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房多渠道融资经验

建房多渠道融资经验

时间:2022-10-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灾后重建是持久战,需要长期的机制。因此,我们要抓住四川灾后重建的契机,尽早建立起我国灾后重建的融资机制,并争取将之制度化。彭州市在灾后重建资金问题上建立了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的融资机制,首先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激活农村资源,运用农村产权融资。彭州市探索了“产业联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金进入灾后重建。再次,彭州市构建“交易平台”,解决重建资金不足的问题。

8.1.3 建房多渠道融资经验

国家确定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三年时间表,在2009年还提出了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到2010年9月,累计完成估算投资和累计完工项目达85%左右。但地震多发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经验表明,灾后重建并非在两三年内就可以完成。同时重建困难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大规模民房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上,为此,建立专门的中长期融资平台和机制非常必要。灾后资金的筹措,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拓宽融资的渠道,让社会各界多层面地参与到灾后重建中;二是要在制度上勇于探索创新,建立多元的筹资机制,发挥制度优势。

对于重建所需资金,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拨款来解决其中的很大部分,在重建初期财政拨款甚至应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成为灾后重建资金的重要供给主体,而中央政府安排了灾区恢复重建基金,地方政府也承诺按照配套比例提供重建资金。但是,政府财政拨款与重建所需资金之间仍存在较大缺口,因此,重建资金的来源渠道应该多元化,应该考虑民间和市场力量的积极引入。政府可以协同金融机构设立重建基金,设计并发放多种金融产品,多种渠道融资。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拨款和民间捐赠,关键要靠商业机构和民间资本的投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和项目可以采取政府与私人资本联合的方式参与。

与救灾相比较,灾后重建的任务更加复杂和艰难、时间更加漫长。可以说,灾后重建是持久战,需要长期的机制。我们应该看到,灾后重建虽是无奈,也是机会。毕竟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抓住四川灾后重建的契机,尽早建立起我国灾后重建的融资机制,并争取将之制度化。

彭州市在灾后重建资金问题上建立了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的融资机制,首先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激活农村资源,运用农村产权融资。在自然资源禀赋优异的地区,利用农村产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联建,而在地处偏远社会投资无法产生回报的乡镇,又利用国土的增减挂钩政策,获得农房重建资金,这种探索,有效破解了重建资金瓶颈,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死钱”变“活钱”,激活了农村的生产要素。彭州市有15个镇(龙门山、敖平镇、白鹿镇、磁峰镇、丹景山镇、葛仙山镇、桂花镇、红岩镇、军乐镇、丽春镇、隆丰镇、三界镇、通济镇、小鱼洞镇、新兴镇)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按照各镇上报的重建意愿,经初步测算,这15个镇受灾农户宅的基地面积约为7.9万亩,扣除安置占地(含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占地面积)4.9万亩,剩余可挂钩面积约为3万亩(挂钩到成都市二圈层的双流、温江、新都、郫县等地),可筹集城乡统筹资金约55亿元。彭州的农房重建总投资在100亿元左右,这55亿元既为受灾群众建房解决了资金难题,还保证了重建“四性”规划原则的真正落实。

其次,彭州市依靠“产业联建”的办法,解决重建中资源变资本的问题。彭州市丹景山、白鹿、通济、龙门山、磁峰、葛仙山等镇部分重建区域自然条件较好,有一定旅游、避暑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受灾群众有良好的资源、也有发展乡村游的愿望,但缺乏重建实力。彭州市探索了“产业联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金进入灾后重建。有383家农户签订了社会联建协议,引入社会资金达1500余万元。其中桂花镇沂水村引进了“山水美地”项目,发展颐养产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长期经营收入来源。

再次,彭州市构建“交易平台”,解决重建资金不足的问题。针对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的问题,彭州市结合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深入推进试验区建设,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融资担保平台,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由国土局、房管局、农发局、林业园林局等部门在中心共设立五个服务窗口,负责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融资专业服务。通过搭建交易平台,将农民的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实现资源变资本,有资金困难的原址重建、统规自建农户的建房问题得到了解决。

最后,彭州还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把金融贷款信托投资等资金用于重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