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费解马”解读模式

“以费解马”解读模式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以黑解马”解读模式主要表现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中,那么“以费解马”解读模式,则主要存在于东方俄国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几乎自始至终贯穿于“以苏解马”解读模式之中。也许正是这种民族传统,使“以费解马”的解读模式几乎在俄罗斯代代相传,薪火不断,几乎始终点居上风。普列汉诺夫“以费解马”的上述观点,德波林基本上是全盘接受的。

(二)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以费解马”解读模式

如果说,“以黑解马”解读模式主要表现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中,那么“以费解马”解读模式,则主要存在于东方俄国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几乎自始至终贯穿于“以苏解马”解读模式之中。

我们可以为此理出一条缕缕不绝的思想线索:普列汉诺夫——德波林——梁赞诺夫——斯大林——米丁等人建构的30、40年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康斯坦丁等人50至80年代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

1、“以费解马”的初始环节:普列汉诺夫

在俄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普列汉诺夫是有开创之功的,这是决定其历史地位的主要方面;可是在另一方面,不能不指出的是,在有些时候、有些方面,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斯宾诺莎的旧唯物主义混为一淡,开创了“以费解马”解读模式,他在俄国也是一位始作俑者。

从1898年《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到190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普列汉诺夫反复多次地论及这种“以费解马”或“以斯解马”的解读模式。

(1)他认为,“斯宾诺莎主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上是同一的东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实际上不过是从神学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的斯宾诺莎主义而已。当马克思与恩格斯同唯心论决裂的时候,他们所达到的立场,正是从神学的约束之下为费尔巴哈所解放出来的斯宾诺莎主义”。(10)

(2)费尔巴哈哲学、斯宾诺莎主义、马克思哲学,都可以称为现代唯物主义主义,最新唯物主义,它们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重大的区别:“18世纪所创立的、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所接受的唯物主义……实在说来,现代唯物主义只是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的斯宾诺莎主义”,“费尔巴哈和恩格斯也是斯宾诺莎主义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斯宾诺莎主义就是最新的唯物主义”;(11)

(3)正是在马克思和斯宾诺莎、费尔巴哈的共同点那里,可以找到唯物主义主义真正实质:“实在说来,研究一下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和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之点这个问题,是重要而且有意思的”,这有助于“理解唯物主义的真正实质”;(12)

(4)费尔巴哈的存在论、存在与思维关系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础:“费尔巴哈曾说:‘思想与物质之真实的关系如下:存在为主,思想为客’……这种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基础的对于存在与思想之关系的观点,实为黑格尔唯心论哲学批评的重要结果,此批评的基本要点早为费尔巴哈所完成”,“非思想决定了存在,而是存在决定了思想。这是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之基础,也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基础”;(13)

(5)马克思认识论与费尔巴哈也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我们还应承认马克思的认识论是直接从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发生出来的,如若你愿意,我们竟可以说马克思的认识论就是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不过后者因马克思的天才的修正更其深切而已”;(14)

(6)马克思唯物史观、世界观的许多内容,也渊源于费尔巴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说,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比费尔巴哈自己所说的要确定的多了。但这里更其明显的暴露出马克思的宇宙观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密切的来源的关系”;(15)

(7)总的来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方向是一致的,哲学观点也是基本一致的:“当有人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某一时候曾为费尔巴哈的信从者时,意思常常是在说,过了这时候,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宇宙观就根本发生了变化,变成同费尔巴哈的宇宙观完全不相同的东西了。如像狄吕( K.Dilew)正是这样想的。他以为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的影响,人们往往过甚其词。这是大错误。终止为费尔巴哈的信从者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终止划分出了他的哲学观点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就是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提纲并没有废去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论点,他们只是改正了这些论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论比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不过是更其发展的学说。但他们唯物论观点发展的方向是同费尔巴哈哲学的内部逻辑所指示的并无二致。”(16)

(8)在1924年才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进化》一文中,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轨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毫无保留的黑格尔哲学——第二阶段则是彻底否定黑格尔的狂热忠实的费尔巴哈哲学信徒——第三阶段才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而达到对黑格尔哲学有批判、有继承的辩证关系。这里的特点,是把完全追随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思想进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这篇文章是普列汉诺夫死后才发表的,曾有人否定这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但证据并不充分;看来基本观点确实是普列汉诺夫的,个别提法、个别文字未必十分准确。

同西方诸多学者倾向于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解读马克思有所不同,普列汉诺夫更倾向于“以费解马”,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反映了个人偏好,更深深地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哲学传统,其中哲学唯物主义传统比较深厚,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杰出代表,而辩证法、辩证思维传统则相对比较薄弱。也许正是这种民族传统,使“以费解马”的解读模式几乎在俄罗斯代代相传,薪火不断,几乎始终点居上风。

2、“以费解马”的第二环节:德波林

德波林在哲学上是普列汉诺夫的积极追随者,他的《辩证唯物主义门》一书1916年出版时,就是请普列汉诺夫作序的。普列汉诺夫“以费解马”的上述观点,德波林基本上是全盘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斯宾诺莎主义之一种,马克思的认识论实质上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认识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哲学实质作出的基本判断,德波林几乎都毫不犹豫地接受过来。他还接受了普列汉诺夫的研究方法、解读方法,思想重心不在于揭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不同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在于寻找二者之间的一般共性,作为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德波林也同意1924年发表的普列汉诺夫《马克思哲学的进化》一文,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轨迹中,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当然,德波林哲学思想还是有些独特个性的,尤其是在他主持出版列宁《哲学笔记》之后,他还很注意通过执行列宁“哲学遗嘱”,通过发掘黑格尔辩证法,来解读马克思哲学。

