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发展沙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防沙治沙

加快发展沙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防沙治沙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沙产业自身发展内在要求讲,沙产业与防沙治沙融合发展,也是沙产业发展必然要求和追寻的目标。我们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加快发展沙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防沙治沙。尽管如此,人们对沙产业的概念、内涵和范畴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共识。沙产业概念的不断完善,应该是继承发扬钱学森沙产业发展的科学思想,是中国沙漠治理思维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四是沙产业的发展保障定位于融合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与保护。

——纪念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发表30周年

钱能志 朱斌 刘丹一

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以新的理论思维和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发表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并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此后,社会各界特别是沙区科技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沙产业从概念内涵到发展方式和技术途径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由此沙产业逐步兴起和迅速发展起来。我国是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世纪末,沙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18.2%,有4亿人的生产生活直接受到沙化的危害,防沙治沙任务十分艰巨。沙产业的提出、实践和发展可以说是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新动力、新机制,它将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防沙治沙转变成全社会、全民共同开展防沙治沙,找到了市场条件下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走产业化防沙治沙的路子。这也是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从沙产业自身发展内在要求讲,沙产业与防沙治沙融合发展,也是沙产业发展必然要求和追寻的目标。钱学森也指出“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工程也是沙产业的一部分”。所以说,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我们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加快发展沙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防沙治沙。

(一)沙产业的概念

自钱学森1984年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和沙产业概念后,众多沙业科技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和沙区广大的干部群众对沙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更加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在此过程中,科学界、理论界对沙产业这个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和范畴的认识有了不断深化和丰富。尽管如此,人们对沙产业的概念、内涵和范畴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共识。实际上,钱学森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和沙产业概念后,虽已近90高龄,但仍用其缜密的科学家思维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充实、深化和完善“沙产业”的范畴和内涵。钱学森1984年首次提出沙产业概念时指出:沙产业是农业型知识密集大农业系统的子系统,是知识、技术密集的农业型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类型,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到1988年,钱学森进一步提到:从前讲沙产业还不够全面,还有另外一个事业,即在沙漠、戈壁滩边缘地区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这件事情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工程也是沙产业的一部分。1994年他又明确指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也就是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上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一定能够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而且,钱学森特别强调,“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和沙产业发展实现需要100年。”由此可见,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是发展的、开放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以认真学习和把握钱学森沙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思维,来认识沙产业概念、内涵和范畴。

经过30年的实践和发展,沙产业概念不断延伸和完善、内涵和范畴不断丰富和深化。根据沙产业这些年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化防沙治沙趋势,我们认为沙产业的概念应当定义为:在沙区开展的特色生物质资源高效培育、采集与延伸加工利用,沙质资源、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加工利用,沙漠景观旅游与休闲服务等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的集合。

(二)沙产业的内涵

沙产业概念的不断完善,应该是继承发扬钱学森沙产业发展的科学思想,是中国沙漠治理思维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沙产业的内涵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沙产业的发展基础定位于提高沙区生物对太阳能的固定转化效率。钱学森所倡导的沙产业没有把人们在沙漠地区普遍应用的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方式定为基本目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提高沙漠地区生物对太阳能转化效率作为沙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既是充分发挥沙漠戈壁充沛阳光这一天赋资源的优势,又是将高效利用这一优势的主体沙区生物资源作为发展沙产业基础。将沙产业发展基础定位于提高生物的太阳能转化效率,立足于充分利用沙漠地区天赋资源,节约水的消耗,提高单位面积碳水化合物的产出量,从而满足人们对氨基酸、维生素、生物能源及工业原料的需求。二是沙产业的发展途径定位于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虽然是充沛的,但植(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却异常严酷。无论靠天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都难以达到高效地固定转化太阳能的目标。沙产业倡导利用现代化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人工改善植物固定转化太阳能的生境,就会极大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三是沙产业的发展手段定位于形成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高效管理。沙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在沙产业发展初期,不应把近期的目标和可能的发展远景相提并论,必须把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放在首位,无论是初期还是高级阶段,追求沙产业发展实效都是必要的,而市场机制下,高效产业管理是沙产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四是沙产业的发展保障定位于融合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与保护。钱学森提出:“沙产业中有一个地理建设的大问题:治沙、改造沙漠戈壁,有一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课题,要尊重地理学规律。这个理论在沙产业中,比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和海产业要突出得多,一方面人有改造沙漠的美好愿望,一方面又有地理(气象、水文、土质等)自然规律的限制。”诚如钱学森所言,中国沙漠地区的地理条件,有很大差异。这些千差万别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沙漠治理和沙产业类型,应当有所区别。如果不考虑地理条件差别,都采取同一个模式,不仅不易达到目的,而且会事与愿违,造成生态损害和经济损失浪费。这类教训很多,必须引以为戒。

