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媒体信息的采集编码

数字媒体信息的采集编码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的,这些资料可分为图件资料、数据资料、文字资料及多媒体资料四大类。这部分数据的规范整理与标准化数据库的建立有专门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的相关要求,在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主要涉及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一)资料收集与整理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的,这些资料可分为图件资料、数据资料、文字资料及多媒体资料四大类。所有这些资料的收集都应遵循以下工作流程(图2-2)。

图2-2 资料收集整理流程

1.收集 在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同一类资料不同时间、不同来源、不同版本、不同介质都应收集,以便将来相互检查、相互补充、相互佐证。以土壤图为例,数字化后与其他图层叠加时,往往会发现一些边界存在疑问,或者一些土壤类型编码存在疑问,这些在纸介质的图上往往不易发现,在数字化图上则暴露无遗,这时便需要乡级土壤图或土壤普查时期的一些中间资料核查。数字化土壤图时,如果收集到的为透明图,扫描矢量化工作将非常容易。收集资料越充分,后面的工作越方便。

2.登记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立即进行登记,记载资料名称、内容、来源、页(幅)数、收集时间、密级、是否要求归还、保管人等;对图件资料还应记载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系等有关技术参数;数据产品还应记载介质类型、数据格式、打开工具等。

3.完整性检查 资料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一套分幅图中如果缺少其中一幅,则整个一套图无法使用,一套统计数据如果不完全,这些数据也只能作为辅助数据。图件资料还必须有说明文档,否则没法使用。

4.可靠性检查 数据必须翔实可靠才有使用价值,否则只能是一堆数字垃圾。必须检查数据的所有者、生产者、时间、数据产生的背景等信息。来源不清的数据不能使用。

图件完成上述常规检查后,还应调查制图所采用的底图、制图的过程、步骤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个别图件是采用复印机将大比例尺图缩小后拼接而成,这类图误差、变形都很大,不能采用。

5.筛选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检查可基本确定哪些是有用的资料,在这些资料里还可能存在重复、冗余或过于陈旧的资料,应做进一步的筛选。有用的留下,没有用的作适当的处理,该退回的退回,该销毁的销毁。

6.分类 按基础图、专业图、报表、文档、图片、视频等不同的资料形式分类。

7.编码 为便于管理和使用,所有资料必须编码成册。

8.整理 已经编码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装订、封装,珍贵资料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9.归档 所有资料必须归档,建立管理和查阅使用制度,严防资料散失。

(二)资料类别及其来源

满足耕地地力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县域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所有图件和属性数据,但不包括这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野外调查、取土分析测试和田间试验所产生的数据。这部分数据的规范整理与标准化数据库的建立有专门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的相关要求,在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主要涉及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1.图件资料 图件资料指印刷的各类地图、专题图、卫星照片以及商品数字化矢量图和栅格图。县域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以下一些图件(比例尺统一为1∶50000)。所有图件数字化后以Arc View的Shape格式保存,并与相应的属性数据库正确对待连接。

(1)地形图。建议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部测绘局测绘的地形图,由于近年来公路、水系、地形地貌有变化较大,应从当地水利、公路、规划、国土等部门收集有关最新图件资料对地形图进行修正。

(2)行政区划图。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区有较大的调整,要收集最新的政区图(含行政村边界),并调整地名编码。

(3)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土壤图、土壤养分图等)注意搜集近20年新绘制的土壤养分图。

(4)基本农田保护块现状图。如果当地国土资源局没有1∶50000的基本农田保护块图,可以有两种方法制作:一是用1∶50000地形图作底图,将1∶10000基本农田保护块图转绘到硫酸纸(或薄膜)上;另一种方法是分别将1∶10000基本农田保护块图经扫描—数字化—拼接—信息取舍后生成1∶50000基本农田保护块。

(5)水利分区图。根据田间工程设施、灌溉模数、排涝模数等指标对辖区内农田进行分区并绘制分区图。

(6)地貌类型分区图。根据地貌类型分区并绘制专题图。

(7)土地利用现状图。多数地区的国土部门有最新的航片判读生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8)土壤肥力监测点、肥情点点位图。在地形图上准确标明位置及编号。

