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的孩子能成为音乐家吗

我的孩子能成为音乐家吗

时间:2022-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爱迪生曾有言:成功=1%的天才+99%的努力,一语奠定了当今这个进步社会里,先天与后天这两者之间的轻重关系——先天造就的天才固然重要,但后天付出的努力更加可贵。笨鸟先飞,天道酬勤,我们没有机会和权利选择先天性的一些东西,但我们可以把握后天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

在我们中央音乐学院周边,

租住着许多,

想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琴童和他们的家长。

他们忍受着非常恶劣居住条件,

甚至有些家长是辞了公职,

来到这个地方,陪着孩子学琴,

生活的拮据与窘迫可想而知。

但是他们都带着坚定信念与美好的理想,坚持着。

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

进而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甚至是明星。

在中央音乐学院人们的眼中,

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有一次,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招生考试期间,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专题节目,

报道招生考试的情况

在节目中记者采访了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学琴的情况,

当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孩子弹琴的状况,

母亲告诉记者,

她离了婚,辞了职,卖了房子,

从外地带着孩子来到北京,

租住在这个地方,

跟这里的老师学琴,

她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以她这样的努力,

将来她的孩子,

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音乐家。

——这个家长这样做,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目的:

想给离了婚的前夫看看,

没有他,

我照样能把孩子培养出来。

让他成为一个出人头地。

我当时在电视中看了孩子弹琴的状态,

以我多年教学的经验,

以及对这个专业学生情况的了解,

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判断,

这个孩子,根本不可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更加不可能成为一个演奏家,

家长为孩子付出那样沉重的代价,

而我的判断是:

这个代价只能换来更加惨痛的人生悲剧,

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冲动,

想去学院周边的民房中,

找到这个家长

劝说这个家长迷途知返,

给孩子提供正常的教育,

让他回到一个普通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当中去,

我产生了特别强的冲动想去解救这个孩子

拯救这个家庭

但是,

虽然我的这个想法、这个冲动,非常强烈。

我还是控制住了我自己,

因为我很快就明白了,

我没有办法说服这个家长。

为什么呢?

因为,我知道,

所有这样的家长,

都有非常固执的观念,

他们坚信,

只要他们足够的努力,

他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而他们如此坚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是因为他们心中,

有着来自观念与实例两方面的支撑:

从观念上

首先,

从观念上,

这些家长笃信,

我们在座每个人,

从小就熟知的那一套套的励志格言,

“有志者事竟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说法,都指向了一个简单的信念:

“只要努力,一定成功”

虽然,

人人都知道,能力有高低,

但是,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等于99%汗水加1%的灵感”,使人相信,

天赋的不足,是可以用汗水来弥补,

能力的欠缺,是可以用努力来填充的。

爱迪生的这句名言,

经常被转述为,

“成功=99%的努力+1%的天才”

由于爱迪生的伟大,这句话得到了广泛传播

更由于这句话,被选入我国中小学励志格言,

也被众多教育者,反复阐释:

下面这段话很有代表性:

“爱迪生曾有言:成功=1%的天才+99%的努力,一语奠定了当今这个进步社会里,先天与后天这两者之间的轻重关系——先天造就的天才固然重要,但后天付出的努力更加可贵。笨鸟先飞,天道酬勤,我们没有机会和权利选择先天性的一些东西,但我们可以把握后天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

“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

这样的信念激励着无数孩子,

也激励着无数家长,

奋力拼搏、努力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想那位琴童家长,

一定是极端笃信这样的信念的。

实例上

第二,在实例上

这个家长,

也一定听说过很多这样的实例,

贝多芬的爸爸,是怎么打小贝多芬的?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小提琴家盛中国,不都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最终成为名家的吗?

当然了,这些榜样都是比较久远的事了,

现在身边又有一个光彩夺目的榜样——郎朗,

你看书上说的,

朗朗他爸爸怎么逼孩子的?

不学琴就跳楼,

你在看看就这周边小院里住的那些琴童,

考上音乐学院的,有几个没有遭过罪,受过苦的?

历史,到现在,

从传说的,到身边的,

不都是这样的例子吗?

不这样,能出来吗?

