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档案利用多元化

档案利用多元化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1]◎刘家真刘家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并兼职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工作。由于它们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人类由工业时代跃升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以数字媒介为主体,以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为传媒的新时代。就此而论,人类文明的变革,主要是媒介的变革。
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_珞珈讲坛·第4辑

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1]

◎刘家真

img117

刘家真(1947—),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并兼职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工作。其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信息文献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与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管理研究。

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5个,参加国家重点课题与企事业横向课题研究多项。主编或独著的著作或教材已出版的共10本,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4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3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加大人的心理活动的势能,使我们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次讲座,我将奉献给大家的是一大堆尚无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许多都是具有原创意义的选题。它需要你们博览群书,需要你们打破固定的“是”与“非”的界限,需要你们用自己的独创精神加以探索。这些问题如果因为你们的努力而得到解决,不仅你们会脱颖而出,国家也会因为你们的贡献而受益。

20世纪是个创新频繁的世纪,大家还记得那一件件令人激动的创举吗?例如基因图的绘制与克隆等。当然,要将20世纪的所有创新全部列出,是得好好地进行一番梳理的。这里,我只希望大家回答一个问题:20世纪与信息时代相关的人类最伟大的创举是什么?

计算机的发明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件大事。由于它们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人类由工业时代跃升到了信息时代。

什么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以数字媒介为主体,以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为传媒的新时代。因而又称为数字时代。

美国著名学者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是这样描述信息时代的:“在电脑和数字通信呈指数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在由0和1组成的一串串‘比特’所代表的数字空间里”,“信息的DNA正迅速地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并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数字技术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变革我们的生活方式”。

其实,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是互动的,特别是媒介革命或者说记录与传播技术的革命。为什么?因为没有媒介,人类就失去了交流与互动的网,没有交流与互动,又哪来的文化呢?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根源于媒介革命。

人类没有语言、文字和符号就不成为人类,语言、文字和符号编织起来的媒介之网,就构成了文化。就此而论,人类文明的变革,主要是媒介的变革。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过两次媒介革命,一次是语言符号的形成,一次是数字媒介的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两次革命细分为四个时代:口语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时代、播放媒介时代和数字媒介时代。

一、口语媒介时代

“口传时代”的媒介包括口语和文字,在文字发明之前,主要传播的是口语。无论是希腊城邦民主制还是东方大帝国的中央集权制,话语与权利都结下不解之缘,例如口谕、口传圣旨、口令等。但口语是口口相传,无论是史前大洪水,还是民间传说、民间歌谣,这些都是如何通过最难控制真实完整性、最容易发生变更、最难追寻原件的人口代代相传的呢?人类怎样通过管理与控制,解决口传信息真实、完整地传承,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对于今天的电子文件管理具有借鉴价值。我们要转换角度,学会从新角度去看老问题。

二、印刷媒介时代

印刷媒介现在仍然是我们文化的基础,印刷文化使知识和思想的大规模保存和大范围传播成为可能,因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印刷媒介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纸质文件,为了保存它们,至今仍然在进行探索。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也认为对于传统档案保护的研究已经难以进展。但社会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了。

“9·11”之后,人们不得不思考,如果档案馆成为社会动乱分子袭击的目标,我们是否会失去太多?!

2004年底印度洋大地震引发海啸,灾难过后,不少国家纷纷成立了图书档案和文物的灾难管理部门。国际档案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援助这些国家重建档案馆、图书馆和提高灾难管理能力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在日益频繁的天灾下,第15届世界灾难管理大会于今年7月10日至1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变化中的灾难管理——定义新的常规”,会议从不同角度对灾难、紧急情况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探讨。一些新的关键词又开始涌现,这些新的关键词是:

紧急情况管理/应急、灾难管理研究、风险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科技的灾难复原。

你是否认为,我国纸质文献修复技术悠久,我国档案库房很坚固,这些问题离我们太遥远?这里,要告诉大家的事实是:

唐山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其档案大多数至今埋在地下,无法抢救;

20世纪,中国的长江、松花江、嫩江都遭洪水,造成许多地方被淹没,档案没有逃过劫难;

不久前的飓风席卷福建、海南、江苏,大量房屋倒塌,档案并未幸免。特别是飓风带来的洪水,使我国某些地方的档案文献,遭到无法挽回的灾难;

此外,滑坡、泥石流、地陷等等难以躲避的灾难都曾经给我国的纸质档案带来了毁灭!

