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构建一个以诚信教育为导向机制、以诚信管理为保障机制、以惩戒激励为强化机制的大学生“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机制。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觉悟具有导向性。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让诚信意识深入人心。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构建一个以诚信教育为导向机制、以诚信管理为保障机制、以惩戒激励为强化机制的大学生“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机制。

(一)导向机制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首先要靠教育。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觉悟具有导向性。要通过诚信教育夯实诚信机制建设的基石,引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心中永久的“道德法则”。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让诚信意识深入人心。要在学校里形成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诚信教育环境,将诚信教育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结合普法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权利义务的观念,增强守法履约的自觉性。同时要更新诚信教育观念,改革诚信教育模式,提高诚信教育成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发挥学生的素质优势,将诚信教育的要求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诚信品质。学生的诚信品质是通过大学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等行为表现出来的,诚信教育必须渗透其中,使青年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诚信品质。

1.树立正确的诚信教育价值理念

要认真反思道德教育理念,解决道德教育大而空的弊病,解决道德规范与人的道德完善相背离的矛盾。在以往的诚信教育中,教育者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诫受教育者要诚实守信,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或惩罚。这种“道德劝告”和“纪律规训”不但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缺乏对人的人格和道德完善的终极关怀,而且脱离实际,效果甚微。因此,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诚信教育由强调功利性转变为关心人的成长和道德完善,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真假、善恶、美丑,如何不上当受骗,如何维护人格尊严等。同时,要把诚信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遵守诺言、守时、守信、负责等具体行为准则,让受教育者在切身体验中感悟到诚实守信作为一种思想和行为的必然,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人文精神和对自身价值的人文关怀。

2.丰富诚信教育内容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世界其他民族公认的道德规范。新时期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又赋予诚信以新的时代性内涵。因此,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既具有传统性又体现时代性,既具有民族性又体现世界性。应该把诚信教育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对传统诚信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包括诚信在内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当前,更应该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引导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3.改变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

要切实转变重灌输轻引导、重课堂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的传统教育方式,从实际和效果出发,尽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比如建立诚信教育网站、设立诚信论坛、开展诚信专题演讲或辩论、举办诚信论文竞赛等,吸引学生的参与。同时要把诚信教育生活化,将青年学生的诚信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使学生在大量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行为,铸造诚信精神,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良性互动的诚信教育方式。

要树立典型,抓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学院、年级、班级都要树立诚信榜样,推动诚信教育取得实效。

4.在教书育人中要注重诚信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青年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青年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即所谓“德才兼备”。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

5.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教育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青年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自主意识有很大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各种自育自理组织、团体蓬勃建立,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一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干部及其自育组织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导;二是引导学生干部、学生自育组织和学生党员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模范,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三是引导学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和相应的考评体系,这是诚信教育能否坚持久远并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环。

6.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

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学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投机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立,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同时,对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和惩治,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二)保障机制

诚信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设诚信校园必须把诚信的道德建设、管理和服务制度建设相结合,为诚信教育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学生诚信监管机制

一是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和学生及家长签订诚信承诺书,对大学期间“考试不作弊、不盗窃、不恶意贷款、不伪造证件”等诚信准则做出承诺,激发学生守信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学生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信誉凭证,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性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以及奖惩情况等,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入党、申请助学贷款、推荐就业、保送升学等的重要依据。学生毕业时将其归入本人档案,作为踏入社会后的信誉凭证。三是建立学生信用情况查询系统并向社会公开,使坏名声广为人知。

2.建立学生诚信评价系统

诚信评价是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主体作出某种评判的过程和方式。在市场经济中,诚信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参与市场运行的资格,一种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失去了诚信,将被剥夺市场竞争的资格。既然诚信是一种资格,就可以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估。由此我们也可以在学校引入这种分级评价体系,依据一定的诚信标准把学生的诚信状况分为若干级,并记录在学生的信用档案里。