(三)沙产业的范畴

沙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高效利用太阳能为主的产业,所以,沙产业可以理解为沙漠中的绿色产业。不仅包括“增加植被,改善生态,产生经济效益的特色种植业”的第一沙产业;“生产产品主要是创造经济价值的特色养殖业、特色资源加工制造业、风能太阳能利用业”的第二沙产业;也还应该包括沙漠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沙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服务型“第三沙产业”。沙产业中一些具体内容可以与现有产业类别重合,产业体系上既有独特性,又有融合性。具体指标上,与相关产业的指标可以各纳其中,各表其功。沙产业的范畴可以概括为六大类别:一是沙区特色种植业,主要以乔灌木育种育苗、经济林果、种植中草药、能源油料植物、沙生野菜、微藻、食用菌、沙生花卉及特色林产品采集为主;二是沙区特色养殖业,主要以牛、羊、马、骆驼、鸵鸟、孔雀、火鸡等的特种养殖业;三是沙区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业,主要以干鲜果、饮料、饲料、人造板、纸浆、药品、保健品、化妆品、肉蛋、乳制品、羊绒制品、生物质油料(食用和柴油)为主;四是沙物质资源加工利用业,主要以沙区沙的利用和开发为主;五是沙区风能、太阳能利用业,主要以利用沙区风和光热资源发电为主;六是沙区沙漠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主要以沙漠景观旅游、沙区特色住宿餐饮、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沙区休闲健身活动服务、沙区娱乐服务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发展。实践和科学理论研究表明,沙漠并非都是不毛之地,沙区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我国173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约有53万多平方公里是可以治理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治理和开发利用的价值。

(一)发展沙产业是推进防沙治沙事业的内在需求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沙区以国家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逐步开始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作。国家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工程建设创造了一大批成功的实用技术和开发治理模式,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沙化发展趋势整体得到了初步遏制。尽管如此,沙漠化危害依然严重,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国家投入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实际上仍是补助性质,与沙化治理工程建设成本需求相比远远不足,限于国家财力,繁重的防沙治沙任务光靠政府的补助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单一的防沙治沙纯生态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防沙治沙实际和发展的需要。防沙治沙工作面临着投入不足、缺乏后劲、难以巩固成果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才能做好这项工作,依靠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形式,把尽可能多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投入到防沙、治沙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千军万马齐上阵、多元投资主体搞防沙、治沙的大格局。因此,把防沙、治沙、用沙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沙区资源利用,实现由“人进沙退”到“沙里淘金”,变“沙害”为“沙利”,让不毛之地、死亡之海变成沃土。这既是沙产业发展现实,更是防沙、治沙的内在需求。