二者相加产生了这样的家长

上次我自己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家长

他托朋友来找我,

希望我能够帮助他,

为他的孩子,

找一个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最好老师,

目标只有一个:

将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当钢琴家

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这孩子到了12岁的时候,

才开始正式找老师学钢琴,

现在孩子15岁,已经学了3年钢琴了。

家长和我说,

孩子的钢琴老师说,我们家孩子特有才,进步非常快。

我听完孩子奏了几首曲子以后,

跟家长沟通,

我说,

12岁才开始正式学琴,对走专业道路来说,有些太晚了,

而且,我觉得,孩子的天赋,也不像他老师说的那么高,

以现在孩子的年龄,他的钢琴程度也太浅了,

我建议这个孩子别非要走钢琴专业的路。

这个家长就跟我说,

没有关系,周老师,

你就给我找一个最好的老师,

我们学琴是晚了几年,

但我们不怕吃苦,

我可以全程陪着,

我辞职了,我现在什么都不干了,就陪孩子练琴,

别人家孩子一天练四个小时,我可以练8小时,

你练8小时,我可以练12小时,

再过几年咱就赶上了。

无论我怎么劝他,

这个家长,都听不进去,

反而认为,

我是在找托辞,不愿意帮忙,

我能感觉到,他挺不高兴。

但是,同样努力,其它事实

其实,

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他们见的太少,

不知道,失败的例子,远远多于成功的例子。

当然他更不愿意相信,

自己的努力,走向的将是失败,而不是成功。

跟郎朗同时学琴的孩子,

他们有着比郎朗的父亲更执着的家长

他们的努力,勤奋的程度,一点不比郎朗差,

但是,这样的孩子,

只有极少数,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

而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中,能够成为职业独奏家的又是凤毛麟角,

而像郎朗这样的成功的明星,

在中央音乐学院几十办学中,就出了这么一个。

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学生,

太多的家长,

为孩子树立了很高的成就目标,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是,并没有梦想成真,

获得家长期待的成功。

观念上,我们相信:

只要努力,一定成功;

事实上,

很多努力,未必成功。

为什么?

连接

要想成功,

仅有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有潜能。

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

不仅仅有努力,

还有潜能的制约。

而后者,恰恰被整个社会意识给忽略了

在教育的思想中避而不谈了,

甚至是被排斥了。

人们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潜能对成功的制约作用,

本身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更加努力,

这种初衷是好的,

但我认为,

忽略这个问题,

在教育中,所产生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也同样是严重的。

成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只有全面考虑影响成功、成才的所有因素,

才能,有正确于的教育定位

才能 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于能力与成功相关因素的分析

请大家看这个图。

在这个图上,有以下几个概念:

家长,希望孩子获得的是成功,

但是,实际,通过我的努力可以控制的,成就。

从成就,到成功,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认可的,

而能否获得这社会的认可,还存在着机遇的因素。

比如说,袁隆平

他取得杂交水稻这一巨大科学成就时候,

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那时候,他还在挨斗,

科学层面上,他早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那时,他完全谈不到我们现在家长所认可的成功。

而他取得了目前社会学层面上的巨大成功,

有赖于个人成就以及很多社会因素的叠加性影响。

而一个人能取得怎样的成就,

除了,我们无法控制的社会机遇之外,

取决于两个因素,

而这两个因素,完全是由主体因素决定的。

一个是努力的因素,

一个是潜能的因素,

教育激发了主体的努力,

努力,开发了主体的潜能,

潜能的开发,外显为人的能力。

而能力,则是取得成就的原因。

当然了,成就的取得,也受机遇的影响。

学过一点辨证法的人,都知道: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教育上,这个内因,就是人的潜能。

家长的目标,孩子孩子取得成功,

而教育的任务是赋予受教育者能力。

潜能,是拥有能力的前提,

没有潜能,教育也就失去前决条件。

什么意思呢?

婴儿也不会计算,

小狗也不会计算,

但是,

孩子能够学会计算,

狗永远也学不会计算,

因为人有数字计算的潜能。

小狗就没有这个潜能。

我的百米极限速度是14秒,

不练只能跑20秒,一练就跑18秒

努力练能跑16秒,

练到吐血,14秒5,

刘翔极限速度是10秒,不练是14秒,一练是12秒,

刘翔不练也比我跑的快,

练死我,也跑不了刘翔那么快。

这就是潜能的制约作用。

潜能有高低,

努力有大小

潜能的高低,

制约了能力能够达到的高度,

努力的大小,

决定了潜能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

潜能的极限,

是不能通过努力被突破的。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

“只要努力,一定成功”这句话。

如果这个成功目标的高度,

是在潜能极限的范围之内的话

这句话,是正确的;

