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记忆实验

第节,记忆实验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即在联想研究范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关联性,它是成功引发出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Hintzman和Seamon实验结果均表明,无论是文字,或是图片形式的学习,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都可以错误地再认出未呈现过的类别范例。

(1/9) 感觉记忆的实验

映像记忆,儿童的遗觉像,回声记忆 容量大,保持时间短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2/9) 短时记忆的实验

STM,主要听觉编码,也有视觉编码,容量7±2,组块策略,精细复述,完全系列扫描 Sternberg的实验。

(3/9) 长时记忆的实验

LTM,主要是语义编码,也有图形编码、动作系列编码,编码特异性,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渐近线),儿童期记忆回涨现象,再认、回忆。

(4/9) 工作记忆的实验

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 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 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 4.工作记忆的实验 语音环路(语音相似性效应,词长效应,无关言语效应) 视觉空间模板(双任务范式实验,干扰范式实验) 中央执行系统(随机生成任务)

(5/9) 内隐记忆的实验

内隐记忆: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现有的结果至少在四个方面显示出外显和内隐记忆的不同: 学习加工的水平又寸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格拉夫和沙克特(Graf& Schacter, 1987)的研究表明,某些干扰因素可以显著影响外显记忆,而对内隐的单词补全的启动效应则没有影响 测量方法: 再学时的节省时间,阈下知觉实验,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重复启动,间接启动,词汇确定、词的确认、词根或词段补笔),遗忘症病人的研究,词根补笔,知觉辨认,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 加工分离程序: 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的自动提取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内部心理加工机制 包含条件(意识无意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排除条件(意识无意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 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是“全或无”,自动提取则有对有错。 包含测验 要求被试用回忆出来的词补全词干,如果无法回忆,用头脑中想到的第一个补 统计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的概率 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都促使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 学过的 要求 答案(正确) apple _ _pl_ apple 排除测验: 排除测验要求被试用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 统计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的概率 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起相反的作用 有意识记忆阻止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而无意识记忆促使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 学过的 要求 答案(错误) apple _ _pl_ apple 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 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对成绩均有促进作用 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对成绩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是“全或无”,自动提取则有对有错

(6/9) 前瞻记忆的实验

前瞻记忆:对于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是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标志:未来时间点上预定事件或行为是否发生 分类:基于时间,基于事件,基于活动。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年龄因素,靶线索,情境,其它因素。 研究方法: 自然法:交回问卷(写上日期时间),特定时间联系实验者,模拟服药任务。 有较高生态效度,太多额外变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实验法:实验开始时给予被试短时记忆任务,接着告知前瞻记忆任务 要求被试完成一些干扰任务,然后在完成一系列短时记忆任务(进行中任务)时,如果遇到特定单词(靶事件)就按下反应键 根据被试按下反应键的正确率来评估前瞻记忆任务的执行情况 操作性很强,非常适合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但对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较难操作 情境模拟法:虚拟的一周

(7/9) 错误记忆的实验

错误记忆:过去经验和对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 巴特莱特的实验范式:系列再生实验(对称化,尖锐化,同化);重复再生实验。 实验范式: 联想研究范式: 联想研究范式认为,人对事件的记忆是存在关联的,如果两个事件之间存在语义相关或联想,则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就会激活相关的另一个事件。即在联想研究范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关联性,它是成功引发出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 集中联想研究范式(DRM): 共包括36个词表,每个词表有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为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他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组成 学习阶段:只呈现与关键诱饵相联系的单词,不呈现关键诱饵,要求被试记忆 测验阶段:即时回忆或再认。 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Hintzman和Seamon实验结果均表明,无论是文字,或是图片形式的学习,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都可以错误地再认出未呈现过的类别范例。 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在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中,研究者认为,无意识知觉是错误再认的重要前提,错误再认的可能性与被试有没有注意到背景词的呈现有关,即无意识知觉影响了再认记忆判断 Jacoby和Whitehouse进行了实验,先向被试呈现由一系列单词组成的学习词表,井告之在随后测验中会让其判断测验词在词表中是否呈现过 在再认测验阶段,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先以短暂的时间闪现一个背景词,井进行视觉掩蔽以防止被试看到。背景词与测验词之间的关系有二种:匹配(背景词与测验词完全相同);不匹配(背景词与测验词完全不同)和基线(无背景词),并区分了有意知觉和无意识知觉两种背景词呈现时间条件 结果发现,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的呈现时间长短。呈现时间较短时,没学过的测验词在匹配背景下比在不匹配背景下更有可能被给出“旧的”反应;而呈现现时间较长时其效应相反 研究者认为,知暂刺激是阈下的或无意识的才能产生,从而得出结论:无意识知觉能够影响被试对材料的熟悉感,而被试的错误再认效应则可以解释为无意识提取和归因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错误联接范式: 先呈现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合成词(handstand,shotgun)给被试学习 再认测验中,呈现词混合了四种词:先前学过的词(handstand),一个音节和学过词相同的词(handmaid),两个音节和学过词相同的词(handgun),与所学词无关的控制词 发现两个音节和学过词相同的词误报率最高。 误导信息干扰模式:Loftus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的新方法 该范式的标准程序为: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然后向实验组被试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其他描述或问题,而控制组被试则不提供误导信息,有些情况下还会在一段时间间隔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最后对被试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进行分析 通常的结果是,误导信息提供组的被试对事件信息的记忆要比控制条件下差,而且该效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造成这种错误记忆的原因尚未有一致结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记忆痕迹的衰退,或记忆的内在匮乏,误导信息可能损坏了最初的记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干扰由于个体无法将后来的事件与最初事件区分开来,而将后来的事件认定为是信息的真实来源,干扰来自于对来源的错误归因。 KK范式: Kassin和Kiechel进一步考察了社会依从在对特定事件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即提出K assin-K iecha1(K -K)研究范式 该研究范式的具体程序为:让被试将他们听到的单词在计算机上打出来,但不要按键盘上的ALT键,否则会导致错误。在被试打字一段时间后,设计使计算机发出爆炸声,并告知被试这是因为他们按了ALT键使数据全部被破坏,同时告诉一半的被试在程序出问题前看到他们按了ALT键。 研究发现,若被试被指责说看到他们按了ALT键时,他们更倾向于承认自己的确按键,并能虚构出该事件的细节来 该范式将社会依从定义为被试表现出的对实验者的依从行为。认知不协调或自我知觉等进而使依从转变成为错误记忆的机制,促使被试相信自己做过某事。该研究指出,社会依从和社会压力对于人们是否承认其做过某事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被试对细节的虚构表明他们的记忆有所改变,即错误记忆发生了。