(二)发展沙产业,为防沙、治沙事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自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的概念之后,各地推进防沙、治沙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实行积极治理、综合治理的方针,重视防沙、治沙与用沙相结合,寓开发利用于保护治理之中。沙区相继兴建起了以沙生生物为原料的加工业,治沙种植的沙生植物成了能提高家庭经济收益的重要资源。由此,防沙治沙的思路和发展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产业化防沙治沙也就应运而生。近3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防沙治沙中,开始探索产业化治沙路子,将一个原本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事业,变成了企业收益、生态改善、农牧民致富的新兴产业。国家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税费减免、权益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呈现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新局面。目前,沙区从事沙产业开发的企业已经发展到7000多家。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协会+基地”的产业化方式,把农牧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吸纳进产业化防沙治沙链,形成了规模化的沙产业发展趋势,帮助群众摆脱越穷越牧、越穷越垦、吃子孙饭的恶性循环,也将我国的沙化治理速度带上快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沙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沙产业的优势和效益将不断显现,产业化防沙治沙也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产业化防沙治沙是沙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人们对沙漠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沙漠不再是地球的“癌症”,人们正在以全新的资源观看待沙漠。沙生植物种植、畜禽动物养殖、沙漠旅游到沙材料加工、生物能、风能、太阳能利用等,都成为沙区重要特色资源产业。从防沙治沙进而用沙观沙,不仅拓宽了防沙治沙的途径,更是不断迸发防沙治沙内生动力。产业化防沙治沙成了挖掘沙漠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态与生计兼顾、治沙与致富双赢的重要亮点,成为增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宁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也使改造治理沙漠化土地、发展沙产业可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有效生存空间,缓解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

构筑现代沙产业体系,通过沙产业发展反哺防沙治沙,促进防沙治沙,实行产业化防沙治沙,是沙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积极推进特色沙产业与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快推动产业化防沙治沙步伐。

(一)认识不足,对沙产业重视程度低

由于广大沙区主要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受传统产业的影响较深,对沙产业发展的前景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信心,沙区不少地方也未能将沙产业发展摆上应有的位置,全社会尚未形成大力发展沙产业的氛围。现行管理体制对沙产业发展也缺乏有力的管理协调力度,在管理层面上也很难获得重视。此外,还存在发展沙产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担忧。

(二)顶层设计缺乏,沙产业发展宏观指导不足

沙产业是沙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沙产业管理上缺少顶层设计,宏观指导不足,如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发展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产业整体也没有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不利于沙产业全面、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三)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

沙产业应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但目前,我国沙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且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知名品牌少,同时,由于缺少专门的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等研发能力较低,推广应用更为困难。沙产业仍处于规模小、效益低的初级发展阶段,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

(四)政策体系不完善、资金扶持不到位

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难度大、收效慢的沙产业更是如此。我国沙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政策性扶持不够,很多参与治沙的企业和个人融资渠道不畅,信贷品种少、规模小,有效的金融支持在现实中难以落实等问题,也使一些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不敢贸然从事沙产业开发。

(一)提高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产业化防沙治沙共识

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是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关键。要树立防沙治沙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步推进的意识,形成沙漠也是资源的观点,凝聚发展特色沙产业与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共识,建立产业化防沙治沙的表彰奖励制度,吸引更多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资沙产业,进行沙漠治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化治沙的积极性。

(二)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加强沙产业宏观指导

国家应从战略高度通过对沙产业资源、沙区环境的识别、分析,统筹协调各方面因素,认真进行顶层设计,使政府能够科学地制定政策、有效解决沙产业发展问题。要在国家已经出台的防沙治沙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各个层次的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途径、战略举措和保障措施。重点扶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产业项目,提高沙产业现代化水平。

(三)构建统计评价体系,明确沙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

近年来,我国沙产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年产值已逾千亿元,应加快构建一套科学、简便、可操作、全面完整的沙产业统计指标与评价体系。开展沙产业国家层次、地区层次(省/市级)和基层层次(企事业单位)的调查、统计和分析评价,并明确沙产业整体纳入国家统计体系中,为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沙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

(四)建立示范区,促进产业化防沙治沙

建立国家级产业化防沙治沙示范区。根据我国沙区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和沙化土地现状、分布、存在的问题等自然条件及防沙治沙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考虑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在我国沙化土地划分的5大类型区、15个类型亚区分别建立若干个国家级产业化防沙治沙发展示范区。示范区要因地制宜确定沙产业主攻方向,产业发展目标明确,制定市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化防沙治沙发展模式。对示范区确定时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成功模式进行推广。

(五)严格监管,确保沙产业健康发展

沙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防沙治沙过程中兴办沙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合理开发、严格监管,非常科学慎重地来把握和拿捏,尤其要充分考虑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承载力,决不能偏离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方向,因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实施好有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管,防止因发展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作者钱能志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