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普展览与体验的设计

科普展览与体验的设计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科学中心的参与体验型展示方式。参与体验型展示方式从两个方面对工业机械、科学仪器进行比较深入的“展品化”。动态演示型展品和参与体验型展品都是目前各国科技馆最常见的展品,但参与体验型展品更能代表科普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科普展览、体验教育与其他教育手段的最大区别,这也是科技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好奇心直接相关。

1.科普展品的演变历史

早期自然博物馆的静态陈列型展示方式。最早诞生的科技博物馆是自然博物馆。这里的自然博物馆基本上是直接将自然界的标本、化石进行静态陈列,藏品即展品,仅做少量的加工处理,最多是复制模型,基本无所谓“展品化”的问题。

近代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动态演示型展示方式。1851年,英国举办了伦敦万国博览会。包括法国、德国、美国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参加了这次博览会,并展示了各国的技术发明、先进机械设备和珍贵的艺术品。当时,参与展出的部分机械设备在展馆现场进行运转,以增强展示效果。这即是动态演示方式的起源。1857年成立的南肯辛顿工业艺术博物馆(即今天伦敦科学博物馆)继承动态演示方式;1906年筹建的慕尼黑科学与工业成就博物馆(即德意志博物馆)进一步发展了动态演示方式,首创在博物馆中让观众直接操作机器、仪器进行运行演示,即所谓“动手型展品”。这一展示方式明显增强了科技博物馆的展示效果,迅速被众多科技博物馆所仿效。但此时的科技博物馆展品,基本还保持着机械、仪器的原始形态和结构,仅仅是为了展示的方便做少量的改动,其“展品化”程度还比较低。同时,大多数机械、仪器的基本科技原理还隐藏在其内部结构之中,犹如“黑匣子”中的奥秘,观众难以直接地观察到。

现代科学中心的参与体验型展示方式。如果说,以德意志博物馆为代表的科学工业博物馆中的动态演示型展品,大多还是利用或改造已有的工业机械、科学仪器的话,那么建成于1937年的法国“发现宫”中的展品则是专门为演示科学原理或现象、为了科学教育的目的而研制的,从而创造了参与体验型的展示方式。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安大略科学中心和旧金山探索馆使参与体验型的展示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与体验型展示方式从两个方面对工业机械、科学仪器进行比较深入的“展品化”。一是对工业机械、科学仪器的原型进行彻底改造,许多展品已经摆脱其原型机械、仪器的原始形态和结构,将原先深藏于机械、仪器结构内部的某些核心科技原理抽象出来,加以形象化、动态化,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二是让观众通过对展品的操作,得以对实验、生产的过程进行实践和体验。而这种受众参与实践并亲身体验的“参与”,才是科普展览中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远非一般动手的“参与”可比。

动态演示型展品和参与体验型展品都是目前各国科技馆最常见的展品,但参与体验型展品更能代表科普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科普展览、体验教育与其他教育手段的最大区别,这也是科技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2.乔治·E.海因的展教理论模型

乔治·E.海因教授是美国博物馆专家,在国际博物馆界享有崇高的威望。1998年海因教授出版《学在博物馆》一书,提出科技博物馆展览教育的四种模式:

教导解说型教育,这是人们所使用的传统线性教育模式。教育者依照学科的结构组织课程,再采取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刺激反应型教育,不强调所学内容的客观真实,而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方法上。这种教育模式多被行为主义者所采用,他们用对学习者重复加深刺激使其得到合适反应的做法,加深学习者对所传授内容的记忆。

发现型教育,认为概念、知识都是客观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学习者通过亲自与材料的互动,就可以取得正确的认识,并概括出世界的本来面貌。这是一种动手做、用心学的主动教育。

建构知识型,亦即探究型,这种教育模式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育者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育者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育与发现式教育在形式上有些类似,都强调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但发现式教育希望学习者最终发现的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真理,或者说是一个由教育者预设的结论;而建构主义教育则并不看重学习者的结论是否符合某些外在的真理标准,而是看他们是否在学习、建构的实际中“被赋予了意义”。

3.科普展览与体验的设计理念

(1)科学是一个过程。科学是一个过程的理念,意在强调,理解科学的最好方法是从科学实践中去发现,把科学探索当作理解世界和学习新东西的过程。对观众来说,获得观察、感觉、实验、想象、发现的体验,以及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比学习特定科学领域的事实更加重要。因为,科学知识很有价值,但真正有价值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知识有用是由于它以证据为基石,但是,如果不知道知识怎样产生于证据,就不算真正理解科学,而只是把它当成学科教条。

(2)重视科学思维技能培养,采用参与体验型展示方式。现代教育学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关键之一是为学习者创设“实践场”(指为了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参与体验型的展示方式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好的展示教育的效果,正是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学所揭示的认知学习规律,为观众创造从实践中学习、体验科技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受众科学思维技能。

(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针对我国科技馆发展中的问题,也提出一种展览设计理念:贴近生活,关爱生命,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贴近生活是指科技馆的展品无论多么宏观,多么微观,多么复杂,多么简单,都应当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离开人们的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就失去本来的意义。展品应当在贴近生活上下功夫,引导人们享有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

在关爱生命方面,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起来,又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已认识到:只有地球上所有生命(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微生物的生命)能得到有效地关爱,人类的生命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几乎是世界各国科技馆办馆的宗旨。如果我们的展品能够持续地激发起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就是最大的成功。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好奇心直接相关。培养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精神所不可或缺的。

(4)国际科普展品主流的设计思路:一是将深藏于仪器、机械内部和自然、生活现象背后的某些核心科技原理抽象出来,加以形象化、动态化,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即动态演示型展品;二是模拟、再现科学实验以及生产的实践过程和科学现象的发生过程,为观众创造从实践中体验科技、了解科技的情境,即参与体验型展品。

4.科普展览与体验的设计程序

第一步,基础调研。

前期调研:需求调研(甲方、社会、观众对象、市场等的需求),文献研究(相关科技、产业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关系),展示资源调查(展示内容资源与展品资源)。

理念研究:对观众对象、展示目的、展览特色等进行分析定位,研究确定展示教育理念,确定展览设计的思路、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步,展示内容设计。

总体规划:确定展览选题(展示内容范围和重点)和主要展示方式;提炼展览主题思想及表现主题的若干侧面;搭建展览总体框架,划分展厅或展区及其展示内容范围。

展示内容大纲设计:提炼各展厅或展区的分主题;筛选最有利于表现主题的知识点(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科技原理、科技事件、科技人物等);确定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展示内容发展脉络。

展示内容脚本设计:细化展厅或展区和展示单元的展示内容及其发展脉络;提出对于展示效果的要求及主要展示形式、技术手段的设想,进行重点展品创意。

第三步,展示方式(展品与展厅环境等)设计。

概念设计:构建展品与主题、展品与展示内容、展品之间、展品与环境、展品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确定各展厅或展区主要展示形式、技术手段和展示风格,绘制重点展品及环境的效果图、布局图、流线图,进行相关教育活动的前期研究和策划。

初步设计:进行展品的技术设计,确定展品所用技术装置及材料;确定展品和环境的造型、体量、位置;绘制展品和环境的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布局图;绘制部分重点创新展品和重点环境的施工图,进行重点创新展品方案论证;编制多媒体、影视片文案,编制相关教育活动策划文案;编制展览造价概算。

深化设计:完成全部展品、环境及标识系统的施工图设计,进行重点创新展品的可行性试验,编制多媒体、影视片分镜头脚本,编写展览、展区、展示单元和展品说明牌、图文板文字,完成相关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编制展览造价预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