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

为什么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耗散结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等人通过长期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回答了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4.耗散结构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末,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等人通过长期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回答了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4.1耗散结构理论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

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孤立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到的是熵增加原理。20世纪的科学技术需要从微观上解释时间的不可逆性,同时还要解释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演化方向的问题,这就使耗散结构的诞生具有必然性。

(1)时间的微观运动可逆与宏观运动不可逆

17世纪中叶,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成功地描述了天体和地球上的一切动力学问题。可是在牛顿的物理世界中,时间却是一个没有物理意义的参数。不仅牛顿方程如此,在量子力学、相对论力学等各种领域,时间本质上都只是描述可逆运动的一个几何参量。传统的动力学,给出的是一个可逆的、对称的物理图像。

19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热力学得到了发展。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指明了各种运动形式的可转化性和运动在量上的不灭性。但是,它并没有指出转化过程的方向性及转化过程进行的限度。热力学第二定律指明了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会出现相反方向的热量传导。大量日常生活中的热力学现象也是如此,如温度不均勺或密度不均匀的物质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定达到均匀的分布,而一旦达到均匀分布的状态就再也不会返回到不均匀分布状态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中的时间不可逆,向动力学的时间可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解决微观运动可逆与宏观运动不可逆的问题,成了复杂系统物理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

(2)退化与进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都要朝均匀、简单、消除差别的方向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趋向低级运动形式的退化。克劳修斯的“热寂说”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最终都要发展到一种均匀的状态,即世界各处温度均匀、压强均匀,各种物理差别都不存在了,宇宙将进入一个死亡、寂寞的状态。而一旦达到了这个状态,这个世界就再也不会“活”过来了。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在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它们的构造越来越复杂。整个生物界正是在与环境的斗争中,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由此可见,生物界的演化并不像克劳修斯所说的,沿着混乱、灭亡的方向发展。事实正如达尔文所揭示的那样,生物越向高一级进化,其体内构造就越复杂,越有序。人类正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随着人类的出现,又出现了有组织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正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

牛顿力学的可逆性与热力学的不可逆性,物理系统的退化与生命系统的进化,给人们提供了两种物理图像、两个世界。一个是物理的、量的世界;一个是生物的、质的世界。难道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真的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吗?怎样把二者统一起来并给予科学的说明,这些问题引起了当代许多科学家的关注。普利高津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冲破传统的观念,把注意力从平衡态转移到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提出一个新的思考:为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无机界只有耗损、退化和热寂?又怎么解释恰恰在无机界的发展中产生了有机生命和智慧之果呢?他把时间与不可逆性、熵等联系起来,深入研究自然界的自组织现象,终于在物理学、化学的微观与宏观层次上发现了自组织结构——耗散结构,创立了超出物理学、化学范围的耗散结构理论。

(3)系统的性质

耗散结构理论按照系统与外界的相互关系,指出有三种性质不同的系统:

①孤立系统。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能量变换的系统。这种系统完全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演化,最终将达到完全无序的平衡态。严格说来,任何系统都要受到外界的影响,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孤立系统是不存在的。孤立系统只是物理学上的理想状态

②封闭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比如地球就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不断与太阳和恒星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

③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既发生物质交换,又发生能量交换的系统。例如生命体、城市等都属于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它与环境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维持生命的活力。

(4)系统的状态

热力学系统所处的状态有两种:

①平衡态。是指系统所处的状态是一种不变的固定的状态,系统的热力学参量(温度、密度、压强等)不再随时间变化;同时系统内也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如热流、粒子流等。可以推断,独立系统的最终结局必定是平衡态。

②非平衡态。是指系统内部热力学参量不均匀,与平衡态有偏离的系统。把那些与平衡态偏离较小到非平衡态,称为近平衡态或线性平衡态;把那些与平衡态偏离比较大的,其系统内各部分的热力学参量极不均匀,相互作用呈非线性的系统,称为远离平衡态或者称为非线性平衡态。

(5)熵与熵增大原理

熵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来的。它的原意是热量被温度除的商即:S=Q/T。由公式可知,相同热时温度高则熵小;温度低则熵大。熵的本质内涵是发展演化,即热量转变为功的程度。在热力学系统中,熵是状态混乱度的函数,越是熵小的体系,其有序度越高;反之,则混乱度就高。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的孤立系统中,热能只能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用熵的概念可表示为:一个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熵增加的方向演化,一直达到平衡态,熵达到最大值。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做熵增大原理。用数学表达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以下不等式:ds﹥0,它表示孤立系统熵增大过程是不可逆的。熵增大原理揭示了宇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趋向,总是自发地从能量集中转向能量分散,从有序趋向无序的退化。熵定律从本质上揭示了生命和进化的基础,因为生命、进化、局部的有序结构形成,都是以更大范围的无序为代价。生物的生到死,事物由生到灭的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

4.2耗散结构理论的内容

(1)耗散结构含义

普利高津一直保留着对历史科学的兴趣和哲学爱好,所以能够跳出物理学传统观念的框框,最先发现时间不可逆的意义。他认为,时间不应仅仅简单作为力学方程中说明运动的一个参量。它联系着历史、联系着演化和世界的发展。这种观念激发了他对不可逆过程的浓厚兴趣,并成为他的不可逆理论的思想基础。

普利高津从熵增大原理出发,他认为任何系统的总熵变化量都要由两部分组成:

ds=des+dis

在这里,第一项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第二项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因此,任何一个系统的dis始终大于零(dis>0),而des则因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情况。

在孤立系统中,因为系统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没有熵流即des=0,所以系统总熵变化ds=dis>0。系统的总熵是增加的,无序度增大,系统绝对不会产生新的有序的组织结构。