我们如何应对这个日益频繁的自然灾难,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你们思考了吗?

三、播放媒介时代

播放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我们正处在这一时期,不过它已经受到电子传媒的挑战。播发媒介称接受信息的人为“受众”,足以见得在这一时期,大众只有被动地、无批判地接受信息。为什么?因为它是不能交互的媒介。

这个时代留下的大量的文化遗产是记录在磁带上的,模拟磁带的脆弱性、可复制性、可被修改性、寿命短暂等等,产生一大堆的管理问题。例如,模拟信息会在复制过程中带来信息的衰减,而磁带保留信息的时间又有限,该如何传承记录在模拟磁带上的信息?当我们还在争论声像档案是否具有证据性,如何保存和管理它们时,数字媒介已经兵临城下!

可见,我们是带着一大堆尚未解决的问题跨进数字媒介时代的。

四、数字媒介时代

信息时代即数字媒介时代,它有许多的别名与爱称,如数字化生存、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等。无任怎么称呼,这个时代区别于其他时代的基本特点是:这个时代不再以原子方式存在,而是以比特方式存在,全世界的电脑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虚拟地球村,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与生活方式。

人类历史上的以往媒介革命,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演变;数字媒介的出现就不同了,我们都是数字媒介时代的见证人,这场革命铺天盖地、来势凶猛,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等待我们的答复,检验着人类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

信息时代对人类社会的系列挑战,仍然根源于数字媒介。数字媒介与口语媒介、印刷媒介以及播放媒介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与过去的两大媒介存在于根本不同的世界中:

语言媒介、印刷媒介、播放媒介都是以原子或分子方式存在于物理世界中;

数字媒介是以比特方式或数字方式存在于物理空间以外,存在于数字层的信息世界。

为此,数字媒介具有了与其他媒介的不同特点,正是这些不同特点,使它改变了人类世界,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管理方式与组织模式。整个人类世界,无论它是什么体制、什么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震撼,发生了变革。

数字媒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这四个特点可以用四个“高”字来概括:高渗透性、高倍增性、高创新性与高带动性。

高渗透性 大部分信息都可以数字化,因而数字化信息将成为信息时代信息存在的主流形式。

高倍增性 凡是使用过QQ,使用过BBS或手机短信的人都对深有体会。

高创新性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

高带动性 数字技术带动了各项工作流程、各种管理方式的变革。拉动了许多新的行业的诞生与发展,如信息服务产业,第三方服务系统(如请软件开发公司设计业务管理软件、数据恢复产业等)。对于档案工作而言,许多新生事物、新的挑战也都是由电子政务带来的。电子政务就是高带动性下的新生事物。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意味着进步,也意味着危险。因为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这点,就能够化险为夷,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下面我们就来剖析这些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自己,使自己在激变的革命中得到提高,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改变了的环境。

(一)数字媒介的高渗透性与信息内容革命

数字媒介的高渗透性,使得许多种类的信息资源都可以数字化,这使思想的交流与传播能够超越时空的进行。

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各种国际主流和非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渗透,网络正在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社会的舞台,成为宣传、交流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的主要平台。

这种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一方面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及其内政外交;另一方面它也会与其他国家现有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与观念产生冲突,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后果。对于“信息贫弱”国家(主要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负面影响要更大一些。

“信息弱国”的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信息传播、信息安全将被控制在“信息强国”手中,使它们失去了在世界上的声音,甚至它们原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可能被“信息强国”加以改造。

