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在这场工业革命中有所作为
倪维斗:
我感觉上海市对这个趋势非常重视,开过好几次会议了,这反映了上海的感觉比较灵敏,更早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双管齐下的背景下,上海怎么做?建议上海应该首先发挥在工业方面的优势,不仅在大飞机、大型燃气机等方面做出品牌,还要发展大型的化工设备、煤化工,包括将来的二氧化碳捕捉和利用技术。这些上海有科研优势、产业优势的地方,一定不要放松,要做得更好。
其次,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些分布式的、信息化的、互联网的东西做一些工作。比如说新材料的开发,要往前瞻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材料和技术上多考虑,包括各种储能技术、蓄能技术;还有小型的、高效的发动机,要结合全分布式的、应用电网式的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抓住几个重点做起来。同时以天然气在上海逐渐推广为切入点,把天然气作为一种分布式应用的推动做起来。现在天然气的发展,还是一个传统方面的应用,没有把分布式应用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头。上海在这方面能不能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褚君浩:
上海作为全国领先城市,要在推动新工业革命方面走在前面,要进一步分析面对新产业革命可能的措施,在政策、人才、产业的布局上给予充分的关注。尤其要注意一些现在看来偏小的技术和方向,有一些事情要敢于实践。现在上海对有些事情是想到了,但是实行上还是有一些迟疑,有些扶持得还是不够。比如说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这个也是分布式能源。如大家的手机每天都要充电,如果手机底板或手机套能覆盖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话,那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充电了。那是属于高端太阳能的应用。现在市场上主要是硅基平板电池,将来要开发二代、三代电池,互为补充。新技术的设备的研发、人的需求,与科学技术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研究结合,就会产生许多新的技术、理论,产业也会发展。我觉得上海在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
阮雪榆:
上海要重振制造业,数字化制造是不可缺少的方面。为了帮助企业来共享我们的成果,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缩短和国外制造业的差距,我建议成立上海市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功能应该有这么几个:一个是研究开发的功能;第二个是技术扩散的功能。要把这个技术不断向上海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扩散应用;第三个功能是培养人才。大量培养掌握高技术的数字化制造的人才。这个研究院的运作,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国家CAD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来组建。我们国家的这个工程中心不比美国任何一个中心逊色,再加上上海市和全国的支持,我们有信心建好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院。我相信,以这个研究院为起点,上海制造业水平会有大幅提高,上海制造业的人才也可以藉此产出,并可以为上海探索出一条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江东亮:
尽管上海今年年初也开了一个关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研讨会,但我总体感觉上海在材料基因组计划方面的部署动作较慢,反应并不积极。上海发展材料科学的基础是很强的,有很好的研发平台、研发基地,特别是有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如果加以重视的话,完全可以在国家启动这一计划的初期确立定位和制高点,从材料系统这个角度对国家的创新有所贡献。为此我建议,上海有关部门集中相关材料研究的核心团队,建立数据库、开发资源,多学科共策共力,争取在新材料研究上面做出特色。
金亚秋:
实际上能否实现中国崛起,或者说实现确定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的一个重要地位,涉及到现在20岁左右的一代年轻人能不能培养成才这样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
坦率地讲,现在中国的中学生是相当能干的,但是越到后来,进步越小。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以后大学教育不单单是大学的问题。以前有一个军事家说,战争很重要,但它不仅仅是将军和士兵的事。我把它转过来说,大学教育很重要,但它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所以希望我们在议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人的最终成才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实际上任何技术、任何工程,最终都是要人来实现的。
金东寒:
就上海怎样发展新能源产业,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上海应成为新能源技术的示范中心。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在上海进行示范,经过示范后带动整个产业链,催生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第二,上海要成为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因为上海是信息的汇聚地,有很多的人才,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比如说就内燃机方面,两个国家级的研究所就都在上海;第三,上海要成为高端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的制造中心;第四,上海要成为产业链的服务中心。这一点是符合上海的产业地位的。
查亚兵:
我们注意到上海的领导就这个事情已经作了很多的发言,我们也深受鼓舞。在这里,我们强烈地建议,不要因为可能今天技术上还不成熟、经济性还不是很好就不布局。当年信息高速公路铺设的时候,也有人说我们的高速公路都没有建好,搞什么信息高速公路。现在看,如果当时没有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发展会落后很多年!所以,我们迫切地希望在上海这么一个重要的城市,先把这个发展起来,我们也非常愿意为此出一份力。
芮明杰:
首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上海既然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讲,至少有两个方面要慎重思考与选择:第一,上海面向未来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产业体系应该是什么?这个产业体系里面的制造业我们发展什么,服务业发展什么?上海目前正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换句话说,我们正好处在重化工业阶段完成之后,向服务经济阶段开始转型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如果恰逢新的工业革命兴起,我们应该要从抓住这个机遇来考虑,对我们原有定位的产业体系所进行的选择进行再思考再选择。第二,如果产业体系定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未来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推动这样的路径,这就是新一轮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
建设上海未来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的产业体系,首先离不开能源使用结构可再生性的考虑。未来上海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耗结构里面的长期目标究竟怎么样来考虑,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上海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把目前的产业体系转变为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当然能源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这是一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面对这个变化,上海要有自己的答案。
其次要重新思考的就是制造业。在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上海的制造业究竟发展什么,上海要不要搞数字制造智能制造?具体发展什么?这些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考虑,交给产业资本选择。过去,上海的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多次的转换,这个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我们跟在发达国家后面,接受它们的产业转移,究竟提高了哪些我们的制造基础,我们现在跟国际上有多大的差距,我们的发展重点究竟在哪里?所以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倡导高级制造技术人才的培养。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美国奥巴马提倡的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他们认为美国要重新夺得世界制造业的领袖位置,就是要培养制造业的全球领袖人才。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有待全社会的努力,特别是教育界的努力。没有优秀的产业技术、优秀的产业经济高级人才,是不可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上海带来的机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