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

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①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是一个内部与外部联系紧密的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有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④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还具有吞并融合能力。耗散结构科普系统研究是周孟璞和曾启治结合当时我国实际探索中国科普的发展途径的首次成功尝试,提出的意见多数已成为现实。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普事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科普工作如何更好发展,如何建立高效的科普系统?这是当时科普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周孟璞和曾启治结合当时我国科普发展状况,运用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和德国学者哈肯(H.Haken)提出的“协同学”理论,分析我国的科普结构,探讨了建立高效率的具有中国特色科普系统的途径。他们撰写了论文《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发表于1985年出版的《科普学文汇》(第二集),主要观点有三点。

(1)科普系统是开放性的耗散结构。是否是耗散结构系统,要满足耗散结构形成和维持的两个条件:体系必须被维持在远离热力学平衡状态,体系中必须存在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周孟璞和曾启治认为,我国科普系统是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多层次、开放性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处在经常不断变化的外力场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外力作用,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着大量而频繁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即人、知识、信息、资金、物资、器材、设备等的交换。同时科普系统的内容、结构与功能也不断演化进步,所以科普系统是维持在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系统。由于科普系统内部子系很多,结构层次复杂,所受外力多而大,因此系统的运动往往是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非线性运动,无处不呈现纷繁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由此得出,科普系统是一个远离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的开放性系统,一个在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的耗散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的,宏观存在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2)耗散结构科普系统的功能特点。①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是一个内部与外部联系紧密的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有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②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③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④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还具有吞并融合能力。

(3)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耗散科普系统。周孟璞和曾启治通过分析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科普系统结构,认为当时我国科普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科普系统的运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当时的问题主要是:科普系统的组织结构不够健全;科普缺少法律与政策保障,科普队伍小,科普手段、方式不够发达,科普知识的结构存在缺陷,不同区域科普子系统协同力较差等。

接着提出几点意见:①树立总体科普思想,建立权威的科普管理机构和智囊机构。②增强科普系统的发展动力,包括提高认识、制订科普规划、增加投入、立法、刺激科普需求、增强科普系统开放性及加强组织管理等。③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深入广大农村的科普网络。④加强科普理论研究。

耗散结构科普系统研究是周孟璞和曾启治结合当时我国实际探索中国科普的发展途径的首次成功尝试,提出的意见多数已成为现实。其观点对当前我国科普理论研究和公民素质建设奠定了认识与方法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