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外交应在中东有所作为

中国外交应在中东有所作为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想在中东拥有一份话语权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十年中东仍将是持续动荡和群雄争霸的局面,中国应该、也可以在中东有所作为。大多数中国人希望看到一个更自信、更高调的外交政策。对中国来说,美国此举意在遏制中国。

1) 未来十年影响中东形势的四大因素

第一个因素,美国的战略东移。中东是二战后美国投入战略资源最多的地区。半个世纪高强度、大规模投入维持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21世纪的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上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它的全球战略。

这个调整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战略东移,另一个是限制和减少对中东地区的投入。美国试图在中东以“灵巧外交”、“下放”和“外包”取代传统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政策。

第二个因素,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随着“页岩气革命”,美国日益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在美国人为实现能源独立沾沾自喜的同时,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格局将愈发变得扭曲。这个扭曲就是中东产油国的油气主要是输送到东亚国家,进口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是来自东亚国家。美国在向地区国家提供军事和安全保障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

第三个因素,地区国家的转型。中东变局,“破旧”势如破竹,“立新”迷茫混沌。地区国家将长期处于艰难转型过程中,中东政治生态迅速“绿化”是当前中东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四个因素,地区各方势力的博弈。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矛盾,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力量对比将始终处于动态的制衡之中。

2) 未来十年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判断

第一,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将进一步发声和加大投入。在世界各大国中,中国在中东外交中是后来者、被动的参与者,有时候甚至是旁观者。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和与其他大国互动的加深,中东作为世界战略资源和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必然会越来越多引起中国决策者们的重视。未来十年,全球力量的对比、东升西降的大势不可逆转,中东国家将普遍看到中国的发展潜力,把中国视为它们开拓国际空间、平衡传统大国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二,中国对中东投入增加将是一个渐进和摸索的过程。首先,这个过程有赖于中国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手段的不断提高。从认识上讲,中国外交要摆脱传统的对中东“超脱外交”和袖手旁观的惯性。如同大国要走向海洋一样,中东是大国外交的必修课。从能力上讲,中国自身的国力仍然处于一个“将强未强”的战略爬坡阶段,利益的不断延伸和我们实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国想在中东拥有一份话语权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手段上讲,中国的中东外交还是要解决缺少安全、金融安排和可靠支点的短板。其次,这个过程需要外部因素的推动。

第三,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中东既斗争又合作,可以避免正面对抗的关系。首先,中国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中国经营中东平台不应当以挤压美国的传统势力为目标。其次,中美外交理念不同大于利害关系的冲突,中国在中东问题上涉足尚浅,还没有触及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第三,中国在中东没有不可放下的核心利益,中美在中东还有妥协的空间。未来十年中东仍将是持续动荡和群雄争霸的局面,中国应该、也可以在中东有所作为。

思 考 题

9.1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东危机,才能获取更大的市场经济价值?

9.2 中东危机的本质是利益的冲突,还是文化的冲突?

链接阅读:

材料一:

世界局势将出现四大变化

据美国《外交政策》2012年11月28日文章预测分析,2013年对国际事务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明年,世界局势将出现四大变化,分别是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西方政治秩序出现危机、中东地区派系斗争升级和对美国逐渐从国际事务中退出的担忧。

1) 中美关系重新定位

文章称,中美关系是世界各国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两个国家都刚刚举行了换届选举。虽然新的美国政府在人员任免方面可能发生一些变动,但奥巴马的连任意味着美国中心政策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而且随着竞选季的结束,奥巴马将迅速回头解决之前被搁置的各种内政和外交问题。

中国新任领导人习近平也将面临不少挑战。由于中国的世界地位不断提高,为了制定适应该变化的一系列新政策,他必须在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之间建立起共识。此外,习近平还必须加快中国经济平衡发展的步伐。在对外方面,中国绝不能示弱。大多数中国人希望看到一个更自信、更高调的外交政策。

2013年,中美双方都需要以更谨慎的态度对待两国关系。美国需要消除“重返亚洲”政策对两国关系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对中国来说,美国此举意在遏制中国。美国需要说服中国相信,美国把注意力从中东转向亚洲的原因在于,自己认识到亚洲才是其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的所在。

最重要的是,中美需要踏出重新界定二者关系的第一步。在这一个新关系中,中国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屈居下风,而是转变成一个担负更多责任的国际领导者的角色。

