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存共生的海洋民族学研究

共存共生的海洋民族学研究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领域是生态人类学、海洋民族学、民族生物学。《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这本书中,介绍了著者秋道智弥在世界海域范围内,展开海洋民族学研究。这是他的一本集海洋民族学之大成的著作。《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一书是《海洋文化译丛》七本书中的一本。日本东北大学的川岛秀一曾在2013年09月08日《京新》报纸上发表《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一书的书评。

周艳红[2]

摘 要: 秋道智弥(あきみち ともや、1946— )是日本知名的人类学家和海洋民族学家,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的名誉教授,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名誉教授,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的名誉教授。专业领域是生态人类学、海洋民族学、民族生物学。《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这本书中,介绍了著者秋道智弥在世界海域范围内,展开海洋民族学研究。这是他的一本集海洋民族学之大成的著作。本书从各个视点描述海洋人的世界,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等生态学视点、饮食文化公海水产资源等人类学视点、从地域规模到地球规模等视点。可以说本书为了我们将来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起到了“指南针”的指向作用。作者作为实地调查研究者,走遍南太平洋、东南亚、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海域,探求生命的延续,从以海为生的人们的视点出发,重新审视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为海洋的光辉未来提出指导性建议。本书中囊括了各个海域的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这些海域北至柏林海峡,南至南太平洋,从北海到地中海,另外还有印度洋等。

关键词:共存共生;森海联动理论;远程相关(Teleconnection);风桶理论

引言

《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一书是《海洋文化译丛》七本书中的一本。这本书是日本知名的人类学家和海洋民族学家秋道智弥(あきみち ともや、1946年— )所著。秋道教授现在是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的名誉教授、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名誉教授和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的名誉教授。他的专业领域是生态人类学、海洋民族学和民族生物学。秋道教授在《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这本书中,介绍了自己在世界海域范围内开展海洋民族学研究的成果。这是他的一本集海洋民族学之大成的著作。

日本东北大学的川岛秀一曾在2013年09月08日《京新》报纸上发表《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一书的书评。他在书评中做如下评论。本书是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后第一本论述受灾海域水产复兴的著作,因此备受瞩目。书中论述的是自然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叙述简洁易懂。川岛教授特别指出,秋道教授提倡的海洋研究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一起考虑的观点非常重要,尤其在海啸和核能泄漏事故发生后致力于海洋复兴之际,必须综合考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因素,“我们从海啸中学到,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在复兴海洋之际,首要考虑如何保护海洋资源”,“不能阻碍森林·海洋·乡村的联动”。

作为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我将从共存共生、两个理论和新的海洋观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本书的主要论点。

一、共存共生

1.共存共生的“海人”

“与海共生”究竟指的是什么?本书旨在从多个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和海洋的关系。人类是陆地动物,却出征到广袤的海洋,并且从海洋那里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恩惠。人类利用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作为食料和生活工具,或作为制造工业产品的原材料。地域和时代不同,人类和海洋的关系多少有些不同。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即人类通过“海洋的生产者”采集或捕获海洋生物。在本书中,著者把直接与海洋相关的个人或集团称为“海人”,汉字写作“海人”,日语读作“KAIJIN”。众所周知,在冲绳和奄美群岛,有一种称呼叫“UMINTYU”。本书所涉及的对象不限于日本的“海人”,北到白令海峡,南到南太平洋,从北海到地中海,以及在印度洋活跃的海人们,都是本书的论述对象。海人的活动也不限于海岸边和距离海岸很近的浅海区域。海人们远征到远海,超越国家和大陆的范围。“越境性”是海人的活动特征。

海人的活动除了自给自足,满足生活食料所需,另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资源用于贩卖获利。正如历史所示,可以说海人们为了“卖海产品”,展开他们各种各样的捕捞采集活动。海人的活动从经济侧面来看,最主要的关键词是“海洋交易”。世界上处处存在着这样一张海洋交易网。通过这样的交易网,海产品由海商们或中间商们收购贩卖,由物流商负责运输,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上。海洋的交易网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已经进入到全球化经济时代。

海人处于交易网的末端,生产海洋的商品,但是他们不仅仅处于从属地位。在本书中特别强调应该正确评价无名的海人们在历史中起到的作用。正是他们创造了海洋的世界史。今后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正确看待人类和海洋关系。

