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产品生产要素的现状分析

中国农产品生产要素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保证了中国农产品产出的规模优势;中国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的良好条件,又保证了农产品单产水平和较好的品质,这是中国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土地相对占有量和土地资源质量的问题,也是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的制约因素。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耕地相对肥沃、农业自然环境较好的国家,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具有较好的自然基础。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基于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基本要素之上的国际分工,而农业生产要素自然也就成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农业要素禀赋的基本特征是:①耕地面积总量丰富,人均耕地面积紧缺;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人口占世界总量的1/4;③资金相对短缺。根据这三个基本特征和要素禀赋理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贡献力量,而紧缺的人均土地资源、农业资金投入、落后的机械化水平都将对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产生负面影响。

一、 我国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构成现状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用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与我国抗衡。但是我们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我国的劳动力资源。

1.劳动者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要素供给量过剩。我国农村约有9亿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村劳动力充足,约有4.4亿人,其中种植业等第一产业劳动力约有3.3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5%。由于人口绝对量大,因而人均土地资源量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仅只有0.08hm2。如果按每个劳动力可承担0.67hm2耕地面积的人地比率计算,中国大约存在1.5亿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巨大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使我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模式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力要素的密集使用。国内学者(卢峰,1997)曾提出,我国对于不同食物在农业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有三个判断:第一,对可供选择的必须利用可耕地作为投入要素的不同生产活动,具有比较优势。第二,其他条件相同,那些不需要可耕地作为投入要素,或仅仅需要土质、肥力、灌溉条件较差的边际可耕地的生产活动,具有比较优势。第三,能较多利用农闲季节剩余劳动的生产活动具有比较优势。按照以上判断,我国水果与蔬菜生产能密集地使用劳动力要素,因而具有比较优势;鱼、虾等水产品以及肉类食物,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因而具有比较优势。因为我国劳动力要素丰裕,劳动力要素的大量供给,使劳动力要素价格十分低廉,产品生产中用工成本极低,可以得到密集使用,国内资源成本较低,因而具有绝对数量上的优势。

2.劳动者素质低下的绝对劣势。

劳动者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体质与知识技能两个方面。体质主要包括农业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情况,而知识技能则是指农业劳动者所具有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观念、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运用农业新知识、新科技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

高等要素与专业型要素的培育是形成和提升农业比较优势的有利条件。因此,培育高级与专业型的劳动者的关键是要培育创造新的高级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并不断提高其素质。“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被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列为改造传统农业的三大对策之一。大量实践也证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对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着明显作用,而这些又都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指标。

我国农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目前看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就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二、我国农业耕地资源现状

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精辟概括了土地的意义——“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首先,世界土地要素是稀缺的,而各国土地的拥有量是有差别的,土地拥有量较多的国家,即土地资源禀赋条件好,在农产品生产上有天然的比较优势;土地拥有量较小的国家,则在农产品生产上有先天的劣势。其次,不同地域的土地,由于土壤(肥沃程度)、光照、温度、空气、水分条件差异,形成的土地自然生产力不同,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也不同。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国家,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具有自然的基础;而土地贫瘠、环境较差的国家,农产品生产就缺乏比较优势。

总的说来,中国土地资源禀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保证了中国农产品产出的规模优势;中国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的良好条件,又保证了农产品单产水平和较好的品质,这是中国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土地相对占有量和土地资源质量的问题,也是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的制约因素。

1.耕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

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耕地相对肥沃、农业自然环境较好的国家,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具有较好的自然基础。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总量9565万公顷[1],居世界第四位;林业用地26743万公顷,草地4亿公顷,草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土地资源占世界的1/15,占亚洲的1/9,仅次于加拿大,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所处的自然区位和生态条件优越,适宜农产品生产,尤其是北纬20o~50o之间的中纬地带,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光照气候适宜。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中国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中国土地资源量和质的优越条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却严重缺乏。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8hm2,少于世界人均耕地0.24hm2的水平,而美国人均耕地为0.73hm2;印度为0.19hm2。从人均土地资源相对水平来看,中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美国的11.2%,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由于土地资源禀赋对产品比较优势的作用最终是反映在要素的成本和产品的价格上,耕地资源总量的丰裕与人均拥有量的缺乏会同时影响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前者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我国的农业土地要素失去禀赋优势。