2) 西方民主模式的危机

明年,世界面临的首个变化就是西方民主模式的危机,这是由于欧美无力解决各自的财政、金融危机引发的。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来属经济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问题,如果还不能得到解决,这场由经济引发的危机将削弱西方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自身实力。

数十年来,美国和欧洲一直是全球治理的两个中心。它们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行动的决心,然而这些资本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管理成功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它们的模式不再是成功的范例,世界就会去寻找新的领导者。但就未来可预见的这段时间而言,世界还无法找到任何其他替代者。

3) 中东派系斗争升级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将继续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从摩洛哥到伊朗,整个中东地区都充斥着阿拉伯之春导致的政治动荡。伊斯兰教徒逐渐从人们所熟悉的反对派角色转变为统治者,宗教运动开始演变成政治团体,世俗团体力图把自己建设成有效的政党组织。就未来看,派系斗争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主线。

中东各国过去几十年来的独裁统治成功地压制了什叶派逊尼派间的分歧。这种通过强制手段获得的和平在伊拉克首先被打破。美国的入侵引发了伊拉克内战。受伊朗的部分影响,伊拉克似乎即将分裂成三派:库尔德人、什叶派和逊尼派。此外,伊朗神学家在叙利亚有重要影响。叙利亚是一个逊尼派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什叶派作为少数派统治者认为,自己不得不为生存而战。各国的什叶派或逊尼派政府纷纷向自己支持的一方运送武器弹药和资金。

中东地区的杀戮不仅限于叙利亚。比如距离叙首都大马士革仅几英里的黎巴嫩,该国政府极力维护岌岌可危的和平局面。巴林的逊尼派政府一直残酷镇压什叶派的反抗。外媒认为,动荡局势还将在中东地区进一步蔓延,而且难以想象有什么事情能够扭转。

4) 美国可能逐渐退出国际事务

不少人担心美国退出国际事务,这一担忧将对2013年,乃至以后的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种害怕一方面来自美国2014年底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油气资源开发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使得美国大大降低了对中东地区石油出口国的依赖。最后,美国削减赤字和开支的需求有可能削弱它在国际事务中起到的作用。

不论外界对美国逐渐退出国际事务持什么态度,欢迎或是恐惧,也不论这种退出是否真的将发生,人们都会对这种可能性采取一定的行动或进行一定的调整,至于具体会对国际事务和美国利益产生哪些影响,目前还有待观察。

(来源:美国《外交政策》)

材料二:

中东局势深入调整

(刘中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东局势可谓波谲云诡,风波迭起。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电影事件引发席卷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土耳其与叙利亚边界冲突愈演愈烈,美俄围绕俄飞机迫降土耳其的复杂博弈,埃及政局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巴以冲突再起事端,都表明阿拉伯大变局后的中东局势在新伤旧痛的折磨下变得更加复杂。当前,中东局势的深刻调整凸显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明显扩大。叙利亚危机的久拖不决已成为中东变局的转折点,同时也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在中东变局中,出现了若干种政权更迭或政权改组的方式,西方国家和地区企图将埃及方式、利比亚方式和也门方式运用于叙利亚问题,但均告失败,有学者称叙利亚已成为阿拉伯大变局的“压舱石”。

目前,叙利亚现政权与反对派的对抗继续呈现胶着状态,国际上地区势力和世界大国围绕叙危机展开复杂博弈,越来越难以按照某一方的意志进行解决。在叙利亚国内局势继续僵持的同时,叙利亚与土耳其的边界冲突愈演愈烈,双方持续不断的越界打击一旦升级为土叙双方的局部战争,不仅将导致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的扩大,也势必因土耳其北约成员国身份将北约拉入土叙冲突,而背后则是美俄围绕叙利亚博弈的进一步复杂化。

转型阿拉伯国家进入深度调整期。目前,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家在政治上均已初步完成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但权力角逐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政府与军方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教派矛盾、部落矛盾使政治转型依然十分艰难;在经济上虽出现恢复性增长,但经济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经济重建困难重重;在外交上正在进行试探性调整,转型国家与美国和西方的距离加大,普遍重视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关系。