海人们创造出了多种形式的智慧以及渔捞技术,这些智慧传给后人,使他们熟知海洋生物和其生态。这些智慧和技术世代传承。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的海人们就掌握了远洋捕捞金枪鱼鲣鱼的技术。人类同海洋生物之间格斗的历史,同时是人类适应海洋、征服海洋的历史。他们为人类历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乱捕乱猎的错误观念,当时的人们认为海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过度追求海产商品利益的观念无疑是愚蠢和错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对于财宝和奢侈品等占有权的执着和赚钱主义,迫使许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不过,海人并不期望乱捕乱猎或海洋生物灭绝。最近我们终于了解到,海人们为了能够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维持资源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做出了很多努力。

那么,应该将海人作为资源破坏者来看,还是作为资源保全者来看呢?著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著者认为,随着时代和历史变化,海洋生物和海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着的。这是著者重要的论点。海人的活动特质的第一条定位为“越境性”,那么第二条就是其“变化性”。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海人的活动,随着外部社会的动向、国家和地域以及世界全体的社会经济或政治体制转换,顺应地发生变化。并且,海洋生物资源自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大气和海洋的巨大变动,根据人类捕捞的动向,发生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直接操纵着海人的活动,海人顺应其变动而改变活动方式。这种“变化性”可以称之为海人的特征。

海人的活动,顺应变动而改变活动方式。我们想方设法可视化地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事实上,世界的海洋上有多种利用海洋资源的权利关系和出海利用权利。对于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实际形态。有的适用非常详细的渔权海域制度,有的承认共同体或地域、国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模式。

海洋资源原本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海域被设定了特定的占有权、所有权。如果依据认为海洋是“大家共有”的共有论,共有的海洋资源早晚有一天会枯竭,因此,G.哈丁认为只有实行国家管理或市场化模式才能更好地管理海洋资源。可是,世界各地的调查研究都举出了众多的反例。调查研究还证明,在世界各地,为了防患海洋资源枯竭与未然,海人们之间付出各种努力,传承下来各种惯例。

第二,从时间轴上看海洋环境可以知道,海洋环境周而复始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动。本书提供了生态系中大气和海洋体制变动的几个事例。地球规模的变动现象对海洋生物的资源数量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对各个地域的渔业产生影响,这种变动现象叫作“生态关联”。著者强调,必须在“生态史”中,重新审视“生态关联”的作用。理所当然的,海洋生态系同陆地上的生态系存在着强大的连环关系。我们不能忘记各个地域中培育的“森林内海连环”的重大意义。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在生态系中正确定位海人的活动。

第三,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东日本大震灾,随之而来发生了大海啸。它们给日本带来了惨重的灾难。这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海洋不但给我们带来恩惠,也给我们带来损失和灾祸。地震海啸过后,灾后重建工作迟迟难于推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世界各国对此都严密警戒,高度重视。国家的核发电政策和能源政策今后该如何做,日本至今也没能够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对于受到地震海啸灾害和核泄漏污染的日本来说,现今最应该提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著者认为应该从海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因此著者在本书中,论述了海啸之后的复兴论,探讨如何进行灾后重建问题。并且,著者以过去的调查研究和先行研究为基础,分别就生态系、鱼食文化、海洋交易网、资源管理这四个课题展开论述。最后,以迄今为止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海洋的未来论。

专业化和细分化是所有研究不可缺少的过程。另一方面,正如迄今为止被人们所指出的一样,如何综合或统合研究成果更为重要,但是实现起来尤为困难。即使限定为海洋问题,也包含了非常广泛的问题群。从有关海洋循环和海洋构造的海洋学诸问题,到构成海洋生态系的个别生物种类,或者生物种之间的关系,再加上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海洋的开发与保全、海洋的法律制度、海洋的安全保障、海洋的教育与文化等诸多问题。并且,关于资源管理和保全,要求各国之间超越国境,互相协作和统和,共同实施政策。在这当中,本书的目的在于论述“与海共生”的海人的活动,着眼于其历史的论证考察。本书并没有涵盖海洋的所有问题,但也没有拘泥论证于狭窄领域内。

本书中特别强调海人的视角,正是因为海人们是与海共生的主体,他们在与海洋生物斗智斗勇的同时,深受各种纷争的烦恼,如与同伴争夺渔场、越境捕鱼引起纷争等。另外,海产品价格随市场变化时高时低,让人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海人有时候将捕获的海产资源全部卖掉,有时候将新捕获的鱼在自己家里做成美味佳肴品尝。换言之,我们研究者认识到,在人类与海洋各种关系这一专业领域内,海人统合了领域内各种关系,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著者一直注重从海人的视角,论述海人与海洋的关系。本书正是通过这一视角,试图描绘出真正的海人形象。

