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菊花与传统医学

菊花与传统医学

时间:2022-09-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味甘苦、性微寒、清肝明目、祛毒散火。中医多用以主治目赤、咽喉肿疼、耳鸣、风热感冒、头疼、高血压等病症。《埤雅》称,野菊花"可人药,久服令人长生、明曰、治头晕、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久服轻身延年"。《本草备要》认为,野菊花"性甘苦微寒,有疏风热,清头目之功",可为驱风、清热及眼科药用。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味甘苦、性微寒、清肝明目、祛毒散火。中医多用以主治目赤、咽喉肿疼、耳鸣、风热感冒、头疼、高血压等病症。若长期食用, 还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脾、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华子本草》记载:“菊花治四肢游风,心烦,胞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野菊花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脑骨肿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埤雅》称,野菊花"可人药,久服令人长生、明曰、治头晕、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久服轻身延年"。《本草备要》认为,野菊花"性甘苦微寒,有疏风热,清头目之功",可为驱风、清热及眼科药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野菊花其性味苦甘微寒,具有很广的抗菌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抑杀作用,同时还具有散风清热、消炎解毒、平肝明目、祛痰止咳、理气止痛、凉血止血、抗菌、抗病毒等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头昏、心胸烦热、咽喉肿痛、眩晕耳鸣、流行性感冒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偏头痛、冠心病、乳腺炎、扁桃体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鼻衄、毒蛇咬伤、蜂螫虫咬、疗疮、无名肿毒、扭伤、外伤出血等疾病。

植物的干燥头状花絮。

拣去杂草,阴干、生晒。

味苦、甘,性微寒。

归肺、肝经。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辩》)。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熄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3、目赤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如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常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疮痈肿毒

本品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可治疗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

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1、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一钱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2、肿毒疔疮: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三碗煎一碗,冲热黄酒服。(《仙拈集》二妙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