建立学生诚信测评体系,搞好诚信度测评是加强学生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构建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前提。学校可以成立校、院两级的诚信测评机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并邀请学生代表参加。而测评体系则可参考经济领域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确定诚信评价的要素,如可以把诚信、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评价的主要因素;二是确定诚信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指标,例如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就业诚信评价等,而每一方面都是一级指标,下面还有诸如考试作弊、伪造证书、骗取补助、弄虚作假等可量化的具体指标;三是根据评价的不同内容指标,确定诚信评价的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隐瞒健康状况、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都明确为可量化指标,由学校诚信评估部门进行跟踪评比;四是确定学生诚信评价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等,把学生诚信状况分为不同的级别。通过诚信评价促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做老实人,做诚信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在具体评价途径上,一要采取学生自评与他人互评相结合,即可发挥学生积极性,在自评中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又可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诚信程度;二要组织考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权威性、全面性,也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通过对测评体系每一项进行评价后综合,就可把学生的诚信水平划分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这样,就可以根据诚信水平的等级与具体激励措施有效结合,进一步发挥诚信教育的实际价值。

3.完善学校的行政服务和教学管理体制

学校应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增强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在各类评优及入党培训等方面避免暗箱操作,为学生作出“身教”的榜样,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和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信任感是很重要的。只有对学校和社会有了信任感,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树立起诚信意识。

在服务工作中要渗透诚信教育。这里的服务泛指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科研等提供精神保障和物质技术支持的一切工作。由于服务性工作涉及的大多是利益关系,诚信也就显得更为敏感和重要。因此,诚信无小事。充分发挥服务主体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在服务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基本途径。服务主体只有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处处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实行优质服务,才会取信于服务对象,并且,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近年来,学校后勤企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学校的诚信教育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及时调整对策,更进一步从制度和教育两个方面努力,使诚信的链条不断延长和加固。

(三)强化机制

惩戒激励学生诚信机制建设,除了要加强教育和管理之外,还要通过赏罚分明的利益驱动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

一个人的诚信问题,自我意识固然重要,但有效的奖励和惩戒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不诚信者不仅不得益,而且要对自己不诚信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若对失信者惩处不力,实际上是对守信者的一种侵害,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逆向选择的思路。

1.明确惩罚标准和尺度

对学生进行惩戒激励,首要的工作就是明确赏罚的标准,建立合理的赏罚尺度。应当结合上述提到的学生诚信分级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定性定量指标。总的原则是,制定的标准和尺度应当与主体守信和失信行为的影响程度相称,比如经济方面的赏罚力度肯定应当高于日常生活方面,至于赏多少、罚多少则要视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赏罚标准一经确定下来就必须坚决执行,让守信的人受赏,让违信的人受罚,这样才能维护赏罚机制的权威和公正,从而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促进大学校园诚信风气的养成。

2.激励守信行为

一是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学生的诚信行为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扬,给予一定的荣誉等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但同时也要进行物质奖励。可于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守信者给予激励,把学生诚信行为与学生评优、入党、竞选学生干部等挂钩,让诚实守信者得益,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们进行的社会活动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和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学校应当设立诚信奖励专项基金或者由企业、社会或个人捐赠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的诚信行为。二是坚持公平原则。根据管理学的公平理论,人是需要公平的,而公平是在比较中获得的。因此在守信行为的激励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公平性,这样才能调动整个青年学生群体守信的积极性。三是配合地方征信及信用评估活动,在学校大力开展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青年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个人诚信档案,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青年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记录大学生的诚信度,对其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3.惩罚失信行为

惩罚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方式包括批评、经济惩罚、开除学籍,等等。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别的失信行为应当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失信行为,比如说谎等要以批评教育为主,而对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以及后果比较恶劣的失信行为则应当采取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要加大对屡次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如果惩罚过于轻微,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和管理规定,对那些故意不交学费者、考试作弊或代考者、毕业设计(论文)伪造数据者等要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分,直至取消学籍。还可以通过公开曝光、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失信成本上升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诚信,让不诚信者“无地自容”,唯有这样,学生的诚信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不断强化,诚信教育也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并落到实处。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确,对学生进行惩罚的目的是要让那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失信行为削弱直至消失,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所以惩罚本身不是目的,不能滥用,更不能借惩罚之名打击报复。因此一定要本着育人为本的理念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失信行为。

总而言之,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养成心中的“道德法则”,使人不想为恶,是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的导向机制。诚信管理的目的在于从制度上完善诚信规范,不给失信者留下制度上的漏洞,使人无法为恶,是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的保障机制。惩戒激励的目的在于从正面给学生以积极鼓励,使人积极向善,从反面给学生以刚性惩罚,使人不敢为恶,是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的强化机制。三种机制“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缺少哪一种都会使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事倍功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