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还是未来

未来,还是未来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使用者将从产品的个体使用环境去评价其价值,不论是集体性还是单一化生存,设计的最终完成形态将在他们那里“相对稳定”地实现。层级观念明确的社会将转变为推布式的网络存在;个体成为最本质的“单位”;真正的民主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这样的创生,酷似托了梦的诺亚方舟,“他的自我设计目标是建立一种人类的全新状态,而不仅仅是预备着现存之物的终结”。

3.未来,还是未来

基于对“工具”的思考,日本“物学研究会”为人类“设计未来”做出了以下9点提案式规划:(10)

(1)人类是最了不起的万物之灵:个人的直觉能力渐受重视,组织结构也将随之调整[精英的时代];

(2)标准化思考方式的终结:平凡的个性遭到否定,个性化人才的时代已经到来[关于个人的独特性];

(3)产业的流程与模式:消费者将开始参与产品及其使用环境流程,产业模式也将随之改变[产品与使用环境的进化];

(4)整体概念的崩溃:局部的独立与自主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自发性的设计时代];

(5)走向回归自然的时代:告别了过于理性的20世纪,21世纪的人们将寻求返璞归真,并尝试与大自然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

(6)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同体:受孤寂感的驱使,能够增进归属感和解除孤独感的商品将会广受欢迎[寂寞孤独的人类];

(7)幻想群体:在信息时代里,人们的偏好更易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而凝聚成为流行,并使之演变为更加快速而不确定的时代[关于信息与流行];

(8)人与物的融合:由于人们对商品的强烈偏执,使物质具备了全新的意义[人与物的融合];

(9)从否定式的对立到肯定式的激发:在追求商品差异性的同时寻找共存、共激、共创的时代[激发秩序的社会进步]。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所围绕探讨的是一种可代谢的内在设计未来,其立足点是更好地展现、激发人的潜能,而造物演化所天然具备的前瞻性,在更高级别上引发出人类的创生:

“个人的直觉能力受到重视”,即指出对于个人,尤其是个别天才的敬重,人群的组织功能亟待调整,以适应于并充分支持智者们开创性构想的实现;天才更需要对新的人类组织满怀尊重,人们为他提供新的系统服务,他又善于整合组织的强大功能;平等观念将被逐步破除,片面的民主制将失去意义。天才们对社会、生活的幻想将直接带领我们奔向新世纪,这也印证了为什么我们在模仿自己/人类进行创造:“设计”仿效“天才”。

个性的伸展说明了现代主义时期标准化生产成为仅供参考的“过去”,大众化社会将在积极意义上进一步衰微。曾经以“均质化”概念引领下的设计难免要出现变相地对人的藐视,而未来应是多样化的,这不单包括表面上的——标准化零件构成的、可无穷组合的设计及生活形态的出现——还蕴涵着将会是充满动感的,所谓“生态化”的理念将主宰我们的演进:终极生态化、可持续的设计精神。

使用者将从产品的个体使用环境去评价其价值,不论是集体性还是单一化生存,设计的最终完成形态将在他们那里“相对稳定”地实现。“成品”的概念将被淘汰,“成长”意味着“升级”。“更新换代”、“消费”等被从使用的角度取消了合法性。生产者、设计者、使用者的关系进一步模糊,“设计服务”是产品诞生前后狭义的生产,设计者所要承担的是中心项目,而与“终端”客户的“协作研发”成了厂家们的一种“偷懒”捷径:“过程”与“结果”共生。

层级观念明确的社会将转变为推布式的网络存在;个体成为最本质的“单位”;真正的民主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那将是一个以自律和自我责任为主的时代,局部、个人式的体验、认识开始影响社群化的走向,城市的整体面貌重新回位于居民们的大脑:细碎、真实的个体意志受到追捧。

同时,理性和片面理性被正确地理解。我们借由处于最基础意义上的科技力量,走向一条通往人类感官全方位开启的时代。旧世纪里在视觉上的饕餮首先被新世界触觉、嗅觉等充满丰盈的快感功能所替代,进而,体现身体各项感官的设计将大量涌现,甚至对人类情绪的捕捉也成为造物的着力点。一切都说明了造物的理念曾由中古时期的神性中心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中心传递,进而会过渡到珍视个别而局部的时下状况的人的一切。

网络与数字化的冲击、扁平化的生活处理模式,将凸现个体存在的寂寥,设计的要义在此时则表现出:既是物质上的填塞,达到自然与人的进一步融合,又是非物质态的对人性的宽慰。广义的商品市场得到良性的开发,本土文化得到尊崇,产品成为新的群体归属感的标志,人们心灵间的共鸣被唤醒:自由而共勉的第二自然。

信息文化还催生了一种幻想式归属感,看看“简单”的网络游戏已经深化成参与者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就不难想象社会已经被人类自身改造成如何的高深莫测。非物质的加入,不仅诱发了新的人与物的关系,还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更深入地定位,产品在另一个高度上成为人的“有机”部分,生命的跃动于其中被放大,偏执而单向度的“工业人”演化为多元化的“自然人”:“物”与“我”互荣。

如此的“设计”悲可感怀、喜得颂扬,在人类的不满中生发欲念,在快慰中找寻动力,在相互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艺术化设计”中,在人、事件、质料、工艺、时间、地域等共同作用下,实现一种新架构、新体制的“整合性创造活动”。(11)

这样的创生,酷似托了梦的诺亚方舟,“他的自我设计目标是建立一种人类的全新状态,而不仅仅是预备着现存之物的终结”。(12)

【注释】

(1)董炯明.人体·机械·未来[M].香港:万里书店,1979:155-158.

(2) 罗尔夫·霍曼.透过未来学的眼——走进未来[M].丁敏,弓卫平,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2.

(3)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49-155.

(4)昂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3,226.

(5)昂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3,226.

(6)马蒂亚斯·霍尔茨.未来宣言[M].王滨滨,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20.

(7) Norman Brosterman.Out of Time: Design for the Twentieth-Century Future[M].New York: Harry N.Abrams,2000:44.

(8)韩民青.物质形态进化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170-173.笔者对其表述有所修改.

(9) 星野芳郎.未来文明的原点[M].毕晓辉,董守义,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43-48.此表由日本著者转引自英国丹皮特·杰克逊《替换技术论·技术变革的政治学》中“AT运动”倡导者英人罗宾·克拉克的理论。

(10) 黑川雅之.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80-209.

(11) 黑川雅之.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08-209.

(12)欧内斯特·勒南.基督的一生[M].梁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