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读蓝天组

解读蓝天组

时间:2022-09-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能不说,沃尔夫·狄·普瑞克斯和海默特·斯维茨斯基这两位在二战后成长、在对现代主义的不断质疑声中接受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和他们这一代人的共性。建筑呈现出对“不确定性”的探索、对叠合城市要素后建筑功能重组的探索、对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的探索,而包括蓝天组在内的大多数前卫建筑师也就这些探索,用作品作出了各自的回答。


解读蓝天组

文/卞洪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俨(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

 

1968年,一个名为蓝天组(Coop-Himmelb(l)au)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奥地利维也纳成立,而两个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从此走上建筑舞台。蓝天组的名字就是这两位建筑师的宣言,昭示着他们对克服重力的渴望、对漂浮的向往,以及不再视建筑为凝固的音乐、追求建筑如云彩般变幻莫测的立场。这两位建筑师:1942年生于维也纳的沃尔夫·狄·普瑞克斯和1944年生于波兰的海默特·斯维茨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为人所知,同时他们的蓝天组也凭借不断涌现的先锋作品,从1968年3个人的设计工作室成长为150名设计人员的世界著名建筑师事务所。

 

追溯:他们从哪里来

回顾蓝天组的作品,不论是最早进入评论界视野、于1989年竣工的“屋顶改造”(Rooftop Remodelling),还是被学界评论为蓝天组最成功作品的“宝马世界”,他们的作品都是以极端的非常规而吸引眼球。围绕着蓝天组的总是这样一些名词:复杂、含混、并置、复合、多元……这些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而逐渐运用于建筑描述上的词汇,极其集中地出现在了蓝天组身上。不能不说,沃尔夫·狄·普瑞克斯和海默特·斯维茨斯基这两位在二战后成长、在对现代主义的不断质疑声中接受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和他们这一代人的共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对当时年轻一代建筑师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1956年在国际建筑师联盟(CIAM)第十次大会上,“十人小组”(Team·X)奏响了质疑现代主义的序曲。19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批评和质疑声则更为响亮。随着现象学、结构主义、人类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引入建筑学,建筑界尤其是年轻建筑师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对建筑的认识、思考的角度和探索的手法也更为多元。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1968年巴黎大学学生骚乱开始,爆发了著名的“五月风暴”,以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反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的政治运动席卷欧美、日本等;同时,继Team X之后,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阿基格拉姆(Archigram)、阿基佐姆(Archizoom)、 新陈代谢(Metabolism)等学派,建立了基于现代技术的、对建筑与城市的超现实设想,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建筑师群体,而蓝天组正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用非线性的方式、复杂的建筑形式塑造着无意义、无场地关系,不传承文化传统的建筑形象,以张扬的个性标榜着自我价值。

 

过去的40年里,全球化市场的时代特征烙印在建筑上:社会急剧变化,经济不断扩张而产生了国界的“融化”;传统多元性的逐渐融合也导致社会同化;加之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规律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结合可以在形式上更为便捷地表达出来。这些为建筑形态的多元化奠定了社会技术、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在设计上,单体建筑与城市要素叠加在一起,建筑中对诸如运动、变化、密度、强度等城市因素的阐释逐步呈现。建筑呈现出对“不确定性”的探索、对叠合城市要素后建筑功能重组的探索、对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的探索,而包括蓝天组在内的大多数前卫建筑师也就这些探索,用作品作出了各自的回答。

 

关键字:云

蓝天组参加了1988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解构建筑“展览后,即被冠名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时至今日,同一起参加展览的盖里(F. Gehry)、里伯斯金(D. Liberskind)、库哈斯(R. Koolhaas)、埃森曼(P. Eisemann)、哈迪德(Z.Hadid),屈米(B. Tschumi)一样,蓝天组的作品也不能单纯以“解构主义”定义与涵盖。蓝天组对建筑世界“复杂性”的思考,表达着一种对未来建筑的探索,表达着希望通过“创新”、“复杂”并且“多元化”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其建筑的创作态度。

