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般工艺史与设计史的不同

一般工艺史与设计史的不同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目前的现状看,工艺史与设计史最大的区别是:设计史是强调功能的、生活方式的、实用的;工艺史比较强调装饰的、美术的、趣味的、精神的。这涉及工艺和设计内涵上的区别。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工艺史里装饰的成分其实也是一种设计,这也是设计史不能回避、必须提到的部分,但它不是装饰艺术史。

2.一般工艺史与设计史的不同

五十年来,中国工艺史实际上更多偏重于贵族的、文人的、宗教的工艺装饰艺术史。就目前的现状看,工艺史与设计史最大的区别是:设计史是强调功能的、生活方式的、实用的;工艺史比较强调装饰的、美术的、趣味的、精神的。

传统工艺史常常会讲到彩陶,但大多重视彩陶的纹样及其意义,而忽略彩陶的形制和造型功能分析、造型的来源,以及它的形制和当地人的生活关系。就青铜器来说,无论是食器、炊器、饮酒器等礼器,都有它们最初的功能特征和要求,可是,今天的工艺史谈到青铜器,仍然会注重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以及如何分类。

习惯上我们会更多地注意到汉代漆器图案的精美,汉代的其他艺术形式——帛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等无一不是以装饰为主,体现了一种装饰的美,但很少会分析精美的漆器的功能和由此展开的造型的原因,似乎装饰就是目的。

许多工艺史著作总结出的明式家具的四个“特点”,实际上这四个“特点”都是审美层面的。比如说“材美工巧”,但“工巧”的结果是什么,并没有分析;例如说“造型简洁”,但到底为什么要简洁,有没有功能层面的含义,没有说。明式椅中的靠背椅与宋代的官帽有极大的关系。宋代官服与腰带中间有一整套东西,需要椅子有较大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靠背椅跟宋代的理学还有关系,“正襟危坐”,具有礼制的功能。这些都较少提及。其实,明式家具的发展还受到江南园林兴起的影响,然而园林和明代家具的关系却很少被人提到。后来,明式家具还影响到山西和北京,并被整个宫廷改造、改制,尺寸与宫殿建筑的规模相吻合,风格与皇家的气派相一致,这些分析无疑都是设计史的范畴。

工艺史对器物功能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的任务主要是对造物进行“审美”,所以对许多优秀的具有巧思的工艺作品才会简单地解释为“造型简洁”、“纹饰华美”等等。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陶瓷技术发展最完美的时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陶瓷的釉与装饰发展、变化的一条线索,还能看到器物造型的变化以及它与功能的关系。

工艺史是偏重于装饰艺术的、贵族的、文人的、宗教的,这与考古遗存的发现有很大关系。凡是保护较好的、还在挖掘的墓葬大部分都是贵族墓,一般老百姓的墓都没有好的随葬品。工艺史要依靠考古遗存,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贵族的工艺,而不是平民的工艺就可以理解了。

在工艺史上很少注意到一个人生活中所必需的器物用品,它们是整个生活过程中所依存的、最具功能性的工具,设计史却会注意这些并且将此作为重点。由此可见,设计史更注重的是平民的生活艺术和造物,工艺史更注重装饰的、趣味的、美术的;设计史更注重的是功能的、使用的、日常的。

例如陶瓷的生产。传统的陶瓷制作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辘轳拉坯[原来像景德镇那样的陶瓷作坊都有用脚踩的辘轳车,中间有个转盘,上边放一块泥,用脚踩动辘轳,就可以慢慢用手把陶瓷的坯拉出来了]。传统陶瓷生产一共有三种形态:一种形态叫泥条盘筑,新石器时代的许多彩陶最初都是用泥条盘筑制作陶器的,先把泥搓成一条条的,然后一条接一条地叠起来、粘起来,这是泥条盘筑;第二种是辘轳拉坯,当转轮转动的时候,手指一放到上面,一个新的器物就塑造出来了;第三种是宜兴紫砂的做法,即先把陶泥拍成均匀的片状,再用泥片围成相对的空间,用竹篾子来慢慢地打,逐渐就可以打出想要的造型了。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陶瓷设计大量运用注浆成型法。陶瓷的注浆成型,就是先做出石膏模具,把瓷浆注进去,等晾干了,再把石膏模具分开,就可以放到窑里烧造了。但这种做法会带来一个大问题,以碗为例子:在它的形制的发展过程中,碗的主体与碗底关系的转变经过了漫长的历程。由于最初使用拉坯成型法,早期的碗底一般都很浅,这时候要用小刀片进行修改,把碗底削出来。宋代以后,景德镇的制瓷业慢慢兴盛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碗在使用中存在一个问题——这种碗隔热性能不好,容易烫手。

在《磁州窑的民间传说》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大家都在为处理碗烫手的问题而发愁,有母子二人,儿子是制瓷工,在苦苦思考问题的时候困了,他母亲就拿了个手炉为他取暖,但不小心让手炉里的火点着了被子,火势很快变大,母亲急中生智,用脚去踩,儿子担心母亲烫着,急忙去看,当时他母亲可能穿着木屐,结果毫发无伤,由此受到启发,想到处理隔热的办法。他将碗的主体与圈足分开做,然后再用釉把两个部分粘到一起,从表面上看它们是一体的,但里面已经用透明的釉做了个隔热层,并且碗底可以用手抠住的空间也变深了,隔热的功能就增强了,从功能上来说,这种碗比以前的碗更进了一步。

注浆成型的碗是一次浇注的,圈底较浅,因为只能旋坯,所以隔热性能就不如传统的方法。注浆成型还由于工艺限制,使碗的形制变得又笨又重。虽然拉坯成型的碗可能不是很圆,碗之间稍微有一点变化,但是它很好用。注浆成型的碗每个都一样,批量化了,但是功能反而退步了。这就是不同的眼光看待古代造物的区别。

这涉及工艺和设计内涵上的区别。为什么工艺史和设计史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严格区分?这是因为,在有些领域它们所面对的东西是共同的,只不过眼光的投射、着眼点有所区别。所以,设计史不能完全回避工艺史上的研究对象。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工艺史里装饰的成分其实也是一种设计,这也是设计史不能回避、必须提到的部分,但它不是装饰艺术史。

按西方现代设计史的观点来看,“设计”的大前提是社会形态——工业化社会,而不是刀耕火种的或是用牛耕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在工业化社会中,机器的批量化生产要求我们在生产之前设计好方案,这是因为一旦产品进入流水线,就不可能像传统工艺那样,让手艺人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设计一边改。从这个角度看,工艺和设计有同有异,在“工艺”里手工生产、设计和材料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而设计者是机械生产分工的产物;工艺是单件的,不能重复的产品,而设计则是机械生产的,批量化的,批量化就意味着要标准化。因此,从社会形态上来看:工艺是以农耕经济作为背景的,设计是以工业经济作为背景的;工艺是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设计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艺是以单件生产为标志的,设计是以批量生产为标志的;工艺是个性化的形态,设计是标准化的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