当前,埃及在转型阿拉伯国家中依然具有风向标意义。在内政方面,穆尔西除继续面临经济与社会重建的挑战外,权力稳定仍面临多方挑战。穆尔西试图通过解除军方权力,加大政权的伊斯兰色彩,巩固穆斯林兄弟会的支持,但面对司法部门挑战的无奈(如埃及最高法院继续宣布议会无效、总检察长拒绝接受穆尔西的撤职命令)、宣判多名前政权高官无罪等事态依然引发了穆斯林兄弟会的不满,并导致埃及政局再度陷入动荡。在外交上,穆尔西重建埃及在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的欲望十分强烈,并试图组建四方机制斡旋叙利亚危机,但除引起新闻轰动效应外,实际成效可谓微乎其微。

地区格局很难找到真正的赢家。土耳其和伊朗两地区国家一度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赢家,但随时间演进均面临日益增加的麻烦。如土耳其热衷推广土耳其模式但收效不佳,反倒陷入土叙冲突加剧、库尔德问题强势反弹的困境;而叙利亚危机加剧导致西方和以色列进一步勒紧制裁和孤立伊朗的绳索。以色列继续处于尴尬的无所作为境地,高调宣示对伊朗的强硬政策已成为牵制美国、施加地区影响的唯一选项。

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分化呈埃及地位下降、沙特地位上升的西沉东升态势。在此过程中,沙特等海合会国家似乎成为中东变局的最大赢家。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沙特除在海湾地区继续面临以伊朗为中心的“什叶派新月地带”的挑战外,以埃及为代表的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兄弟会力量集团,将与沙特的瓦哈比—塞拉菲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复杂的竞争关系,而沙特等海湾国家自身的改革也是无法回避的长期议题。

伊斯兰力量积极与消极作用并存。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借势而起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及其下属的自由与正义党、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摩洛哥公正与发展党等伊斯兰主义组织在中东转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已转型阿拉伯国家也不会出现全面的伊斯兰化。

中东政治中的教派矛盾被进一步激活,并与传统的地缘政治因素相结合,深刻影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转型和地区格局重构,并突出表现为沙特主导的海合会逊尼派国家与伊朗主导的“伊斯兰新月联盟”的矛盾。

“基地”组织对“阿拉伯之春”的应对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过程,试图将“阿拉伯之春”导向“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轨道。当前,“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和马格里布分支等恐怖组织、萨拉菲派等伊斯兰激进势力活动日趋猖獗。

“阿拉伯之春”并未改变仇美心态。当前,西方对中东的战略影响力呈下降态势。目前,伴随埃及、突尼斯等原亲美政权的瓦解,埃及等转型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的距离在拉大;当前的亲美阵营有进一步缩小的态势,甚至被美国改造的伊拉克都已滑向中间阵营,这在伊拉克不参与制裁叙利亚的政策上得到了明确体现。

亵渎伊斯兰先知电影导致的席卷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表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反美主义根深蒂固的原因并非文化冲突,而是对美国中东政策长期不满累积的结果。因此,“阿拉伯之春”并未结出西方期待的民主果实,也未能在本质上改变中东伊斯兰国家反美、仇美的心态。

(东方早报2012-10-17)

材料三:

以色列:军事工业日渐崛起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在世界大家庭中,只能算是个小兄弟,仅有1.4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足500万,但提起它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则令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战略家所不敢小视。仅正规军就有17.8万人,此外还有几十万预备役部队。几十年来,扑朔迷离、战火纷争的中东造就了以色列这个地区“军事强国”,也刺激了它的军事工业和军品贸易的发展。目前,军事工业已成为以色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色列银行行长摩西·曼德尔鲍姆曾言:“在外债和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因素使以色列免遭破产,那就是输出军火赚取美元。”近年来,以色列在世界军贸市场上获利年均达10亿美元左右。

1) 军工体系“五脏俱全”

出于战争的需要,以色列军事工业起步很早(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只能生产部分轻武器,改装和维修一些武器装备。1967年,著名的“六·五”战争后,巨大的军品需求拉动了以色列军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以色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工科研和生产体系,全国从事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公司多达250多家,并涌现出如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以色列武器发展管理局、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拉法尔公司、以色列造船厂等十几家规模巨大、举世闻名的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涵盖了从军工科研到武器生产,从各种军用飞机、坦克、舰艇到电子、通信设备等几乎所有军用产品的生产领域,从业人员近8万人。