但是,

如果这个成功目标的高度,

超过了本人潜能的极限的话,

那么,

这句话,可就错了。

如果这时,还坚持这个信念的话,

那么成功就是不可能的,

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而这个成功的目标,

如果是锁定在一个人一生的理想上,

那么悲剧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而这样的例子,

在琴童家庭中,

并不罕见。

潜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先天性的个体差异

我们每个人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

人的潜能是存在着巨大个体差异的,

人与人之间的潜能差异,

就像身高一样,

有些人长得就是高,

有的人就是长不高。

人的潜能差异是生物学层面的差异

无法否定,只能正视。

潜能差异在各个领域中的表现

其实这种差异,

在人个各种能力展示的领域,都有很清晰表现。

体能的差异

最让大家能够接受的,

是体能上的差异。

比如,绝对速度的能力,

绝对力量的能力。

有那么多专业运动员,

倾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去训练一个项目,

但是冠军只有一个,

没有人认为,

当不了冠军的人,都是由于不够努力。

在体育的领域中,

天赋现象的存在,人们似乎很能接受,

人们日常所说的天赋,

就是我们现象说的潜能。

智能的差异

其实每个领域都有天赋、潜能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普通人的智力差异就非常明显,

我请大家观察智力差异的两个方面的表现:

其实人大脑的思维能力,

与电脑非常像。

电脑有两标志性能的主要指标:

一个是CPU的运算速度快慢,

一个是内存容量的大小。

CPU的速度差异很大,

你是奔2,他是奔6

你是单核,人家是双核,

处理一张照片,

你这边出去吃顿饭,回来没出来,CPU都转冒烟了,都出不来,

他这边,闪一下,就出来了。

我在做学琴与智力发展关系研究的时候

去小学校做智力测验,

就发现这样的现象,

那聪明的孩子,做什么都快,反应特别快,

而有些孩子反应就是慢。

所以

我告诉,各位家长,

你们家孩子上课不听讲,老搞小动作,

你千万别轻易的认为,他是淘气,多动症,

很可能有一个原因,

就是你们家孩子,大脑CPU速度快,

人家思维速度太快,

所以老师刚讲一个原理,

还没等老师把话全说完,

他大脑的CPU一闪,已经全想通了,明白了。

你再举例说明,再详细解释,

他已经觉得很无聊了。

人家大脑没事干了,只好搞小动作。

工作中这种现象就更常见了,

比如说大家讨论一个问题,

一个个都在绞尽脑汁的分析、讨论,

半天也出不来结果,

结果另外一个人来了,

在旁边听了几分钟,

几句话,就把所有大家讨论的因素,

分析得清清楚楚,

我们大家讨论的半天还想不明白的事情,

他在几分钟之内,

迅速把所有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到了,

把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全部分析过了,

而且从很多可能性中,

迅速的找到出了最合理的方案,

这就是因为人家大脑CPU的速度快。

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应变当中,

这时候,思维速度快慢的差异,表现得特别明显。

你看有的人,啪啪啪,

每一句话都说在点上,

你过后想,没有一点破绽;

而有的人,总是后悔,

当时我要那样说就好了,

当时我要这样做就好了。

他CPU速度不够,

当时就反应不过来。

第二,大脑的内存容量的大小。

大脑内存容量大的人,

才能够处理复杂问题,

所谓复杂问题,

就是这个问题涉及的因素特别多,

需要把所有因素都同时放到大脑中去思考。

但有的人大脑内存小,

一个问题涉及五个因素,

他大脑里面只能装三件事,

多进去一个,

就得挤出来一个,

这种人,

永远不能把所有因素考虑周全,

做事不有漏洞

就是走极端,

一个人能不能够处理复杂因素,

这是一个人思维水平非常重要的标志。

有的人头脑就是简单。

音乐上的表现

和体育、智力一样,

人在音乐上的潜能差异是巨大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

在体育领域内,

人们会心服口服地承认,

天赋对成就的决定性意义,

而在音乐领域,

却有那么多对音乐完全外行的家长,

不信那个邪!

总是以为,

在音乐领域没有取得成就,

就是因为努力还不够,

相信,只要有了足够大的努力,

就应该可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实际上,

在音乐领域,

努力的程度与成就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的关系。

那些在音乐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人,

并不比那些没有取得成就的人更用功,

特别是那些取得极高成就的大师级人物,

核心原因是他们的天赋,而不是他们的用功!

比如说,

韩国小提琴家,萨拉·张,

5岁学小提琴,8岁与美国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合作,

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

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是很多小提琴专业的人,一辈子都练不好的作品,

她从零开始,学琴仅仅3年,就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

近年来郎朗成为大家一个热议的现象,

而关于郎朗的议论,

大都在谈,朗朗在成才过程当中受到了多少苦,

家长给大的压力多大,

他是多么用功,

人们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

郎朗的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努力。

但是很少有人谈到,

朗朗是一个旷世奇才,

我给大家讲一个郎朗的故事

有一年,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

郎朗要和中国一个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他提前一天到北京,与乐队排练一下,准备第二天演出,

结果到了排练场才发现,

他练的曲目和乐队准备的,不是同一首协奏曲,

这首协奏曲有三个乐章,

第二天要演出,广告发出去了,票已经卖出去了,

明天就要开演了,

而郎朗现在还没有练过这首作品。

乐队没有办法改了,这怎么办?