(8/9) 定向遗忘实验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是过去四十多年记忆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发现。 遵循代价——收益(costbenefit)原则。 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W-be-remembered,简称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简称TBF),如果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 主要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与自然遗忘不同,它是检验有意遗忘(intentional forgetting)的一种重要方式 定向遗忘的主要测量方式是直接比较一定条件下,相同数目的记住和遗忘项目的成绩,这就不需要区分RR(remember-remember)或CR (control-remember)组,主要是比较FR (forget-remember)组中的TBR和TBF成绩,如果TBR的成绩显著高于TBF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收益是巨大的,也就是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定向遗忘并没有有意抑制TBF项目。这一方式更多的是关注遗忘项目的成绩,成为研究者非常偏好的测量定向遗忘效应的方式。 定向遗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单字方式(thewordmethod),即在每个学习项目之后随即呈现要求记忆与遗忘的指示符(记住或遗忘)伽。通常,研究者先给被试一个必须遗忘的项目的外显指示符,比如“forget”或“FFFF”,然后记住项目用补充的指示符(比如“remember”或“RRRR”)来标明,最为重要的是能保证被试记住或遗忘相关项目 字表方式(the li~method),即要求被试学习一个初始的字表,然后呈现遗忘指示符,使被试能集中精力学习第二个字表。

(9/9)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在在回忆部分记忆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其他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Anderson 和 Bjork 指出在信息提取过程中,记忆项目间会相互干扰,这种相互干扰激发一个抑制过程,从而压抑了其它竞争项目,最终导致这些项目被遗忘。 不要求被试主动忘记某些记忆信息,仅对相关项目的提取就会造成对其竞争项目的抑制,导致对这些竞争项目的暂时遗忘,这种遗忘不需要外显的指示遗忘的线索,是记忆行为本身固有的性质。 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实验范式称为提取练习范式,包括三个成分: 线索表征——由线索开始进行记忆搜索; 一个或更多的目标表征——记忆搜索到此结束; 联结纽带——通过这种联结纽带,目标表征和线索表征相联系 提取练习范式分为三阶段: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最后测验阶段。 在学习阶段,被试学习几种类别样例词对,以“类别名称-样例”的形式呈现,如“Fruit-apple”等; 在提取练习阶段,进行提取练习作业:从全部类别中选择出一半类别,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样例”词对中选择出一半进行线索提取,形式仍是呈现词对,如“Fruit-ap___”,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 通过实验安排,所有学习材料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进行过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it-apple”等,记为 Rp+) ;另一类是与 Rp+属于相同类别但样例未进行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it-pear”等,记为Rp-) ;第三类是类别和样例都没有进行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Nrp),又称为基线类别; 在最后的测验阶段,向被试呈现每个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在实验过程中见过的所有样例项目。在提取练习阶段,属于同一类别的样例单词彼此竞争,要准确提取出所需要的记忆项目,被试必须克服竞争样例的干扰,由此形成了对这些竞争样例的暂时抑制,这种抑制使得在最后测验阶段,对R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Nrp样例,即表现出提取诱发遗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