以色列的军事工业包括国营(占80%)、私营和与美、英、法等国合资的企业三大类,由政府和国防部共同管理。以色列著名的军工科研机构有十几家,如拉法尔武器发展局、海法技术大学、武器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学会、韦兹姆研究院(研究核技术)等。其中拉法尔武器发展局是以色列最大的军工管理机构,也是最具实力的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综合体。

以色列的兵器生产公司约有150家,著名的有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索尔塔姆有限公司、梅卡维姆公司等,其中军事工业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军事工业公司,下设武器、弹药、化学、火箭系统等9个分公司和1个研究院,共有1.5万名职员在这里从事武器装备生产。

军用航空工业也有数十家公司,可生产战斗机、侦察机、运输机、直升机等各类军用飞机。其中“幼狮”、“狮”等战斗机是以色列军事航空企业的代表作。

导弹与航天工业在以色列军工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以色列在武器装备方面对其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保持优势的支柱。以色列据此成为世界上第八个可以发射卫星的国家,并有能力生产各类导弹。

2) 科研“孵化”实力强劲

有人曾经用“世界的钱袋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来形容犹太人的精明,其言一点不差。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以色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出于谋求军事上的优势和安家固园的本能,到80年代末期,以色列已经形成了人员齐整、设备先进、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并且具备了研制和生产各类轻重武器、超音速飞机、中型坦克、作战舰艇、空空和反舰导弹、电子战设备、各式雷达等武器装备的能力。其中自产的作战飞机、导弹、坦克和大炮均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军用航空电子设备、预警机、无人驾驶机在世界航空武器装备市场上独领风骚。每年的军工产值都在20亿~30亿美元,占本国工业总产值的四成以上。

以色列军工企业所制造和生产的武器装备除满足本国军队需求外,为谋求长足发展后劲,使军工生产销售进入良性循环,还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出口,年军火出口额高达十几亿美元。

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所具有的无人驾驶侦察机制造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可以生产全系列的无人驾驶机,包括“搜索者”、“猎犬”、“苍鹭”等最先进的侦察机。1998年,以色列又研制出最新型的“狙击手”近程无人侦察机,其飞行半径为50~150千米,续航能力6小时,最大飞行速度176千米/小时。除无人侦察机外,以色列近年来正在研制无人攻击机。现已研制出反雷达无人攻击机,携带有32千克的战斗部,航速高达500千米/小时,能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

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世界最新型主战坦克“梅卡瓦”系列,以军已装备有千余辆。这种坦克采用140毫米滑膛炮作为主炮,并装备有主动防护系统。

1999年,以色列著名的拉法尔武器制造公司向世界公布了自己的最新作品——“花花公子”型直升机和车载反坦克导弹,该导弹采用串列式高爆战斗部,既可从地面平台发射,也可由直升机空中发射;发射后既可自动寻的,也可跟踪直至命中目标。

3) 引进“外援”跨国经营

9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以色列视为敌对国家的伊朗、叙利亚等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于是以色列开始重新审定国家防务战略,决定增拨军费(每年100多亿美元),在充分挖掘本国军工企业最大潜力的同时,加强与美英等国军工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与外国武器装备研制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以色列军工企业掌握了许多最先进的武器研制技术,使以色列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也大大提高,收到了借“鸡”生“蛋”的效果。

继1986年以色列与美国共同开发研制“箭”II导弹防御系统之后,90年代以来,双方加快了研制过程,并几次成功地进行了模拟拦截“飞毛腿”导弹试验。这套防御系统包括雷达、预警和发射控制,以及“箭”II导弹等分系统,可搜索500千米以内的来袭导弹,能同时跟踪监视和截击14个目标。

在海军装备研制方面,以色列海军科研部门与美国海军麦克马伦造船公司联合设计了“萨尔5”级轻型护卫舰,舰上装备了11个导弹发射装置、2个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管,舰尾机库内可存放1架SH-2F、“海豚”或S-76N直升机。由此可以看出,该舰具有很强的反舰和反潜能力。

从目前情况分析,起伏跌宕、错综复杂的阿以矛盾要想在短时间内“一揽子”全部搞定,几乎不可能,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为此,有中东“军火库”之称的以色列还将继续大力发展军工企业,研制和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以保持地区军事优势,维护国家安全。

(2010年06月01日人民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