因而,信息资源的传播成为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权力资源。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媒介迁移运动,促使许多国家把本国的文化遗产大规模地转换为数字形态,在一个网络化的虚拟世界中,建立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占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这就是信息时代的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信息内容的革命阶段。

信息内容革命的实质是一场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未来发展有巨大干系的争夺信息内容的大战。

在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经受得起这样的两次巨大的革命,即信息手段的革命与信息内容的革命,信息手段是信息工具的革命,而真正占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要靠信息内容的革命,也就是如何用本国特色的文化占领国际信息市场。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是:以内容的创造来带动技术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拉动信息产业的跃升,从而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在整个战略中,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成了核心行动。

为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

1.如何确立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选题

数字化的选题原则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与论述,但如何结合国家记忆工程,从保留中国文化基因库的角度讨论文献数字化的论著却不多。因而,如何结合增强我国的软国力,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教育功能,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保留的角度讨论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问题就十分重要与迫切了。

2.以什么方式去整合我国文化资源

打开网页,各类文化记忆工程琳琅满目、声画并茂。中国文化遗产的记忆工程该采用哪种方式才能够具有最佳效果。

3.怎样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散于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等多个文化资源收藏系统,同一系统还有不同的隶属关系。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系统间难以相互合作。另外,现在有的国家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合而为一,认为这是资源的相互补充,有利于用户使用,也便于文化资源的整合。

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我们今天这种管理模式是否合乎国情?在信息时代,文化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发生变化吗?如果需要变化,该从哪里着手呢?

创建一个什么样的合作机制或平台,才能够有利于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等馆藏资源的整合?

怎样整合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才能使它们的数字化产物最真实、最客观、最生动地反映我国历史、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怎样整合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才能够达到强化我国的软国力作用?

(二)数字媒介的倍增性与存储管理

数字媒介的倍增性,使信息时代的数据量成倍增长,数据存储成为本世纪共同关注的问题;数字媒介的高创新性,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存储媒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人认为,“21世纪信息领域的中心问题就是存储”。信息时代从单机走向网络,再从网络走向了存储,存储成为目前IT领域的主角。然而,数字媒介的高创新性使存储未来的热点已经不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高效地对存储资源进行管理。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存储论坛”,其主题就是“存储基础构架、管理及安全”,从这一选题就可以看出IT界的风向。

目前,各种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不断涌现,信息管理人员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企业的数据究竟以什么形式产生、存储在哪类介质或存储设备上,才能更有效地确保企业数据的可用性与安全性。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该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1)数据是有生命周期的;

(2)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内,数据具有不同的功能;

(3)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数据,能提供给客户不同的服务目的;

(4)对于不同生命周期内的数据,应采取什么管理方式,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用价值;

(5)怎样才能使不同生命周期的数据,保持最佳的可用状态与安全性。

这些问题的提出,是由于数字信息在各行各业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而今天由于政府的规定、法律或财务上的要求等原因,数据在其产生部门被保留的时间越来越长,造成了存储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的不断攀升。而数据的生命周期理论表示,数据同样具有成长期、旺年期与衰老期等一系列阶段。企业不能对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信息一视同仁,必须按照它对企业的贡献、它可能发挥的作用,来为它寻找最好的“家”,使它在这个“家”内可以“召之即来”。

由此给信息管理带来的问题是:

(1)如何判断信息的利用价值;

(2)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怎样确定它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

(3)怎样公正地界定存储介质的质量;

(4)如何为不同的数据,选择适合的“家”;

(5)存储安全的概念应当如何界定;

(6)如何才能规避数据存储风险。

五、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档案定位

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另外一个巨变是: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在发生变革,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以数字化与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因而,信息化是实现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转换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知识资本开始取代金融资本,知识资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这样的态势下,档案这一特殊的信息得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视,人类对档案的观察、评价视觉正发生位移。