2.海洋的民族网络论

海洋将陆地和陆地、岛屿与岛屿分隔开来。同时,海洋也是连接分离的陆地与岛屿的重要媒介。自古以来,人们就不单纯认为海洋是障壁,同时也将海洋看成是连接的桥梁。1972年发行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D.沃克教授编著的《桥梁和障壁》一书中,着重介绍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托雷斯海峡的自然和文化史。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托雷斯海峡在陆地生物种群、人类的语言、集团遗传学等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托雷斯海峡确实阻碍了人们维持日常生计。换言之,农耕技术也因为托雷斯海峡的障碍,没能传播到澳大利亚大陆。

遭受海啸灾害的三陆地区,自江户时代起,就向中国出口沿岸产的鲍鱼、海参、鱼翅等海产品。这些出口海产品中又以鲍鱼为主。岩手县大槌町的前川家,经营大商船收购海产品。以当地吉里吉里为据点,展开大规模商业活动。特别是其第二代家主前川(吉里吉里)善兵卫,因经营有道,蓄积了巨额财富。前川家的对外贸易商船从三陆始发,利用通向当时的琉球、清朝的海上商路,运送出口海产品。海上商路连接了日本和琉球、清朝。当时的日本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海外贸易的据点只有四个海港口岸,分别是虾夷口、对马口、长崎口和萨摩口。虾夷口主要面向阿依努,对马口主要面向李氏朝鲜,长崎口主要面向荷兰和清朝,萨摩口主要面向琉球王国,各个口岸分别面向不同的国家进行对外贸易。这四个口岸是日本连接其他贸易国的海岸窗口。

秋道教授所提的海洋民族,并不是指狭义的民族主义,而是指超越国家界限,靠海为生的所有生物的大海洋民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可以称为“海洋民族”。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海洋里的海洋生物也包括在这个“大海洋民族”中。占地球表面七成面积的海洋,不但为我们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材,更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能源,同时维持地球正常的生态平衡。本研究中的海洋民族学,正是从人类不是海洋的支配者,而是依海而生的生物之一这个视角出发,以更公正更谦卑态度对待其他海洋民族,以求共存共生。

3.共有资源(Commons)论——谁是海洋的主人?

究竟谁是海洋的主人?近30年来作者不断地向大家提出这个疑问,也期望大家能够跟作者一起深思一下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海洋资源遍布世界上各个大洋。大洋洲的贝类用作交换货币或是威信财。出口海产品和宝贝、活鱼、热带鉴赏鱼等作为商品有交换价值。采捕的特殊海产品,在产地区域内没有交换价值,却在其他区域大有市场。

在市场原理作用下,产地的乱捕乱猎和违法捕捞行为蔓延,导致集团之间的利益纠纷。为了防止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海洋资源进一步枯竭,必须监视外部市场的动向,实现自律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办法。地域社会也要采取方针政策,防止市场单向控制,共同管理共有资源。哲学家宇泽弘文指出,海洋资源是社会共同的资本,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私有的资源。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其他的天然资源也是社会共同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等。在第一章中,作者论述了在地震海啸发生后灾后重建过程中,如何恢复沿岸海域的捕捞权,如何解决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问题等。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共同的大前提就是前面说到的天然资源是社会共有的资源。在本章中,着重考察海洋的所有权问题,因为海洋所有权益是利用和保全水产资源的关键所在。所有权应该基于地区的习惯法、国家法、国际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分析的焦点。并且,从时间轴上看,法律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资源状态或政治经济体制条件而发生变化,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些动态的变化。另外,权益区分上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如国有、公有、私有、共有、总有(共同所有的一种形态,财产的管理处分权能属于共同所有人形成的团体,使用受益的全能属于各成员,例如入会权)等。本章着重考察今后地球上最重要的公海资源的所有权益。

二、两个理论

1.“森海联动”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

《与海共生——海人的民族学》中介绍了“森海联动”理论。森林为流入大海的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盐类,这些有机盐类流入大海,为海洋低级别生物提供了营养,从而有效地维护了食物链和生态循环。因此,保护森林,同时也是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

(1)森林和海洋的连环和复兴

在当今,森林和海洋的联系、循环、连动备受瞩目。连接森林和海洋的是河流。宫城县气仙沼市唐桑半岛的牡蛎养殖户畠山重笃是“森海联动”理论的提倡者。畠山认为,森林为沿岸海域出产丰富美味的水产提供了营养盐分(氮、磷、铁),因此25年来他一直倡导和实施植树造林活动。

畠山之所以注意到了森林和大海的连动作用,是因为一个契机。1986年他参观了法国的卢瓦尔河口区域的南特镇的牡蛎养殖场,了解到河的上游有一片丰饶的森林。并且,畠山也了解到,卢瓦尔河每年都有鳗鱼的稚鱼逆流而上,也成为南特有名的美食。

