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注意实验

第节,注意实验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 - 68%。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由于这两种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所以必然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Kahneman认为注意资源和容量是有限的。这个研究具体支持Kahneman的第一个假设:当整个情境要求不超过可用容量时,被试能处理互相竞争的刺激。

(1/6)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双耳分听实验: Cherry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觉察不到。 过滤器模型: Broadbent,从平行输入的信息中做出的选择,发生在加工的早期水平上,“全或无”,单通道模型,瓶颈理论。 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 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A.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B.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 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衰减模型: Treisman证明,即使被试只注意一个通道的信息,也可能会有一些来自非注意通道的信息,突破Broadbent的过滤器,特别是注意通道和非注意通道所呈现的信息之间,存在意义上的关系时 既存在对刺激信息的物理特征的加工处理,也存在对刺激信息意义的高级加工过程 过滤器不是“全或无”,而是“衰减”式的,双(多)通道模型。 Treisman(1960)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解释: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都先通过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然后都经过过滤器。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经过过滤器时受到衰减,而追随耳的信息未衰减。 为了解释受到衰减的非追随耳的信息如何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Treisman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她认为,已储存的信息如字词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时其强度没有衰减,可顺利地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而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而其强度减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难于识别。但是,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虽然有较低的阈值,却仍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后期选择模型: Deutsch和Deutsch的晚期选择理论仍然假设瓶颈的存在,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 选择在意义基础上进行,是反应选择而非知觉选择。 Hardwick(1969)双耳同时分听追随靶子词实验: Hardwick(1969)双耳同时分听追随靶子词实验 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 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 - 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 由于这两种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所以必然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多阶段选择模型: 注意选择加工过程可能发生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具体发生在哪个阶段与任务的要求有直接关系。

(2/6)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Kahneman认为注意资源和容量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可以灵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甚至同时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务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资源和容量不超过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容量。 认知资源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相同.认知资源理论认为,与其把注意看承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Norman等人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之为材料有限过程。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 Posner和Boies(1971)的实验:被试要同时做两个实验项目; 主要项目(即被试必须集中注意的)是字母配对项目。视觉警告信号出现后,被试先看到一个字母,如T,约持续50ms。第二个字母于1s后出现,被试决定是否与第一个字母相同,以按键表示。如果字母相同,被试以右手食指按键,如果字母不同,被试以右手中指按键。 第二个实验项目是听觉侦察项目,以耳机呈现声音刺激几次,被试若听到声音,则以左手食指尽快按键表示。 这个研究具体支持Kahneman的第一个假设:当整个情境要求不超过可用容量时,被试能处理互相竞争的刺激。警告信号的警觉效果并不持久,在延长时距中(即第二个字母尚未出现),被试可能从感觉记忆中引出第一个字母的代码,并在工作记忆中产生较持久的认知代号,这解释第6点增加反应时间的理由。 但是反应时间增加最多的是第7点和第8点,在这两点以上,第二个字母已经出现,被试忙着分类、辨认并判断。这些活动占用了被试大多数的可用资源,剩下少之又少的资源来处理声音。因此这个发现也支持Kahneman的第二个预测;当所需资源超过容量时,听觉侦察反应项目的成绩必然退步。

(3/6) 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Shiffrin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有意识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有意识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双加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注意加工过程,还可以很好地对感知觉和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解释。 Shiffrin和Schneider的记忆扫描实验: 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A.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在这一条件中,被试只需从数字(或字母)中发现是否有字母(或数字),就可作出是与否的反应。此条件中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不同范畴。 B.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在此条件中被试要从字母(或数字)中,发现是否有识记过的字母(或数字)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此条件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同属相同范畴。 实验结果: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1个时,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120ms;而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4个时,要达到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 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就可达到80%以上的正确反应率。 这些结果说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 结果解释: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

(4/6) 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或促进性启动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Tipper & Cranston(1985)负启动实验: 向被试呈现用红、绿墨水书写的两个部分重叠的英文字母,红字母为目标字母,即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读出字母;绿字母为分心字母,要求被试不理会它。并且设置3种条件: A.控制条件,即每次试验中目标字母和分心字母都是不同的; B.分心字母启动条件,即在启动显示中的分心字母将作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字母; C.重复分心字母条件,即分心字母在各试验中保持不变。 结果:分心字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最长,并且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

(5/6) 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返回抑制(IOR): Posner 和Cohen (1984) 发现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在线索开始呈现到靶子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SOA) 约等于或大于300毫秒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时长于非线索化位置,出现抑制效应。 IOR原因: 研究者认为,这种抑制能高保证高效的视觉搜索。一旦注意已经指向某一位置,那一位置即被加上标签,结果无需返回去再次搜索那一位置。没有这样的记录,搜索过程将处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访问同样位置的危险之中 。 IOR只与时间上最近的被提示位置相联系,记忆非常有限,抑制的是客体而不是空间位置。

(6/6) 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任务需要,对相应的感知觉刺激进行加工,并选择恰当的反应表征并加以执行是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空间探测和辨别任务中,当目标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与正确的反应按键位置一致时,行为反应时明显小于他们不一致情况。这种空间维度的刺激-反应的同侧易化现象就是刺激-反应一致性效应。 反应选择可能会在上述的各个阶段受到冲突的影响,包括任务空间反应规则(任务直接相关维度)的影响,刺激的任务无关维度信息的影响,以及刺激-反应的任务相关维度的匹配规则影响。 对于冲突控制的传统研究而言 , 经典研究范式主要有四种: Stroop 干扰任务(书写颜色与词义信息间的冲突) , Simon任务(目标位置和反应方位间的冲突) , Flanker 任务(侧抑制效应)以及反眼动任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