把档案看成文件库的传统看法正在被记忆库的认识所取代。在今天,人们认为,档案作为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已然凸现,档案是知识的存储器,是知识咨询和转换的中介,是过去和未来历史联系的桥梁。

2004年8月,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会议主题是“档案、记忆与知识”。

大会开幕式的报告,不是由政府官员或档案学专家在高谈阔论,而是与管理学科相距甚远的生物医学科学家进行的,他讲述了人类三种记忆即文化记忆、个人记忆和基因记忆三者的关系及有关知识,阐明了档案工作者在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的选择与构建中、在个人支离破碎的记忆的客观整合中、在基因记忆语意的解释与揭示中的重要作用。这足以看到今天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信息整合的发展趋势。

这次大会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对档案的作用与功能的认识已经出现了飞跃。这种飞跃表现在,人们分别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学创作、历史再现、新闻真实等多学科视角分析了档案利用对国际地区政治冲突的解决;经济一体化的文化沟通;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记忆的完整建构;个人及家庭记忆的真实性确认等方面的学术贡献及其重要社会功能。

面对档案新的社会功能,会议讨论了如下核心问题:

档案记录的是谁的记忆?从档案中能找到过去的什么记忆?记忆是如何形成的?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的性质是什么?如何从档案中寻找记忆?当记忆不能恢复或记忆的真实性无法确认时,档案可以帮助人们从遗忘中寻找什么?记忆与集体或个人身份的关系是什么?会议还涉及战争和变迁中的档案转移问题;跨机构和跨领域的文件管理问题;电子网络的互操作性问题;跨国公司的文件保管、利用与整理问题;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国际标准等。

在档案作为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凸显的今天,我们还希望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记忆、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地区记忆、专业记忆、机构记忆、家庭记忆、个人记忆?可以不加区分地把它们混为一谈吗?为什么需要划定范围?怎样划定它们的范围?

为了保证社会记忆、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地区记忆、专业记忆、机构记忆的完整、真实和可用,档案机构应当与谁,以及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呢?

六、电子政务给我们带来的新课题

在全球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信息化的程度大大地推动了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从过去单一的文书档案逐步过渡到多门类、多载体、多专业、多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档案;档案载体从纸质发展为全面录入的数字化电子文档。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对象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从对归档后的文件管理拓展到对文件形成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二,从仅对档案管理发展到对文件形成系统的软件设计加以管理。

由此给我们带来的课题是:

怎样通过软件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怎样为计算机管理软件设计用户需求?这既需要档案管理知识又要求具有计算机相关知识,你的学习背景知识够吗?

第三,从针对逐个的立档单位的管理发展到集成化管理。

文件和档案集成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集成”包括:目录集成、数据集成、信息集成、多媒体集成、数据库集成等。集成已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网络互操作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获取性是这一问题的难点。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名词,如文件与档案集成管理系统、集成管理项目、集成管理方法、集成管理模型、集成管理过程等。

究竟这些新的术语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昭示我们该做什么呢?当然,这也是留给大家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看看政府信息公开给我们带来哪些挑战:

(一)挑战一:档案信息化

作为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门,也可以说是后台应用系统,档案信息化逐渐成为电子政府全面应用的关键。

有关专家认为,通行于网络上的80%的有效信息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政府的信息绝大部分存在于档案馆中。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推动,而且是对政务信息公开的推进。档案部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应当是其职责所在。由此给我们带来的课题是:

(1)档案信息化究竟应当如何进行?

(2)怎样采集数字信息与数字化馆藏信息,才能满足电子政务的要求?

(3)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上,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应当怎样划定权限、责任与义务?除设置公文阅览室外,我们还需要干什么?为什么?