(9)测土配方施肥取样及调查点点位图。在地形图上准确标明位置及编号。

表2-14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图层配置列表举例

表2-15 耕地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属性资料及其来源列表举例

2.属性数据资料

(1)土壤普查农化样点资料。

(2)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二级地块登记表,基本农田划定资料。

(3)粮食单产、总产、种植面积统计资料(以村为单位),县统计局或乡政府。

(4)农村及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资料。

(5)历年土壤肥力监测点田间记载及化验结果资料。

(6)历年肥情点资料。

(7)县、镇、村名编码表,应建立一套最新、最准确的编码,附新旧对照表。

(8)土壤志、土种志。

(9)土壤肥力监测点资料。

(10)测土配方施肥调查点资料。

3.其他资料

(1)县(市)及各镇基本情况描述。

(2)各土种性状描述,包括其发生、发育、分布、生产性能、障碍因素等。

(3)土壤典型剖面照片。

(4)土壤肥力监测点景观照片。

(5)当地典型景观照片。

(6)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

(7)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音乐)。

(三)统一的数据标准

1.基础数据采集模板 由国家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模板,各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国家统一模板的基础上建立本省数据采集模板,下级模板的定制要求保障上级应用的数据采集需求。

(1)数据采集指标集。由国家根据耕地资源数据库建立的需求制订全国耕地资源数据采集指标集,国家和省均可以对本级指标进行管理。各省自定义指标将由国家统一进行指标规范。指标集内的全部指标包括完整的命名、描述、格式、类型、存储定义、属性逻辑、约束、计算操作等定义。对同一个数据采集任务下产生的指标集将采用统一的标准(数据类型、数据精度、数据间的约束关系等)。由国家制订统一的基础数据编码规则,包括行业体系编码、行政区划编码、空间数据库图斑、图层编码、土壤分类编码、调查表分类编码等。

(2)数据采集文件格式要求。

矢量图形文件(EsriCoverage、 ArcView Shape、 AutoCAD) ;

栅格图形文件(EsriGrid )、图像文件(BMP、 JMP、 TIF) ;

数据库文件(MSSQLServer、 dBase) ;

文本文件(TXT);

视频文件(AVI、 MPEG) ;

声音(WAV )、网页(HTML)等。

(3)空间数据采集规则。

图形的数字化采用图件扫描矢量化或手扶数字化仪方式。

县地图采用1∶500000地形图为空间数据框架基础。

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

坐标系及椭球参数: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

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野外调查GPS定位数据:初始数据采用经纬度并在调查表格中记载;装入GIS系统与图件匹配时,再投影转换为上述直角坐标系坐标。

(4)数据接口。制订标准的数据接口,满足各级、种类数据的交换、抽取需求。

(5)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存储。设计标准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结构,在建立关系数据库平台(选择MSSQLServer)的地方单位,数据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在没有建立数据库平台的地方单位,数据存放在ACCESS中。

(6)数据交换模式。属性数据采用基于网络的交换模式,空间数据的交换参照GB/T17798-19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对耕地资源数据交换格式进行描述。

2.建立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1)图件输出要求。图须覆盖整个辖区,不得丢漏。图内要素必有项目包括评价单元图斑、各评价要素图斑和调查点位数据、线状地物、注记。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符合规范要求。图外要素必有项目包括图名、图例、坐标系及高程系说明、成图比例尺、制图单位全称、制图时间等。

(2)数据质量要求。扫描影像能够区分图内各要素,若有线条不清晰现象,需重新扫描。

扫描影像数据经过角度纠正,纠正后的图幅下方两个内图廓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角度误差不超过0.2°。

千米网格线交叉点为图形纠正控制点,每幅图应选取不少于20个控制点,纠正后控制点的点位绝对误差不超过0.2mm(图面值)。

矢量化:要求图内各要素的采集无错漏现象,图层分类和命名符合统一的规范,各要素的采集与扫描数据相吻合,线划(点位)整体或部分偏移的距离不超过0.3mm(图面值)。

所有数据层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面状图形数据中没有碎片多边形。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的输入正确。

野外调查GPS定位数据误差50m以内。

(3)面积数据。耕地面积数以当地政府公布的数据(土地详查面积)为控制面积。

(4)统一的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所有的应用系统设置统一的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各级用户通过规范的操作,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和传输等功能。

制定规范的数据录入管理办法,保障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录入到数据库中,变化的数据能够及时的更新,并注明更新的原因和日期。

统一的系统用户编码:采用统一的系统用户编码,编码和采集的数据相结合并保存在数据库中。保障国家和省级的中心数据库中,各级节点采集的数据都是唯一有效的。

数据安全加密系统:为防止数据被恶性破坏或无意损坏,采用不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传输加密处理。通过数据存取控制对数据存入、取出的方式和权限进行控制。建立数据备份机制,采用数据库自动备份技术,定期备份数据,建立数据副本,定期把数据刻录成光盘再存放在安全的地方或进行异地备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