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邻里单元模式建构原则

新邻里单元模式建构原则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用地规模不超越当前居住区基层邻里单元现实用地规模,体现对总用地平衡的权重。将宅院用地整合,形成内向型集约化用地,各宅院后有地相连,我们利用这块用地种植蔬菜、果林或进行养鱼等适宜性功用,以寻求一种“自给自足”,对环境影响小并能改善环境质量的模式。邻里单元的种植利用该邻里住家的粪肥,邻里单元的种植地所产生的经济作物同时提供邻里的给养,形成“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体系,提高外部环境质量。

7.5.1 新邻里单元模式建构原则

1)基于当前基层邻里单元现实人口规模原则

以20~30户左右为基层邻里单元规模,有利于示意和延续住区传统生活习惯,体现对地域社会组织特征的适应。

2)基于当前基层邻里单元现实用地规模原则

用地规模不超越当前居住区基层邻里单元现实用地规模,体现对总用地平衡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缩减宅院中区转型或可以社会化功能用地面积,通过整合式重构,集约化再生,并起到最大的整体生态效益的作用。

3)基于当前基层邻里单元内部物质自循环消化原则

将宅院用地整合,形成内向型集约化用地,各宅院后有地相连,我们利用这块用地种植蔬菜、果林或进行养鱼等适宜性功用,以寻求一种“自给自足”,对环境影响小并能改善环境质量的模式。邻里单元的种植利用该邻里住家的粪肥,邻里单元的种植地所产生的经济作物同时提供邻里的给养,形成“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体系,提高外部环境质量。

4)传统地域建筑空间特色回归原则

邻里空间布局打破原有联排式的单调布局形式,外围道路自然地与建筑结合,而不是单一笔直的建筑道路关系,形成自然有序的邻里空间布局。每院具有结构独立性,保证个体改建的相互不关联性。

5)居住宅院空间配置的优化原则

根据不同用户的经济实力、住宅等级以及生产生活功能分离的程度,确定适宜的空间配置指标。根据各个层次住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每一层次的改进方向和发展目标,并考虑各个层次农户的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超前性,按照经济、生产、生活、居住、建筑空间相互协调的原则,根据经济情况和住宅等级,合理确定相应的空间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