2012年11月下旬,作者同海洋开发机构(JAMSTEC)的白山义久教授一起,去了因海啸遭受破坏的气仙沼市唐桑地区舞根湾的水山养殖场,拜访了畠山。畠山和白山教授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03年。同年的3月,在京都召开第三次世界水研讨会。当时白山教授还在京都大学实地调查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工作。他邀请畠山参加了第三次世界水研讨会的分科会。畠山的活动从生态学和产业两个方面都涉及水的问题,同研讨会的议题完全一致,因此获得了白山教授的全力支持。有关森林和大海的联系、循环、连动课题由第一代研究中心所长田中克教授和同中心的山下洋教授继承至今,他们提出了“森林里海连环学”。

森林培育的营养盐分经由河川流向大海。因此要保障沿岸区域的生物生产,就应该保全森林,畠山的这种想法在海啸后思考沿岸经济复兴政策之际越来越受到重视。

“森海联动”理论,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海外也有研究者展开类似的研究。白岩孝行副教授(现所属北海道大学)也做过类似研究。他在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实施的项目研究中,就曾证明过,来自西伯利亚的大河的富里酸溶存铁,经由阿穆尔河流入大海,为鄂霍次克海的生物生产提供了重要营养源。森林的腐食土中富含腐食物质(富里酸、腐殖酸)和铁臭氧结合后形成富里酸铁,这种富里酸铁溶解在河川里并流向大海。富里酸铁在大海里同氮、磷等一起被海藻吸收,海藻又成为海洋中其他生物生产的食物源。白岩副教授和他的团队将汇集水流成阿穆尔河的森林定位为“巨大鱼附林”(鱼类赖以生存的森林)。

(2)海底喷泉和循环

输送到大海的营养盐分,所通过的路径不限于河流。经由海底的地下从海底喷发而出的泉水有两种,一种是从山地经由地下水脉从海底喷发而出的淡水泉水;另一种是海底的淡水泉水形成弧形喷泉,受其压力而喷出的海水泉水。空中降水到地表后通过地下岩石缝隙的时候,溶解了岩石的一部分成分,最后作为富含各种营养盐分类的泉水,从地上或海底喷出。

海中景观研究所的新井省吾博士主要研究海藻场。他在各地的调查中发现,泉水对于海中的生物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给养作用。富山大学的张颈教授主要研究水循环,他指出从海拔3000米高的立山连峰汇集而成的河水一起渗入地下形成泉水,这些泉水甚至连通到富山湾海底1000米处。

在岩手县宫古湾的堆积岩滩网的设置场所,发现了很多鲱鱼的幼鱼苗。东京大气海洋研究所的大竹二雄所长和同一研究所就读博士课程的山根广大实施了相关调查。鲱鱼的幼鱼苗是在山根的父亲山根幸伸所有的堆积岩滩网中捕捞的。由此可见,在湾内的特定地点,确定从海底有喷泉喷出。

森林占据岩手县大槌町总面积(200.5平方千米)的89%。大槌河和小槌河从这些森林中流出,并汇入大槌海湾。大槌湾的北侧有吉里吉里海湾,更北侧连接有船越海湾。海草研究者相生启子博士的调查表明,在船越海湾里发现了世界上最长的带鱼,身长7米以上。

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的水文学研究者谷口真人教授指出,利用机器可以检查水质的电传导程度,来区分淡水、泉水和海水。也由此调查确定从吉里吉里地区到釜石沿岸一带海底喷泉的喷发场所。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任何河川流入淡水的吉里吉里湾里有海底泉水喷出。这一结果也与渔民们熟知吉里吉里湾扇贝个头比其他海域大的实情相符。换言之,正因为海底喷泉供给了营养盐分,浮游生物才能够多数存活。扇贝个头大也是因为作为食物的浮游生物多的缘故。大槌海湾的海里也有多处肉眼看起来晃动的地方,一般认为是由海底喷泉造成。

秋田县周边可以捕捞到叉牙鱼。秋田县水产研究中心的杉山秀树博士指出,叉牙鱼之所以在附近产卵形成固定产卵场,是因为从乌海山汇集而成的海底喷泉,能供给营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叉牙鱼的产卵场不限于沿岸的藻场,具有黏着性的鱼卵也产在褐藻类的大叶藻的藻场。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带给沿岸海域的生物营养盐分的途径有两种,不但有从森林汇集经由河川流入大海,还有直接从海底喷出的淡水泉水,后者也为提供营养源做出很大贡献。

