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前身为1980年9月成立的中东文化研究所。2000年12月,研究所获准进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行列,是该校唯一的重点研究基地。朱威烈主编的《中东与伊斯兰研究》期刊(英文),美国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刊物由2007年创刊时的半年刊至2009年转型为季刊。该刊的正常出版发行,在美国学界、政界以及亚洲中东研究学者和中东有关国家人士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前身为1980年9月成立的中东文化研究所。1999年6月,该校通过校内研究资源优化整合和人才引进,成立了中东研究所。2000年12月,研究所获准进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行列,是该校唯一的重点研究基地。

2000—2010年间,此研究所不断深化对基地建设目标的认识,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基地建设的文件要求,加大对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充分发挥基地“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信息资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总体情况

此研究所是国际问题与港澳侨台片研究基地中唯一由外语学科孵化出来的基地,主要以中东国际关系、中东社会与文化、中东国家政治外交、中东经济、中东宗教、中东民族、中东区域史和国别史等为主要研究领域,设有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伊朗研究中心、中英文期刊编辑部、中外文图书资料室和阅览室以及行政办公室等。

截至2010年年底,此研究所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8人,分别拥有埃及和约旦外籍院士、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青年博士骨干等头衔或称号。其中,校内12人中拥有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各8人;研究所主办有中文双月刊《阿拉伯世界研究》和英文季刊《中东与伊斯兰研究》(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并拥有独立域名网站和特色学术网站。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截至2010年年底,此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7项,其中,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攻关项目“中东伊斯兰地区与国际体系转型研究”为该校在此类项目上零的突破,也是目前为止该校同类级别唯一的项目,同时多次承担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委托课题更是此研究所课题研究特色之一;出版专著34部,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约140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提交咨询报告34篇,获得省部级及国际奖项7次,其中,有的咨询报告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批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2010年世博会组委会以及外交部、对外友协等组织和机构多次致函该校感谢此研究所协助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主办全国学术研讨会8次、国际学术研讨会4次,出国交流近50人次,其中,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海军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东国际问题研讨会已逐步形成规范机制,在国际和国内学界均有较大影响。

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东所在以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1)在科学研究方面,积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

(2)在学科建设方面,致力于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对所在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发挥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

(3)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为国家和上海市的外事、外宣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4)在国际交流方面,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和能力,并加快机制建设。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朱威烈撰写的《理解与尊重:关于构建我国中东研究话语体系的思考》,发表在《西亚非洲》2007年第1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外交》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该文从国家主流人文理念、文献资料运用、时代精神三个视角出发,在总结和反思中国与西方中东研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中东研究的话语体系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并服务于我国中东政策的不断调整、发展与完善。

(2)刘中民撰写的《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刊登于2010年6月13日《文汇报》,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17期转载。作者应上海“东方讲坛”邀请,就该主题多次做主旨演讲,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该文认为国内外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3)朱威烈主编的《中东与伊斯兰研究》期刊(英文),美国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刊物由2007年创刊时的半年刊至2009年转型为季刊。这是我国同类学术刊物中第一本拥有美国刊号、在美国发行并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上架的刊物,此研究所持有终审权。该刊目前为止仍是我国高校中唯一的一种办刊模式,即中美联合办刊,中方编辑、美方出版发行,但中方对稿件具有终审权。该刊的正常出版发行,在美国学界、政界以及亚洲中东研究学者和中东有关国家人士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4)祁学义译,朱威烈、丁俊校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共4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获卡塔尔国、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重点学科B702等多项基金共同资助。本成果是中国首次出版该圣训集的全译本,作者翻译历时近8年,为此赴沙特访学并求教于相关权威学者。该全译本的问世,在我国宗教界、学术界以及穆斯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我国伊斯兰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5)朱威烈、刘中民、孙德刚撰写的《热点外交实践与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为外交部委托课题研究报告,2009年4月获批外交部“2008年度优秀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12月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该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热点外交的特点、核心理念及创新意义,围绕我国热点外交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了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在思想上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定位,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建立长效研究机制,在实践方面应为解决当前热点外交面临的紧迫问题创造条件。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1)完善学科支撑体系,夯实基地的学科基础。加强对所在学校“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能力建设以及自主设置学科目录外二级学科“中东研究”博士点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初步完成“中东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认真完成“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的阿拉伯学——中东学”,初步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3)加强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承担国家、教育部和外交部等相关部委、上海市的各类科研项目等途径,推动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创新能力建设。

(4)以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增强政策咨询能力。通过定期与非定期活动、正式与非正式机制相结合的方式,使其成为中阿双方民间外交的重要管道与制度性平台,并加强对外交部相关工作的政策咨询。

(5)加强内外联动和合作,完善高水平机制建设与平台建设。作为“中阿经贸论坛”高级顾问所在单位,为宁夏主办的“中阿经贸论坛”提供智力支撑;继续与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合作,巩固高层国际学术论坛的机制建设。

(6)努力组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学术队伍。统筹区域研究与领域研究的需要,组建研究团队,加强过去相对薄弱的中东经济研究的学术队伍建设;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7)全面提升基地学术刊物的竞争力,加强信息资料和数据库建设。力争使中文刊物《阿拉伯世界研究》从目前的CSSCI来源期刊的扩展版进入核心版,为英文刊物《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进入SSCI创造条件,并做好期刊电子版的网上发布工作;进一步完善中东研究所网站建设和数据库建设。

总之,此研究所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