 

正如沃尔夫·狄·普瑞克斯2010年10月在天津大学的讲座中提及的那样:“1968年蓝天组建立的时候,我们给了它这样一个名字,不是颜色,是设计的理念,我们的理念是希望建筑设计能够像云一样变化多端、变化无穷。”这段话正体现了蓝天组的理念核心:“云”,或我们翻译成通俗语言——“漂浮与多变”。

 

蓝天组在作品中不断诠释着“云”的概念:建筑形体尽可能地悬浮于地面之上,而支撑这复杂形体的柱子,则尽可能地越少越好。在釜山电影中心项目中,跨度达到80m的超长悬挑结构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而具体的表达。而这种“漂浮”所造成的结果是:建筑的具体功能让位于建筑的城市功能属性,地面被极大地贡献给了城市生活。蓝天组以其作品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客厅,像德国慕尼黑宝马世界、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等,无一不是如此。


\
釜山电影中心
 

通常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中,为了达到漂浮的目标,蓝天组删减尽可能多的柱子,追求空间造型的完整,有时整个建筑功能空间仅由核心筒、表皮结构和屈指可数的柱子支撑。可以说,开放性的大空间和通透的全新体验成为了蓝天组空间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建筑形体又复杂多变,如“云”一般穿插、倾斜、咬合、扭转、弯曲……建筑着力表现各种因素间的冲突,常规的建筑营造的规律被新的空间构成规则所取代,建筑具有多中心、多视点的特征,彰显的复杂性使他们的建筑成为一场视觉盛宴。

 

思维起点:从城市的角度

虽然蓝天组的作品在外观上先锋另类,但与其他采用非线性方法的设计师不同,蓝天组在思维起点上却有着清晰的逻辑和推理,建筑形体的塑造虽然自由,但却不随意。建筑的高度、扭转、退让、穿插等因素的形成均可以找到其背后的形成依据。在欧洲央行(ECB)新址的设计中,蓝天组细腻地研究了法兰克福的城市景观,通过视线、视角、视点分析具体研究了从城市的各个重要节点和地标观察185m的庞大双塔所需要的视觉效果,而这个形体复杂的建筑造型依据,也正是基于这一理性分析。最终,建筑朝向城市的重要视点,并与城市的重要节点形成对话关系。


\
欧洲央行
 

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规划展览馆的设计也是如此。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规划展览馆是深圳新城中心“福田文化中心”的一个动态的活跃地标。蓝天组通过对城市中心区规划以及周边建筑的思考,对建筑形体进行扭转以呼应中心区的轴线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对体量和高度的控制,同时以开放的公共平台积极地建立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建筑通过严谨的形式逻辑和空间功能逻辑,融入到已确立的总平面语汇之中,形成都市文脉中一个生机勃勃的额外元素,完成了深圳都市拼图中的最后一个板块。中国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规划展览馆造型如同城市雕塑,它的存在完善了城市东侧一翼的整体规划概念,与旁边的青少年宫一起呼应中心区的轴线,并与西侧歌剧院及图书馆良好对位,同时通过形体的扭转建立了主入口与中心轴线的友好关系。建筑物40m高度的控制,形成了对市民中心的礼让,公共平台与中心书城公共开放平台在标高上的联系加强了城市规划中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塑造。独特张扬的建筑造型虽个性鲜明,却不失逻辑基础和推理依据。


\
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规划展览馆
 

空间:复杂背后的逻辑

蓝天组的建筑形体和空间复杂多元,变幻莫测,在稳定中孕育着变化。同时通过对空间的逻辑解构和重组,把拥有个性的空间元素解放出来,再以不确定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空间品质,并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与传统建筑不同,蓝天组的建筑已经不再采用单一纯粹的空间序列,而是在功能并置中以不确定、非中心、无界限,空间延伸和冲突等手法,在不同的人对同一空间、不同的“边走边看”的路径和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同时性和叙事性特征以及强烈的戏剧化效果。