在地震灾害后百业待兴之际,以下两个方面都要关照到:一方面从工学侧面强调防潮堤、填土工程、修复和建造渔港或养殖设施等,一方面顾虑到生态系自身的循环,不阻碍自然界的“连环”,以森林至海洋的水循环为核心。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前面曾提到过京都大学的田中元教授还警告说,如果在“三陆一带”的海边建设巨大建筑,各地的湿地或潮滩会消减,森林和海洋的连环会被切断,也因此导致养殖业的衰退,给环境产业、环境教育造成深刻的影响。

2.远程相关(Teleconnection)和风桶理论

如果在全球规模发生大气和海洋的综合性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对于海洋生态系和渔业生产都会带来巨大影响。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想要阐述的是大气和海洋上产生的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地球上的气压变化,在两个相距较远的地域重复如跷跷板一样变动,在这个气压变动中,大气和海洋相互关联,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远程相关”。例如,前面提到如ENSO(南方厄尔尼诺)现象,不但引起太平洋海面水温变化,而且影响了印度和南非的降雨量。

在远距离的两个地域间发生的动态变化,其影响并不限于自然现象。渔业和农业等会受到气候的直接影响,而在更广范围内,这些变化也对人类的生活、经济、政治、身体等造成深远影响。我们很难整体把握这些动态变化。

作者提出过“风桶理论”,比喻环境与人类都位于相互作用的连环上。日本有一个古老谚语“風が吹けば桶屋が儲かる”,意思是“风刮起沙尘,使盲人增加。盲人所用的贴三味线的猫皮需求增加,导致猫的数量骤减。猫的数量减少了,老鼠数量就大增。而老鼠又啃桶,又使桶店生意兴隆”。简而言之就是“大风刮来个聚宝盆”,比喻一个事件发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作者提出的这个“风桶理论”,指的是一种看似无关的现象可以用“生态关联”这个概念来分析。低概率的现象并不是连锁地、同期地发生,与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各个要因共同作用,导致发生各种各样的连锁性的现象,这些现象以高概率呈波纹状接二连三地发生。“生态关联”同前面提到的“远程相关”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概念。但“生态关联”不限于自然现象,还可以波及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身体等,和“远程关联”显著不同。

例如,1972—1973年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凤尾鱼的捕捞量骤减,以凤尾鱼为食的鹈鹕、鲣鸟、鸬鹚等鸟类的个体数量因食饵不足而减少。秘鲁产的凤尾鱼几乎都用来做鱼粉,也因此,凤尾鱼减产也导致世界上家畜饲料不足,不得不用大豆榨油后留下的豆饼代替鱼粉饲料。大豆饼需求激增导致大豆价格上涨。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出口国是美国。而美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之际,决定限制大豆出口。日本的大豆进口几乎全依靠美国,在日本由于大豆进口量不足,直接导致家畜饲料和豆腐、大酱等价格上升,对日本人的饮食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风桶理论”的“生态关联”来理解。在本章论述的生态系理论不是与人类无关的理论。基于这一点,下面章节将举例说明海洋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秋道教授的“风桶理论”与上面的“森海联动”理论有相似之处。秋道教授提出的这个“风桶理论”,指的是一种看似无关的现象可以以“生态关联”这个概念来分析。举个简单直观的例子,中国发生的PM2.5,对近邻日本,以及对美国都会有影响。当然,在遥远的美国发生的现象,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中国。

三、新的海洋观

1.核能发电和海洋科学

东日本大震灾刚刚发生过,4月2日至6日,东京电力福岛第1核能发电所泄漏了高浓度的污染水530吨。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流向大海。日本政府曾一度发表安全宣言,称海洋污染程度在安全范围内。可是,从当地海域渔获到的海产品中,检查出放射性物质超出暂定基准值。福岛县内至今仍然被勒令禁止一切捕捞贩卖活动,渔民们仍然不能从事渔业活动。毋庸置疑,核能发电站的核能源泄漏之后,海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会日益减少。如铯134在海水中稀释、扩散,大约两年后浓度会减半。但是,有些鱼种摄取到的放射性物质浓度高,有些鱼种摄取到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低,我们人类还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分辨能力,不了解为什么放射性物质浓度会有鱼种差异。

另外,日本政府要考虑今后如何对待核能发电问题。迄今为止,日本过于依赖核能发电。2012年,政府向国民征求意见,主持召开了意见听取会、讨论会,实施了社会问卷调查。在福岛县召开的意见听取会上,参加者30人中,28人表明“零核能发电”,即废除核能发电。进而,政府向国民广泛征求意见,将至2030年发电总量中核能发电的比率分别设定为三个选项,0、15%和20%—25%,向其中抽出的6849人做了社会问卷跟踪调查,安排这些调查对象同专家相互讨论。其后,再次回答问卷。两次问卷得出结果有所不同,最初的问卷调查结果是32.6%选择零核能发电,而讨论过后增加至46.7%。另外,支持核能发电的比率为20%—25%的意见占全体的13%。讨论后这个比率也没有发生变化。