3、“以费解马”的第三环节:梁赞诺夫

1921年至1931年间梁赞诺夫受俄共中史与列宁委托,担任了新成立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首任院长,并亲自到德国搜集购买马克思手稿,主持编辑出版工作,包括带历史考证版性质的MEGA1出版的工作,功不可没。1931年,他因拒绝追随斯大林,向“左”逆转,而被当做“人民的敌人”,撤消职务,受到打击,今天应恢复其历史本来面貌与本来地位。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梁赞诺夫也是一个普列汉诺夫的追随者。他为马克思早斯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还有MEGAI版第一卷上下两分册,都作了序言,有一定科学价值。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情况下,他追随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过高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哲学。他夸大了1843、1844年间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他也赞成普列汉诺夫《马克思哲学的进化》提出的观点,认为1843、1844年间,马克思思想发展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他未能科学阐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不同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有时也像普列汉诺夫一样把二者混为一谈。

4、“以费解马”的第四环节:斯大林

1938年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小册子发表,提出简单公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由此形成“三段论”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以黑解马”的辩证法四特征——“以费解马”的唯物主义三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活条件”范畴与生产的三特征。在这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核”、主要部分取材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只不过又做了些穿靴戴帽的补充工作:前边,加上了加工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四特征”,后边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条件”范畴和生产三特征。在这里,过分强调了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而对其根本缺陷却不仅没做具体分析,甚至根本一字未提,而只是避重就轻地顺便提到其两点不足:宗教伦理观上的唯心杂质,不敢称唯物主义的名称:“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而屏弃了它那些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竭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17)

5、“以费解马”第五环节:米丁主编苏联哲学教科书

20世纪30、40年代,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主要提供了一种“以苏解马”解读模式,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以费解马”的某些思想痕迹:以形式上看,它提出了超越普列汉诺夫、德波林“以费解马”的思想局限;而在实质上,却远远未能根本超越“以费解马”解读模式。

1932年,在当时苏联重要杂志《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第11、12期合刊上,米丁发表了一篇论文《斯宾诺莎和辩证唯物主义》,后又收入文集。矛头所向,实际上主要是针对普列汉诺夫和德波林的,堪称是十月革命后就此问题向普列汉诺夫哲学观点发难的第一篇文章。这里批评普列汉诺夫把斯宾诺莎唯物主义的全部缺点仅仅归结为它的神学装饰品,实质上是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宾斯莎诺斯的唯物主义完全混同了。米丁把这一批判,写进了1934年首次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并且批判了德波林学派。(18)

由于米丁等人缺少对马克思哲学,包括当时刚刚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入研究,因而他们在体系建构上却未能真正彻底突破“以费解马”的解读方式和理论框架,大体仍按照“物质观——意识观——真理观——实践观——辩证法观”的框架,来讲哲学唯物主义。这个框架和费尔巴哈有所区别,又未能根本区别开来,相当多内容、甚至“基本内核”,还是从费尔巴哈那里移植过来的,远未能充分揭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精神实质。

6、“以费解马”第六环节:康斯坦丁诺夫主编苏联哲学教科书

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固然是“以苏解马”解读模式的主要范本,其中也留下了“以费解马”的思想阴影。

我们且看1958年第一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导论第二章,题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第3节题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阵”框架,把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关系,基本上作为正反方处理。讲费尔巴哈哲学的整个篇幅、肯定因素、整体地位,都超过了黑格尔;实际上过高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马克思哲学影响。

这里列举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五大历史贡献:人本主义哲学观——唯物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无神论并反对机械论——唯物主义认识论。

仅就认识论领域而言,又列举了费尔巴哈四大理论贡献:认识主体观——感性基础观——理性思维观——反对不可知论。

而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局限,则只是比较轻描谈写地列出四点:对黑格尔简单否定;主张爱的宗教;唯心史观;形而上学的直观性。

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则讲了四点,总体评价明显过高:

(1)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者;

(2)批判德国唯心主义的完成者;

(3)对德国、俄国等许多国家的哲学发展发生了十分有益的影响;

(4)同黑格尔辩证法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因而整个理论框架,特别是讲哲学唯物主义的核心部分,核心内容还是按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 “基本内核”来讲的,只是补充上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若干具体内容。(19)

让我们再看看康斯坦丁诺夫主编、1982年第六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上述那些明显抬高费尔巴哈的论述差不多都删除了,但有三个提法还保留着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过高评价:

(1)在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中,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路·费尔巴哈最接近于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和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依靠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完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并指出了(虽然只是最一般地指出了)哲学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也正基于此,20世纪80年代这一版苏联哲学教科书,在整个体系框架上,特别是讲哲学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理论框架、问题框架,大体上还是沿袭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

“以费解马”解读模式,不仅存在于苏俄哲学之中,也存在于西方马克思研究之中。不同之处在于:苏俄哲学中的“以费解马”主要着眼点在于“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中的“唯物主义”这个方面;而西方马克思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则多半放在“人本学”这个方面,主要特点是把马克思人本主义化。大体属于这一范畴的主要有三个支脉:

一是马尔库塞、弗洛姆,还有南斯拉夫实践派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他们利用青年马克思著作,把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化、人本主义化;

二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部分西方马克思学家,有意无意地把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混为一谈,从而把马克思人本主义化。

这方面的论著,我们可出举出一些:埃里奇·蒂尔的《从巴黎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1950),《青年马克思的人类概念》(1957);H.波皮茨《异化的人》(1950)等。

麦·格·朗格则断言:“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在今天也完全没有过时。”(20)

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马克思学家劳伦斯·克拉德、诺曼·莱文等人提出,马克思思想主线是人类学,或叫人本学,早期是哲学人类学主题,后期是经验人类学主题,总之马克思哲学的主线是人本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大同小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