\
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
 

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设计中,建筑设计的概念来自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分析。蓝天组认为,因为当今的知识通常体现出一种多学科交织的特点,已经不能划分成清晰而且独立的领域,这样的结果映射到建筑上必然表现为建筑空间的断裂、模糊、重叠、交杂等特征。

 

和蓝天组的许多作品一样,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也将传统意义上的功能空间升华,建筑空间充满隐喻。漂浮于上的功能空间被称为“浮云”,它代表着知识的未知领域,因知识有待探索而建筑形式复杂莫测;而下面开敞的公共空间象征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也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当代知识的公共场所。在这里,未知与已知、肃穆严谨与歌舞升平、日常生活世界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等一切都在这同一空间中交织,与之对应,空间的变形、渗透、 扭转、交织、变异等手法的运用也就不言而喻、水到渠成了。

 

在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规划展览馆设计中,建筑被构思为一个“多元化”的统一整体,不同的元素根据它们的功能和表现要求,被优化地放置在表皮与结构之中。对不同功能空间的营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气质和空间。这个建筑具有两部分主体功能——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在这两个功能空间之间,蓝天组引入“开放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垂直交通的联系空间——“花朵”,形成全新的体验和视觉的刺激。“花朵”的形式和体量体现了蓝天组对“复杂”和“未来”的美好展望。蓝天组通过复杂的叙事技巧以及对“复杂性”、“独特性”的认识,创造了独特的现实生活和建筑空间。

 

技术:表皮与形体的依托 

蓝天组的建筑往往是一个动感强烈的曲面壳体造型,这通常是运用参数化设计的手段所形成的结果。蓝天组基于对城市环境的分析,扭动其表皮,以取得与城市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其对表皮参数化扭转的控制与城市景观形成了严谨的逻辑关系。

 

在蓝天组的设计里,城市环境中的景观节点与建筑表皮开裂、开放节点间通常具有视觉上的联系和呼应的逻辑关系,这些都是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手段来形成与完善的。在釜山电影中心,建筑朝向釜山著名观光塔的方向尽可能地保持开敞,表皮都在参数化设计手段辅助下有效避让,屋顶尽量浮起。

 

蓝天组的参数化设计手段主要通过Rhino及Rhinoscripts、Grasshopper等软件的辅助形成雏形,后期通过建筑软件Digital Project的建筑部分进行完善。在宝马世界的设计中,计算机模型具象地模拟出“屋顶—云彩”的理念,推敲了由双锥支撑屋顶的旋转方式、角度和力度,三维地构筑出屋顶波浪的起伏形态,并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和属性以及人的运动中的视觉要求,在14??000m2的巨大空间中将柱子前所未有地减少到11个。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规划展览馆的建筑表皮也是参数化设计的结果,它既是阻隔气候环境的围护壳体,又通过计算,在合理的位置允许视线穿透薄片百叶、一览四周景观,同时带给来访者一种身体处于户外的感觉;整个建筑通过渐变的表皮旋转,表现自身的个性,形成了独特并具有流动感的外观,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辅助是难以达到如此精细的细节分寸拿捏的。

 

结语:浪漫与理性的交织

蓝天组的创造性设计体现了其特有的建筑精神和气质,在一贯坚持“云”、“开放性”、“复杂性”的同时,在不同建筑中不断探索并应用新的适宜手段和方法。蓝天组坚持自己的建筑艺术理念以及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哲学思考,同时也重视技术、材料、方法、手段对建筑的影响和作用。正是这样一种设计态度使其在当代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蓝天组的设计造型大胆、理念前卫,初一看是浪漫的,但深入研究其背后,却发现每个建筑都蕴涵着严整的逻辑方法和推理关系。在形式的起伏与扭转、空间的交叉与变异中,表象虽复杂,但内核却蕴涵着深入的理性思考,从而使他们的建筑设计可以被解读、难以被推翻,而这点比他们极度复杂的作品给我们的视觉震撼更为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