核电站核能泄漏事故发生后,随着时间推移,海洋生物受污染的数字数据会发生变化。而社会调查问卷中赞成或反对核能发电的数字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可是,是否应该由政府来判断这些数字的真实性、公布鱼贝类食品的安全性、或者废止核能发电呢?我们要知道,重要的是求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显示的数字是否属实。我们研究者只有这样做,才能发现新的科学。对于海洋的问题,我们必须一直以谦虚的态度对待。海洋问题是今后决定日本和世界未来的试金石。如何应对地震海啸,直接关系到海洋的未来。

2.沿岸的综合管理

日本在2007年制定了《海洋基本法》。依据此法案,2008年发布了《海洋基本计划》。但是,我们来看这一计划的实际实施情况就可以看出,《海洋基本计划》并没有顺利得以实施。相关府省厅的上下级行政管理不力,显露弊端。正是因为出现这些弊端,在2013年4月,实行新版的《海洋基本计划》。新的计划,承认上下级管理没能够有效地推进业务,纠正了过去计划中的失误。过去计划中没有能够综合考虑海洋相关政策,新的计划中规定,推进大型事业“大设计”之际,一定要细致周到,综合考虑到相关事业的相互合作与交叉影响。

由原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引领负责,重新讨论制定了新版的《海洋基本计划》。小宫山宏是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的参与会议议长。海洋政策本部下面,特设了五个专门项目组。分别专题讨论制定新版的《海洋基本计划》。这五个专门项目组分别是:(1)海洋产业的创新和振兴;(2)海洋信息的一元化和公开;(3)人才培养;(4)沿岸海域的综合管理和计划制定;(5)海洋的安全保障。其中,(1)(3)(4)正好对口海啸灾害后三陆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理所当然与之有密切关联。

为了复兴三陆沿岸海域的水产业,我们期待日本政府制定新的沿岸海域管理模式。可是至今仍然没有全方位地探讨过此类话题。现在,政府首先应该提拔任用熟悉当地情况的顾问。这些顾问可以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起到上通下达的关键作用。他们可以向国家反映,《海洋基本计划》在各地具体实施时是否行之有效,可以想方设法如实反映当地居民的心声。顾问们不但可以起到调节各方面利害关系的作用,还可以对行政的政治判断提出指导性建议。这些建议既灵活又有说服力。在沿岸海域实施综合地管理政策,即“综合性沿岸管理”,是本书一直强调的主旨,是关系到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根本问题。因此,“综合性沿岸管理”可以说是创造未来海洋的试金石。

在沿岸海域,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仅从渔业来说,渔场就有好几种:有设定为共同渔业权的海域;有划分为专门设置定置渔网或水产养殖的渔场;有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等。在海边,有渔港、鱼市场、渔业协同组合、制冰装置、冷藏和冷冻库、加油站。除了渔业之外,还有海上运动区域、研究用的试验海域。沿岸区域港湾发达,除了造船厂之外,经常建设一些港口,以供观光船和货船等登陆离岸。在沿岸陆地上的某些区域,集中建设着各种水产加工厂、水产业相关设施、冷藏和冷冻设施、海产品土特产商店、旅馆等设施。另外,在河流的下游区域,有些地方会建设防潮堤、堤防、水门等。这些设施不但可以调节河流流出的水量,而且可以防止海浪、大浪和海啸等。广义的沿岸环境,包括以上提到的所有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综合性沿岸管理”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护这些沿岸环境和如何顺利推进地域产业活性化。首先问题在于确定,在所有沿岸区域各方面利害关系者之间,由谁来主导策划全体计划,由谁来具体实施计划,以及由谁来掌握整个计划。在地震海啸过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国家、地方自治体、地域居民、企业方、渔民都参与灾后重建。因此,在策划制订复兴计划之际,因各方意见调整和达成共识需要时间,有时导致计划迟迟不能施行。

日本在2011年12月9日成立了复兴厅,这个复兴厅预计至2021年3月31日废止。复兴厅下面,又下设了各部门,分别处理不同事务。具体有以下几个部门:企业合作推进室、统领和策划、地域和福岛、特区和补助金、基本设施建设、居民支援、产业振兴等。同时,在东北三县设立地方机构——复兴局,即岩手复兴局(下设宫古支所和釜石支所)、宫城复兴局(下设气仙沼支所和石卷支所)、福岛复兴局(下设南相马支所和石城支所),另外,还在青森县八户和茨城县水户设立了复兴厅事务所。