郎朗说,我晚上试一下,

当晚开始练这首作品,

第二天演出,背谱演奏,辉煌成功。

什么概念?

莫扎特的一首钢琴协奏曲,

对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来讲,

花一个学期去练,是很正常的,

而朗朗只需要一个晚上,

这就是天赋。

郎朗的音乐记忆力,

技术方面的

绝对速度,

触键控制,

定位准确性,

舞台激情

音乐想象力

他在钢琴演奏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都是令常人瞠目结舌的。

一提到学琴,

很多人就拿郎朗说事,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

朗郎,

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奇才。

根本就不能作为常规教育的参照对象。

我本人在教钢琴的时候,

经常很清晰的,看到孩子才能的差距,

一个孩子的潜能如何,

学琴不久,就可以看出来,

有些小孩,

一个技术动作一说就会,

而另一些小孩,

反复练,几个星期也练好,

这就是才能的差异。

潜能的差异存在着层级现象——正态分布图表示

潜能的高低,

制约着成就的大小;

人在音乐领域中潜能的大小,是呈正态分布的。

也就是极高、极低的都很少,

越往中间,人数越多。

就是这个样子——做一个正态分布图。

那些,音乐潜能较高的人,

通过努力,可以成为音乐工作者,

所以在音乐工作者这个群体当中,

他们潜能的状态的分布,呈金字塔状态,

而他们的成就也呈现出,金字塔的层级。——把正态图,截一段,做金字塔图

越往顶尖人数越少。

潜能、努力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请大家看这个图,

在这个图上,包含了三个因素,

横轴是努力的程度,

纵轴是成就水平

这根红线,就是潜能的极限。

最初,随着努力水平的提高,

成就水平随之迅速提升,

但是,越接近潜能的极限,

成就水平的提升就越缓慢。

到达一定程度以后,

即使付出的努力,增加很大,

而程就的提升,已经非常有限,

无论如何努力,

成就的提升,也不可能达到潜能的极限。

这是两条永不相交渐近线。

个体潜能的差异在努力、成就方面的表现

再请大家看这个图。

横轴还是努力程度,

纵轴还是成就的水平。

绿线是学生A的潜能极限,

蓝线是学生B的潜能极限,

红线是学生C的潜能极限,

当学生A,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时,

他的成就接近自己潜能极限的高度,、

而学生B,仅付出这点努力时,

他的成就就达到了,学生A的极限水平。

E学生C,仅付出了很少的努力,也达到了同样的水平。

而当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时,

学生A的水平在这里,

学生B的水平,已经在这里了,

而学生C的水平,已经在这里了。

由于潜能高低的个体差异。

三个人,

达到相同的水平,需要付出的努力完全不同,

而付出相同努力的时候,获得的成就的水平,差异很大。

了解了以上这些道理后,

大家们就应该明白,

这个音乐圈内,人人都知道的事实:

那些在音乐领域内,做出巨大成就的人,

他们与那些没有取得这样大成就的人,

他们付出的努力是差不多了,

但是成就高得多。

大家都知道,海菲兹,是小提琴领域世界顶尖的大师。

他的技术完美程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大文豪肖伯纳就曾经感叹的说:“海菲兹先生,您能不能拉错一个音,让我们知道你是人,不是神”。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

要想拥有这样完善高超的演奏技术,

得经过多么艰苦的训练呐。

海菲兹自己就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每天需要超过3小时的练琴”,而且其中还要休息好几次。

我在音乐学院这个圈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专业最优秀的人,往往不是最用功的人。

潜能的表现

潜能的高低,制约着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水平。

而努力的程度,决定着这个人达到什么水平。

这两句话矛盾吗?

不矛盾!