在开放系统中,虽然熵流des≠0,但是系统并不一定是向有序性增加的方向发展。要根据所处的热力学状态作具体分析,将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热力学平衡态。在这种系统中,虽然des≠0但是des>0,所以物质流和能量的进入便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总熵,加速了系统趋向平衡态的运动。

第二种情况是近平衡态。因为这种热力学状态与平衡态只有一点点微小的差别,des≈0。这种系统即使开始存在时有一些有序结构,但是最终都抵抗不了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dis>0的破坏,于是最终还是趋向平衡态。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出现任何新的结构和组织。

第三种情况是远离平衡态。在这种系统中熵流大大小于零(des<0),系统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负熵流,结果使整个系统的有序性的增加远远大于无序性的增加,于是新的结构、新的组织就能自发地形成,这种自组织,被普利高律命名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结构,它是靠不断“耗散”环境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它的生命活力。耗散结构论就是一门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是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这类结构,如生命体,无论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多么不同,它都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同样,一座城市也是一个耗散结构,城市每天都要输入食品、燃料和其他物质,同时还要输出产品和废物,只有这样,它才能生存下去,保持一定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否则它就会趋于平衡态直至死亡;

(2)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理论内容)

普利高津发现,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①必须是开放系统。

一个孤立系统内部只有熵增加的一种趋势,最终会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走向高度无序的热死状态。只有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从外界输入负熵流来抵消系统本身的熵增大,使系统的总熵逐渐减小,才有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因此,耗散结构只能在开放的条件下“生存”。

②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开放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时,系统都不会产生任何新的结构和组织,只有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才能产生新的有序组织结构。因为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与外界因素发生较大的相互作用,其内部的不均匀逐渐变大,于是系统就变得不稳定。在系统内部涨落(是指系统自发产生的相对于出现平均状态的小偏差)的作用下,不稳定的系统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空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所以普利高津得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结论。

③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线性相互作用;另一种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具有叠加性,即总的相互作用是每个小的相互作用之和,它们在性质上、行为上完全相同。因此,线性相互作用无论有多大积累。也不会产生新的性质,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与之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相干性。即对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地从数量上叠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耦合形成一种在整体上完全不同于各部分的崭新整体效应。正是这种非线性相干作用,系统才能产生新的结构。

④涨落导致有序。

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涨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系统处于近平衡态时,涨落起着种破坏稳定性的干扰作用。它只会使系统状态发生暂时的偏离,而这种偏离状态会不断衰减,直至消失,最后达到稳定态。比如一个钟摆,小小的干扰使它摆动,可是运动到最后总会停在中间的稳定位置。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热力学系统中,系统中一个微观随机的小扰动就会通过相干作用得到放大,成为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推动系统从一个不稳定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在这里,涨落对于耗散结构的形成起了一个触发作用。这时的涨落,对系统来说不再是干扰的因素,而是耗散结构形成的杠杆。没有这种“巨涨落”的推动,系统就不可能发生质的突变。因此,耗散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有序性,实际上是通过涨落的有序达到的。

4.3耗散结构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1)通过科学管理使企业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证明,任何一个社会系统,如果没有同外界环境间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就难以存在下去。同样,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开放性管理,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负熵(各种有用的信息与资源)、输出正熵(各种企业运作中不再需要的人及物),使企业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事实上,所有企业的经营目的都是要通过人财物等要素的有效组织获取利润,即从环境中吸纳人财物,在企业内部对之进行有机组合,再将形成的新的效用输出到环境中,如此不断生产和再生产,企业便得以生存和发展。总之,要在市场发展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开放企业,把企业构建成为一个开放系统,以便形成一个耗散结构。

(2)通过科学管理建立企业的非平衡结构和机制

“远离平衡态”是耗散结构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系统要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远离平衡态。企业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能向有序方向演化。企业系统的大而全和小而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领导体制的僵化模式,干部制度中的终身制等,都是违背非平衡要求的,都会滋长惰性、泯灭积极性、降低效率,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就可以根据非平衡的要求重新设计企业管理模式。

(3)通过科学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系统各元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企业系统本质上具有非线性特征,它不是各种资源要素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其输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应当大于全部输入要素的价值。但是,不同企业的非线性特性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异。对生产同类产品和规模相似的企业来说,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越高,非线性相干作用越强,其生产效率就越高,产品附加值也越大。因此,作为企业,应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生产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同时,企业系统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等的完善也是提高企业非线性特性的必要手段。总之,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改善企业元素的非线性关系,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和经营方法,抓住主导因素,同时考虑到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因势利导,增强企业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和相互作用。

(4)努力驾驭“微涨落”到“巨涨落”的转化,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

企业系统的有序演化也是通过涨落来实现的,所以企业管理应努力实现对涨落的有效驾驭。企业系统内部有各种随机小涨落,如一种新产品的开发成功,一项技术工艺的改进,新管理方法的运用以及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等,都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而被迅速放大、传递,形成宏观上的巨涨落,继而导致企业整体发生质的飞跃,形成一种高水平有序的稳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涨落具有二重性,即涨落既可以是对组织稳定有序状态的干扰,也可以是使组织走向新的有序状态的杠杆。企业要尽早辨明涨落的性质,如果一种涨落会干扰组织的稳定,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应避免其扩延而形成巨涨落,如果一种涨落是推动组织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应采取措施促进其扩延以形成巨涨落,使企业系统跃迁到新的更有序的状态。

总之,耗散结构是实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重要依托,企业在理想发展模式上与耗散结构有着类似的特征,通过管理把企业构建为一个耗散结构,就能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壮大。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引作用,一个耗散结构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充分施展才智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