2.耕地质量差。

从土地资源的质量来看,中国也面临严峻的形势。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然而地貌条件非常差,山区、丘陵占据大部分面积,地形坡度大、土层薄、灌溉困难。根据2008年的统计,我国的山地、丘陵、盆地总共占国土面积的61.98%[2]。其次,水田面积所占比重少,根据2007年的统计,水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6%[3]。据计算,在现有耕地中,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且有灌溉设施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25%,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全国62%的耕地资源分布在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而这些地区水资源却不足全国的20%。

另外,还有部分耕地严重退化,我国耕地面积中有4533万公顷水土流失,盐碱化0.5亿公顷,土壤沙化0.25亿公顷,有1/3到1/2的耕地缺磷;1/4到1/3的耕地缺钾;受工业“三废”污染危害的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在现有耕地面积中,根据生产潜力发挥程度进行计算,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分别为21%、37%、42%。此外,由于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土地过度利用,长期以来作物单一,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致使土地板结变硬,地力衰退,生产力严重下降。

3.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随着城市的扩张,小城镇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长期粗放利用,加剧了人地矛盾,我国耕地资源每年都在大量减少。从图4-1可以看出,我国耕地面积减少速度非常迅速。此外,目前我国土地垦殖率已达13.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可开垦的后备资源也在进一步减少。根据2006年的统计,我国目前宜农荒地人均0.42亩[4],且主要分布在北纬35o以北地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区,多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少数民族集中的边远山区,土地开发难度大,可利用的限制因素较多。同时,考虑到生态保护等因素,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将会受到进一步的限制。

图4-1 中国耕地资源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三、中国农业资本要素构成现状

资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一国的资本存量以及资本存量增长的能力,反映一国资本资源禀赋,从而影响产品生产与贸易的比较优势。农业投资是指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包括固定资金投入与流动资金投入。从投资主体上讲,农业投资主体由国家、集体、企业、农户、外国投资者构成,其中国家投资是农业投资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投资总额大体逐年增长,但增长率起伏不定且近年有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各地开展迅速,农业生产投入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同时乡镇企业的涌起又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大量资金,大量外资也开始注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所以农业投资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的增长。

1.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总额不断上升,但相对比重趋于下降。

随着我国财政规模的扩大,国家对农业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也逐年增加。从表4-1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支出从1978年的150.7亿增加到2006年3173亿的规模。同时,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相对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78年13.4%下降到2006年的7.9%。由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能力有限,且农业基础设施差,因而国家财政对我国农业的支出构成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然而,同世界其他各国重视农业生产和保护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始终相当有限,农业支出比重的下降使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的升级能力降低,最终影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表4-1 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增长缓慢。

近年来,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教育支出逐步增加。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因此农户生产投入的能力与积极性受到严重限制。由表4-2可以看出,我国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从1995年410.7元增加到2009年的485.3元,增幅缓慢。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其生产投资的滞后必然会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表4-2 农户生产支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支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投资水平远远不足。国外资本丰裕国家物质费用(现金支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远远超过我国现在的水平。例如1987-1999年,美国每公顷水稻总成本为1223美元/公顷,现金支出为884美元/公顷;意大利水稻总成本为3188美元/公顷,现金支出为1595美元/公顷;日本水稻总成本为12934美元,现金支出为3134美元/公顷,而同期我国物质费用合计为601元/公顷,折合成相同单位约为129美元/公顷。物质费用(资本要素)投入低,在技术替代率允许的条件下,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要素从而保证一定的农产品产出。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使用量越少越好。我国资本要素使用量较低,而一些农产品比较优势仍然存在的原因是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低廉,劳动力要素的密集使用,弥补了资本要素投入的相对缺乏,反映了劳动对资本一定的替代性。

总体看来,中国农业并不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丰富的劳动力要素替代了稀缺的资本要素。然而,劳动力对资本并不能无限替代,随着产量的增加,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将逐渐下降。因此,如果劳动力投入与资本投入比例过于悬殊,资本稀缺与投入不足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