另一方面,日本的国土交通省、环境省、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等,各领域省厅共同参与复兴工作。日本为了灾后复兴下拨的救灾款并没有全部用在灾后重建上。有些救灾款用在了其他的非受灾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没有明确到底由谁怎样来分配国家救灾款,因此受到各界批判也有一定道理。作者希望国家和省县、市町村各级政府之间没有任何分歧,上通下达,共同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可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认为,为了贯彻地方分权思想,必须在政治上强有力地推进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施,不能过于顾忌维持各方颜面。

综合管理,实现灾后各产业复兴,被称为“沿岸海域的综合管理”(ICMIntegrant coastal management)。归根到底,是一种统合性治理方法。因此,作者认为,为了实现日本沿岸海域的产业复兴,实现综合管理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制订一个全体计划。如下所示,第一,计划立案的基本条件是,保障森林内海连环。保证陆地上森林土壤中的营养盐分流经河道,畅通无阻地注入沿岸海域。第二,应该慎重制订计划,做好河川流域的防灾工作,保护周边环境。特别应该注意保护上游区域的森林,因为这些森林不但能够预防洪水发生,而且能够维持生态系的服务功能。同时,在上游流域不能设置水坝等设施,水坝等会阻碍营养盐分流入大海。第三,海岸区域填海造地、海啸过后填土、恢复海水倒灌后的湿地、建设防潮堤等,实施此类工程对大自然状态有非常明显的改变,因此要特别注意在不妨碍自然生态循环的前提下实施。灾后复兴各产业,需要10年以上时间。而要完全恢复自然生态循环原貌,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坦率地说,如果不维持生态系的多种服务机能,那么自然循环会被中断,甚至使沿岸区域荒废、水产业衰退。日本许多地方有充裕的泉水资源。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开发沿岸区域。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环境劣化,也能达到“泉水恩惠遗留后世”的目的。既然提倡综合性管理,那么不但要保护生态系循环正常运行,而且要振兴当地产业,防止人口流失。这些都是实现综合管理的大前提。并且,只有在实现这些前提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综合性判断。

3.今后的海洋教育

海洋教育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呢?文部科学省几年后将要重新审定教科书。目前日本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在教科书上明确体现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做好这件事,几年后才能向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陈情汇报。由于海洋教育的内容非常宽泛,因此笼统模糊的说明,只会留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如果那样做的话,将于事无补。作者认为,海洋知识和令人感兴趣的海洋领域很多,我们在考虑海洋教育之际,必须综合考虑各海洋领域以及各领域间的相互关联性。

人们在考虑陆地上的问题时,常常忽视到与之关联的海洋问题。从海洋视角来看,陆地问题必须考虑,如从森林到海洋形成一个生态循环;另外,从海上利用“照山”或“立山”的方法确定船只所在位置;海底的喷泉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地处在比较小的岛上,不得不时刻意识到四周环绕的大海。中世、近代时期的冲绳岛,曾经背离海洋,推行过农本主义政策。但是,只要我们把目光朝向海洋,就会发现海洋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广阔的世界(见图一)。

图1 看海的三个视点。从大海看陆地这个视点经常被忽视,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作者整理了一下有关海洋教育的课题,其中还包括了一些现代的课题。这些可以编入到教育课程中,主要有以下五个课题群:如何预防海啸和大浪带来的灾害;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暴露出开发利用自然再生型能量的重要性,自然再生型能源包括风力、海潮力、太阳光、生物能等;与此关联,适当利用海底的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问题和生物资源;海域的安全保障与权益问题,以及领海问题;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以上这五个课题群相互关联,而不是各自独立,这也是它们的重要特征。从中小学教育到高中学校教育,应该有弹性地安排各年级的海洋知识难易程度、指导要领。在应该编入学校教育的五个海洋知识课题群中,作者认为有一个共通的大主题,即水和生命。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离开了水都不能维持生命。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包括淡水、海水、喷泉,这是一个公理,所有生命体正是因为同样的水而联系在一起。正视这一点,是帮助我们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指针。实行海洋教育,有益于培养下一代。不但在生物学、生态学知识面上,而且在情操面、伦理面上,形成内涵丰富的人格。