(二)挑战二:保密与公开

在我国,政府掌握的绝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半闲置状态。一方面,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性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只被政府部门作为执法的内部规定;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保密文件以外的政府信息是否公开,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定,造成一些非保密文件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及时向公众开放。

为此,法学界专家指出:

我国保密法的制定与敌我矛盾、阶级斗争的历史背景和传统理念密切相关。而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在制度的设置上已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需要对保密信息的范围重新界定,科学地区分国家秘密与非国家秘密,为不同种类的秘密信息设定适当的密级,使降密、解密工作经常化、法定化,既保障公民了解政府信息,又避免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信息因不适当公开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专家们同时对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中的某些条款限制了档案类政府信息的开放提出了抨击,他们指出:

《档案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法学界认为,这种说法意味着:即使不是保密档案,凡是未满三十年,原则上是不向公众开放的。

专家们多有质疑。

1.质疑Ⅰ:档案定义

在我国,《档案法》是档案管理的基本法律,其调整的范围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保存的档案。

但法学界有人认为,《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如该法第2条提到:“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依这一定义,档案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只有两个,一是档案机构保存了不少“历史记录”,供回顾过去之用;二是“保存”现有信息,以备将来回顾之用。

2.质疑Ⅱ:非保密档案为什么不让人使用

《档案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公开。”对于保密档案,《档案法》第14条则规定:“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法学界认为,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的是,既然不是保密档案,又为什么不公开让社会利用?国家机关的活动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其所创造的“财富”理当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服务。

3.质疑Ⅲ:对未开放的档案的利用

《档案法》第20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利用未开放档案的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2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中国公民利用档案馆保存的未开放的档案,须经保存该档案的档案馆同意,必要时还须经有关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保存的尚未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以及中国公民需要利用的,须经档案保存单位同意”。

法学界认为,以上条款的不科学、不透明与难以操作在于:有关主管部门应该怎么决定,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完全属于政府自由裁量的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有关主管机关当然就顺理成章地包揽了相关权力。所以,工商、房管、土地、建设等主管部门也就都作出了规定,查阅有关档案必须经过所在机构同意。

(三)挑战三:个人档案的公开

人人都有档案,而且相对保密,多年来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不久前,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对此提出了异议。马教授解释说,档案实际上只是政府掌握公民的一些个人信息,并不涉及保密范围,应该让人们在有需要时查阅。马教授进一步说明,透明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早就已经风靡全世界,中国当然也不应例外。

马教授认为在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档案完全可以让大家在有需要的时候去查阅。因为个人档案根本不涉及什么保密或是机密问题,它就是政府对公民个人情况的了解。

那么,个人信息究竟属于谁呢?

前一阵子社会上曾为医院该不该让病人看自己的病历引起了很大争议。医院认为病历是医生建的,是医院所有的医学资料;而病人则认为病历反映的是自己的病理状况,体现的是自己就医问诊的自然过程,应该归自己所有。

法学界认为,不管政府或单位,之所以拒绝个人查阅自己的档案信息,其实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陈旧思想的反映。在旧体制下,连人都是国家的、单位的,何况档案?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正在大踏步走向市民社会,政府的管理权逐渐回归到公共管理领域,个人档案信息也该回归个人所有了。他们以为,信息是个人活动的自然延伸,与当事人密不可分,它不是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创造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信息的产权显然属于当事人。这样,个人档案或者电话号码、病历之类的信息资源,尽管保管权在政府或者单位,但向当事人公开是必须的,对当事人希望查阅自身信息的这种知道权、了解权,保管者应该尊重。

讲到这里,只能说从这变幻莫测的社会万花筒里,抽出了一丁点东西,还有许多许多的新问题等待你们的创新思维去探讨、解决。我希望大家学会使用多维的逻辑方法去评论一些复杂的事物,开阔视野、转换角度,学会从新角度去看老问题,从存在重大争论的理论命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大家的研究从现实需要出发来发现、聚焦于国际或国内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那些困扰着全人类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使自己的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共享。

【注释】

[1]本文系作者2005年先后在上海大学、黑龙江大学对档案学专业学生所作的学术讲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