的机制。

2.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

过去,对粮食生产的补贴主要补在了流通环节,往往扭曲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能反映价值规律,而且投入补贴操作的难度相对较大,加大了补贴政策的运行成本。我们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农业教育、质量检测、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把一部分农产品政策性补贴转成直接补贴资本,增强直接补贴资本能力,提高直接补贴力度。同时要把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一部分转投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上去,改善农业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建立规范的农业补贴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效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农业

首先,各级党政机构应把民间投资纳入经济发展计划,依法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为民间资金资本化营造良好的投资条件。其次,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吸收农村民间资本发展农村商业性的金融组织。第三,以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农业或捐资设立各种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教育基金。第四,正视民间金融市场在农户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民间借贷活动。

4.改革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农力度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金融部门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服务农业为宗旨,以方便农民为目标,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提高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融资水平。二是建立多种所有制适宜“三农”需要的金融组织,形成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成立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或在乡镇组建由农民入股、管理和监督的地域性信用组织。三是加快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农村金融合作制度,打造好以农户服务为主的合作金融机构。同时,还要改进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5.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农业保护措施之一。一是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公司,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二是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壮大。三是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范围,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适当补贴。

6.积极争取国家投资

针对我省财政资金困难、农民收入低的现状,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灾害预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争取国家投资支持是扩大资金来源、克服财力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优势,加大项目工作力度,超前谋划一批能够增强农村经济力和后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利用国家投资项目带来的机遇和条件,向多种投资渠道和发展领域延伸。

(二)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合理确定投入重点

在目前实际的财政支农投向中,对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项目投入多,而真正用于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良种工程、重要农产品基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少。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看似支持了不少的项目,实质上哪个项目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支持。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一定要抓住重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农业项目上,发挥最大效益。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省农业基础脆弱,多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难度较大。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调整支农资金结构,逐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加强对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扩大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明确责任,共同投入。

2.加大农业产业化方面投入,积极支持特色优势产业

一方面,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设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金融、税务部门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措施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我省以玉米制种、马铃薯、酿造原料、草食畜牧业为主的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表现出缺乏资金支持,加工规模与基地建设不相适应等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发展格局,推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生态农业建设投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一是加大投入,切实保护耕地。我省耕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大多数都分布在山区和干旱地区,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一方面要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耕地生产效率。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和用水浪费严重,导致我省农业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土地沙化严重。一方面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抗旱播种、集雨滴灌等旱作农业新技术,逐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改革传统的灌水方式,采用先进的喷、滴灌设备,减少水的浪费,降低灌溉成本。三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要按照“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工程,认真落实有关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增加小流域治理投入,有效保护森林、草场等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并且,以政府和农户共同投入的方式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1.继续推行支农资金项目管理

一是加强对项目的立项、评估、论证,对资金使用加强检查、监督,对项目执行严格竣工验收制度。二是优选财政扶持发展项目,制订项目目标和投资计划。按项目目标和投资计划实施管理和中间控制,通过完善支农资金追踪反馈责任制及监督检查等制度,加强对项目的绩效评价,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建立健全项目执行及资金使用的激励、奖罚及风险机制,建立被投资项目单位承担风险的约束机制。

2.完善支农资金预算、拨款管理办法

农口主管部门既要细化部门预算,科学编制支农项目计划,又要严格按照时政批复预算内容执行,加强监管,改变部门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不突出的局面。处理好部门预算和功能预算的关系,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对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按用途进行整合。对不同部门管理的同类资金,研究确定支持的重点项目,共同安排资金予以支持,并逐步实现同类资金归口统一管理。

3.加大对支农资金使用的审计力度

审计部门要将财政支农资金审计作为工作的重点,参与农业投入全过程的监督,避免项目资金挪作他用或“缩水”。集中力量查深查透,如实披露,如实报告,并分析深层次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制度、机制上提出建议,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

(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据国内外有关研究,科技储备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可增加0.4至0.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产量增长24%。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农业问题最可能是科技解决问题,未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大做科技文章,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来实现经济效益。”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目标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也是财政支农的重要选择。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尽快提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比重,重点支持那些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大省级科技计划对涉农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2.大力推广现有的科研成果,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必须要有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逐步建立健全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充分利用各种推广载体和手段,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推进农业科技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3.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继续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中、高等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农业函授等,大规模举办各种短期专项培训,形成农业高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专项培训有机结合的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选送具有开发意识的青年农民到先进地区学习,结合“跨培”和“阳光工程”等活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更新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创办农业技术讲习班和组织青年农民工进入院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4.培育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型中介组织

通过发展农村科技服务型中介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由公共产品特性所造成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我省的农村科技服务型中介组织的发展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引导和规范自律性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农业信息传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加大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各地在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的同时,要立足当地特色、充分挖掘资源潜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立足资源抓项目。紧紧抓住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努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手段,采取多种招商引资方式,加大特色产业开发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树立“政府营造环境,环境创造效益”的理念,着力解决优化环境、优质服务的问题。

(甘肃省统计局农村统计处 路民生 高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