自然不会告诉我们任何信息,最重要的是我们人类主动去学习、培养感知自然讯息的能力和资质,日本的海洋教育也正是要达到这一目的。“3·11”发生的海啸,是自然现象,事前并没有告诉人们任何讯息,人们反而得到了很多的教训。那么我们能够从这些教训当中学习到什么呢?这才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本书很多章节中,从各个视角论述了海啸问题。地方自治体积极参与灾后复兴;海啸把自然界搅得天翻地覆,对生态系造成严重影响;核泄漏事故,将来这一海域的水产品安全令人担心;水产业复兴的制度制定和公有化问题;如何活用海产品流通的交易网络问题;等等。大槌町的教育委员会在当地町内,向全体小中高学生征文,后来汇编成书。学生们的作文,真实记录了地震海啸的受灾实情,读后让人悲伤和感动。作者非常想让日本国内其他地区的学生们读一读这些作文。他们可能还在为那些人为的虐待和体罚而烦恼。可是在日本的东北地区,人们深受自然灾害折磨,并且在当地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教师们站在教书育人的立场,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努力,从大自然的灾害教训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在日本东北地区,海洋教育已经在学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今后怎样做?围绕海洋的多种问题,包括陆地上相关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重新综合考虑,制订新的方针。我们必须不拘泥于陆地,重视森林内海的连环、超越境界的隔空关联,理解包括未知生物种类的海洋生态系构造。这些领域的知识在教育方面,人们多会认为很难提出有力的事实依据,其实并不然,这正是一个好机会,提高孩子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对复杂生态系的探求心。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过于相信科学的伟大力量,探知未知世界,引发学术兴趣,对海洋教育尤为重要。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还强调一点,培养孩子们对一般性定论和数值数据的批判精神,才是实施海洋教育的根本目的。

结语

占地球表面七成面积的海洋,不但为我们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材,更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能源,同时维持地球正常的生态平衡。全人类都是靠海而生,都可以称作“海洋民族”。海洋不但是人类的海洋,更是我们作为食材等利用的海洋生物们的海洋。为了可持续的利用这些海洋资源,最重要的是同这些海洋民族们共存共生。

秋道教授主张的海洋民族学领域,综合了以往的人类学领域和海洋生物学领域。可以说站在更高更广的视角,综合研究人类学和海洋生物学,不仅限于联合人类学和海洋生物学这两个学科。在国内还没有类似的研究。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秋道教授在海洋民族学领域有很多著作(其中一部分见下面的参考文献),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很多可借鉴的先进理论,如“森海联动”理论、生态关联的“风桶理论”等。“风桶理论”揭示了远程的生物相关的道理。“海洋民族”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超越国境。“海洋民族”能唤起我们人类的巨大使命感,作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靠海而生的高等动物,共同捍卫自己家园——地球。

“3·11”东日本大震灾发生后,时至今日,日本仍在紧急对应灾后重建的问题。众所周知,日本处于板块之间,自古以来应对地震海啸的经验丰富,也正因如此,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也是最小的。与之相比,在中国近年来一些区域频发高震度地震,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如何预防以及抗震救灾,我们可以多多借鉴学习日本的经验。秋道教授特别提出,在灾后重建、复兴经济之际,从海洋民族学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海洋、森林、河流等生态关联基础上,以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为目标,推进灾后重建复兴工作。向国人传达这一先进理念,也是翻译本书的根本目的。秋道教授的研究成果多是在世界各海域实施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翔实可查,因此,对中国的专家们来说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川島秀一 里海めぐる人知の可能性 “書評:海に生きる 海人の民族学秋道智彌 著”、『東京新聞』2013年09月08日(日)付。

秋道智彌 2011.4『生態史から読み解く環·境·学―なわばりとつながりの知』昭和堂

秋道智彌 2010.11 『コモンズの地球史-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の共有論に向けて』岩波書店

秋道智彌 2004 『コモンズの人類学』人文書院

秋道智彌·岸上伸啓編著 2002.2『紛争の海―水産資源管理の人類学』人文書院

秋道智彌 1999.06 『なわばりの文化史―海·山·川の資源と民俗社会』[再販].小学館

秋道智彌·田和正孝 1998.05『海人たちの自然誌』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

秋道智彌 1995.11 『海洋民族学』. 東京大学出版会

秋道智彌 1995.03 『なわばりの文化史―海·山·川の資源と民俗社会』. 小学館

秋道智彌 1988.11 『海人の民族学 サンゴ礁を超えて』. NHKブックス561.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秋道智彌 2009.01 『クジラ は誰のものか』. ちくま新書. 筑摩書房

【注释】

[1]上海海洋大学2015科技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2]作者简介:周艳红,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日对照语言学、日本语教育。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行政楼405。电子邮箱:yhzhou@shou.ed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