潜能再高,

不努力,也没有。

在潜能的极限之下,

只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就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但是,

在较低成就水平时,

努力对成就水平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

而潜能对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不太明显,但它对进步速度影响很大。

但是,当成就达到了一定水平以后,

努力对成就水平的提升,影响就不太明显了,

而潜能的对成就水平的提升,影响就非常明显。

以钢琴学习为例:

钢琴演奏的程度通常是以练习为标志的:

按以下层级由低到高排列

入门级:拜尔钢琴基础教程

业余初级: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599号,简称599

业余中级:车尔尼849

业余中高级:车尔尼299。

业余高级:车尔尼740

准专业级: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

专业级:肖邦练习曲

专业高级:李斯特练习

大多数人,通过一定的练习,都能达到599以下水平,

有些孩子达到849的程度,就开始有些困难了,

多数孩子,到了299时,就不得不停下来了。

只有很少的孩子在业余学琴的情况下,

可以达到740的水平。

一个孩子的钢琴技术程度,

到哪一层级就无法进步了。

就是由潜能制约的。

顺应潜能潜能的重要性,——忽略潜能的害处,

我们的家长,都知道,

努力,可以提高潜能表现水平,

但是,都不知道,潜能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所以,就是要让孩子,不断的努力,

付出最大努力,

探索潜能的极限。

要把孩子潜能的极限发挥出来。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

他们的不是知道,潜能是有极限的,

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这个极限在哪里,

他们不是不知道,到了极限就得停下来

而是,不愿意,在极限到来之前就停下来努力的脚步。

在家长,看来,

把孩子的潜能尽量发挥到极致的

总是有益无害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

他们总是认为,孩子的努力还不够,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用功一点,

成绩再提高一点,哪怕一点点也好。

努力用功有什么不好呢?

成绩再高一点,有什么错误呢?

其实,恰恰是这样的想法,

导致很多教育问题。

请大家再看这个图

忽略潜能的限制出现的问题

这个图的横轴仍然是努力的程度,

纵轴仍然是成就的水平,

绿线成就水平提升的情况

红线是潜的极限

但是这张图里多了一根黑线

——这根黑线表示是:痛苦感的水平

大家可以看到,

随着努力程度的增加,

伴随成就水平提升,

还有痛苦感水平的提升。

而且随着越来越接近潜能的极限,

成就水平的提升越来越缓慢,

而痛苦感水平的提升,则急剧加大。

在成就水平与痛苦感之间的这个区间,

是快乐感的体验。

刚开始起步时,付出的努力不大,

痛苦感很低,但获得的成就很大,

人的快感体验很强,

当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时,

成就水平提升很大,

但是痛苦水平提升并不大,

这时候,快乐的体验最强。

但是随着努力的程度继续增加,

而成就的水平提升变慢了,

但是痛苦的体验提升很高,

二者之差,

快乐的体验变小了。

而在接近潜能极限时,

成就水平提升极小

而痛苦水平急剧提升,

而者之差已经是负数了。

这时,

痛苦感,

就成为整个活动带给人的主要感受。

问题的关键在于:

快乐的感受有多强,

决定着学习的动力有多大。

快乐的水平高,学习的动力强,

快乐的水平低,学习的动力小。

当在一项学习活动,痛苦大于快乐时,

这项活动就难以为继了。

所以我这里要建议家长的是,

在孩子学琴的活动中,

不要试图通过拼命的努力,

探索孩子潜能的极限,

而是通过关注,

他努力的程度与水平提升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来判断孩子大致的潜能极限。

当孩子的水平提升开始放缓,

痛苦感明显增加时,

家长就应该产生这样的意识,

现在孩子的能力,已经快接受他的潜能极限了,

如果这个时候,

孩子的水平,

仍然没有达到可以从事音乐专业工作水平的话,

那么大家就应该知道

在这个时候,再试图提升孩子的努力水平,就会得不偿失了。

这时候,

需要的不是加大努力的程度,

而是控制痛苦的水平,

在保持努力程度不变的情况下,

让学琴的活动可以持续下去。

造成忽略潜能的原因

潜能对一个孩子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

是需要家长接受的事实,

是需要教育尊重的规律。

但是为什么,许多家长忽略潜能的制约作用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是

家长们,

盲目地相信了大量的、

一边倒的励志格言的宣传,

我们的社会舆论与教育界,

长期以来,

也一直,有意地回避,“天才决定论”。

强调,天赋是自己无法决定的,

而努力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通过更强调后天努力的作用,

激励那些天赋没有那么高的孩子争取更大的成就

防止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另一方面,

还由于在国民基础教育中,

学校教育都是采用

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

掩盖了孩子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差异。

实际上,如果中、小学教育,

也像学钢琴一样是个体化教育,

那家长们一定会发现,

孩子在语言、算术、物理、化学方面个体差异,

也是非常大的,

但我们的教育,

取了折中的,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掌握的标准和进程,

其实即便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

也存在一部分孩子吃不饱,

一部分孩子跟吃不了现象。

如果用个体化一对一的教育,

我估计,能上科技大,少年班的孩子可能会很多,

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

掩盖了孩子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差异。

结果导致了,

许多家长,忽视了,

潜能对人的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

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高不可攀的成就目标,

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教育悲剧、人生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